03.07 东德并入西德后,西德人歧视过东德人吗?对此你怎么看?

昔圭读史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以五个州的身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组成了新的联邦德国。阔别45年的东德,终于和西德破镜重圆了。可因为历史、思想、穷富、习惯等因素,导致了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至今西德人,仍打心底里歧视东德。




尽管号称欧洲女王,来自东德的默克尔担任总理十四年,但她的内阁十五位部长都是来自西德,就连德国总统也是来自西德。你也许也没说德国民众曾喊着默克尔回家吧!尽管德国首都和最大的城市都是柏林,地处东德,但东德和西德相比就是城乡之别。

傲慢与偏见:西德付出太多心痛,东德得到太多不满



一道柏林墙,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僻壤。两德合并以后,东西柏林融合的不错,西柏林人几乎不歧视东柏林人,因为柏林就在东德境内。但西德至今毅然歧视东德人,当然这种歧视是表现在心里的。他们叫东德人Ossi,大抵跟我们古代称呼的东夷差不多。东德人称西德人为Wessi,可以理解为我们古代的西戎。



正是德国东西两极分化,两地成为一家后,西德就对东德大力扶贫。为此,西德付出很大代价,不仅国家源源不断向东德输血,而且西德人还要为东德经济重建的放血——缴纳“互助税”。税率高达7.8%,竟然持续了八年后才降低到5.5%。东德人瞬间进入了小康,几乎达到了十倍的增长,就这西德人的平均工资差不多相当于东德的二倍。



西德人觉的东德人亏欠他们,而东德人认为西德人有些傲慢。西德人倒不是因为穷而歧视他们,而是因为感觉东德人有些“乡巴佬”心态。他们观念落后,思想陈旧,而且在西德的帮助下,也变得懒和依赖了。而西德则是认为救急不救穷,东德人羡慕嫉妒恨,觉得西德带自己脱贫不给力。东德人最不能容忍的是,他们连联姻也很少。

西德姑娘不嫁东德小伙,西德小伙不娶东德姑娘。
这就意味着东德西德并没有实现融合,这里的不嫁不娶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尽管也有东德人和西德人联姻的情况,但基本来说,西德人对东德人从心理上是不接受的,东德人对西德人也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


福垊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清楚答案是怎样,不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在我们的邻居身上就发生过,在我们的南方也发生过,下面简单说说我所知道的。

第一,咱们东北的邻国

众所周知,咱们东北的临国战后分裂成两个国家,分裂后的北方一直是独裁政权,分裂后的南方刚开始也是独裁政权,后来逐渐走上民主化道路,并在西方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走向了繁荣!我看过一些纪录片,说是一些北方人逃跑,最终成功到达南方!他们本以为到了南方后会过上幸福生活,结果发现却遭受南方人的歧视,反正这种生活并非他们所想要的!

第二,咱们的南方地区

咱们祖国最南端有一块地,以前曾被西方列强占领,后来终于回归。可你看看他们的某些人,居然把大陆人称为支那人!这分明是歧视大陆人!

至于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没必要马上发怒!我们不妨可以听听对方的言论,尤其是对方的论证过程。结论可以不接受,但论证过程还是要听听的,既然他得出一个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结论,那他的论证过程或者论据就绝对是有问题的!我有信心,我一定能找到他论证过程或者论据的毛病!

总之我不像某些人那样,听都不听就直接一棍子打压下去!暴力手段是很低级的,我更愿意动脑!我更愿意文斗智斗!当然,如果对方要武斗,我也愿意奉陪到底!


