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迴應伴侶

演員袁弘、張歆藝夫婦合體參加了綜藝節目《會做家務的男人》,節目中兩人的相處模式受到網絡熱議。婚後兩人育有一子,但是感情依舊如初,被網友調侃:婚後還過得和談戀愛一樣,太羨慕了。

袁弘表示:“夫妻間應該奔著終身摯友的方向去”。兩人都很珍惜彼此的愛,既是彼此的支撐,也是生活中的摯友,同樣地奔著相同的方向前行。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即使結婚後,兩人還會驚喜策劃給對方的禮物,他們並沒有把這個當成一種形式或者是任務,還是真心地希望給到對方快樂和驚喜。從兩人的溝通模式來看,兩人是從現實角度著想,但也非常為彼此著想。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張歆藝曾說:我老公的每一個決定或者舉動,以及他講了一些有趣甚至無趣的事,他的每一項愛好,我都會給予最大程度、最熱烈的尊重和回應。他們在比著賽地對對方好。對伴侶為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就是一頓飯,一件小禮物,都是欣賞稱讚。

近期的節目《僅三天可見》中,袁弘在節目中對老婆張歆藝隔空示愛,稱如果有下輩子還會娶張歆藝。袁弘坦言張歆藝教給了自己很多東西,比如愛是要表達出來的,特別是夫妻之間,不能只放在心裡,而是需要傳遞出來。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那麼感情中,及時給出回應有多重要?及時回應對方,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忽視回應?

忽視回應,日常夫妻易犯的錯

結婚多年,不少人說,夫妻似乎已經從熱戀到密友,然後再過渡到室友了。不信你看許多老夫老妻臥室裡的場景:丈夫洗漱完畢,在床的一邊,拿出手機秉燭夜讀,不知道在看些什麼。妻子呢?一個人演獨角戲:洗漱完畢,幾乎是大學宿舍一樣的,有點獨守空床的感覺。為何呢?因為丈夫眼裡只有“手機小蜜”。

兩人各有各的世界,互不干擾,但也互不欣賞。沒準因為一些不滿而彼此發生幾句口角,很像宿舍里舍友鬥嘴,覺得你影響我在手機上學習知識了,影響我睡覺了……熱烈的,準確的回應顯得越來越少。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喻曉今年37歲,和丈夫展鵬結婚八年,孩子也六歲了。夫妻倆最初認識的時候,喻曉覺得展鵬對自己的回應應該是當時跟她接觸的男士中最好的。他博學多才,溫柔深沉,好像夜空一樣,能夠包容她那些天馬行空的思想和小情懷,兩個人第一次交談就直抵人心,互有好感。於是兩年後,兩人走到了一起,且慢慢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目前婚姻過了七年之癢,磕磕碰碰著走過風風雨雨,喻曉發現,這期間,丈夫對自己的回應是越來越疲軟了。一個可能是因為丈夫工作忙碌,每天起早貪黑,還得接送孩子,回到家已經很是疲憊,就喜歡躺在沙發上看手機這一項休閒了。如果你讓他不看,陪你說會話,他也許會有些犯傻。

其次,丈夫不屬於善於表達感情的類型,很多時候偏內向,都是用行動來表達愛。他既不善於表揚肯定妻子,也不善於甜言蜜語,而默默做事,樸實帶娃,成了他的方式。雖然也挺好,但是喻曉看來似乎少了點什麼。

再來看兩邊的原生家庭。喻曉的家族,是一種聚攏式的感覺:大家最喜歡以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物為中心,圍爐而坐,溝通交流商討,去解決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煩惱。喻曉從小到大,都喜歡和自己做大學教授的伯父交流,也喜歡到伯父家去做客,她學習上遇到的任何難題,都在和睿智的伯父交流回應過程中得到了比較妥善的解決。讓她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和表現。

而丈夫展鵬的原生家庭呢?則是一種鬆散自由而各自為政的交流氛圍。展鵬回憶說,自己家裡常常處於一種各做各的狀態,大家在一起交流不多,是很淡泊、很平靜的狀態,爸爸看書或報,媽媽做家務,奶奶打毛衣,自己學習……互不干擾,相安無事。但彼此的相互陪伴、支持和幫助稍顯不足。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兩個家庭,一個是外向型,相互支持的交流方式,另一個是內向型,自己支持自己的方式。所以,在生活中,喻曉也慢慢發現,丈夫傾向於以自己當下所做的事情為重心。比如,他如果在家裡在看美劇或日劇,你是不能跟他交流家庭重要事務的。他不會耐心傾聽,也不會給予積極回應。

