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井陘之戰,韓信的三萬軍隊為什麼可以擊敗陳餘的二十萬大軍?

歷史提問官——不死太


公元前204年,劉邦為了進一步擊垮項羽在國內的割據勢力,讓韓信帶領漢軍三萬與趙軍二十萬在井陘口一帶交戰,背水一戰成語也是出自此處,這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此戰中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


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對趙國發起進攻,趙軍主帥陳餘率領大軍於井陘口防守。井陘口有一條長几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當時趙軍先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有很大的優勢和主動權。

陳餘手下的李左車頗有謀略,提議暫避韓信鋒芒,切斷補給,而陳餘本人和韓信周旋,不出10天,便可以消滅漢軍!陳餘卻不認同這個作戰方案,認為韓信兵少且乏,應當主動出擊。韓信知道陳餘的想法後很是高興,正和心意。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裡的地方紮下營寨。到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由兩千名騎兵手持漢旗由偏僻小路迂迴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潛伏下來,斷敵後路。又派出到一萬人到綿蔓水東岸背靠河水佈列陣勢,以迷惑對方。


天亮韓信帶領漢軍進攻趙軍,與趙軍廝殺在一起,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陳餘乘勝追擊!這時埋伏的兩千輕騎突然出動,對空虛無備的趙軍老巢殺了個措手不及,一時間紅旗林立,好不威風!先前追擊韓信的趙軍,驚恐大亂,四處逃散,被韓信全殲,大獲全勝!

韓信能用最少得兵給對方造成最大的傷害,打仗不拘泥傳統形式,總是能打破規,自己制定規則。


小生聊歷史


井陘之戰算得上是韓信的一場成名之戰,以三萬老弱殘兵大破趙國二十萬大軍,韓信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那麼,他究竟是憑著什麼樣的智慧完成這樣一場實力懸殊的大對決,並在最後取得完全的勝利呢?我認為以下幾點原因是韓信可以取得勝利的關鍵!

轉進攻為防守

韓信是奉了劉邦的命令去滅掉齊國,也就是說韓信是進攻方,而趙國是防守方,要知道防守是遠要比進攻簡單的,而韓信的精銳部隊全部被劉邦給抽走了,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殘和新兵蛋子,要以這樣的三萬人去擊敗趙國嚴陣以待的二十萬人,簡直太難了。但是軍事天才韓信成功的做到了將雙方的位置進行對調,他將軍隊帶到河邊排練圓形陣法,第二天讓大部隊在河邊列好陣,他帶領一部分軍隊去進攻趙國,沒打一會兒,韓信就命令部隊開始有序撤退,趙國看見韓信開始逃了,非常高興,就一路追了上來。

趙國的大軍傾巢而出,韓信就帶著他的部隊一直跑到了河邊,整個部隊快速的變換為圓形陣,要知道圓形陣是最擅長防守的陣法。這個時候,韓信就將自己的角色完全轉變為了防守方,而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則開始對韓信的部隊進行猛攻,雙方角色就成功互換了,防守可比進攻要輕鬆。

正奇結合

韓信用兵將正和奇都給用上了,“正”指的就是韓信的三萬人在河邊與趙國的二十萬大軍正面作戰,這是完完全全的硬仗,而“奇”則是韓信的一個後招,也正是這一招徹底摧毀了趙國將士的心理防線,從而讓韓信取得了勝利。當時趙國猛攻了韓信一天,也沒有能夠把這三萬人給打敗,趙國就決定先撤退。但是韓信早早的派了兩千騎兵,每一個人拿一把漢軍紅旗,在趙國傾巢而出之後,這兩千人就把趙國營地的旗幟全部給拔了,插上了漢軍的紅旗。

趙國的士兵往回一撤,跟著就傻眼了,好傢伙,兩千面漢軍的紅旗整整齊齊的插在趙國的營地上,趙國的士兵就以為後路被韓信抄了,大本營已經被漢軍佔據了,他們就倉皇逃竄,趙國的大將不停的殺逃兵,但還是沒辦法阻擋軍隊的潰散。

有一句話叫做兵敗如山倒,趙國就屬於這種情況,大量的士兵心裡防線已經崩潰,任趙國大將如何聲嘶力竭的叫喊也沒有用,二十萬大軍變成了二十萬散兵,韓信的三萬人就開始來回衝殺,趙王被俘,大將陳餘被殺,趙國完敗!