明17890714


就我经历而言,在柏林看到有许多海报是取消东德人的,戏称他们为"Ossi"(德语Ost是东边的意思)。比如下面这张非常有名的海报“Zonen-Gaby”,是讽刺东德人没有香蕉吃,拿黄瓜当香蕉了,在柏林的一家餐厅Tiergarten-Quelle见到过。

我交流期间住在东柏林,那里有些老人思想比较保守,对外国人不太友好。但是不能以偏概全,我也见过非常热情的阿姨,给我讲述她在之前东德上小学,一天吃五顿饭,而且非常便宜,她很想念那时候的生活,还说很想来中国玩,最后非常激动地在卫生纸上互留了联系方式。

所以总的来说,取笑东德人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人家东德人也取笑西德人(Wessi)啊。个人在德国时间只有半年,没有体会到太强烈的歧视情况,期待经历更多的人回答~


吃肥肉大王


地域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好的社会现象。因为地域黑这种现象不好,所以我们需要批判它,但这的确是一种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既然地域黑作为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必然有其产生的根源。我想先和大家讲一个我曾亲身经历过的故事:我是在重庆上的大学。大学里面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大家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都各有不同。位于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一带的口味都比较偏辣,所以有时同学聚餐的时候来自东南沿海一带的同学就吃不惯这种口味。有一次有个同学就抱怨了一句“不知道菜里放这么多辣椒干嘛?真是傻X的做法”。结果另一位同样是来自东南沿海一带的同学就提醒他:“你该说我吃不惯太辣的东西,而不是说别人的做法傻”。大家觉得那个抱怨的同学是地域黑吗?显然不是,他只是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而平时又是一个大大咧咧惯了的人,于是才会口无遮拦。相比之下提醒他的这位同学就显得比较高情商了——尽管他自己可能也吃不惯这种口味,可他首先强调这是自己的习惯问题,并不是说人家的做法有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我们应当尊重大家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本身并无优劣之分,谁也不能以和自己行为习惯不符就认为别人不正常,但必须承认行为习惯趋同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所以才会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我们设想两个小年轻谈恋爱是不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容易走到一块儿呢?那么因为脾气性格不合而拒绝对方都理解为是一种歧视吗?所以我们需要对地域黑有一个正确的定义:各地彼此生活习俗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我们可能不理解别人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应当对其保持足够的尊重。现在我们设想如果一个南方人无理取闹肆意攻击北方人的生活习惯,那么这就是一种地域黑的行为;可如果这个南方人只是表示不希望去北方就业、成家,那么有可能仅仅只是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已,请问这能被定义为地域黑吗?

在德国有一项关于择偶标准的调查结果显示:33%的西德人表示绝不会找东德人。然而这能被理解为是一种歧视吗?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各种脾气秉性都存在差异。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那个南方人就是不愿找北方人,那么你能说这是歧视吗?毕竟要一个人放弃自己之前早已习惯的生活环境去重新开始是很难的。这完全就是一个生活习惯的问题。如果您非要上纲上线把这理解为地域黑,那么我也没办法。如今两德统一已近30年,然而在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后德国东西部居民之间心理上的统一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两德统一后的头两年德国经历了一个发展高峰期:两德统一前东德尽管是社会主义阵营中首屈一指的发达国家,然而和西德比起来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两德统一采取的是由东德并入西德的模式,我们可以就将形象比喻为西德像迎娶新媳妇进门一样把东德拉入了怀抱。新媳妇过门总得打扮打扮吧,于是统一后的德国掀起了一轮对原东德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潮,由此推动德国经济迎来了一次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1992年后德国经济逐渐陷入衰退状态。当德国统一十年后很多记者去采访德国的普通公民关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他们得到的答案中有些却认为两德统一并没使他们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好。

1990年7月1日德国货币联盟生效。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德国的货币统一问题。统一前西德的经济水平高于东德,而西德马克在国际上的价值也高于东德马克。当时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的兑换比率是5:1,东德方面希望西德能在货币统一的问题上高抬贵手让到4:1,然而令东德方面出乎意料的是西德方面竟承诺按1:1的比率进行兑换。消息传开后东德老百姓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因为这相当于他们手中的钱比自己原先预先的增加了4倍,这才真是什么都不做就能躺着赚钱的好事啊。东德的老百姓只看到自己手里的钱升值了,然而他们作为在世界哲学史具有独特地位的日耳曼民族的成员却忘了重要的辩证思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本来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的合力兑换比率是5:1,如今按1:1的比率进行兑换无形中相当于迫使东德企业在一夜之间为员工提薪500%。绝大多数老百姓只看到自己直接收入的增加,可他们意识不到这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最终是必然会波及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一夜之间背负上沉重包袱的东德企业一家接一家倒闭,于是东德的老百姓很快发现自己正面临严峻的失业危机。统一前夕西德总理科尔曾承诺:“在统一后3~5年内让东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西德一样”。现在东德企业一家接一家倒闭,东德老百姓连找工作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哪还敢奢望达到西德人的生活水平?

