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身边的榆林!榆阳区地理情况概览

榆阳区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与陕北黄土高原北缘的交接地带。境内西北部为沙漠草滩地带,地势较平坦,沙丘、草滩、海子(小湖泊)交错分布,形成风沙滩地地貌,占全区总面积的60.5%。东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形成支离破碎地貌,占全市总面积的35.6%。榆溪河贯穿境中部南北,在境南鱼河镇汇入无定河,形成较宽河川阶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9%。市境地势总体东北高,中部、南部低,最高海拔1413米(麻黄梁乡谢家梁),最低海拔870米(镇川镇红柳滩村西无定河出境处),相对高差543米。榆阳区主要有三大类地貌。

身边的榆林!榆阳区地理情况概览

一、西北部风沙草滩区地貌

属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带,含长城北的红石桥、补浪河、巴拉素、小纪汗、可可盖、马合、岔河则、耳林、小壕兔、孟家湾、金鸡滩、牛家梁乡(镇)的全部及长城沿线的芹河、榆阳、麻黄梁、大河塌乡的北部地区。区内沙地平缓,新月形沙丘和链状沙丘呈北东南西向排列,沙丘高度5~15米,除金鸡滩、马合、补浪河滩地和沿河川道等地的植被使发育沙地得到不同程度的固定外,其余地区沙丘连绵数十至数百平方公里。沙海之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619块碟形洼地,为农牧活动的主要场地。河道纵横交错,沙“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地下水埋藏浅,水质好,储量丰富,易开采。经过治理,林带、渠网、水井建设已具规模,沙区出现52块万亩以上的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主要沙漠、滩地、山梁:

身边的榆林!榆阳区地理情况概览

1. 五十里沙在红石桥乡西北,沙地处在海流兔河与纳林河之间,因两河相距50里得名。面积850平方公里,植被稀疏无村落,为天然牧场。

2. 喇嘛塔梁在红石桥村东南12公里。南北走向,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1231米。

3. 昌汗敖包梁在补浪河村西南20公里处。南北1.5公里,东西5.5公里,海拔1191米。

4. 补浪河滩在补浪河乡西部,面积4平方公里。

5. 乌拉耳林滩在补浪河乡政府驻地北7公里处,面积6.7平方公里。

6. 新庙滩在巴拉素镇政府驻地西北11公里处,面积9平方公里。

7. 元大滩在巴拉素镇政府驻地东南处,南北10公里、东西2公里,面积18.1平方公里。

8. 敖包梁巴拉素镇政府驻地西偏南6.5公里处,北西东南向,长10公里、宽3公里,海拔1267.3米。

9. 马合滩在马合乡,面积187平方公里。

10. 史不扣滩在耳林乡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处,面积5平方公里。史不扣蒙语意为下湿草地。

11. 忽缠户滩在耳林乡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处,面积4平方公里。

12. 灯炉滩在岔河则乡政府驻地东北30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

13. 皋兔滩梁在孟家湾乡政府东南16公里处,南北走向,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262.3米。

14. 柳卜滩在金鸡滩乡政府东北部,面积22.5平方公里。本地称沙柳为柳卜,滩地沙柳茂密连片,得名柳卜滩。

15. 白牛滩在金鸡滩乡北部,面积3.7平方公里。

16. 郝家梁在金鸡滩乡驻地南6公里处,海拔1284.8米,长宽各0.5公里,沙生植物旺盛。

17. 古城滩在牛家梁乡驻地南7公里处,面积6平方公里。滩内有汉代古城遗址,故称古城滩。

18. 驮水梁在牛家梁乡东南,长2公里,宽0.5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151米。

19. 麻黄梁在麻黄梁乡东北处,为市内无定河、秃尾河、佳芦河水系的分水岭,东北西南走向,长5公里、宽3公里,古庙梁海拔高程点1391.9米。

20. 走马梁在榆林城东北5公里处,南北走向,长宽各1公里,海拔1165米。

21. 七里沙在市城东北3.5公里处,西至东城墙,南至榆阳河,东至石庄梁,北至三道沟,面积13平方公里,原不生草木。民国后期起逐年造林,现沙生植物丛生,流沙基本固定。

