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職場升職:3個方面避免自己掉入“能力陷阱”

職場升職:3個方面避免自己掉入“能力陷阱”

本文共計5609字,避免掉入能力陷阱。

這是智遠的第051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某一方面特別強,並不是好事。


我們都願意做那些自己擅長的事情,最終就會使我們會一直做那些擅長的事情”,陷入了能力陷阱之中。


比如寫作,策劃,運營,做了3年,5年,做的越多就會越擅長,最後成了一個“垂直的專家”,這樣的一個循環能讓我們在這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經驗,但是它有一個巨大的痛點,就是“把這個東西”發揮到了極致。


有人認為,“把某一個事情做到極致不好嗎”?在傳統時代這個觀念非常被認可,比如一門手藝,“炸油條”,“做早餐”,最後開飯館,不愁吃喝。


但是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很多事情不需要做到極致,在刻意練習中認為,某件事情花費1000個小時理論大量的重複,就可以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論,那麼如果找到方法論之後,還要再花10年,20年,把它練習到卓越,顯然是“沒有必要的”。


比如,開出租車的老司機,這個技能練習10年,依然是開車,很多技能我們只需要掌握即可,而非要做到極致。


在互聯網時代,多重技能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擁有的,千萬不要把自己陷入到“能力”陷阱當中,我們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是別把自己練成了某個崗位的專家。



職場升職:3個方面避免自己掉入“能力陷阱”

01 “關於能力陷阱”


原來一個人只靠一種技能就可以享受一生,

而現在一個人需要多重技能才能跟得上時代。


假設自己的職業規劃就是往某個領域的專家發展,如果您問智遠:做擅長的事情,一直做下去好嗎?智遠認為,“好”,一些技術工種,找到方法論,探索規律,做了5-6年,甚至10-20就可以成為專家。


假設自己的職業規劃不是往某個領域的專家發展,比如您想3-5年做到管理者職位,在開始步入職場做的只是某個方面的工作,一直刻意練習下去,會成為管理者嗎?智遠肯定的可以回答您,

“不好”,因為自己會掉入這個“天坑”之中因為一直練習下去某項技能,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協同提高其他的能力。


在第二者看來,是多數人遇到的。

較多人認為一個崗位做了3年,就可以成為“管理者“,殊不知管理者是一項綜合能力的提升。單純只做一方面,這樣就會導致我們陷入單一的能力之中,換句話來說,做的越多,就會越擅長,比如“用戶運營,HR招聘”。


這些崗位,在2-3年就可以找到規律,找到規律後,習慣的事情做起來很簡單,甚至還能給我們帶來短期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但是你會發現,自己越往一個地方使勁,

可能就會偏離自己想要的那個目標,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習慣的奴隸,我們習慣了某一項技能,慢慢的就會沉浸當中,而不願意去學習其他的技能。


“專業往往有的時候會害了自己”

兩年之前有過這樣的一篇報道,一位36歲的高速公路收費員,後來因為該高速公路停止收費後失業了,她哭著對記者說,這輩子人生可能就這麼完了。也許有人覺得比較可笑,但是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因為除了收費,好像什麼都不會。


智遠曾經做過一個小的調查,

百分之80的人認為,自己當前位置的能力不能把自己帶到下一個需要的位置。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和之前的時代有所不同的是:

原來一個人只靠一種技能就可以享受一生,而現在一個人需要多重技能才能跟得上時代。


網絡上有篇文章報道,曾經對很多企業的員工做過調查:問他們是否願意嘗試過改變,讓自己儘可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跟得上下一個人生階段,下一個年齡節點自己所要面臨的問題等。然而90%的人都說願意嘗試改變,但是最終沒有改變成功。


為什麼呢?他們的多數理由是如下:

1.企業文化的影響,一個蘿蔔一個坑,阻礙了自己的改變。

2.自己平時本職工作比較忙,根本沒有富裕的時間。

3.想要改變,但是發現無從下手。

4.很難堅持下去,1個月可能就放棄了。


做好你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學習是“無關”的

在企業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把自己本職做好就行啦,其他的不用你管,瞎操心。殊不知,“做好你自己”的本質意思是:“你把自己的工作幹好,其他的人的事,那是別人的”。

做好自己沒有問題,做好自己和學習是“無關的”。你會發現,時代在不斷成長,個人也是一樣,私下每個人都在學習,培養其他技能,企業要人總是需要“綜合能力強的”,如果自己不學習其他崗技能,則早晚會被其他重合性大的技能,或者掌握該技能的人代替。


L先生是我的朋友,

但是他做5年的用戶運營最後卻失業了。

L先生是我的一個好朋友,他也是早年在電商領域做用戶運營,用戶分層的老大哥,他一直在“用戶運營”這個崗位專研,但是今年他卻被公司優化失業了,失業的原因是“只會做用戶運營”。


企業為什麼不要只會做某一方面的人呢?

