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曹操唯才是舉很少處決自己的謀士,為何要殺掉“足智多謀”的許攸?

饒河清


世上原本就沒有絕對的事情,曹操所謂“唯才是舉”也是同樣道理,相對曹操有利用價值則“唯才是舉”,反之棄之甚至殺之,棄和殺兩者之間需要權衡利弊,老奸巨猾的奸雄曹操,把控得特別好,不然無法在滿地都是豺狼虎豹的亂世中立足稱雄?

以拳頭說理的亂世中,所謂“真理”掌控在拳頭硬的人手中,掌握軍隊的軍閥們就是其勢力範圍內的拳頭最硬之人兼職“真理”裁定者,不管你才高八斗、名滿天下,若不合軍閥們心意、或者無利用價值或者與軍閥們對立,則無一個好結果,就是人頭落地。

不為我所用,則殺之

▲邊讓、沮授(右)

唯才是舉的曹操首先是割據一方,圖謀大業的軍閥,故此他也如此。曹操割據兗州不久,原來揚州九江太守,陳留人邊讓棄官回老家,他博學善辯、擅於寫文章與孔融齊名,被東漢末年頭號大名儒蔡邕所敬佩,可謂名滿天下。恃才傲物的邊讓不把曹操放在眼裡,多次輕視和貶低曹操,結果被誅殺,或許邊讓至死也無悔或者後悔,但他最致命的錯誤是未能搞清亂世以拳頭講理的“真理”。

還有,被曹操嘆惜“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的袁氏集團頂級謀士沮授,官渡之戰中被俘,卻堅決不投降並預謀回河北,雖然曹操很欣賞其才能而暫時未殺死,但事情敗漏之後,表明不可能他所用,故此毅然而然殺掉。

曹操的原則就是“不能為我所用,也不可能讓對手所用。”對手強大就是逼我更走近墳墓,對於我們大多數凡人生命最珍貴,故此這也是亂世之中生存之道,無所謂道不道義了。

弊大於利,則棄之

▲許攸、孔融、荀彧(順時針)

許攸、曹操、袁紹都是發小,都知根知底。董卓入洛陽掌控局面之後,許攸和袁紹一同逃亡冀州,協助袁紹立足河北,可謂骨灰級元老,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何況足智多謀的許攸,立下不少功勞。

在官渡之戰期間,審配抓捕犯法的許攸家人,加之袁紹不採納許攸的“突襲許都奉迎天子以討伐曹操。”計謀,權衡之下,“貪而不治”、“兇淫之人,性行不純。”的許攸,一不做二不休背叛袁紹投奔曹操。

官渡之戰對於曹操和袁紹來說都是生死之戰,誰贏將誰大有機會統一全國,此戰中曹操以許攸之計火燒烏巢,扭轉不利局面而最終戰勝袁紹,官渡之戰中許攸功不可沒,但其居功自傲,在明裡背裡不尊重“老闆”叫小名“阿瞞”,甚至貶低曹操,人頭落地是遲早的事情。

關鍵是許攸未認清自己處境,此時的曹操不是兒時的發小,而是你的“老闆”,你是他的“打工仔”,今非昔比,他是老大你是小弟,應該把控好處事言行。老闆需要威嚴,你在大眾廣庭之下直呼其小名成何體統,這可影響今後老闆對屬下發號施令。

還有雖然你有功,但曹操奪取冀州不是你一人之勞,而是曹氏集團團隊之勞,你居功自傲、自吹自擂、滿嘴胡言,說什麼“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等等。

若每個員工都如此,老闆怎麼管理下屬,怎麼管理好集團圖謀大業?此種員工對老闆來說,弊大於利,精明的老闆曹操早已心想殺一儆百杜絕此種現象,只是礙於情面表面上還客客氣氣,但不知好歹、不知天高地厚的許攸得寸進尺,忘乎所以,最終惹禍上身,命歸西天。許攸的死是咎由自取,未搞清楚自己在集團內定位而導致。

曹操確實很少處決自己謀士,就是為自己所不服務的謀士,但許攸不是絕無僅有,還有曾經被曹操稱之為“吾子房也”的王佐之才、統一北方的頭號功臣潁川人荀彧,最終因為阻礙曹氏家族篡位之路而被曹操絕情地逼死。

且,建安十六年(196),漢獻帝遷都至許昌之後,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後升遷少府,他可謂是朝廷之中,最表現活躍的擁戴漢室的急先鋒。早已認清曹操篡漢之心的孔融,有意譏諷、貶低曹操,常常觸犯,但其名聲太大,曹操沒有早早地下毒手,只是等待時機。

討伐烏桓成功,統一北方之後,曹操南征荊州,此時曹操實力達到頂峰,周邊的軍閥遼東公孫康、關西的韓遂和馬超、漢中張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東吳孫權(此時的劉備還無自己地盤)比起曹操簡直如拳擊賽事輕量級選手,重量級選手曹操一對一打敗這些輕量級選手統一全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以這種趨勢曹氏替代劉氏是板上釘釘之事。

