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做一個懂孩子會教育的好家長?


真是特別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們越來越多做父母的開始思考如何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爸爸媽媽,而不像我們父輩那樣,更多為了生計和吃飯打拼,無法騰出多餘的精力來為這件事分心。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育兒書籍,各派的理論也曾出不窮,搞的大家眼花繚亂;各種的育兒號育兒網站也嘩啦啦出來一大片,有些理論和方法還會有衝突,搞得大家也不知道誰說的有道理。

其實在我看來,要從這紛繁複雜的信息藩籬中抽身出來,成為一個懂孩子會教育的好家長,只要做到這基本的幾步就可以了。

首先要學習最基本的兒童發展心理和腦科學的科學發展規律,這是基礎,懂得這個基礎,就不會因為孩子出現的正常規律反應而手足無措。

第二,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哪一類小孩,他是外相活潑的,還是內向害羞的,他是喜歡鑽研空間的還是對音樂有特別的愛好,瞭解清楚了孩子的性格天賦,就不會擰巴地人云亦云,人做亦做地讓孩子去學這個去做那個。

第三,找到一套適合跟孩子溝通交流的方法,孩子因為個性不同,有些直接溝通有效果,有些你說你的我幹我的,根部不care你在說什麼,市面上也有很多書,在教家長怎麼說,孩子才會聽之類的方法,這些方法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需要在這些啟發之下真正找到與自己孩子溝通的名門。

其實以上做到了,我們的孩子就不可能長歪,但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們付出心力,沒有隨隨便的成功,也沒有可以投機取巧地育兒妙法。


壹父母


世上沒有任何一所大學開設有“父母”這門專業,孩子出生以後,他她需要學習為人處世,我們則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大家同時成長而又相互促進。

先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前段時間為朋友家小孩輔導數學、語文,孩子準備參加市裡面名校入學選拔考試。當然是無償的哈,之前朋友幫過森哥很多忙,只能還人情囉。

朋友送小孩來的原因,是因為上年森哥兒子考上了市裡面的名校,小升初和選拔考試中成績都不錯。他們知道,平時森哥都是自己輔導孩子,從來沒有送他參加過校外補課。

朋友本科畢業,現在自己當老闆做設計,時間上很寬裕,常吹噓高中時數學很棒,平時忙於各種社交和個人愛好,卻從來沒有抽時間來輔導孩子;

其妻中專畢業,體制人,一貫妝容精緻,白領麗人,性格強悍,當著我的面就不斷指責孩子的種種不是。

看了孩子作文《我的媽媽》以後,森哥一個勁搖頭,文字平淡空洞,看不出孩子對媽媽任何的愛,也沒有任何令人感動的描述。問話時,孩子居然說既不覺得媽媽漂亮溫柔,也不覺得爸爸有什麼厲害的地方。

讓孩子做了幾道常規數學習題,發現他連整式、分數的歸納、變形、構造等基本技巧都缺失----起碼,森哥兒子同齡時,表現就要好得上太多。

森哥無奈搖頭,三天後直接勸他們放棄選拔考試。

朋友夫妻平時各忙各的,極少陪伴孩子或者輔導孩子,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把孩子送到校外機構學奧數、英語、圍棋、繪畫,還時常讓孩子留宿培訓機構老師朋友家中。

孩子目前謙虛、懂禮、懦弱,功課基礎很差。可怕是,感覺他沒有想法,沒有目標,沒有反抗,只是被動接受父母的一切安排,看不到父母平時所有的關愛細節。

回到正題。結合個人經驗,提出三個建議:

第一,立足實際。每個家庭所處層圈不同,家庭人際環境和教育資源也不一樣,沒有統一的育娃通用模式,“各家的孩子各家養”。但絕對不能放養,放養會滋生和擴大與親子間的感情鴻溝,如同上文的案例;只有重視陪伴,才能強化親子感情聯繫紐帶。

第二,潛移默化。培養孩子從小樹立學習模仿的目標,形成感恩習慣-----這話有點大,往小處舉例吧:如果孩子覺得媽媽很漂亮,覺得爸爸好厲害,覺得爺爺奶奶好慈祥等等,就算是初步成功了。要讓孩子達成這樣的認知,需要大人平時自律,用良好言行習慣樹立榜樣導向,在日常相處中潛移默化孩子。

第三,和諧溝通。養成和孩子從小溝通的習慣,習慣養成了,他她就能和你分享想法、秘密,你就能熟知和糾正他她心理成長的偏差。

第四,適當體罰。適當時候,男女單打、混雙還是有必要的,森哥信奉“棍棒出人才”。


苗山風物視角


如何做一個懂孩子會教育的好家長?這是所有家長關注的話題。

一、懂孩子。

懂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孩子的內心世界,考慮孩子的需求,考慮孩子的喜好,考慮孩子的性格,考慮孩子的優缺點……

孩子都是單純的,我們平時可能會發現,同是一群孩子,但自己的孩子和這個孩子在一起就會玩的很開心,要是和那個在一起,就容易鬧彆扭。這就說明,兩個在一起很開心的孩子他們相互懂得對方。作為家長,如果你能做到讓孩子時時刻刻開心,那你就做到了懂孩子。但必須要明辨是非,絕不能為了讓孩子開心,就縱容孩子、溺慣孩子滿足他不該有的要求。



二、會教育。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把最優秀的一面展現給孩子,做到潤物細無聲。讓孩子從你的身上,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受到影響。


常言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沒有多大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到他們善於模仿。要注意孩子的周邊環境一一環境造就人,也不無道理。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關愛與教育,做一個懂孩子會教育的家長,你的孩子一定會更加優秀。


溫馨仙子


“懂孩子”是基礎,“會教育”是關鍵,做個“好家長”才是終極目標!