22. 大墩梁原名黑山,位于榆林城西5公里处,主峰海拔1191米。明代在梁上修烽火墩台,设营堡,为军事要塞。建国后的70年代以来,每年植树造林,现已林草森森。

二、东南部丘陵沟壑区地貌

东起大河塔乡,西至青云钟家沟一线以南,榆溪河、无定河东岸山麓以东至神木、佳县界线,南至米脂县界线,东西12~20公里,南北50~60公里,面积243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5.6%。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海拔1000~1413米,相对高差120~413米。含大河塔、安崖、麻黄粱、青云、古塔、刘千河、余兴庄、董家湾、桐条沟、上盐湾、清泉11个乡的246个行政村。本区是短梁低峁、窄沟浅壑为主要特征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形[15] ,水土流失严重,是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身边的榆林!榆阳区地理情况概览

1、梁峁梁地呈条状或脉状黄土高地,顶面较平坦,两侧成坬,以5~15坡度倾斜,呈马脊形,一般顶宽数十米或百米以上、长数百米或上千米不等。有些水土流失严重,梁面呈起伏地形,有浅凹地或平缓丘顶,有由梁变峁的雏形。峁,多呈馒头状圆形或椭圆形黄土山丘,峁间以分水鞍地(俗称墕)相连,或以浅沟相隔。梁、峁边缘除以墕相连外,多以深沟相隔。境内约有这类山梁、峁达3000多个,其中较大山梁:

①  红山在榆林城北3.5公里处,南北走向,长3.5公里,宽3公里,海拔1138米。明长城沿山梁东西向穿过,山顶部有著名的镇北台,台下有款贡城,西侧缓坡有易马城,西谷即红石峡。

② 大墩梁在鱼河堡东北5公里处,南北1公里,东西0.5公里,海拔1203米。以山顶烽火土墩取名,四坡陡立,东临峁沟,西近无定河大川,是古代战略要地。

③ 阳高山在古塔乡政府驻地东南7.5公里处,南北走向,长3公里,宽0.5公里,海拔1290米。顶部原建有玉皇庙。

④ 小墩梁在古塔乡政府驻地北6公里处,长宽各0.5公里,海拔1206.4米。山顶有明朝成化年间建造的烽火墩台。

⑤ 四里沙梁在古塔乡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东西南北各2公里得名。1958年划归国营鱼河林场治理,基本绿化,有刺槐林和柠条植被。

⑥ 狼窝沙梁在古塔乡政府驻地北6.5公里处,面积4平方公里,有少量沙生植物。

⑦ 老黄梁在桐条沟村东2.7公里处,南北走向,长7.5公里,宽0.5公里,海拔1235米。

⑧ 寺蒿峁在上盐湾乡赵家畔村东侧,东西3公里,南北0.5公里,海拔1184米。清朝道光年间在山顶建寺庙。

⑨ 老庙圪垯在清泉乡钟家墕村与佳县兴隆寺乡庄家原村交界处,南北2.5公里,东西0.5公里,海拔1313.3米,是本境小川沟河与佳芦河支流的分水岭。清初,山顶部建老君庙。