時機已成熟,為了防止擁有N多粉絲的當時“網紅”孔融,製造不利曹操的謬論擾亂後方,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無須有的罪名加以誅殺,曹操足足忍十二年之久,殺掉與自己對立名滿天下的人才孔融。

總結

▲曹操

曹操的所謂唯才是舉、善用人才、善待人才是相對的,身為一代梟雄,統一全國是其人生最大目標,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若有用則是善待,反之無用或者對立則棄之甚至殺之,這才是真實的曹操用人原則吧。


敘三國


許攸的死,俺現在的說法,純屬自找的,得意忘形了。

許攸本是袁紹手下謀士,但從小與曹操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與袁紹對峙,許攸知道曹操糧草不及,給袁紹建議派一支隊伍繞過官渡,奔襲許都,則曹操不能首尾兼顧必敗。


袁紹不聽許攸的建議,非要在官渡與曹操死磕。正在此時,袁紹收到家裡來信,說許攸的家人犯罪,已經被捉了起來。袁紹狠狠的罵許攸一通。

許攸生氣便直接投了曹操,曹操聽說許攸來投,一時情不自禁沒穿鞋就跑出來迎接了。許攸一到曹營,馬上獻計曹操,偷襲烏巢袁紹的糧倉。結果曹操親自帶軍襲擊烏巢,火燒了袁紹的糧食。袁紹軍心不穩,加上張郃等人的投降,袁紹被打敗。

許攸官渡之戰有功,又與曹操交好,便開始在曹營裡毫不忌諱的喊曹操“阿瞞”乳名。曹操都是一笑而過。


在攻取冀州時,曹操又是聽從許攸的計謀取得冀州城。許攸更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喊曹操乳名不說,而且大喊:沒有我,你安得此地。在一次城東許攸遇到許褚巡邏,許攸對許褚說,沒有我之計,你們能安然出入此城?你們都乃匹夫也。

許褚大怒,一刀殺了許攸。曹操得知,深責許褚,厚葬許攸,只此而已。

許攸之死,雖然可惜,但其居功自傲,目中無人。仗著與曹操舊交和功勞有些狂妄自大了。曹操唯才是舉,卻不是犧牲自己的尊嚴的,曹操是集團的老闆,許攸不過是老闆認識的打工者,即使對集團立有功勞,也不能躺在功勞薄上。你的功勞老闆是知道的,不需要經常的提醒。


如果,你是一個打工者,即使功勞再大,也要與老闆保持距離,因為你只是一個打工者。要時刻清醒認識自己的身份。


路遙lgy


曹操,並非一個心胸狹隘之人。反而從他所寫的《短歌行》等詩篇中,可以感受到曹操的氣度之恢弘。曹操能夠接納曾經寫檄文痛罵他的陳琳;諒解了在徵宛城時,殺死了其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愛將典韋的張繡、賈詡,足見其惜才的胸懷。

對於許攸這種足智多謀的謀士,曹操原本應當非常愛惜才對,為什麼卻殺了呢?主要是因為曹操非常痛恨一種人,就是那種倚仗有舊交,或者功勞,或者恃才,對他非常不恭敬的人。

許攸的才華,絲毫不用質疑。

許攸效力袁紹之時,曾經勸袁紹迎接從長安逃出的漢獻帝。結果,袁紹不聽,讓曹操佔了先機。

袁紹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悔莫及,仗著自己實力強大,又跟曹操打了官渡之戰,準備捉了曹操。許攸又獻策,重兵在官渡牽制住曹操主力,然後派輕騎偷襲許都。在佔領許都之後,奉迎天子討伐曹操,前後夾擊,定能一舉擒曹。結果,袁紹還是不聽。

許攸的這兩條計策,如果袁紹能夠聽進去,估計天下都有可能是袁紹的。可惜呀,袁紹自大,不善於納諫,數次錯失良機。

官渡之戰,恰逢許攸的家人因為犯法,被審配所抓。許攸的計策又不被袁紹採納,許攸一怒之下,就跑去投奔了曹操。曹操聽聞許攸前來,“跣出迎之”,大笑:“吾事濟矣!”

許攸的確多謀呀,到了曹操營中,又先後向曹操獻了兩條計策。

許攸見了曹操,獻計派兵偷襲袁紹的糧倉烏巢。烏巢糧倉被燒,袁紹撤軍。曹操能夠以少勝多,反敗為勝,取得官渡之戰的最終勝利,許攸可謂是首功一件。

袁紹死後,曹操討伐冀州。許攸再次獻計,掘漳河,水淹冀州城。曹操拿下了冀州,袁紹的根基徹底崩潰,許攸再立大功。

正因為許攸足智多謀,屢立大功,才讓許攸開始居功自傲,最終惹怒了曹操,惹來了殺身之禍。

許攸的人品的確有問題,最讓人詬病的就是非常貪財。他在袁紹那裡,就因為家人巧取豪奪,大肆斂財,觸犯了律法,才被審配所抓。但是,這對於曹操而言,並非什麼壞事。

歷史上很多功勳忠臣,諸如王翦跟秦始皇討封賞,蕭何故意強佔土地自汙,都是消除君王猜忌的辦法。許攸的貪財,正好可以讓曹操抓住他的短處,更安心的用他。所以,許攸的這個缺點並非壞事。