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应对这种状况的解决之道就是让西部为发展相对滞后的东部输血:1990年~2000年十年间德国西部对东部的援助资金高达1.5亿马克,为此原西德地区的人民是需要缴纳团结税的。对这笔钱原西德地区的人民其实是颇为纠结的:尽管谁也不愿平白无故多交一笔税,但他们出于维护国家团结的目标仍接受了这笔新开征的税。一开始原西德地区的人民也并不觉得这事难以接受,可日子久了就有了变数。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你有一个兄弟很穷,于是你出于好意资助他。一开始你也不觉得这有何不妥,可如果你这个兄弟一直需要你资助,那么你还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生活去帮助他吗?西德人看东德人就是这样:一开始他们视对方为手足同胞,因此他们发自内心愿意帮助这些东部同胞,然而当他们发现这些同胞需要自己持续不断资助时各种怨言就出现了。如果说生活在原西德地区的人因为需要出钱资助东部同胞而不满,那么生活在原东部地区的人享受着西部的持续资助该很高兴吧?事实并非如此。统一前东德的社会福利其实还是相对不错的(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但东德人在心理上是将自己和西德人对比的,这么一比较就使差距暴露无遗。既然统一时总理承诺让东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西德看齐,那么大家就对此有所指望了。可如果这个目标不能按当时科尔总理承诺的那样顺利达成,那么东德人的失望之情就可想而知了。

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对原东德地区的人们这种心理期望是心知肚明的。当时德国政府也的确有心改善东部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就像在对待东德马克的问题上一样:德国政府的政策立足于给东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好处,但却忽视东部经济的长远发展。1990年~2000年期间德国西部投入东部的1.5亿马克绝大部分被直接用于各种社会福利补贴,而原东德地区的产业几乎没得到什么发展。这样一来东德老百姓尽管从政府拿到了一些补贴,可他们很快就把这些补贴消费掉了,完了还是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家庭生计还是需要依靠救济。好在柏林墙已不存在了,那么在家乡找不工作的东德人按说是可以去西部找工作的。要说现在东德人去西部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可去了能不能找到工作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一堵柏林墙把本是同根生的一个民族强行分成两部分,40年的隔绝状态使两边的人在职业经历、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差异。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东德人在西部找不到工作就是西德人歧视东德人的证明。然而这事让西德人也感觉冤枉:西德的企业很多都是玩高科技的,在管理上也是出名的高效,东德的教育水平以及过去东德国企那种人浮于事的管理氛围下培养出来的人怎么适应呢?所以你能说这是歧视,只能说由于两边的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使东德人很难融入西德社会。事实上不只是德国,在任何国家外来务工者都存在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

统一后有些德国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经济的低迷是因为德国有其他主要经济大国所没有的沉重包袱。很显然这个所谓的包袱指的就是东德。1.5万亿马克的投入终于使东德的生活水平在21世纪达到了西德的90%。对此西德人肯定会想:如果这笔钱直接用于西德将会如何呢?西德人对东德人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歧视,不如说是在几十年的隔绝状态生活习惯差异所带来的一种分歧。即使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在被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收养成长后也会生分,那么国家其实同样如此。柏林墙倒塌了,然而德国人民心中的那堵墙还需要全体德国人努力去推倒。事实上如今无论西德人或是东德人首先对自己的定位是德国人,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1992年后德国经济的低迷状态更多是东西部之间两种不同经济体系的彼此磨合所致,同样东西部人民之间也需要心理上的磨合。即使是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即使是亲密无间的恋人也会存在一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只有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并设法调和才能把日子过好。西德人尽管会抱怨为支援东德建设而需要多负担一笔税收,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接受了,因为祖国的统一是第一位。在这个大原则之下因为差异导致的摩擦纠纷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会吵架、会争执,但首先大家应该将家庭的发展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随着两德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已使德国内部的地域分歧变得模糊。日耳曼人作为一个整体正在重新走向同舟共济。西德人接受了来自东德地区的默克尔成为总理。统一为德国带来更加广阔的国内市场,也令德国的政治军事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度过那段艰难的磨合转型时期后如今的德国俨然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西德人对东德人的歧视,其实今天都有。

