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兩代人之間很容易因為育兒理念的不同而發生一些小衝突。

朋友阿敏堅持要用科學的育兒理念來教育孩子,所以,時常會叫3歲的兒子做一些小家務,她認為孩子就應該從小鍛鍊,尤其是男孩子。

但婆婆不這麼認為。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這不,因為吃午飯的時候,阿敏叫孩子把碗筷擺正,沒想到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婆婆恰巧進來,很是心疼地抱起孩子,左看右看。

並埋怨道:這麼小的孩子,哪裡會做這個,受傷了可怎麼好?你不心疼兒子,我還心疼孫子呢?

阿敏雖然也擔心孩子,但嘴上不服軟,跟婆婆據理力爭“做家務的好處”,認為這次只是自己疏忽了瓷碗易碎,沒有考慮周全而已。

不服氣的阿敏在群裡跟大家說這件事,讓我們來給她評評理。

說實話,果媽是支持從小讓孩子做家務活的,至於怎麼做,做些什麼,則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保證勞動強度是適合孩子現階段的身體發展。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常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老一輩的人,都是吃過苦頭來的,但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個孩子甚至4個老人圍著轉,再加上隔代親、隔代寵的緣故,老人自然會比較疼愛孫子、孫女。

所以,難免會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不僅不讓孩子做家務,甚至孩子要什麼只要嘴一張就行。

有些父母對待孩子也會如此,尤其是隻關注成績的父母,通常要求孩子“你只管好好讀書就行,其他的事不用你操心”。

但這種過度關心,反而會限制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最終得不償失。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13歲就考上重點大學的神童魏永康?

成績拔尖的他在媽媽的陪讀照顧下,一路披荊斬棘,2000年本科畢業後,17歲的他順利考上了中科院,碩博連讀。

按理來說,年紀輕輕,在學業上能有如此聰慧,算得上“天才”了。

可是,讀研期間,沒有媽媽繼續陪讀的魏永康,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最終在20歲的時候被勸退。

這樣的結局很讓人唏噓。

幸好,經歷過這次挫折,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他逐漸適應了生活,不僅結婚生子,還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但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把握機會才行,否則錯過了就是無法再重來。

倘若他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會落到被退學的地步,不會白白浪費這麼多年,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天才少年”。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長達 76 年的格蘭特研究。

研究發現,那些從小就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獲得職業成就;幹家務的孩子比不幹家務的孩子,就業率高15倍,收入高20%,犯罪率低10倍,離婚率更低,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更低。

研究還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讓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簡而言之,做家務的孩子動手能力更強,責任心更強,韌勁更足,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所以未來會更優秀,發展也會更好。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如何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若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讓孩子做家務,正是通過動作培養思維,鍛鍊孩子統籌、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人的天性更趨於偷懶,比起勞動,孩子更喜歡玩耍。

家長有意識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鍛鍊孩子,也要孩子願意配合才行。

所以,如何讓孩子願意參與到家務中來,更為關鍵。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不妨試試這幾個小方法。

1、學會示弱

有時候,父母示弱,孩子才會變強。而父母如果總是很強勢,那麼孩子就會一直處於弱的地位。

記得,有個綜藝節目上,明星胡可分享育兒秘訣,就重點提到了4個字:學會示弱。

她說,大人做得多了,孩子就做得少了。

她的育兒觀念,從她兩個孩子的表現來看,是頗有效果的。

比如說,逛街的時候,買了很多東西,兩個兒子會化身暖男,幫媽媽提重物,從背影看簡直就是小小男子漢。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家務,不妨用“示弱”的方式,畢竟它可比命令式好使多了。

什麼叫“示弱”呢?比如,你可以這麼說:“寶寶,媽媽今天忙了一天,感覺好累呀,不知道寶寶能不能幫幫媽媽呢?”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2、變相邀請

讓家務活變得有趣好玩,相信孩子是非常樂意參與的。我們可以用變相邀請的方式,把孩子帶入到家務活中。

比如,你想讓孩子幫忙擇菜,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來比一比,是媽媽洗碗洗得快呢?還是寶寶擇菜快?”

比如,你想讓孩子幫忙洗碗,可以跟孩子說,“我們吃完飯了,現在碗也該去“洗澡”了,你願意幫助碗“洗澡”嗎?”

可以說,通過一種新奇好玩的樣式,如遊戲法,孩子多半會願意加入的。

如果孩子一時半會不能接受,也不要批評孩子,下次做好引導就是,孩子一旦有一丁點進步,就可以肯定他,讓他有種自豪和滿足感,後面就會順利很多了。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3、參與更重要

孩子年紀小,體力也有限,而且又是最不願意受拘束的時候。

所以,要求孩子做家務或者孩子自願做家務的時候,千萬不要在孩子做的過程中“指指點點”,說哪裡做得還不夠好,哪裡做得不行,這樣打擊的話會讓孩子失去做家務的動力。

我們應該更關注孩子是否參與,而不是孩子是否做得完美。

儘管,孩子可能會給我們幫“倒忙”,但這正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讓孩子在錯誤中有所學習和成長,才更為關鍵。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不同年齡孩子家務時間表

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做家務的時候,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與孩子的能力相匹配才行。

美國兒童教育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設計出來了一份《兒童做家務年齡表》。

哈佛格蘭特研究告訴你,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成績優秀27倍

為了更符合我們的生活實際情況,所以果媽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優化,便於我們更好的參考。

  • 9-24個月,可以讓寶寶自己拿湯勺吃飯,把髒尿布扔到垃圾箱;
  • 2-3歲,可以收拾玩具、扔垃圾、幫忙拿輕東西;
  • 3-4歲,選擇要穿的衣服、學習擺桌子、學習疊衣服鋪床、開始鍛鍊獨立刷牙;
  • 5-6歲,自己準備要穿的衣服、飯前飯後擺碗筷收碗筷、自己穿衣服、收拾書包、學習清洗蔬菜;
  • 7-12歲,收拾自己的房間、會做簡單的飯菜、會疊衣服、幫助爸媽一起進行大掃除;
  • 13歲以上,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獨自一人在家也能過得不錯。

從小就讓孩子參與家務,既能鍛鍊孩子的大腦,增強動作協調能力,更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生活自理能力,還能讓孩子理解和體諒父母的不易,成為一個感恩的孩子。

1)

2)

3)

※ 作者簡介:果媽,從事教育工作11年,家裡有兩個調皮娃娃。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贊,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