但是,許攸倚仗自己年少時就與曹操結識,並倚仗自己立了大功,開始輕慢曹操,就有大問題了。

許攸“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許攸每次飲宴都直呼曹操小名,這私下還好,大庭廣眾之下就不夠尊重了。而且,許攸還老是提自己的功勞:“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曹操也就是一笑稱是而過。

許攸當著曹操的面誇功,也就罷了,轉臉還在曹軍將士那裡自誇。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

古今中外,古往今來,不僅領導們最痛恨做點事情,有點功勞,就天天掛在嘴上的人,普通人也同樣厭惡。

許攸不僅僅招致曹操厭惡,還讓曹操手下的眾多大臣將士厭惡,這許攸肯定命不久矣。很快,“人有白者,遂見收之”。有人就跟曹操報告了許攸的一言一行,曹操就處置了許攸。

《三國志·崔琰傳》中,其實交代了許攸的死因:“太祖性忌,有所不堪(堪是不能忍受的意思)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虔是恭敬的意思)見誅。”曹操不怕他的屬下有才,但是他最忌恨別人對他不恭敬。所以,陳琳偶爾罵曹操無所謂,張繡殺曹操親人也無所謂,賈詡屢出毒計也可以忍受,但是,曹操就是沒法忍受有人天天跟蒼蠅一樣在他耳邊,經常性的羞辱他,對他不恭敬。

正因為此,許攸、孔融、婁圭,還有崔琰,都被曹操所殺。


奕天讀歷史


許攸,字子遠,南陽人。與曹操是發小,官渡之戰時投奔曹操,獻計火燒烏巢,是曹操獲勝的關鍵因素。曹操平定河北時,許攸也有功勞。但後來許攸多次輕慢曹操,被曹操收捕,不久處死。曹操的做法似乎既對不起許攸,也有違曹操的“唯才是舉”用人政策。

其實,曹操“唯才是舉”與殺許攸並不矛盾。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許攸找不準主人是誰,許攸多次背主,職業生涯投機為主

都說呂布是“三姓家奴”,其實,許攸也是!

許攸並不是什麼貞良死節之士,其實就是一個“投機分子”,一生都在找一個靠得住的主人:

第一次,是與王芬、周旌等合謀,想廢漢靈帝,立合肥侯為帝,結果未遂。

漢靈帝時,因為宦官專權,釀成黨錮之禍,漢靈帝被宦官玩於股掌,曹操不願與宦官為伍,就辭官歸故里了。

這個時候,許攸看到漢靈帝闇弱,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合謀,想效法霍光,擅行廢立,廢漢靈帝,迎立合肥侯。幻想事成之後,能憑擁立之功混個“三公”什麼的當當。還想拉攏曹操一起參與,被曹操嚴辭拒絕。

曹操不參與,許攸、王芬、周旌就自己幹,當時漢靈帝本來要到北方河間巡視,王芬就想利用這個機會起事,就上書說黑山賊寇猖狂,請求靈帝下詔讓他出兵討賊,漢靈帝同意,王芬就起兵了。後來,因為氣象官員觀天象,說北方有赤氣,從東到西,橫貫半邊天,不是好兆頭,太史上書勸漢靈帝不要北巡了,漢靈帝就沒去,王芬的陰謀沒有得逞。不久,王芬的陰謀洩露,漢靈帝讓王芬撤兵,並讓王芬入朝,王芬害怕,就自殺了。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許攸想通過廢漢靈帝、擁立合肥侯、自己當“三公”幻想也就此破滅。

第二次,是投奔袁紹,未獲重用

許攸謀逆事敗,位極人臣的幻想也破滅了,只得另尋主人。當時曹操賦閒,沒什麼勢力,袁紹四世三公,名聲在外,許攸就舉全家而投袁紹,並與袁紹一起到冀州,成為袁紹的謀士。

許攸與袁紹、曹操都是發小,三人很熟,許攸投奔袁紹後,就力勸袁紹與曹操聯合,但袁紹不聽。

後來袁紹在河北縱橫捭闔,先後騙韓馥、滅公孫瓚,田豐、沮授等都參謀獻計,許攸是否出過主意,史書查不到。

只是在官渡之戰時,許攸才被作為謀士隨軍獻策。但在戰場上,許攸的計謀袁紹就沒聽過,特別是建議袁紹派兵襲許昌的計謀,如果實施,曹操差不多就完了。

但是袁紹對許攸好像並不信任,而更信任郭圖、審配等人,許攸是羨慕嫉妒恨,但又無可奈何!