萨沙前几天刚看了一个报道,将德国人择偶的。

今天德国人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有大量的剩男剩女。

然而,调查表明,33%的西德人表示绝不会找东德人。不少西德民众直到现在都会嘲笑东德人是“东德佬”。

其实西德和东德人都是德国人,本来没有什么不同。

但柏林墙到了以后,东西德却有较大的区别。

西德人对东德人的歧视,大体这几方面:

第一,穷。

嫌贫爱富是世界通病,这个毋须讳言。

东西德合并的时候,西德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东德。

同样都是工人,做同样的工作,他们生活水平能够差五六倍之多。

试问,今天月薪5000的中国人,看到月薪1000的非洲人,你对他多少会有鄙视。

大家还记得《国产凌凌漆》的100元救民钱吗?

当时香港人平均月薪都在5000港币以上,100元人民算得了什么,买卖卫生纸而已。

但当时我国普通人月收入不过二三百,这100元已经很不少了。

所以香港人当作笑话,我们则不同。

道理也是一样的,东西德也是这样。


直到今天,东西德经济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东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翻了两番,但仍比西部低30%。东部的平均工资比西部低19%!

第二,懒。

西德人普遍认为东德人懒。这种懒不是天生的,而是吃了半个世纪大锅饭形成的。

早起西德人来到东德工作,发现社会节奏完全不同。

在西德装个电话,上午申请,明天就来安装,快的话就是下午。

因为电话公司太多,大家都在抢生意。

而在东德申请以后,少则一二周,多则一二个月才来安装。

1949年-1961年间,约260万东德人成功逃到西德,其中高达50%来自知识阶层。而东德当时的人口总数只有1600万,等于逃走了五分之一的人。

西德人认为,东德的社会精英和比较勤奋的人,都已经逃走,留下的都是些懒汉。

第三,不知足。

为了扶持东德,西德人确实付出很多。

据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施罗德的计算,在1990年至2014年间,建设东部花费了纳税人大约两万亿欧元。这近乎是个天文数字。因为政府原有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东部建设,所以,德国政府在统一之后违背了科尔总理当初不加税的承诺,开始额外征收一种“团结税”(最初占个人收入所得的7.5%,后改为5.5%),并计划一直征收到2019年。虽说团结税是面向全国征收的,但是,因为西德人口占多数,所以基本是西德人在建设东德。

德国政府计划到2019年将东部的养老金提高到西部水平,为此每年需增加45亿欧元的投入。“西德人”觉得,政府这样做不公平,是在拿他们的钱补贴“东德人”,因为“东德人”缴纳的养老金远比“西德人”少,最终拿到的养老金却和他们一样多。

然而,东德人却并不感激。

67%的“东德人”认为“西德人”傲慢,51%的“西德人”认为“东德人”不知足。

西德人反感东德人很正常。

萨沙想起一件事。有个中国的市民捐助希望工程,10年捐助了十几个贫困学生,许诺给钱到他们大学毕业。

结果不幸的是,这个市民患上了癌症,全家积蓄用来看病还有缺口,被迫停止了援助。

谁知道,这十几个学生没有人说来看她一下(其中七八个人已经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或者送点礼金,反而有几个人打电话来骂他,说他“不讲信义”“骗子”还说他“说假话害人”。

就这种白眼狼,试问谁能对他们有好感?


萨沙


1990年10月3月,柏林墙被推倒。东德高高兴兴地并入西德,分裂的德国最终实现了统一。

合并之前,西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东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西德是东德的四倍;进出口贸易,西德达到了东德的10倍之多;西德的人均月收入,也比东德人高出三倍。

(被推倒的柏林墙)

那么,对于统一后经济落后的东德人,西德人有没有表示出歧视的眼光呢?

