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眾說樑家河」樑家河有什麼大學問

「眾說梁家河」梁家河有什麼大學問

5月2日,漢陰舉行《梁家河》贈書儀式

編者按:紀實文學《梁家河》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村插隊時的工作生活,再現了總書記由一名知青成長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歷程,真實記錄了幾十年來梁家河村發生的巨大變化。

該書5月2日在漢陰發行以來,我縣迅速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團員學習研讀《梁家河》一書,在全縣幹群掀起了學習梁家河精神熱潮,大家紛紛提筆,認真撰寫了心得體會。為此,自6月19日起,“漢陰新聞網”微信公眾平臺開辦“眾說梁家河”欄目,陸續刊發社會各界人士體會文章,以饗讀者。

「众说梁家河」梁家河有什么大学问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習近平”,《梁家河》封面上的引語令我不解,一個普通鄉村有什麼大學問?通讀全書,閱讀該書參考資料,我找到了答案。

「众说梁家河」梁家河有什么大学问

梁家河有初心的大學問。“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習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無疑是滿分答卷。他從15歲到22歲,在梁家河這所學校裡,深刻體驗了中國的農民、農村和農業,觸摸了一個真實的鄉土中國,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完成脫胎換骨的成長,熔鑄和銘刻了為民造福的初心,升起了復興民族的夢想,形成了他現在治國理政的很多基本觀念和基本觀點。他四次回信、兩次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心中牽掛千萬個“梁家河”,發動並指揮精準脫貧攻堅戰,決不讓一個老鄉在小康路上掉隊。如同聖地延安,處處舊址都承載著延安精神一樣,梁家河是總書記的根和魂,見證了他的初心和赤子情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孕育地、實踐地,是走進十九大精神寶庫的一把“鑰匙”。

「众说梁家河」梁家河有什么大学问

梁家河有聯繫群眾的大學問。習近平融入群眾,進行農民化實踐,幹活不撒奸,成為壯勞力和種地的好把式,繼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家風,尊重人、幫助人、團結人,把根立在群眾中。他發動群眾,開會寓教於樂,推動工作寫快板、樹典型,道理講到人心窩上。他組織群眾,問題導向辦實事,帶領群眾打壩造田、建沼氣、挖甜水井,搶先幹苦活、累活、險活;吃透政策勇創新,辦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和磨房,大公無私,把縣上給他的獎品為集體換來鋼磨和手扶拖拉機。他教育群眾,辦掃盲班,拉話也成課堂,用一言一行影響人,“一碗水端平”“要想辦法巧幹,避免苦幹”“當幹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很多理念成為當年“小夥伴”一生踐行的信條。他“像愛自己父母一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老百姓也把他當親人。

「众说梁家河」梁家河有什么大学问

梁家河有韌勁的大學問。習近平讀書,艱苦生活和繁重而持久的體力勞動擋不住,在油燈下、山峁上、田地間,“一物不知,深以為恥”,在書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營養。他認準的事,不畏艱難,一定要做成,從八次申請入團,到十次申請入黨;從十請隨娃當生產隊長,到趙家河神車溝治理;從梁家河溝口打水墜壩,到建成陝西第一口沼氣池;從兩次報考清華大學,到成為最後一個離開梁家河的知青,處處見韌勁。這韌勁是追求真理的執著,為民造福的情懷,為人民擔當的作為。這韌勁帶來這變化:“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這韌勁是勵志成長的活教材,幹事創業的對標點。

「众说梁家河」梁家河有什么大学问

梁家河的大學問蘊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等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繼承了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時代呼喚新作為。踐行“追趕超越”和“五個紮實”,需要我們學懂弄通做實梁家河大學問,不忘初心,密切聯繫群眾,善於將黨的理論、方針、政策這個“普通話”,轉化為貫徹落實的“土話”,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攻堅克難,堅韌不拔,為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整體脫貧與同步夠格小康的幸福漢陰貢獻力量。

「众说梁家河」梁家河有什么大学问

通訊員/餘龍全 供稿/縣委宣傳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众说梁家河」梁家河有什么大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