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神經學家大衛·伊格爾曼

(David Eagleman)有多重身份——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系兼職教授、在《自然》和《科學》等著名期刊上發表超過100篇學術論文、古根海姆研究員、世界經濟論壇理事會成員、暢銷書作者,艾美獎提名電視劇《深入大腦》(The Brain with)的編劇和主持人。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然而在今天這篇採訪中,他的身份是HBO科幻劇《西部世界》(Westworld)的科學顧問。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西部世界》改編自《侏羅紀公園》作者邁克爾·卡萊頓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機器人主題公園技術失控的驚悚故事。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第一季中,一群為滿足有錢人類客人最暴力的幻想存在的機器人“接待員”,如被傳染般一個個開始默唸“所有暴力的歡愉, 必將以暴力結局”,最終以一場讓所有觀眾擔心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暴動結尾。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伊格爾曼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腦可塑性、時間知覺、通感和神經法,《西部世界》還在編劇階段時,他就與編劇和製片人就

“記憶”“意識”“人工智能的各種可能性”展開頭腦風暴,從科學上完善了這個腦洞奇大的科幻故事。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劇中,機器人的記憶不斷被“重置”,使得他們所有的體驗都是“第一次”;直到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福特一點點打開機器人的“記憶”,他們的意識開始覺醒。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伊格爾曼提出了一個在哲學和神經科學中持續多年的問題——既然人類對自己存在的認知來源於“感知”和“記憶”,如果這兩樣東西都可以被模擬,那麼“人類的存在”到底是不是一種模擬?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近幾年硅谷經常在談論類似問題——人類是不是生活在一個複雜的計算機模擬環境中,就像《黑客帝國》一樣?或許有一種比人類先進一百萬年的生物,對人類運行一萬種不同模擬,觀察我們在不同的情況下會做什麼反應,從而理解我們的現實。

《西部世界》第二季進程過半,主題公園DELOS已經被機器人變成“人間地獄”,大家都揪著心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 《西部世界》官網上的人類遊客求救信號

《Discover》記者Jeremy Hsu採訪了大衛·伊格爾曼,就新一季出現的新話題、本片編劇背後的討論、科學顧問的工作方法 等問題,跟這位“腦科學男神”做了深度溝通,以下為實錄。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採訪/Jeremy Hsu

翻譯校對/LEE

採訪內容來源/blogs.discovermagazine.com

---- WARNING!採訪內容有劇透 ----

Q:《西部世界》科學顧問是怎樣一個角色?跟編劇和製片人溝通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伊格爾曼:我想強調的是,這些人真的很聰明,他們不需要我。第一季製作時,我所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去了趟洛杉磯,和他們(編劇和製片人)開了8小時會,對這部劇中所有的核心問題提出我的想法。

例如:“從零碎的記憶中建立意識”可能是個怎樣的過程?機器人會產生意識嗎?什麼叫“自由意志”?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機器人會提這種要求嗎?——這些也正是神經科學目前要回答的核心問題。

之所以花了8小時討論,因為沒人有正確答案,大多數時間我們都處於辯論狀態。《西部世界》最酷的是,他們也沒給出一個明確答案。

第二季,有趣的事發生了,他們開始討論“自由意志”的本質問題了。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 《西部世界》第二季劇照

當機器人表現出一些類似“自由意志”的跡象時,編劇又會安排一些情節,讓他們懷疑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是“自由”產生的,還是被人類編排好的。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 《西部世界》第二季劇照

機器人覺得自己有自由意志,卻又時常懷疑這一點——人類也一樣,也許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自由。

我喜歡主創這種做法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問題在科學上還沒有得到解答。

Q:所以他們只是在取笑人類意識的不同方面,比如情感、記憶、體驗......每一件小事?