二战后,分裂的西德和东德,分别跟着美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成为美苏冷战的最前线。由于有美国先进模式的影响,再加上德国原本雄厚的工业技术积累,西德的经济飞速增长,领跑欧洲。汽车等重工业水平,更是世界闻名。而东德却只能配合苏联本土的重工业,发展粗放加工及零售等轻工业。东德和西德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

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导致大量东德人进入西德地区谋生。当时东德人口不过2000万,但外逃西德的就超过300万人。这些青壮劳力和技术人才的流失,对东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西德人,对这些逃入的东德人,自然是满眼的轻视和不满,认为他们像蝗虫一样,抢夺了原本属于西德人的劳动资源和福利。

德国统一后,由于东西部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德国对东部的建设投入了大约1.9万亿欧元,这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无异是天文数字。为了筹措这笔资金,德国政府一改合并之初科尔总理不加税的承诺,实施《团结公约》。

(被苏联领导的东德图景)

从1995年至2019年,德国政府向所有劳动者和企业征收支持东德建设的“团结税”,税率从最初的7.5%改为5.5%,征收总额2500亿欧元。每年光从西部向东部的转移支付资金,就占德国整个GDP的5%。

虽然“团结税”面向德国全国征收,但按收入情况,设了起征标准。东德的民众由于收入较低,大多数达不到起征收入标准。而西德地区不仅人口为东德的五倍多,经济和收入水平也远远高于东德。因此,这项税收主要的征收群体集中在西德地区,实际上就等于富有的西德人,出钱为东德搞建设。

还有,东西地区的养老金差距,原本和当地的经济收入水平挂钩,领取标准不相同。但是德国政府却表示,将把全国范围的养老金发放金额,提高到相同标准。仅此一项,每年增加的社保基金支出就多达45亿欧元。

西德人自然觉得吃亏,认为政府偏袒东德地区。自己以高收入所缴纳的较高社保费基金,却和缴着低社保的东德人,在养老金领取上,被平均化了,这是不公平的。于是,西德人常会愤愤地指责东德人为吃救济的“乡巴佬”。

对于政府在东德地区大把花钱的行为,感觉被东德人占了便宜的西德人,自然怨言不断,谈起东德人总是一脸嫌弃。

(涌向西德的东德人)

对西德人的歧视行为,东德人也难以接受,从而大加抱怨。

再加上两德统一后,原东德军队军官和政府公务员,被以西德为主体的政府视为苏联余孽,遭到大面积解职失业,在政治上饱受歧视。这不禁让东德人,开始怀念当初简单而平等的生活。

东德人这种“不知感恩”的表现,让以施舍金主自居的西德人愈加生气。于是在现实或网络中,常常用“占便宜发牢骚的东德佬”嘲讽东德人。而东德民众则以“自以为是的西德佬”回击。

经过近三十年的融合,虽然拦在德国民众间的柏林墙早已拆除,但东西部地区民众心中的墙,还依然横亘在他们之间。

两个地区民众的相互排斥,甚至影响到双方的联姻。到目前为止,西德人和东德人之间通婚率不足竟然10%。而且,主要是东德女性嫁给条件较好的西德男性。有超过30%的西德家庭明确表示,不会和东德人结婚。

好在于,在德国政府不懈努力下,如今德国东西部地区差异正不断缩小。当然了,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如何彻底解开东西部双方的心结,真正做得国家的和谐与融合,从而实现德国全民族的团结振兴,德国的任务还很艰巨。

(参考资料:《两德统一之后的融合之路仍前途漫漫》)


张生全精彩历史




哪里都有鄙视链,中国有,美国有,德国也有。

德国统一后,确实存在歧视,但这种其实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的。

德国统一后,西德人鄙视东德贫穷,东德人看不上西德的傲慢



《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为什么畅销几百年?因为它写出了人类社会长期呈现出来的现象:鄙视。

德国统一时,西德人经济很发达,东德人很贫穷,于是,歧视就有了。放眼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富人,在穷人面前都有着说不出的优越感,有着从高俯视下来的上帝视角。德国人,自然是不例外的。

西德的富人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他们看来,东德贫穷产生的根源有两个:一是社会制度,二是懒。这两样正是西德诟病东德的主要方向。试问,一群勤奋的人,会和一群懒人做朋友吗?答案是“不会”,至少,短期内不会。



(西德)

西德对东德有歧视,东德难道对西德人没偏见?有的。东德人最看不惯的是西德的傲慢,在他们看来,西德人不就有两个臭钱吗?一个个把自己整得和二五八万似的,都快忘了自己祖宗是谁。

就这样,九十年代的德国虽然统一了,但东德西德泾渭分明,歧视比比存在,偏见满地都是。

那,如今这种情况如何了呢?