而入睡前,他還是傾向於自己做自己的,潛意識避免跟人的過分融入與親近。他可能會把今天看到的新聞重溫一遍,或是自己在那兒學習一個知識,卻很少主動噓寒問暖喻曉的感受。

這種對回應的冷漠、疏離,甚至忽視態度,其實會傷害夫妻之間的感情。

消極回應VS積極回應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他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後讓母親再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靜止臉實驗開始,母親面無表情。孩子已經發現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孩子繼續嘗試讓母親與自己互動,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哭泣。母親最後哄回寶寶,寶寶又恢復開心的模樣了。

實驗證明: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他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絕大部分人的傷痛都來自於在他們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沒有給他們正面的、積極的情緒和回應。

對於嬰兒來說,母親忽然不能積極回應互動,面無表情,對孩子精神情緒的打擊更大,類似於死亡……可見,人際之間,尤其是親人伴侶之間,彼此積極回應有多麼地重要。

那麼,伴侶情侶之間何嘗不是如此?常常看見情侶之間最大的痛苦就是“你無法及時地回覆我微信”“我打的電話你為何不接?”“我發給你的郵件,你怎麼不回?”很多情侶間的分手前奏,其實就是忽視回應產生的。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而情侶之間變得熱絡、走進的前奏,卻往往從及時、熱烈、準確回應開始的。“我剛一說生病,他就幫我去買藥。”“我生理期到了,他馬上給我熬了紅糖水,囑咐我少辛苦,多休息。”“我說要去旅行,他就開始計劃一個好的行程發給我。”“我一個眼神,他似乎就猜到我要什麼了!”……許多的戀情就在這細水長流,溫暖綿長的及時而恰到好處的回應開始了。而所謂情感中的積極回應,就是對對方的語言、情緒、甚至肢體語言等,都充滿了積極關注和覺知體察,然後做出相應的回應和反饋。

隨著年深日久,你和另一半是怎麼從相對積極回應,陷入到回應疲軟的呢?首先,也許是你們之間的互動模式變得有些僵化。比如,像喻曉和展鵬,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常常是外向的喻曉先發出信號,內向的展鵬接招。一開始,這種方式兩個人相得益彰,互相適應。展鵬不善於主動示愛,只能曲折暗示,恰恰喻曉偏熱情主動,發現展鵬的暗示之後,就作出回應,安排約會,於是,一段感情就這麼展開了。

然而結婚之後,兩個人卻長年累月習慣性地繼續著這種模式。喻曉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有一些被動的需要了,然而,展鵬卻仍然不夠積極主動,喻曉開始覺得對方不那麼在乎自己了。她懷念起過去追求自己的積極主動的男人,感覺自己偶爾也需要享受被動的樂趣,對於含蓄的展鵬慢慢感到厭倦。

隨著生活瑣事的增多,人的情感在婚姻中其實也會面臨變化。慣於主動的一方,偶爾也想嘗試一下被動的滋味;而此時被動的一方很享受被動帶來的樂趣,並不想改變,於是便變成了目前這種彼此回應疲軟的狀態。

怎麼辦呢?可能此時,夫妻需要一個婚姻心理諮詢師的介入了。

婚姻心理諮詢,幫助你在變化中把握情感回應

其實,如果你感覺,自己在婚姻中逐漸不敢回應、拒絕回應,甚至害怕去回應伴侶,那麼,你要清楚,可能自己心理上走向了婚姻中的亞健康狀態了。

有一種情緒問題其實很容易導致你這種回應不足的症狀,那就是抑鬱。抑鬱患者會出現三低症狀: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興趣降低。帶出來一個表現,就是對人對事,逐漸缺乏回應,或者反應總是慢半拍。回應不到位。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其實,情緒抑鬱的母親,也常常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表現出“靜止的臉”的問題,忽然對孩子開始缺乏回應,拒絕反饋,讓孩子感到被忽略、無視、痛苦,甚至崩潰,最後麻木……這樣的母親長年累月帶孩子,可能會把孩子養育成一個具有逃避依戀傾向的孩子。孩子會逐漸放棄對於母親的關注和對回應的關注,因為覺得自己互動的努力沒什麼用,母親沒有過來。於是,孩子轉而只關注自己,關注自己手裡的玩具等,對於互動不再感興趣,對於人際出現逃避型自保傾向,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在情感中,也傾向於迴避那些熱烈積極的彼此回應,儘可能淡而處之,減少人際互動,在他看來,就是減少了互動失望帶來的打擊和傷害,他轉而自保,但卻可能給伴侶造成了忽略、疏離的印象,不利於伴侶親密關係的建立、經營和維護。