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韓信是把他的三萬人背水列陣,這是兵家大忌,這意味著他們根本沒有退路,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可以從容的圍剿他們。所以當趙國的大將看到韓信背水列陣的時候非常高興,還以為韓信是個不懂兵法的傢伙。

但韓信的軍隊有些不同,他的精英都被劉邦抽走了,剩下的要麼是老弱要麼是新兵,也就是說韓信相當於帶了三萬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老百姓去對戰趙國二十萬大軍。如果將這些人放在有後路的地方,那不用想了,一打仗這些人肯定全部逃了,兵敗如山倒的就是韓信了。

只有讓這些人沒有退路,他們才會為了自己的生存殊死搏鬥,才能夠堅持到韓信的“奇招”發揮作用。也正是由於韓信這樣的佈署,才使得這三萬老弱發揮出了他們最大的戰鬥力,這也是韓信靈活運用兵法的體現,說明了韓信不是一個拘泥於書本紙上談兵的空談家!

我是流浪歷史號,喜歡,就關注一下吧!


流浪的歷史


韓信指揮戰爭的過人之處,在於能夠因時、因勢、因人而變,始終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井陘之戰,韓信以三萬勝二十萬就是因勢、因人而變,演繹出了背水一戰的著名戰例。

據《史記》載:“信與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仍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擋。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炊,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騎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騎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擒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以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這裡交待了一下井陘之戰的起因與成安君陳餘的應敵態度。從後來事情的發展看,無疑廣武君李左車的應敵之策是對的,但可惜,他不掌權。然而,也不能說陳餘的應敵態度完全不對。當時,天下混戰,信息不十分準確,韓信沒有真正出兵,只是佯裝出行,因為要等遊騎的偵查結果,所以陳餘講,韓信可能只有三千人馬,也是正確的。陳餘講政治影響,李左車不講政治影響,這是兩認識的差別,更不能說陳餘不對。問題是他們遇到的對手是韓信,如果不是韓信,可能陳餘之應敵策略還真是對的。

韓信的遊騎探得李左車的策略不被陳餘採納,就大膽繼續發兵向井陘口進發。但未距井陘口還三十里路時,卻宣佈停下休息。半夜裡又傳令出發,選取輕騎二千人,每人持一把紅旗,抄小路登上萆山觀察趙軍,並告訴他們說:趙軍看見我軍打敗了,一定會傾城出動來追擊,你們這時便趕快攻進城去,把趙軍的旗幟拔掉,插上我們的紅旗。並命令副將傳達吃飯的命令說:今天打敗了趙軍一塊聚餐!大家都不信,但礙於韓信的面子,就假裝著答應。韓信又對他的下屬說:趙軍已經先佔據有利地形設立了營壘,比較放心。而且沒有看見我軍的大將旗號,一定不會打擊我們的前隊,恐怕我們撤退,他們不能聚殲我們。於是,就命令萬餘人馬先行出發,背靠泜河列陣。趙軍看見都大笑,認為如果他們一進攻,這些人馬就是一些淹死鬼。天大亮,韓信帶領軍隊打著自己大將軍旗號,一路擂鼓前進至井陘口。趙軍一見,便大開城門殺將出來。雙方打了好長一段時間,韓信、張耳棄旗、鼓,向列陣於河邊的軍隊跑去。列陣的軍隊一見自己的隊伍來了,就列開陣勢接納,並向前戰鬥,而剛跑過來的軍隊一看前面是河,沒有去路,也返身殺回。這支隊伍,向後退是水,再退就是淹死鬼,人的求生欲,促使他們返身殺回,求條活路,於是無不以一擋十而奮勇殺敵。韓信派出的那二千輕騎,按韓信的交待行動,把紅旗插上了趙軍城頭。在河邊戰場上,趙軍一時急切間不能取勝,便準備返回,結果探報,城牆上已經全是漢軍的旗幟了。一時間,趙軍軍心大亂,以為漢軍已經完全打敗了趙王的將士,個個無心戀戰,爭相奔逃,趙將斬殺逃者也不能禁止。最終,韓信大破趙軍,斬成安君陳餘於泜河上,擒獲了趙王歇。