第三次,家人犯法被拘,迫不得已投奔曹操

許攸在前線鬱郁不得志,沒想到後院也起火。

許攸與審配關係不好,許攸跟隨袁紹南征時,審配留守鄴城守衛冀州。許攸的家人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觸犯了法律,審配毫不猶豫地實施抓捕。

遠在官渡前線的許攸聽到家人被抓後,估計營救無望,同時也害怕袁紹追究自己責任,在怒懼交加下,棄袁紹投奔曹操。

許攸來投,曹操喜出望外,“跣足出迎”,許攸告訴曹操烏巢是袁紹屯糧重地,但守衛空虛,獻計曹操火燒烏巢,讓袁紹不戰自敗。曹營眾將懷疑是反間計,勸曹操不要去烏巢,唯獨荀攸、賈詡認為可行,曹操親領五千精銳步卒,攻擊烏巢,火焚糧草,一舉扭轉官渡之戰的局勢,袁紹大敗,只帶了800騎逃回河北。

許攸三次易主,行為與呂布無異,也是“三姓家奴”,這樣的人既無節操,也沒底線,保不準哪天曹操敗了,又投奔其它人去了,所以這樣的人其實並不是曹操喜歡的人,更不是曹操想“舉”的人。所以,儘管許攸立有大功,但是曹操並沒有重用許攸。

二、許攸拎不清自己斤兩,能力一般卻恃功自傲

許攸到底是不是人才呢?

應該算人才,但並不是什麼乾坤大才,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許攸判斷形勢能力一般。

曹操與許攸與發小,曹操對許攸知根知底。許攸當初和王芬一起想廢靈帝、立合肥侯時,曹操就拒絕和他們合作。曹操認為:廢立是大不祥之事,不是德高望重如伊尹、霍光之流,不能輕易做的。再說了,王芬之流的勢力能比得上七國之亂時七個諸侯國的勢力?一個小小的合肥侯能比得上當初的吳王、楚王?所以曹操認為王芬舉事必敗!

但是許攸就看不清這一點,認為一個冀州刺史就能成大事,根本判斷不清形勢,最後王芬自殺後,許攸只能逃亡。

其次,許攸判斷人主的眼光一般。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有識之士都在擇主而仕。而擇主不僅要看人主眼前的勢力,還要看他長久的發展能力。

許攸投袁紹,是看重袁紹眼下的四世三公之後的名聲。

袁紹平定公孫瓚後,勢力日漸做大,成為當時最大的諸侯,而曹操的勢力很弱小。但眼光不同的人,選擇也不同。

荀彧、郭嘉、賈詡、荀攸等人,都看出來曹操有潛力,是發展前景最好的潛力股。唯獨曹操的這位發小許攸看不出來,沒有早棄袁紹來投曹操,而是最後家人被捕迫不得已時才來投。

可見,許攸識別明主的眼光真的很一般。

其三,許攸的謀劃能力一般。

許攸在戰場上謀劃能力如何?或許大家認為火燒烏巢是奇計,平常人想不出。

其實,這個計謀很一般。曹操常年征戰,最喜歡的就是斷敵糧道,不會想不到。官渡之戰時,曹操就用荀攸計,燒了袁紹的運糧車: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曹操之所以沒去奇襲烏巢,只是覺得屯糧重地,袁紹肯定會派重兵把守,沒想到防守這麼薄弱。而許攸是來自袁紹陣營,對袁紹的軍事部防知根知底,知道袁紹的弱點,所以獻計就有針對性,曹操奇襲烏巢才取得奇效。

如果許攸真有大才,那麼在袁紹由渤海太守起步,併吞河北並殄滅公孫瓚的過程中,應該有奇計獻上,但這方面史書沒有任何記載,可以推斷袁紹平定河北的過程中,許攸沒有什麼突出的謀劃貢獻。

這就說明,許攸謀劃能力一般。

其四,許攸的品德及政治才能一般,貪而不治。

官渡之戰爆發時,荀彧就分析過袁紹陣營的弱點,其中評價許攸用了四個字“貪而不治”:

《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荀彧不僅清楚知道許攸“貪”,也知道許攸的家人也“貪”,家人因為“貪”而犯法,必然牽連到許攸且不能被饒恕,一旦不被饒恕,那麼許攸一定會叛變。

這就是許攸與荀彧的差距,戰事還沒開啟,荀彧就知道許攸是袁紹的弱點,可見,許攸的“貪”名是天下皆知。

而“不治”說明許攸的政治才能一般,治理地方沒有什麼建樹。

一個“貪”名在外且政治能力又差的人,怎麼會得到重用?

袁紹沒有重用許攸,是明智的;曹操瞭解許攸,更不會重用能力一般、貪而不治的許攸。

綜上分析,許攸能力一般,卻又恃功自傲,曹操礙於情面及給天下人一個交待,能忍則忍了,但許攸不停的捋虎鬚,惹怒了曹操這隻“老虎”,被殺只能怪他自己。

三、許攸摸不準曹操脾氣,不理解曹操“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價值觀

曹操有句名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三國演義》更是通俗地說成: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意思反正一樣,就是曹操的價值觀其實是以自我中心的,一切唯我獨尊,一切唯我所用。

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出發點是打破世家大族人才壟斷,從而打破世家大族對政治的壟斷,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

但如果人才不能為曹操所用,曹操是不介意舉起屠刀的。

許攸雖然立有大功,曹操可以賞你金銀財物,滿足你貪慾,但是你許攸恃功傲主,不把曹操這個主人放在眼裡,那就大錯特錯了。

曹操雖然是漢相,但是天子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的,曹操事實上就是一方諸侯,就是事實上的主子,二荀、郭嘉、賈詡、程昱等乾坤大才都一口一聲主公的叫著曹操,只有許攸不知輕重地一口一個“阿瞞”!