原因有三個方面:

1.一個崗位時間幹了那麼久,雖然成為經驗豐富的老人,但是工資很高。


2.只會做某個方面的老人,

會陷入自己的能力圈和崗位職責圈,屬於階段性人才,不能長期培養。


3.無論怎麼跳槽,都只在“用戶運營”這一個方面

對於企業來說,除了前期建設以外,

後期運營,不需要專研一項太深,需要平衡力強的人,技術方面除外。


關於能力的陷阱,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讓一個人只做擅長的技能,好比一個蘿蔔一個坑。

當今社會節奏很快,資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企業都希望每個員工在本職位最大化的去創造價值,因此絕大部分人都會把所有精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


雖然大部分都知道不應該這樣,但是也沒有辦法,因為我們覺得部分時間是被瑣碎的日常工作所佔據

,這也是無情的事實,那麼怎麼讓自己避免掉進“能力陷阱當中,這也是當下每個職場人應該思考和注意的。



職場升職:3個方面避免自己掉入“能力陷阱”

02 “跳出能力陷阱的4個方面”



擁抱變化,

試圖讓自己挑戰一些沒有做過的事情。


跳出能力陷阱最為有效的方式,智遠覺得就是“跳出舒適圈”,這個跳出舒適圈並不是指就要讓自己制定合理計劃,每天不斷逼迫成長,而是要學會以崗位職責為核心,有意識的做”崗位範圍“之外的事情。


在“能力陷阱”一書當中認為

改變能力陷阱有4個方面分別為:


1.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

2.提高自己的認知高度

3.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

4.多元化技能的發展自己


1.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

我們儘可能要把時間放在自己一些比較薄弱,而且想去進步的事情上面。


在平時的工作中,大部分人會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擅長的事情中,這樣可以獲得自我的滿足和成就,但是其本質是一種思維的懶惰。

就好比打高爾夫球手花大量的時間去練習自己最擅長的招式,而忽略了其他的動作的練習。而在我們某些擅長的方面投入的越多,

其實本質意味著,我們在其他事情上精力上投入的就會越少。


而“其他”事情,往往才是獲得轉變,甚至於平衡綜合能力的關鍵因素,因為絕大部分的創新和突破,其實都是跨界的結果,過去是“一招鮮吃遍天下”,一輩子用一個技能就夠了,而現在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少。


比如自己是做”新媒體運營“,那麼能否讓自己鍛鍊下內容策劃。

比如自己是做”社群運營“,能夠讓自己鍛鍊學習下”用戶運營“。

比如自己做是”內容運營“,能否鍛鍊下自己的”內容活動策劃”等技能。


所以,我們要從自己的工作上做出改變,嘗試一些和本崗位鏈接比較親密的技能,這些技能學習後,往往會收穫一些意外的驚喜。


2.提高自己的認知高度

認知高度和格局這個東西是人人都的,但是每個人看到的層級是不一樣的,若想要升級自己的思維,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認知高度”,眼界看到高度以後,再去做相關的能力培養,才是我們應該所追尋的成長方式。


職場中如何提高自己看到的認知高度,這裡有有幾個常用方面的思考方式:


1.站在本崗位以外,去看自己所做的崗位屬於部門環節。


2.以觀察者的身份去觀察自己的處境,學習換位思考。

3.以觀察者的身份來觀察整個運營動態中,自己和其他人的鏈接關係,看看能否發現有所不同。

4.以研究者的身份,試圖去研究某一個事物。


5.和比自己優秀的人進行溝通,請教他們對事物的不同看待方式。

其他日常的生活中,可以讓自己多讀一些歷史哲學,心理的書籍,聽一些改變思維方式的內容,可以讓我們自己重新定位。


多看一些事實新聞,新聞的報道能夠有助於我們拓展自己看待事物的高度,另外,週六日可以做些感興趣的事情,也是不錯的選擇,在興趣中去體驗不同環境的思維方式

還有可以利用寫作的方式合理化的總結

,保持樂觀的心態,參加一些集中化的活動,都是提高自己認知高度的參考方面。

3.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

人際網絡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方面是在企業內部。

很多人只是悶頭做事,自己成為別人”橋樑紐帶“當中的一個棋子,而不是自己成為”橋樑紐帶“,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圍著別人去轉,這就容易讓自己迷失方向。


最好的一種形式是在工作中,儘可能讓自己成為“橋樑”,成為鏈接一切事物的連接者,當自己連接了不同部分,不同業務後,自己才能有更加寬闊的事業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位置。


第二個方面是在企業外部

若自己想要快速的成長,圈子效應是必不可少的,在企業內容做專一的技能,帶來的提升是非常侷限的,若想升級更快,最好的形式就是與優秀的人志同道合的人同框。

假設你有較強的能力,依然可以成為連接垂直領域所有志同道合者的“組織者”,如果自己還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可以選擇加入別人的圈子。