首先談談如何“懂孩子”。“懂”,就是理解,理解孩子的思想行為、興趣理想、厭惡摒棄。很多家長會抱怨: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思想那麼怪?誠然,營養、視野等等都使得現在的孩子要比我們小時候複雜的多,如果家長還在“想當年我怎麼這麼樣”,當然沒有辦法“懂孩子”。

“懂孩子”,一是要支持,二是要引導。對於孩子的好,要多多支持,多多嘉獎,讓孩子知道你的關注和認可;對於孩子的不好,要嚴肅糾正,引導為主,批評為輔,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學會表達,更要學會聆聽,真正的理解是互相的理解。

“會教育”,就要明確目標,講究方法。

首先,要明確,想教育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我認為,教育一個善良、健康、快樂、自信的孩子才是王道,不要把自己的理想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成為彌補你遺憾的工具。

其次,要採取科學的方法。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能輕易獲得各式各樣的教育方法,我們必須吸收、歸納、轉化。原則問題不能討價還價,生活習慣問題逐漸改善,學習問題分步驟分領域解決。在“懂孩子”的基礎上,共同進步。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你必須先成為你希望他成為的那樣的人。

教育沒有一蹴而就的方法,所謂的教育專家也沒有辦法教育好每一個孩子。但是,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們都可以是專家。


夢dream而已


首先讓自己重新回到孩子的歲數年代,我們當家長的,想要教育好孩子,我們就得踏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研究孩子的所思所想。

有幾點家長是必須要做到的。

一、孩子絕不能生活在單親家庭下

無數事實證明,單親家庭的孩子內心很自卑,這種自卑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

二、父母是孩子從思想到行為的導師

孩子沒有主觀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參照物,父母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父母們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的力量。

三、語言行為教育要得體

千萬不能靠打罵、挖苦、恥笑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強,孩子們需要的是善意的誇獎。

四、給孩子有限而又必要的自由

大是大非上面,家長要掌握度,孩子的興趣等方面,家長要做到順勢引導並鼓勵與支持。

五、讀書與旅遊

要讓孩子多看書,多旅遊,讓孩子多瞭解外面的世界,孩子的視野會更加開闊。

最後再說一下我總強調的話: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我們的孩子教育,天下之大,必有我們孩子的一席之地。


小鎮飄雪


我是力行,很榮幸回答你的提問。

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類似問題已經答過,但邀請了,禮應回答,最主要的是你的問題提得特別好,如何做一個懂孩子會教育的好家長?看到你的提問就替你孩子高興。

那麼如何做一個懂孩子會教育的好家長呢?三個關鍵詞,懂孩子,會教育,好家長,懂孩子了才能會教育,會教育的才是好家長,所以最關鍵是懂孩子。



那麼如何懂孩子呢?好難,也很簡單,難在你不願意,簡單是因為你享受了懂孩子。人們總說陪伴,說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大家千萬別信,會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不會陪伴釀造悲劇。

什麼是會陪伴呢?讓孩子帶你做事,讓孩子帶你玩耍,享受孩子的開心,觀察孩子的成長。

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太大,導致悲劇不斷,很多家長投鼠忌器,想讓孩子順其自然成長,我奉勸每一位家長,現在的環境複雜,人是社會動物,不存在自然成長,你不引導,就有別人引導,所以必須遵循孩子的生長規律引導孩子成長。



會陪伴,多溝通,多學習,就能找到規律,這樣慢慢就懂孩子了,懂孩子是一個很長的不斷變化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懂孩子了,怎麼教育呢?家庭教育就是教孩子為人處事,培養良好習慣。這裡有最重要一點,從小教育,從小教育,從小教育,小不教好,大了沒招。從小教孩子尊重,敬畏,努力,感恩,這些才是大愛,不要把力氣都放在孩子的吃喝拉撒的瑣事上,那是該孩子自己做的。


到這我知道很多人想問學習不管嗎?上面的沒做好,孩子學的再好,也只能做個出色的大壞蛋。上一段還有培養良好習慣,這裡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前叫自立,現在該叫自理了,還有大家關注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本就不可能學好。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哪些呢?包括書寫習慣,閱讀習慣,寫作習慣,還有最主要的高效的課堂學習習慣。太多了吧,成習慣就不多了,習慣成自然嗎!還有一大堆沒說呢,比如運動,預習,計劃,目標,複習。。。。。。學習習慣最好小學多養成,堅持了一萬個不多,不堅持啥都別說。

