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從哲學視角反思班組建設

“哲學”對於中國普通工人來說,可能感覺是高深莫測、玄之又玄的東西,要麼敬而遠之,要麼不屑一顧,好似與己無關。實質上我們每天都遇到哲學問題及在哲學思考,這是因為人是“理性的存在者”,由於有“死”的前提存在,所以每天都要考慮“生”的問題,如果無“死”、何有“生”的考慮,只不過渾然不覺而已——關於“生命意義及道德實踐”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漢語中本只有“哲”而無“哲學”一詞,《爾雅》釋“哲”為“智”也,日本人西周將“哲”與“學”相配、譯西文philosophia一詞,意合此詞源自希臘語“愛智慧”之意,康有為等人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哲學無法給予一個普適、明確的定義,因為人的生命與思想“有限”、而又“妄想”追求“無限”,這就是哲學所體現出來的意義與“狂妄”,有限怎麼能定義無限呢,正如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可道,非常道”涵義無限一樣,“言白”了就不為“道”,所以我們只能從與科學和宗教的關係上大致理解哲學。

從哲學視角反思班組建設

人存在兩種生活,即“是”的生活與“應當”的生活:

  • 科學大致體現人“是”的生活,具體對象是“物”,通過經驗、理性求“真”,卻難以直接求善;

  • 宗教大致體現人“應當”的生活,具體對象是“人”,通過超驗、信仰求“善”,卻難以直接求真;

  • 哲學似乎介於兩者之間,追問“何以為真、何以為善”,像科學一樣訴之於人的理性,探求的卻是宗教性質的問題即“宇宙本源”與“生命意義”,體現出來的是對人的終極關懷——超越“生死”以求達到永恆的一種精神渴望,目的在於建構人類生命的價值及尊嚴。

基於此,本文從哲學視角認識及反思班組建設是對前五篇(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文章“班組建設即人建設”思想的“形而上”的再思,純粹從人的“生命意義”上理解中國企業的班組建設及活動,也就是說擬想探討中國企業的班組建設對於中國工人的生命意義及價值。

從哲學視角認識班組建設人正因為生命有限而恐懼“死”,所以就存在著“生”的慾望與追求,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人類本質及主觀願望就是在追求無限,其追求無限的活動及活動載體體現在人的勞動及勞動實踐的形式上,通過勞動實踐將自己的追求及追求價值外化在勞動對象中,正如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對勞動活動之意義的精闢闡發,人“在勞動中外在化自己,進入到持久的狀態”。

然而,人通過勞動實踐外在化自己使之生命持存,又具有兩種形式及需要:

一是“自然生命存在”形式,體現出來的是“必然勞動”以滿足生存的需要;

二是“自為生命存在”形式,體現出來的是“自由勞動”以滿足精神的需要。

對於中國工人及生命存在的形式與意義來說,從哲學視角客觀理解,舊社會所體現出來的基本上是中國工人的“自然生命存在”形式,新社會所體現出來的基本上是中國工人的“自為生命存在”形式——在馬恆昌小組誕生的班組建設及活動,就是中國工人在新社會外在化自己“自為生命存在”的狀態,從而達到“自然生命存在”與“自為生命存在”的和諧統一,並互為因果、良性互動所形成的生命創造活動。

“自為生命存在”是在“自然生命存在”基礎上的存在,從而才能“自為”,體現出人的自由意志,也就必然存在著人對勞動及勞動實踐環境“肯定”與“否定”關係的理解與選擇。“自然生命存在”雖然也存在著對勞動及勞動實踐環境“肯定”與“否定”的關係理解,但是它無法自由選擇、而是一種勞動的被動必然選擇。所以,班組建設及活動是以馬恆昌為代表的中國工人“自為生命存在”對新社會的勞動及勞動實踐環境“肯定”關係的理解與選擇,而這條主線“一以貫之”到當代的王海及王海班組。

筆者有一次與王海交談得知,他告訴車間領導可以每次安排一個“問題”員工到他班組工作,他有信心良性地改變這位“問題”員工的心態與行為,把“問題”二字去掉而成為一位“合格”的員工。哲學追問:是什麼因素促使員工良性地改變自己對勞動的態度,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而“肯定”勞動實踐環境,並使自己的職業生命呈現一種自然的愉悅狀態?