⑩ 赵家梁在余兴庄乡的东北处,南北走向,是本境峁沟河与佳芦河支流的分水岭。

11 张家峁在刘千河乡东南处,南北走向,长3公里,宽2.5公里,高程点海拔1316米,是本境刘千河与佳芦河支流的分水岭。

12 尖路峁在麻黄梁乡西南处,南北走向,长3.5公里,宽3公里,是佳芦河支流源头之一。

13 谢家梁在麻黄梁乡东北处,西北、东南走向,长5公里,宽3公里,高程点海拔1413米,是本境最高海拔,是佳芦河源头山岭。

2、沟谷流水侵蚀切割成沟谷,切割深度数米至百米以上。无定河、榆溪河一级支沟多切入基岩1~50米,横断面间多呈“V”型,或为“U”型。沟坡上部较缓,下部较陡,坡角一般在25~40度,一些斜坡地带有黄土溶蚀成天桥、落水洞、暗沟、陷穴等。主要沟谷多呈树枝状展布,有常流水沟和干沟(即沟壑,除下雨发洪水时无流水)之分。流水沟有河川支沟、毛沟,该区有较大常流水沟34条。干沟根据侵蚀切割程度分坳沟、冲沟、细沟等,境内约有此类较大沟壑2000多条。

身边的榆林!榆阳区地理情况概览

三、中南部河川区地貌

主要在红石峡以南的榆溪河、无定河沿岸至镇川八塌湾的狭长地带,长70公里,宽3~5公里,面积2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9%,海拔870~1100米。含榆阳、刘官寨、鱼河、镇川4个乡(镇)全部和董家湾、上盐湾乡一部分,共70个行政村。地势北高南低,沿河床落差而降。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水利骨干工程设施配套,林网园田化已具规模,是以水稻为主的粮蔬作物高产区。区内河流断续发育有河漫滩地和Ⅰ、Ⅱ级阶地,阶地以堆积型为主。下游和黄土梁峁区有基座阶地。高漫滩在无定河东岸发育,一般宽200~700米,最宽达1500多米,前缘以陡坎或坡与河床接触,高0.5~1米。滩面平坦,多以3~6度坡角向前缘倾斜,以上迭式嵌入Ⅰ级阶地之中。堆积物为粉细砂及亚砂土,厚3~12米。Ⅰ级阶地呈带状不连续分布于无定河东岸及榆溪河东岸,以堆积型镶嵌式为主,一般宽200~700米,无定河镇川段最宽达1000米。前缘陡坎高出河床6~7米,高出漫滩后缘3~4米。阶面平坦,以6度左右坡角向河床倾斜,后缘多为坡洪积物掩盖,地形显著变陡。堆积物下部为粉细砂含砾石,上部为粉细砂及黄土状亚砂土,厚10~30米。榆溪河厚层砂岩分布地段,由于砂岩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形成宽18~50米,长度不等的峡谷。Ⅱ级阶地,以无定河北岸、榆溪河西岸最为发育,宽度不一,一般在100~200米,榆溪河下游最宽处为500米左右。前部阶面较平坦,以10度左右的倾角倾向河床。后缘有风积沙和坡积黄土的掩盖,阶地界线多不清晰,前缘以陡坎与河床或Ⅰ级阶地接触,高出河床20~30米,Ⅰ级阶地15~25米,堆积物以中细砂、粉细砂夹淤泥及亚砂土为主,下部偶含以钙质结核为主要成份的小砾石,厚度一般为40~60米,最厚可达90米。

身边的榆林!榆阳区地理情况概览

小川沟、峁沟和榆溪河下游,高漫滩及Ⅰ级阶地断续分布在沟谷两岸,高漫滩宽50~100米,前缘陡坎高0.5~1米,滩面平坦,微向前缘倾斜、堆积物为砂砾石及亚砂土,厚3~7米,Ⅰ级阶地宽50~100米,前缘均以陡坎与漫滩或河床接触、高出河床5米左右,高出漫滩2米,地面平坦,微向前倾斜,后缘面部为坡积黄土状土掩埋。基座高出河床3米,漫滩约1米,由侏罗系砂、泥岩组成、堆积物为砂砾石及黄土状土,厚5~6米。Ⅱ级阶地,地面宽20~50米,前缘与Ⅰ级阶地呈陡坎接触,高20~30米。阶面受冲沟切割,保留不完整。后缘多为坡洪积黄土状土掩盖,有较明显的坡角,基座面高出Ⅰ级阶地8~15米,由砂、泥岩、页岩组成,堆积物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黄土层,厚7~10米。*(来源:榆阳区地名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