伊格爾曼:當你寫了一個計算機程序,用它來運行各種複雜的圖形或其他計算時,它只是在運算0和1、以及把電壓推到晶體管上,這就是它需要做的一切。

所以問題是,我們是否認為你的計算機程序是有意識的——《西部世界》裡的機器人就像某種程序,他們表現出的“意識”是“自由”的、還是對符號的機械操控?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在神經科學中,我們並不知道答案。我們擁有的只是存在的證據——就是我們自己。

人類是由將近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每個神經元又都有大約10,000個連接,所以我們的構成非常複雜。我們知道自己是有意識的,所以計算機產生“意識”似乎有可能。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但另一方面,我們懷疑人類科學是否還太年輕,無法探測到底有沒有其他東西對這一切做干預。

我們現在還沒有一整套系統的意識理論,根本不知道意識是什麼樣子。

我跟想跟你說,如果進2再做一個三重積分(表達一種複雜的數學算式),就能嚐到Feta奶酪的滋味、或是肉桂的味道,再或者獲得觀賞日落時的美好體驗......

這顯然不行,我們還無法用科學語言來表達“體驗”這件事的本質。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這讓我想起一位人工智能研究員說過的話:也許《西部世界》並不是關於「我們如何走近AI」,而它更像是舉起了一面鏡子來反射人類意識、以及是什麼在驅動我們。

伊格爾曼:我想兩者都是。至少可以說《西部世界》不僅僅是關於人工智能的。這就是第二季故事剛發生的轉折——你如何通過上傳一個人的意識,從而獲得“永生”狀態。

Q:這種論調不算主流吧?至少還不是我們研究能力所及的範圍?你怎麼看這件事?

伊格爾曼:我不想簡單肯定或否定,我只想說——人們現在還不知道。

大腦是由碎片和部分構成的,理論上它應該可以被下載。我們應該能夠在你想要的任何媒體上重建它,不管是在啤酒罐、網球還是硅片上。

一旦我們理解了它的算法,就應該能夠複製;如果這個算法等同於意識,那意識也理應可以被複制和轉移。

如果我把你的大腦放到另一種物質上,然後問你:“嘿,你感覺怎麼樣”,你回答說:“我覺得有點冷,還有點餓”;這其實是你在體驗意識,所以這個話題並不是人們想象得那麼“非主流”。

唯一問題是,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去實驗這個理論。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可能得再過——我假設個數字——50到100年,才能說:“好吧,現在我們有足夠的計算能力試著模擬整個大腦。”

但人們已經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了。目前還沒有成功的項目,而且近期也不會有,但我認為大家的目標都相當清晰直接,著手去做只是個時間問題。

Q:你的意思是說,這項工作成功與否,更多取決於計算能力和資源?

伊格爾曼:沒錯,是的。你想模擬一個完整人腦的話,如果你對每個電子顯微鏡下的大腦切片都進行重建,那麼它需要耗盡整個地球的計算能力,所以挑戰很大。

但是,如果用“高山”來形容這個項目的話,神經科學家“登山探險隊”已經開始“攀登”了,沒有什麼能阻止這項嘗試。

這是個開放的科學問題:我們對大腦進行超級詳細的掃描,在電腦上對它全面重建,然後按Go鍵,看它最終是否會有意識。

換句話說,你運行的算法是否等同於意識,或者我們還需要什麼才能建立起意識?一切尚未可知。

所以,《西部世界》的設定相當聰明——它發生在30年以後,那時我們已經弄清楚了大腦運作的原理,而且人類計算機的運算水平也遠超現在,所以理論上你可以在比大腦小得多的東西上覆制它。

第二季中我們會看到,有一顆“大珍珠”似的球體被放置在機器人腦中,成為所有機器人腦部操作的中樞。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大腦就像是大自然母親成功將數十億細胞聚集到一個創造意識的設備中;但人類自己能用更好的技術、和以更小更高效的方式把它做出來嗎?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Q:我很想了解你對現在所謂人工智能的看法。這些技術顯然與人類意識相去甚遠,你如何看待它們之間的差異?