許攸雖然是曹操發小,但是現在是的關係是主僕,許攸因為大功而不把曹操這個主人放在眼裡,其實是觸動了曹操的逆鱗,對於曹操這條龍來說,觸動逆鱗必死!

許攸之死,表面上是死在不識相、不會做人!歸根到底是死在曹操“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價值觀下面。

漢末亂世,死在曹操“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價值觀下面的人才比比皆是:

  • ——禰衡。自稱全天下第三才子,第一是孔融、第二是楊修,曾說過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因為藐視曹操,輕慢曹操,被曹操借刀殺人送給劉表、劉表送給黃祖,被黃祖殺了。

  • ——孔融。因為對曹操弄權不滿,就多次諷刺、侮慢曹操,並引經據典,反對封建諸侯,想阻斷曹操的進階之路,曹操忍無可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理由,將孔融問斬,並株連全家。孔融的兩個幼子當時正在下棋,下人讓他們快跑,兩個孩子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楊修。太尉楊彪之子,母親是袁氏,也是三公之後,楊修自己也是大才子一枚,因為恃才傲物,多次頂撞曹操,點破曹操的心事,讓曹操恨得牙庠。後來又幫助曹植謀立世子之位,參與曹操家事,為曹操忌恨。建安24年被曹操以洩漏機密罪名處死。

  • ——荀彧。是曹操五大謀士之首,在曹操最困難的時候來投奔曹操,給曹操先後上了三次戰略規劃,使得曹操採用正確順序平定北方。因為在曹操稱魏公時提出不同意見,就被曹操冷遇,最終憂鬱自殺(也有一種說法,是曹操賜空的食盒給荀彧,荀彧悟出曹操之意,自殺而死)。

  • ——崔琰。不僅人長帥,還是道德楷模。曾勸諫曹丕少打獵,務正業,讓曹丕感激不盡。曹操對立世子猶豫,秘密徵詢幾個臣下意見,其中就有崔琰,崔琰回信給曹操,連信封口都不封,說立儲當立長,是自古以來的宗法定例。而崔琰和曹植又是親戚,崔琰不以親情徇私,讓曹操敬佩不已。就是這麼一位正直的道德楷模,只不過因為說了一句不合時宜的話,惹怒了曹操,先受刑後處死。


  •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特別善於戰場奇謀,在戰場上屢出奇計幫助曹操贏得多場關鍵戰役,和郭嘉一時瑜亮。這麼一位乾坤大才,因為反對曹操稱魏王,被曹操大罵,斥責他想效法他叔叔荀彧,荀攸因此憂鬱而死。

相比於這些當世名人或乾坤大才,都因為與嚴重觸碰了曹操的價值觀,被曹操直接或間接殺死。許攸作為曹操的發小,也對曹操的價值觀不理解,實在不應該。

相比於荀彧、荀攸、孔融、楊修、崔琰,眼光不行、能力一般、德行有虧、不會做人的許攸死得並不冤。

有才而不為我用,一旦為對手用,就是“資敵”,為了不資敵,只能處死。所以曹操處死人才,與他的“唯才是舉”並不矛盾!


一葉碧雲


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

許攸,年輕時與曹操、袁紹就有交往,關係很好。

但許攸不像曹操、袁紹那樣自己創業,而是選擇替人打工。

中平元年(184年),許攸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漢靈帝,改立合肥侯,並試圖勸說曹操一起參加,但遭到曹操拒絕。

機密洩露,王芬自殺,許攸等逃亡。

中平六年(189年),袁紹從董卓處逃走,投奔冀州,許攸跟隨袁紹,成為袁紹的謀士。

跟隨袁紹期間,力勸袁紹聯盟曹操,這是很有戰略眼光的,除此之外,別無建樹。在袁紹平定河北的過程中,許攸並沒有多少建言和功績,但卻一心縱容家屬聚斂錢財。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與曹操官渡對峙最關鍵的時刻,許攸因為家屬貪贓枉法被留守鄴城的審配逮捕。許攸懼怕袁紹追究他的責任,就反叛袁紹,轉而投奔了曹操。

許攸給曹操獻計,火燒袁紹糧倉烏巢,致使袁軍軍心動搖,袁紹大將張郃、高覽投降,袁軍潰敗,袁紹只帶領八百騎逃亡河北。之後,袁紹憂鬱而死。

建安九年(204年),許攸獻掘漳淹鄴之計,曹操攻佔了鄴城,最終平定冀州。

許攸在袁紹平定河北的過程中,並沒有出多少力,但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及平定冀州,許攸的確是居功至偉。

在漢末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稱王圖霸,建功立業,都是英雄之所為。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明主追隨,實現人生的價值,也是明智之舉。

