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虞允文大敗完顏亮:一介書生何以能退百萬雄兵?

虞允文大敗完顏亮:一介書生何以能退百萬雄兵?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顏亮調集60萬大軍,號稱百萬,兵分四路南下徵宋。一個月間,宋軍全線潰敗,完顏亮親率主力越過淮河,到達長江沿岸的採石磯一帶(在今安徽馬鞍山),不日就將兵臨江南。

危急時刻,傳奇人物虞允文出現了。

虞允文當時已年過五旬,官職為中書舍人,一直做著寫寫畫畫的秘書工作,從未有過打仗作戰的經歷。朝廷本來派虞允文到前線犒師,慰問鼓舞一下士氣。

可這老兄一看情況不對呀,負責採石作戰的主將王權臨陣脫逃被免職了,接替的將領李顯忠還在路上沒到呢,宋軍群龍不首,軍心渙散,都準備跑路了。

這仗還怎麼打呀?

虞允文本來也可以轉一圈說兩句場面話回去交差完事,可他沒這麼做。

虞允文是個忠臣,他要對大宋朝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負責。虞允文不走了,他以朝廷欽差的身份擔負起指揮作戰之責,把散在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整合統率起來,以一萬八千兵力與十五萬金軍決戰於採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阻止了金人南下侵送的計劃。

虞允文的對手完顏亮也不是一般人物,史載其自幼天才英發,深沉有大略,素有投鞭渡江吞併江南之志。

1159年,完顏亮特意派了幾名畫工去南宋國都臨安,回來之後為他畫了一幅“臨安圖”的畫卷,他親自在這幅畫上添了一個騎馬將軍,並題詩: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屯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會敗在大宋一介書生之手,而且還丟掉了性命。


虞允文大敗完顏亮:一介書生何以能退百萬雄兵?

勝利似乎來得太容易了些。虞允文是員福將,運氣好?還是大宋朝氣數未盡,有老天爺保佑?

一切果皆有因。虞允文能打退百萬金兵,決不是靠運氣好中個頭彩那麼簡單。

首先,虞允文有大忠大勇,危難關頭勇於任事

戰役之初,金軍勢大,南宋上下畏之如虎,從皇帝到大臣、將帥亂成一鍋粥。

宋高宗甚至想象年輕時一樣浮海避敵,被大臣攔了下來;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受命督師,卻不敢到前線去,委派助手虞允文到戰場犒師;淮西主將王權棄陣而逃,軍隊一盤散沙、毫無鬥志。

這個時候,虞允文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如何趕緊把軍隊組織起來,阻止金兵過江,如果不能把金兵擋在長江以北,大宋朝就要完蛋了。

雖然朝廷並沒有賦予虞允文指揮作戰的職責,他卻主動挑起了統合軍隊、禦敵作戰的重任。

當隨行官員勸虞允文說:“您受命勞軍,又不受命督戰。別人把事情搞砸了,您何必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呢?”

虞允文反駁道:“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第二,虞允文本身具有高超的軍事謀略,採石一戰方顯英雄本色

紹興三十年(1160年)虞允文出使金國前,曾經上書:“金人必定會撕毀盟約,南侵我大宋,其進攻路線應該有5條,請陛下即刻下詔命大臣備戰,做好防禦準備。”

金朝君臣以為虞允文不過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在接待時意欲以比箭當眾羞辱他。沒想到,虞允文竟張弓搭箭,一發破的,金人驚呆了。

宋高宗趙構也認可虞允文的軍事才能,說:“儒臣不應該上前線,但是卿洞達軍事,請你勉為朕行。”

采石之戰中,虞允文從臨戰動員凝聚軍心,到研判軍情調兵遣將,無不顯示出胸有成竹指揮若定的大將風采。

他發表臨戰動員,鼓舞士氣:“若金兵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朝廷養兵三十年,我等浴血奮戰報效國家的時候到了!”這一番話喚醒了這支死氣沉沉的軍隊,眾將士紛紛表示願意拼死一戰!

虞允文針對金兵不習水戰的特點,以水師為主力沿江佈陣,將戰船分為5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藏於山後小港間,在南岸上又部署強弩作為支援。

宋軍的艨衝巨般高大、結實,往來如飛,橫突亂刺,將金軍船隊一分為二,又以霹靂炮轟擊。

當日一戰“殲敵四千餘人,萬戶二人,俘生女真五百人、千戶五人”。

虞允文料定金軍明日必會再來,連夜派船隊封鎖金軍船隊唯一入江口楊林渡口,截斷金軍歸路。

次日,虞允文再挫金軍,燒燬金軍全部戰船300餘艘,完顏亮不得不從採石撤軍。

第三,金主完顏亮殘暴不仁,內部不和導致其軍隊分崩離析

完顏亮剛愎自用,心狠手辣,當上皇帝后大肆屠殺王公貴族,造成金國王室內部離心離德。

正當完顏亮南征時,後方統治集團卻進行了一場政變,金東京留守完顏雍,在2萬名女真將士的擁戴下即位稱帝。正在南方作戰的金兵紛紛倒戈投靠新皇帝,“將士自軍中亡歸者,相屬於道”。

完顏亮卻不在乎後院起火,孤注一擲,在軍中下令:“三日內若無法渡江,盡殺諸將。”

十一月廿七日,一些心懷不滿的金軍將士發動兵變,將完顏亮縊殺。

第四,宋軍是保家衛國之戰,將士用命、百姓支持

這場大戰,宋軍若戰敗,將面臨國破家亡、被凌辱被踐踏的悲慘命運,沒有退路。

戰鬥關鍵時候,虞允文激勵宋軍猛將時俊:“聽說你膽略過人,威震四方,怎麼現在站在陣後像個小女人一樣?”時俊勃然變色,大吼一聲,手持雙刀衝鋒向前,宋軍將士大受鼓舞,“士皆殊死戰,無不一當百”,打跨了金兵攻擊。

對金軍形成強烈心理衝擊的,還有在採石磯周圍登高觀戰的當地民眾,無論戰況如何激烈,他們都駐足不動,為宋軍吶喊助威,形成壁立千仞之勢,連綿十數里不斷。

毛主席讀史評價:“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虞允文大敗完顏亮:一介書生何以能退百萬雄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