太史公對這次戰爭的描寫,只寫現象,沒有過多的寫原因。其實,原因才是最重要的。第一,韓信做了充分的調查研究,對於李左車的對策,韓信一直在偵察中,如果陳餘採用了李左車的建議,則其攻打井陘口的戰法也要改變,知道成安君不採用李左車的建議,才大膽進兵。對於攻打井陘口的地理形勢,韓信也瞭解清楚了,那有山、那有水,使排兵佈陣得心應手。第二,韓信對自己的軍隊人員進行了充分的分析,新兵新人多,如果用一般的用兵方法,很難取得步調一致的行動,只有把這些人逼到絕地,才能激發他們的求生殺敵積極性,所以,他背水列陣,以死協調部隊的行動。第三,韓信能夠掌握戰爭的節奏與參戰人員的心理,他派出二千輕騎,就是打時間差、打迷惑戰,結果運用準確得當,一舉成功。


二曲人


井陘之戰可以說是韓信的一個經典戰例,此戰韓信領漢軍數萬進攻趙國,趙王歇與陳餘集結大軍20萬駐守井陘口。井陘口易守難攻,趙軍佔據絕對優勢,但最終敗於韓信。這場戰役韓信能勝的主要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3點。

1.李左車之謀未被採用,戰役初期,李左車提議由陳餘率主力駐守井陘口,自己帶軍襲擊韓信的糧道。這樣可以讓韓信進退兩難,待到韓信糧絕,再進行決戰。但主帥陳餘認為韓信兵少且疲,自己坐擁大軍,因正面直擊韓信,一舉拿下。

2.韓信奇謀,韓信確認陳餘將與自己直接進行正面交戰,便決定誘敵主力全部出擊,同時安排下2000騎兵,等對面全軍出擊後奪取井陘口,並多帶旗幟,迷惑趙軍,斷其歸路。

3.背水一戰,這一點需要著重講一下。韓信指揮大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他親自帶領誘敵出擊,一部分背水列陣。趙軍只見漢軍背水列陣,都認為韓信無謀,滋長了情敵情緒。第二天韓信親自率軍出戰,趙軍見狀,立刻離營而戰,韓信詐敗,讓部下隨意丟棄旗幟,開始向河邊退去。陳餘見狀立刻號令全軍追擊,意欲一舉殲滅韓信。韓信在河邊駐紮的軍隊接應下穩住陣型,結陣準備廝殺。趙軍追擊的同時也在搶奪韓信前一陣丟下的旗幟盔甲,陣型不整的向漢軍殺去,漢軍士兵前有強敵,後有大河,退無可退,個個死戰。趙軍久攻不下。而韓信之前的2000騎兵則趁勢奪下趙軍空虛的大營,並全部換上漢軍的旗幟。趙軍上下見大營被奪,頓時驚恐大亂,加上河邊的漢軍拼死力戰,戰心全無,開始潰散。韓信此時率軍開始反擊趙軍,趙軍兵敗如山倒,潰軍逃跑時自相沖擊,漢軍乘勢掩殺。最後陳餘被殺,趙王歇與李左車被俘。

井陘之戰為世人稱道的背水一戰,絕不單純的是一句: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將攻堅戰轉變為野戰,將己方的絕對劣勢化為了相對劣勢,並運用奇謀擾亂了趙軍攻勢,最後才是背水列陣,死戰不退。三國時期徐晃也學韓信背水一戰,最後卻被蜀軍殺到退無可退,逼入漢水,死傷無數。而韓信奇正相生的佈置,才大獲全勝,可見兵法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良辰美景不虛設


面子工程。龜縮防守沒面子,主動出擊顯英雄。司馬懿當初就沒要面子,寧願穿諸葛亮送來的女人衣服也不出戰。最後讓諸葛亮糧草不給自動退兵。司馬懿就看到了陳餘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