像許攸這樣的作為本無可厚非,但是他“好貪不治”,而且自恃其功且屢屢口出狂言,最終觸怒曹操而招致殺身之禍。

掘漳淹鄴之計,是演義的說法,史料並沒有具體記載。許攸跟隨袁紹多年,熟悉冀州的情形,提出此計也未必不可信。演義的說法,曹操攻佔鄴城後,許攸口出狂言,對守門的軍士說:“如果不是我的話,你們能在這裡嗎”恰恰被許褚碰到,一刀就砍了許攸。

曹操把許褚責備了一頓,下令厚葬許攸,並沒有追究許褚的責任。

不管這個橋段是真是假,羅先生如此安排,非常合情合理,是很巧妙的構思。

曹操唯才是舉,愛惜人才,也不會有加。如果不是許攸傲慢無禮,曹操也不會殺他。曹操沒有殺他之心,誰也不能輕易就殺死了他。人被憎惡的程度,到了人人想殺他的時候,他離死亡就不遠了。

也有說法是,許攸傲慢曹操,每當宴會,許攸就說:“阿瞞,不是我的話,你能有今天嗎?”曹操嘴上打哈哈,其實,心裡早就想殺死他啦。據說是曹操下令把許攸下獄,然後處死的。

不管咋說,許攸還是違背了替人打工最基本的底線。

羅貫中老先生就作詩調侃許攸:

"堪笑南陽一許攸,欲憑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猶道吾才得冀州。"

不管咋說,羅老先生這個評論還是中肯的。

曹操取得如此的戰績首先是領導英明,決策得當;其次是謀士謀略得當,這也包括許攸的功勞;再就是將士們浴血奮戰的結果,豈能是你許攸一人之功。

許攸被殺,是因為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就是做人失去了底線。

老闆就是老闆,打工就是打工。任何時候,都不能凌駕於老闆之上,不能凌駕於團隊之上。不管功勞多大,都不能貪天之功。

做人要低調,即便實力不允許,也必須克服這個困難,保持低調。


豹眼看歷史


曹操再唯才是舉,也架不住許攸自己作死。

許攸這個人,是很聰明,而且腦子裡都是奇謀。

建安五年,袁紹與曹操交戰。許攸就給袁紹出主意,他認為,曹操勢弱兵少,與袁紹抗衡勢必要集中全力來進行抵禦,這樣許都的防備一定十分空虛。不如派一支部隊輕裝簡行,連夜奔襲許都。佔領許都後,也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那一套,這樣,不但曹操首尾不能相顧而必敗,還會對未來的大局有益。

可惜的是,袁紹並沒有採納許攸的建議。

與此同時,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了法,被審配逮捕。許攸就不高興了“好歹我也是主公身邊的謀士,你我二人同侍一主,什麼事情不能好好商量,你抓我的家人,不就是在打我的臉嗎?”,而袁紹也並沒有在這件事上替許攸說話。

於是,許攸就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

跣足相迎,子遠到,大事成。

曹操聽說許攸前來投靠,十分高興,沒穿鞋就迎了出來,並大聲的說道:子遠你來了,大事可成矣。

從曹操對許攸的態度,可以看出,1.許攸確實有點才幹,曹操是知道他的能力的。2.曹軍當時的處境很不好,所以從對手那裡投靠過來一個洞悉敵方全局的謀士,對曹操來說是雪中送炭。

果然,曹操全盤托出,自己的糧食根本支撐不了長久戰,拖下去必敗。

這時許攸的作用體現出來了。他是袁紹身邊的謀士,對袁紹的佈局瞭如指掌,他讓曹操去攻打袁紹在烏巢的糧倉。

事情也正如預料的一樣,烏巢被燒,袁紹大敗,袁紹手下的張郃,高覽投降,袁紹徹底喪失了與曹操爭雄的實力。

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鄴城佔領冀州。從此以後,許攸自持自己功勞甚高,慢慢的飄了起來。

參加公眾活動的時候,不分場合,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並口出狂言道:沒有我許攸,阿瞞就不得冀州。

一次,許攸在出鄴城的時候,不知是喝高了還是腦子一抽,對身邊的人說道:這家人(指曹家)沒有我,進不得此門。

這句話最終被人告到了曹操那裡。曹操一怒之下將許攸收押,後許攸在牢中被打死。

所以說,許攸之死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


始終先生


許攸原本是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在雙方對峙時,他建議袁紹派一支精兵偷襲許昌。但是袁紹心中只想擊敗眼前的曹操,對他的建議沒有采納。後來他的家人犯法,老婆孩子被抓,許攸一氣之下投靠曹操。



曹操聽說許攸前來,驚喜異常顧不上穿鞋子光著腳去迎接。兩人坐定,在許攸再三詢問多少糧食後,曹操如實相告。於是,許攸將自己的計謀和盤托出,曹操聽後大喜,烏雲中看到了一絲曙光。

曹操採納了許攸的計謀“火燒烏巢”,烏巢失守後,正在攻打曹軍營寨的張郃、高覽投降,袁軍全盤崩潰,袁紹僅帶著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大獲全勝。


官渡之戰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改變了曹操和袁紹的勢力的對此。而此戰役能夠“以少勝多”、“轉敗為勝”,許攸也是功不可沒的。

那麼,曹操為何要殺掉“足智多謀”的許攸呢?