目前的德国,东西德差距减小了很多,歧视也少了很多



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互相影响,不断互相融合的过程。

三十年前,西德人富裕,东德人贫穷。三十年后,西德和东德的差距大幅缩小,一切都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改变。中国为了缩小东西方的差距,实行了“西部大开发”,而德国,近三十年为了发展东部,也是战略东移,让曾经的东德发展像做了火箭似的。

曾经,刚统一时,西德人的平均收入比东德人高好几倍,但目前,西德片区的人均收入比东德区域只高15-25%,这比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都小,东德也是出了很多的富人,更是出了很多的政治明星,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是来自东德。

柏林墙刚推倒时,西德人口口声声喊着“东德佬”,而且对子女和东德人谈情说爱都是反对的,至于结婚,更是拒绝得厉害。三十年后,这种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东德)

西德人是富裕,但问起曾经的东德老人,都无比怀念东德那段日子,当时,大家的精神比较纯粹,压力没有那么大,福利特别好。而西德老人,对于东德人的评价就是“东德佬当时穷得要死,还喜欢自我陶醉。”

三十年后的今天,德国的年轻人早已少了那种地域偏见,东西德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也早都不是事了。



歧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是一直存在的现象,日子好坏有差别,就有歧视;长相有美丑,也会出现歧视;拥有资源数量不同,也会产生歧视;人种不同,也会有歧视。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和人的各种差距会逐渐缩小,歧视就会变得越来越少,最后趋近消亡。

德国统一前,西德确实富裕,而东德相对贫穷,但三十年的发展,那种“歧视”已经变得少之又少,这就是德国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


蓝风破晓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苏联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大社会主义阵营,许多国家趁机在战后经济恢复中崛起,就连南斯拉夫这种原本的欧洲三流国家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经济实力一度媲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在冷战期间,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哪个呢?也许有人会说是苏联或者南斯拉夫,答案并非如此,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发达也是唯一的发达国家其实是东德。然而苏联还未解体时,东德就和邻国西德合并了。

▲东德首都柏林(东)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二战结束后,美英苏法四国瓜分德国,苏联于占领区扶持成立了东德,其建国日是1949年10月7号,比我国仅晚了六天。由于苏联在二战时期抵挡住了德军主力部队,歼灭的纳粹军队最多,所以苏联占领的德国领土是四国中最多的,东德成立时国土面积达到10.8万平方公里,与韩国差不多大,约有原德国的三分之一面积,人口也有1600多万。

▲盟国对德分区占领示意图

二战爆发之前,德国东部地区的工业基础非常好,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经济也比较发达,即使经过一番大战,东部地区仍然保留了许多完整工厂与先进机械设备。德国投降后,苏联为防止纳粹死灰复燃,对苏占区(即东德前身)的工厂进行了为其三年的大拆迁,几乎将东德所有工业设备悉数搬空。从这一角度来说,苏联能够在战后快速恢复过来与美国相抗衡,东德这批工业设备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对于东德来说,这却使其建国时一贫如洗,全国经济满目疮痍。

▲建国初期的东德

凭借着德国人特有的严谨与勤劳,再加上东德政府大力投资发展工业并扶持科技发展,东德没用多久就逐渐恢复元气,短短20年间,工业生产总值就增长13倍,重新建立起先进的工业体系。到1989年,东德人均GDP达到11873美元,超过了文莱、科威特、西班牙、新加坡、希腊、葡萄牙等国,苏联这个社会主义老大哥更是被其远远甩在身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德街头