圈子的目的講究的是“相互賦能”的作用,在一個圈子中,通常有很多自組織的活動,這些活動大部分都是圍繞自己的核心技能展開的,如果有分享的機會,儘可能抓住。


因為每次的分享,都能慢慢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行業領域的地位”,形成個人品牌效應。


在互聯網行業中,“鏈接”是決定價值的,這也是為什麼微信始終將自己定位成“連接器”的原因。

自己連接了多少用戶,客戶和資源等,才能顯得自己更有價值,只有當我們自己從自我中走出來,成為一個“連接者”,才可以擁有更大的視野。


4.多元化提升自己視野

在27歲之後,儘可能讓自己的“視野”不斷的打開,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看一些和職業發展相關的書籍,這些都是助力自己成長不可缺少的,多元化發展的目的是從“思維層面”得以昇華。


比如理財的管理可以讓自己“理財意識”,醫療健康可以讓我們判斷是否需要給自己買份“保險”,瞭解房產發展趨勢,讓自己清晰在哪個時段適合投資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同齡人中,這些看似“沒用”的事情,短時間帶不來利益的事情,可能會給自己真正有用的事情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職場升職:3個方面避免自己掉入“能力陷阱”

03 “不必想明白再去做”


人們都喜歡沉浸在想象之中

來透支提前的快樂,而忽略了行動的樂趣。

“能力陷阱”中,還有一個觀點認為“所有的事情並不是規劃”出來的,不必想明白了再做,先做慢慢就會想明白。先想好再做,和先做了再想是兩碼事情。


書中闡述了一個觀點叫做:“想象力限制行為”

也就是說,任何的時候,我們的想象力會限制住我們的行為,碰巧,智遠也是認為即便我們想象的都實現了,也沒什麼意思,可能身邊的人也有所同感。

想象力會讓自己透支快樂。

比如我們看到了某手機廠商發佈了一款手機,儘管功能,外觀,像素,UI等多麼的酷炫,當把錢攢夠了,買到手之後,好像就沒有那麼興奮了。


因為想象的越豐富會越具體,就已經提前體驗了部分的感受,就像快樂有了鋪墊,痛苦有了提前準備,能帶來的意外之喜,哪怕是小小的,卻會印象深刻,就是因為它是自己想象以外的。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必執著於自己的想象,想要蘋果也滿意西瓜,不過分希望就不會失望,電影再好,被劇透了也是不能容忍的。想象地再好,但是已經被自己想到了,不就是有點無趣了麼?


別把想象太當回事,

如果你什麼都知道,也不會想出什麼了。


想象力也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想的太多,不過是重複自己思考已經知道的事情,不是想象沒有意義,而是因為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想的太多了,還可能最後什麼都不願意做了,為什麼呢?其一:熱情已經被耗盡了,其二,想的太多,會誤以為自己已經做過。


比如:當我認為自己只擅長寫自我成長的文章的時候,我就不會去嘗試寫其他方面的內容了,當我嘗試埋頭去寫作的時候,我就不會去思考如何營銷,推廣自己的內容了。


所以從某個方面來說,想象力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的前提是讓把自己沉浸在某一項任務中,不要讓自己想太多。

不必想明白了再去做: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有一些人,他們能夠參悟出其中的道理,試圖用知識和邏輯的力量來解釋一切疑惑,總是希望內心整理好之後,再去接受現實,再去行動 。


然後在不知不覺中,想象浪費了我們很多的時間,使我們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成果,浪費了“自信”和“嘗試”的機會。曾經有篇文章說到:“先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我身邊社群寫作的故事:

我有一個社群,裡面是專門寫作的朋友,所有人的寫作能力都是相似的,剛起步大概一個月,大家每天面臨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拖更”,甚至於“沒有找到合適的選題”,要麼是“找到了合適的選題”,沒有中間的觀點支撐。


多半人都是“等我想好了,在開始行動”。

但是社群中有個夥伴,他每天逼迫自己去寫,好多朋友就問他:你怎麼做到的,他說,很簡單,當我想到哪裡,我就記錄哪裡,有些觀點,是在寫作中發現的,而不是“想好了再動筆的”。


決定一個人努力的程度往往不是人本身,而是機制。就像只要你走上跑步機,當它開始運轉,自己就一定會跑步,不得不跑步。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機制和環境中,會呈現兩種狀態。


好的機制,就是好的環境,壞的機制,就是一個讓自己墜入懶惰的環境,有些事情,不必想到非常明白再去行動,

先搞起來,讓自己進入那個賽道當中,就是一種成功。


寫在最後:

避免自己墜入“能力陷阱”,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知到自己是否在某一個職業,職位進入了無限制循環的狀態。


其次就是儘可能把時間安排妥當,抽出20%的身心,去拓展崗位周邊的技能,培養提升綜合能力。

必等到凡事都計劃好再去行動,別被思考浪費太多的時間,那樣自己便浪費了自己的才華,當自己做著做著,就會發現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超強的執行力,是對平庸生活最好的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