  • 許攸是曹操的發小,小時候和曹操一起玩耍,一起讀書,一起長大,兩人可謂知根知底。因此,在許攸的意識裡,曹操是他的發小,打打趣、開開玩笑,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卻沒有意識到當年的發小,已經成了把持一方的諸侯。
  • 曹操攻破鄴城,佔領冀州,許攸立有功勞。許攸許攸自恃功高,以致得意忘形,屢次輕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甚至在正式場合也不知收斂,也不體會發小的感受,不懂君臣之禮。

  • 在一次聚會上,許攸自豪地對曹操說:“阿瞞啊,如果你沒有我,你不會得到冀州。”那種自以為是的語氣,使曹操頗感不舒服,但是,曹操畢竟是曹操,他聽後哈哈大笑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嘴上雖這麼說,內心卻非常不開心,認為許攸對自己無禮太過分了。
  • 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

人的忍耐是有極限的,此話傳到曹操耳朵中,終於使曹操實在忍無可忍了,最後下令殺了許攸。曹操是一代奸雄。他既有禮賢下士、寬容隨和的一面,又有暴虐性忌、侷促多疑的一面。



“堪笑南陽一許攸,欲憑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猶道吾才得冀州。”——羅貫中

《三國演義》對於許攸之死寫得極其風雅,是被性情暴烈的許褚所殺。其實,史料記載,許攸是被曹操所殺。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三國志·崔琰傳》

不管許攸被誰所殺,許攸之死,完全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許攸性格狂妄,情商超低。同時,也暴露了古代文人的狂妄和愚蠢。


許攸不是高估了自己,而是高估了曹操。自己愚蠢的判斷認為自己是曹操的發小,又是有功之臣。因此,傲慢顯耀,目中無人,甚至連自己的上司也不放在眼裡,雖然自己的上司是自己的發小,但是不管怎麼說,他畢竟是自己的上司,豈能君臣不分,怎麼也得給曹操面子。

結語:

官渡之戰前,荀彧曾對袁紹的眾謀士做出過評價:許攸貪而不智。意思就是說許攸這個人太過貪財,做事不夠明智。許攸的死,死有餘辜,咎由自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心恬澹


都別搶,我來答。

其實曹操並不是不殺人,而是殺的很謹慎,初平三年(192年)的時候,曹操入主兗州,在平定黃巾叛亂後成為了兗州刺史。當時在兗州有一個名士叫邊讓,他非常看不起曹操,經常出演挖苦諷刺他,那時候的曹操勢力還不是很大,也是年輕氣盛,就把邊讓給抓來殺了。

結果這一殺把自己的名聲給徹底殺臭了,搞的天下人都以為曹操心胸狹隘,不能容忍天下的名士。所以那一段時間把曹操搞的頭挺大的,官渡之戰爆發之前,袁紹的謀士陳琳寫了一篇《為袁紹檄豫州文》,就是聲討曹操的檄文。

當時就在這篇檄文裡拿曹操殺邊讓這件事製造輿論效果,說他:

承資跋扈,恣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

得到教訓以後的曹操所以殺人就殺的很謹慎了,不再成為情緒的奴隸,所以你看後來三國第一噴子禰衡多次羞辱曹操,更是直接站在曹操的府邸門口大罵曹操,但是曹操都忍住脾氣沒有殺禰衡。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殺禰衡很容易,但是禰衡這個人在迂腐的名士中間多少有點名氣,殺了他只是圖一時之快,但是卻會給自己的名聲帶來很壞的影響,最後就把禰衡踢皮球一樣踢給了劉表,到了劉表那裡禰衡也是處處諷刺劉表,後者也不敢殺他,又把他踢給黃祖。

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後漢書》

那為什麼一向很謹慎的曹操最後忍無可忍要殺了許攸呢?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許攸這個人太自以為是,太放縱自己了,讓曹操非常尷尬,而且面子上非常掛不住,都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後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殺了再說。

許攸原本是袁紹的謀士,因為袁紹聽不見他的勸告,當時許攸家裡人又犯了事,袁紹還打算把他一家子都抓起來,所以許攸這才投奔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因為許攸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最終成為決定官渡之戰的關鍵性決策。

建安九年(204年)的時候,曹操攻打鄴城,許攸獻計又立下了功勞。慢慢的許攸這個人就變得有點飄飄然,拎不清自己的身份,開始輕視曹操,關鍵心裡輕視就算了,許攸還把這些話說出來。每次在宴會上許攸都會毫不避諱的直呼曹操的小名“阿滿”,而且還很驕傲的說:“如果沒有我,你是不會有今天的。”

剛開始的時候曹操都會大度的包容過去,但是時間長了發現許攸還是沒有任何改變,依然在眾人面前我行我素,慢慢的讓曹操臉上有點掛不住,心裡十分不舒服。後來更加放縱自己的許攸在打下鄴城後,經過鄴城大門的時候對身邊的人說:“如果沒有我,這家人(指曹操)是無法進這個門的。”