這樣的伴侶在生活中,你會發現他總在做自己手裡的事情,卻很少能分出心來關注你的內心需求,你的感受。他成了一個“機器伴侶”,只是每天上班、按時回家、帶孩子等,但在伴侶交流互動這塊,他是不敏感的,很少花時間和功夫的。因為在他看來,由於童年被養育者忽視的問題,互動可能意味著隨之而來對於忽略、無視、疏離感知到的痛苦、無助甚至崩潰,為了減少痛苦感,他假裝自己沒有互動需要,也希望你沒有互動需要,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你要配合“機器伴侶”的演出嗎?除非你也把自己變成一個機器人:每天調好自己的程序,上班、下班、接孩、吃飯、看片、看手機、睡覺……每天按照這種程序設置按部就班地來,卻唯獨缺少夫妻、親子互動溝通的時間。

機器伴侶把自己鎖在這些程序裡,他認為這樣是安全的,放心的,有效地避開了“互動產生崩潰”的節奏,他早年和抑鬱的母親之間的互動失誤的經歷如此清晰,幾乎成為了他的內心創傷,他也沒能學會如何去成功、有效、雙贏地互動和回應。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如果你們之間鎖在了這些互動疲軟,甚至僵硬的程序裡,我想你們最好求助於那些對精神分析治療比較擅長的心理諮詢師,去幫助你們看到並解開自己存在於早年生活中的那些和母親互動失敗的創傷點。幫助你從那些卡住的點裡走出來,釋放出你的各種情緒,並讓情緒進行流動,需求得到表達,溝通得到實現。

歐文亞龍在那本《當尼采哭泣》書裡寫到:“事實上,我痛恨某些人奪去了我的獨處,卻不曾提供我陪伴。”可見,伴侶在一起,並不代表就有高質量的陪伴和回應。那麼,怎麼去更好地陪伴、回應伴侶?

首先,每天至少留出半小時和伴侶之間高質量陪伴的時間,可以在飯後,也可以在睡前。此時,放下手裡的手機、報紙和雜誌等,不看電視,電腦,眼睛凝視伴侶,專注地和他(她)在一起,你們可以各花15分鐘,讓雙方分別說說今天發生的事情,你們的心情等。

其次,當伴侶說到自己表現好的地方,豎起大拇指給予肯定

,或者說“你做得真棒,我為你而驕傲,我相信你!”等。當伴侶說到自己遇到困難的地方,重複對方的情緒用詞,共情並理解對方,嘗試拍著對方的肩,或者抱抱對方,告訴她(他)“我知道你盡力了,你真的很不容易。照顧好自己,我會總是支持你。”幫助其從身到心緩壓。不必馬上提出你的意見和建議。除非對方請求。

最後,同伴侶一起,發掘其興趣點和生命動力,善於從彼此的肢體語言和非語言中解讀對方的意思,偶爾製造一些儀式感和驚喜,積極敏銳地回應對方內心深層的渴望

那些變成室友的夫妻,缺了什麼?張歆藝:積極回應伴侶

記得最近比較火的綜藝節目《漫遊全世界》裡,結婚五年多的夫妻李承鉉和戚薇,相約策劃去新西蘭的旅行,為了彌補妻子總覺得戀愛的時間太少就進入了婚姻的遺憾。途中,李承鉉告訴妻子,咱們重新談戀愛。蹦極的時候,李承鉉在半空中,告白妻子“戚薇,超愛你的!”給了對方內心最滿足的回應。兩個人邊走邊愛,重過二人世界,細節處也更深層準確地高質量回應陪伴了對方。


你是一個能夠給出積極回應的人嗎?

▷私信我,獲取9.9元專屬你的心理測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