願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學習,快樂成長,願每個家長都能成為懂孩子會教育的好家長。


力行2020


做一個懂孩子的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明白你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不同於學校教育的階段性目標,家長賦予孩子的教育應該是為了孩子一輩子的幸福。從一生的目標來看,幾次考試、幾個補習班都不如孩子的身心健康重要。現有的學校教育將孩子教育的終點線劃到高考,高考結束時,孩子才18歲,人生才剛剛開始。家長的教育應該為孩子的三十歲、四十歲乃至一生都認真打算。

第二,接納孩子原有的樣子。

很多家長的焦慮,在於自己孩子不像”***家的孩子“那樣乖巧優秀。要知道,你自己的孩子,最多來源你的基因,你成長中覺得困難的事情,孩子成長時也會有類似的感受。有的孩子天性安靜、自制力強,放在現行的學校教育裡適應性很好;有的孩子天生注意力極其分散、一秒鐘都閒不下來,放到學校教育裡就是老師眼中不好管理的”壞學生“。家長能做的,是在孩子原有的基礎上幫孩子想辦法和環境相處得更好一些。而不是被一些教條的概念綁架,強行把孩子改造成另一個人。

第三,讓孩子覺得你和他是一撥的。

多跟孩子分享自己對事情的感受,讓孩子先了解你。當你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有包容心、體貼的”小大人“。


我是一個倡導無論如何都要自己帶孩子的媽媽,因為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他給你的遠遠大於你付出的。上述觀點供您參考,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關注我的號——講常識、說真話,認真探討養育孩子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親媽學堂



志遠


要做一個“懂孩子”“會教育”的好家長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為了能“懂孩子”自學了兒童心理學和幼兒心理學,為了能教育好自己的兒子考了個教師資格證!但我覺得自己仍然不是一個好家長,有時候我真的忍不住吼孩子!持續修煉中。


作為家長首先我們自己就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把自己的內功修煉起來了我們才有可能“懂孩子” “會教育”。

“懂孩子”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其年齡特徵。瞭解過後我們對孩子很多的行為才有可能理解。在孩子面前最大化的保持冷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多陪伴孩子,我們只有在和孩子不斷的相處中才會懂孩子。比如我兒子撅一下屁股,我就知道他要幹啥。



“會教育” 聰明的父母更多的是通過自身的示範來引導孩子。孩子在最初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生活行為習慣。比如孩子不喜歡問好,聰明的媽媽見到人自己先問好:“叔叔(阿姨),你好!” 通過親身示範引導孩子。而不是“你怎麼不叫叔叔(阿姨)呢?媽媽不是教了你見人要問好,要有禮貌嗎!”這樣一味的說教。不要總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成為一個牽線木偶。會教育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的教育。


做一個懂孩子會教育的好家長是一門高深的武功。本人還在持續修煉中,敬請期待……


每文木木


歡迎大家關注“悠悠幼兒”為大家解答關於幼兒園的那點事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位置是無可替代的,隨著現在家長知識水平的提高,眼界的開闊,很多家長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我們都是第一次做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會走很多彎路,我都都想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教育是長久的,需要我們持之以恆。

第一多陪伴

在孩子的幼兒童年時期陪伴是很重要的,不但可以讓孩子獲得美好的回憶,也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得到健康成長,


我們可以給孩子讀繪本,在讀繪本時候可以通過提問故事中的內容進行提問,

我們可以陪著孩子戶外運動,例如跑步,散步,騎自行車,經常參加學校,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等等。



第二多溝通

在以前由於人們的認識不夠,以為孩子吃飽穿暖,沒病沒災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孩子需要多溝通,這樣你才能瞭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拉進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想說,敢說,有話可說,

溝通方法

1.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應該遵循平等的原則,多傾聽,讓孩子說完,不要打斷,如果孩子說的特別亂,那麼我們提問的方法引導說出所想。


2放學回來多關心孩子本身

很多家長回來問孩子“老師批評你了嗎?”“你在學校調皮沒有?”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這些話都不是關心孩子的話,

可以換成“你在學校今天快樂嗎?”“今天學校發生了什麼好玩兒的事”等等

第三恩威並施

對待孩子可能有時候會有任性,調皮的時候,要恩威並施,因為有時候你要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的嚴重性,恩威並施不是讓家長們去嚷,去去辱罵孩子,要和孩子嚴肅的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和後果,如果錯了可以給些懲罰,例如,故意弄的到處都是紙片汙垢可以讓孩子擦乾淨然後幫媽媽做家務等等。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也會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還做的。

第四以身作則

孩子是具有模仿性的,所以,我們家長朋友要以身作則,自己做好,有時候你不去說,孩子就會做的很好。
教育是具有滯後性的,教育的路還很長,所以需要我們家長朋友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效果,教育對於家長,對於孩子都是一種修行。

您對於孩子的教育有什麼心得呢?歡迎大家來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