伊格爾曼:現在媒體上出現的很多所謂人工智能,都是“狹義”的人工智能,它們已經能做出不同尋常的事情:你可以訓練一個類神經網絡來識別狗與貓之間的區別,而且它的識別效率比人類要高很多。

但是,如果你試著教這個網絡識別一些更復雜的物體、或是與人展開討論,它會徹底失敗,你需要重新訓練它。

“狹義”人工智能在自己“狹窄”的訓練範疇裡,做得比所有人類都好;但問題在於,它擁有的智力水平還不如一個三歲孩子。

三歲孩子整體的智能水平比我們現有的任何高級人工智能都好:比如拿起食物把它塞進自己嘴裡、從地上撿起一個奇怪的物體並快速學會怎麼擺弄把玩、在屋子中找到位置和方向......

所有對人類而言稀鬆平常的事情,對人工智能來說都非常難。所以我認為不太可能會出現一個像人類一樣的人工智能。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 “人類大腦是我們所知物質範圍內最複雜的組織。”——阿西莫夫

我們人類所擁有智能是廣義智能,你可以用它完成各項任務,我們在認知上是非常靈活的。

相反,現在和將來會深入我們生活的人工智能,在“狹義”方向上的能力是驚人的。

所以,儘管我很喜歡《西部世界》,但那並不是人類要邁進的未來,因為那沒有意義。你還不如建造一個更有用的機器人,它可以在輪子上快速移動。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 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和像小狗一樣能開門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創造人工智能和製造機器人的真正原因,是為了幫你去做那些人類並不擅長的事情。

拿谷歌地圖來說,你需要它幫你指出每條道路上的每一處交通情況,告訴我哪條路走得更快——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 谷歌在2018開發者大會上發佈的“谷歌地圖”和無人駕駛服務

我每天都在用這樣的人工智能,而且每次都被它的能力驚豔,而它只是漸漸消失在生活背景中,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Q:在你參與《西部世界》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激烈的討論點,或是你不得不站起來說「這很不合理」的時候?

伊格爾曼:我們討論的大部分問題都是終極問題,所以確實發生過激烈辯論;但有趣的是,這些問題都沒有正確答案。

換句話說,即便我是神經科學家,也不能輕易說這不是真的、或者這是真的。因此,熱烈的辯論不可避免。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給《西部世界》當科學顧問還有點“個人的好處”:伊格爾曼讓電視劇主創們幫忙宣傳了他自己的創業公司NeoSensory設計的“觸覺反饋電子背心”exoskin。

這個背心包含32個感官馬達,類似“虛擬皮膚”,能增強穿著人的感知,可以用於VR場景,解決VR缺乏的身體感知問題;或是為聾啞人和盲人這類天生感知有缺陷的人提升其他器官的感受力。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美國“大片”有全球影響力、是“軟實力”的代表,但曾經有段時間它們充滿科學常識錯誤。

所以,2008年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推出了“科學與娛樂交流項目”,幫好萊塢影視編劇對接科學家、大學教授等學者,從源頭糾正劇本里的科學錯誤,讓涉及科學技術的影視故事更準確、更有氣質。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西部世界》編劇喬納森·諾蘭是大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弟弟,他們兄弟倆與物理學家緊密合作,成功打造出電影《星際穿越》,被美國科學家們評為“最科學的電影”。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 克里斯托弗·諾蘭和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在討論《星際穿越》劇本

《西部世界》背後的“腦科學男神”

▲ 基普索恩的科學顧問分享

反之,家喻戶曉的好萊塢影視劇,也讓美國的科學家們變得越來越性感,推動了科普的進展,為國民整體科學素質的提高建立起良性循環。

極客電影與科普品牌三四匠(Science Masters)從去年起共同推出跨界節目《影想力》,靈感就從“科學顧問”而來:

從一部電影出發,讓同為影迷的中國電影人、科學家和科技企業家坐在一起,透過電影聊它背後的科技趨勢,把想象力和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讓這樣的思考方式傳播得更廣、更有影響力。

端午節後,我們將推出全面升級後的《影想力》第二季,歡迎大家關注!

(熱!)6月極客專屬新片單

極客專屬的感性時光

加入社群 / 轉載事宜 / 商務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