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1

上个周末,“三点半现象”突然成了我朋友圈里热议的话题。

记者的问题还是挺到位的:

“我们关注到一个现象,现在的小学放学时间越来越早了,有的小学甚至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了,这个时间对家长接送孩子是一大难题,请问家长们的困扰如何解决?”

就这个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官方的答案也很具体,说要“各省自行摸索,各出各的高招”,然后总结优秀案例进行推广。

包括“引入社会力量,做进一步的探索”,“年轻的父母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给他们的大红包”。

听到有“大红包”,我高兴啊,结果我想了一晚上,发现有点不对劲:

这红包是有了,但我们家长怎么拆啊?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2

我读小学的时候,来接我放学的是爸妈;现在你到校门口看看,只有老头老太间或夹杂着几个顽强的保姆阿姨。

“三点半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分两块:一块是孩子的放学时间,一块是家长的下班时间。

以前放学未必晚,但以前家长的工作压力没那么大。办公室里打声招呼,就高高兴兴接孩子放学回家做饭去了;实在有活,就把孩子带到单位任他折腾。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这当然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但新时代市场经济下的爹妈,已经完全变了样:

早退接孩子?把孩子带到单位?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知道不知道?两个人里头有一个人每天早退?你们还想还房贷吗?

让长辈接孩子,当然非我所愿。老太太自己腿脚都不灵便,万一有个磕磕碰碰全家都乱套;叫保姆接孩子……前提是我得有钱。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事实是,哪怕把三点半改到五点半,我们依然没有新的选择——因为我们还没有下班。

不见得让孩子在学校留到七点半。没有弹性的工作制度,没有让人足以产生安全感的收入,这红包就没法拆。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3

“社会力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曾经以为,我找到了“社会力量”的解决之道,结果“减负”呼声高涨。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当我觉得“社会力量”已经在“减负”的大浪潮下被全盘消灭的时候,一下子有点恍惚:是不是会邀请“社会力量”三点半之后在学校开班呢?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作为家长,我当然不反对这件事情。但既然是“社会力量”,那怎么收费呢?

如果仅仅是“只组织课外活动,不组织学习”,那我是不是愿意付费呢?

第一不告诉我收多少钱,第二不告诉我可能教什么,毕竟外面报班我还能货比三家呢。这些问题都不回答,这个红包还是没法拆。

4

这么多年总是说减负减负。其实考虑问题完全可以宏观一点。不要只减孩子的负,要减全家的负。孩子是全家的组成部分,只有全家减负了,孩子才会更好地成长。

一群哪怕学校五点半放学也没办法接孩子的爹妈,一群累散架也要检查孩子英语作业的爹妈,实在想不出怎么去收“三点半红包”。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发红包的人,还得指一条更明的路才行。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一个背景声

“要么留校做作业?”

解决“3点半现象”的红包,父母没法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