通過王海與亢勇的故事筆者找到了答案,並給予我們哲學的思考與啟迪。

2001年初亢勇來到王海班,工作卻懶洋洋,王海提醒也不管用,火了,提出不改走人。第二天王海卻向亢勇檢討,因為知道了他與母親相依為命、生命清苦的艱難身世所致,並特意帶了一盒餃子,說道:“以後有什麼話要說出來,有事大家互相照顧,要是不嫌棄,就拿我當你大哥好了。”

好景不長,第二年元旦剛過亢勇又沒精神了,王海這回謹慎了,心想調查再說。還沒等調查,有天亢勇在班上肚子疼得直不起腰,王海一看不好趕緊送醫院,到醫院大夫的一席話使王海大吃一驚,“他得的是肺泡癌,早就確診了,已經在這兒化療、吃藥兩個多月了”。王海明白過來亢勇是隱瞞病情強打精神上班——亢勇拉著王海的手說:“班長,我感到在咱們班工作太幸福了,大家對我這麼好,我多希望能健健康康地和你們一起倒班呀!看來今生是不行了,如果有來世,我還要上王海班。”在這個故事裡,“績效”二字顯得多麼蒼白無力。

事實上王海班及成員所承擔的工作非常單調,而且壓力很大,負責撫順石化公司153臺通用設備、8座大煉塔、6000多個閥門的控制,承擔著很大的安全責任,特別夜班更是對人極限的考驗,然而,王海帶班25年沒出一次事故。班組成員胡媛媛說:“每天上班我的心情總是非常的愉快,因為有王海班長、有班裡成員在,就一定有大家一起揮汗大幹、一起歡聲笑語的故事。”

這就是中國企業班組建設及活動的真諦,讓中國工人在勞動中“活出生命的意義”,使自己的價值與尊嚴在勞動中得到體現與尊重、及在勞動對象中“持存”,從而形成人對勞動及勞動實踐環境的“肯定”關係。

從哲學視角反思班組建設

從哲學視角反思班組建設:哲學是“思想思想”,前一“思想”是動詞,後一“思想”是名詞。思想班組建設及活動誕生60多年以來的多元思想,其歸結到“一”,都是建立在“績效是主體、人是客體”,即建立在“績效”是“人”存在意義決定者的思想基礎之上的。當下,更是延續了西方管理的哲學思想——西方管理學從美國人弗雷德裡克·泰勒手中誕生以來,都是把“人”作為績效的工具和手段來對待的,哪怕行為科學也是以績效為目的,用方法激發人的內在情感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之符合績效的需要。

從哲學視角反思中國企業的班組建設及活動,溯源追根,在馬恆昌小組誕生的本源及根據,我們前幾期從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和制度視角,都論證並證明“班組建設即人建設”,即“人是主體、績效是客體”,“人”是“績效”存在意義的決定者,從而形成人的“自由即自律”——其本質上是中國人的哲學思想體現,在宇宙與生命的關係中即以生命為主體的“天人合一”。

所以,我們必須“正本清源”迴歸到中國企業班組建設及活動的源頭思考“何以如此”,還應該思考當下中國工人對班組建設及活動沒有馬恆昌時代的熱情“何以如此”。

無論時代如何“變”,也無論企業所有制的形式如何“變”,以馬恆昌為代表的中國工人在新社會初期所體現出來的“自為生命存在”形式——班組建設及活動,其價值就是“創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從而使人在自由勞動中“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哲學意義上的“不變”,還應該是中國企業班組建設哲學的“本體論”。

當下,雖然大部分中國工人對勞動實踐環境具有“否定”關係的理解,這實質上是進步的體現,只有在“否定”中進一步尋求“肯定”,我們不能感覺勞動實踐環境不理想而忘記這一點,更不能被牢騷情緒所淹沒,因為誰也輕易“逃離”不了當下勞動實踐環境及他在班組中的存在。

從哲學視角反思班組建設

悟道:人活著一定要有理由,即使是“為活著而活著”也是活著的理由,沒有理由人是活不下去的,這就是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中國企業的班組建設及活動要成為“中國工人存在意義與價值”的有效形式與載體,必須迴歸到本源“把勞動賦予價值——創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使中國工人在勞動及勞動對象中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從而活出生命的意義——如此生命創造,績效還會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