結果這番話被人告發到曹操那裡,曹操聽了很生氣,合著都成了你一個人的功勞,我們這一群人都是酒囊飯袋,所以在非常生氣的情況下就把許攸抓來給殺了。

攸自恃勳勞,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內嫌之。其後從行出鄴東門,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人有白者,遂見收之——《魏略》

其實簡單來說許攸就是犯了人際交往中非常嚴重的錯誤,而且曹操又是他的領導,你還經常跟領導搶功勞,關鍵還讓領導的面子上經常掛不住,想必換做任何人都不喜歡許攸這種人吧,說起來這才是情商低的表現啊。

雖然說自從“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曹操就很注意自己的名聲,不再隨便殺人了,畢竟亂殺人會對他的名聲不好,讓那些謀士不敢來投奔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殺人,該殺的情況下還是會殺,譬如讓他感受到威脅的楊修,雖然很聰明,但是沒有把這種聰明用到點子上,總是拆領導的臺,最終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總結,禍從口出是千古真理啊,少說話還是有好處的。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贊關注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圍爐談史


曹操嶺才是舉很少處決自己的謀士,為什麼要殺死“足智多謀”的許攸?

許攸,是東漢末年袁紹賬下的謀士。許攸年輕時和袁紹、曹操都是好友,但是後來因謀廢漢靈帝失敗出逃成為袁紹的謀士,在官渡之戰中,許攸曾建議袁紹先攻打疏於防守的曹操的許都,但是袁紹不從,同時許攸家人在鄴城被捕,許攸憤而投向曹操。

許攸為曹操獻計急襲烏巢便可使袁紹自己敗亡,結果曹操精兵假扮袁軍,火燒烏巢,烏巢失守後,攻打曹營的張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紹僅帶800騎兵逃回河北。兩年後袁紹病逝,袁譚和袁尚兄弟為爭位自相殘殺,公元204年,曹操在許攸的協助下攻破鄴城,許攸立下大功。

但是對於象許攸這樣一個為曹操打江山功勳卓越的重要謀士,為什麼最終卻被曹操所殺呢?其實曹操是極端重視用人之道,何況當時正是曹操所處重要的“創業時期”,“人才難得?”原來是事出有因,許攸死得其所。

早在官渡之戰前,曹操手下的首席謀士荀彧對許攸的評價是“貪而不治”。因為許攸這個人一貫貪婪無度,缺乏大智慧,這一中肯的評價,點中了許攸的“死穴”。其主要性格特點表現是:一是才華過人,在袁紹手下時就是受其十分重視的謀士之一;二是做人不義,從袁紹不肯聽他一次建議就輕易背叛袁紹改投曹操,可見他是個善於叛變的人;三是恃才傲物,在助曹操打敗袁紹後便囂張跋涉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與他人關係極差。

從周公定禮儀到漢代叔孫通定朝儀,皇帝和臣子、老闆與員工之間的相處模式就一步步確定下了。但許攸單身投靠曹操,就是曹操手下謀士,不是生意合夥人。許攸能夠建功是因為曹操及時採納了他的意見,前方將士拼死殺敵才建功立業。是曹操為他提供了一個足夠大的平臺所致。

可是貪功的許攸並沒有認識到這些,憑藉自己所立的功勳,依然人前人後的叫著上司的小名“曹阿瞞”。於是在一聲聲“曹阿瞞”的呼喚中,曹操對許攸的容忍也一步步到達了極限。終於有一天,許攸在鄴城東門又一次對著周圍人喊著曹操的小名,吹噓著自己的功績,忍無可忍的曹操便果斷選擇將許攸收押後殺掉。這其實是許攸為人做事太沒有底線,不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位子,必然禍及其身,哪有不死之理?這就是許攸為人處世之道的必然結果。

  





老劉


說個故事。

小枚有個同學,兩人一起上學時關係很好,彼此有啥糗事也都知道。畢業後,兩人一起進了同一家公司,友情依舊。上班有空聊聊,下空喝喝小酒。

過得兩年,同學升了了主管。

小枚還是原地踏步,不過他多了一些談資,經常在同事們面前炫耀他與主管的同學情,還常常把主管的個人糗事拿出來說說。

某天,小枚被調離了原部門。和同學的關係也日漸遠。

許攸之於曹操,就如同小枚和他同學。

當初官渡之戰時,曹操危急,許攸從敵營前來獻計,解了曹操的燃眉之急,間接促成了官渡之戰中,曹操方的勝利。

許攸這個人,也許有才能,但人品與情商一般。

當初他叛袁投曹,也出於私怨,因為審配逮捕了他的家人,他怒而投曹。

他立下功勞,頗為自矜,到處吹噓不說,還四處直呼曹操小名,說沒有他,曹操得不了冀州。

曹操當然不爽。隱忍不發而已。

終於有一天,許攸在出鄴城門的時候,又一次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曹操聽說後,將許攸投監並處死。

當然,曹操要殺死許攸,不僅是因為他不尊重自己,分不清主次,更因為許攸四處誇耀,彰顯一人之功。寒了其他浴血奮戰之人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