按照当时的标准,东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发达国家,也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发达国家,国民非常富裕。不过东德的发展也存在问题,那就是过度依赖重工业与高科技工业,使得轻工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原材料类产业短缺,最典型的就是东德商店长期缺乏糖、咖啡等基本生活物资,大大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其次,东德虽然经济发达,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内部矛盾,派系林立、纷争不断。更重要的是,东德长期受到苏联控制,不仅在东德驻军15万,还将军费开销算到东德头上,每年还要从东德无偿拿走大量钱财与工业产品。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

因此东德虽然名为发达国家,但实际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好,与西德相比更是相差太多。到了后期,东德民众不断越过柏林墙逃往西德,很多人的原始动机其实就是为了生活物资能够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逐步放松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并主张政治自由化、民主化,东欧剧变发生。在此背景下,东西两德迅速抓住时机,及时搞定美、英、法等国,并花费高昂代价让戈尔巴乔夫同意撤军,东德随即并入西德,昔日的社会主义第一富国寿终正寝。

参考文献:

《列国志:德国》《民主德国德国政策的演变》


趣观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澄清关键概念,问题问的应该是偏见,西德人对东德人是否有偏见,而不是歧视。

偏见是一种态度,是预先加诸他人的负面态度;而歧视是指不公正的行为,特别是公共政策。

原西德是建立在自由民主基础上的现代民主国家,从公共政策层面并没有针对某些群体的不公正对待,所以并不存在歧视。

但是,偏见不同,是人们对某一群体预先的负面评价,这是难免的,也是人性的自然反应。

东德与西德是由二战战败的德国第三帝国分裂成的两个国家,战争结束时由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了德国西部,苏军占领了德国东部,以美苏各自占领的区域为界成立了以西方自由民主为基础的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及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战后美苏以及各自领导的国家集团北约和华约掀起了冷战,东德和西德就是冷战的最前沿,而围绕西柏林的柏林墙就是整个冷战铁幕时代的象征。



40多年的冷战铁幕随着1989年末柏林墙的倒塌而宣告结束,两年后东德解散,整体加入西德,也就是说现时代的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是延续当年西德的衣钵。东德加入西德时,东德的经济远远落后于西德,而且东德的秘密警察监视着几乎每一个东德人,缺乏自由,也缺乏现代文明的规训。这就与西德人存在着明显的悬殊差距。

不过,在东德解散加入西德之初,西德人普遍是充满善意地接纳东德人,即使有偏见也被隐藏了起来。但是随着两德的统一,西德人对东德人的偏见也难免会表现流露出来,只是德国秉持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使宽容、尊重、善待他人成为主流,而且德国也是整个欧洲政治正确的领导者,因此即使西德人难免有对东德人的偏见,也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别说是西德人对东德人没有明显的偏见,整个德国地移民,无论是东欧斯拉夫移民,还是土耳其突厥移民,都能做到一视同仁。近年,德国也是对中东难民最为友善的国家之一,能比德国更友善的估计只有北欧的瑞典有一比。



偏见尚且不明显,歧视就更谈不上。就以现时代德国的“铁娘子”总理默克尔为例,她生在民主德国,受民主德国的教育,却丝毫也不妨碍她成为德国领导人,而且是可以与美国总统川普硬怼的欧洲国家领导人,由此也看得出西德人不可能对东德人有歧视。


唐映红


歧视本身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德国也不例外,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美苏冷战开始,作为战败国德国也被一分为二,这一分就分了40年。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


我认为,40年的时间,两边德国人经历着两种不同的人生,他们受过的教育,以及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方方面面,统一后西德人对东德人产生不适应乃至歧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两个德国彼此隔绝40年,双方在各个方面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东德相对比较封闭,西德比较开放,相互认同需要时间过程。但是总体而言,德国这个民族还是很好的化解了一些矛盾。

东德人很多去了西德生活,但是他们学习非常优异,他们在两德统一后对生活上的巨大转变也有不适应,东德虽然得到西德的大量经济援助,也导致了东德居民的外流,工厂的解散,从而在一个时期内东德工业面临一些问题,很多老人留在东德,年轻人却定居西德,所以,西德也不是完全排斥东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