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Neo多元世界”青年导演影像艺术展已经进入尾声。今天,我们采访了另一个参展导演杨天硕。与其说这是一次访谈,不如说更像是一次朋友间的聊天。

杨天硕,北京人,本科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三校动漫实验班”,研究生阶段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习电影与电视,现为“空想宇宙”动画编剧。作品有动画短片《柠檬汽水》、动画短片《新艺术》、剧情短片《张三的歌》、实验短片《人偶乐队》以及实验短片《猫》。

参展“Neo多元世界”

这个展览是我在英国的好友李桢宇介绍我加入的,在与主办方讨论后,我决定放映本科时候的动画作品《新艺术》。这部短片用一种寓言化的方式讲述了电影的诞生,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这次展览的主题。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展览部分,我选择了将《新艺术》的原稿与视频片段并置的形式。由于《新艺术》采用了油画材料绘制、定格拍摄的方式,因此最后每一个镜头都留下一张原稿,呈现出来的是该镜头最后一帧的样子,而之前的所有“瞬间”都被覆盖在层层颜料下,只存活在影像之中。就像纪录片《毕加索的秘密》一样,我希望这种并置能够让人们思考影像与图像、运动与静止、瞬间与永恒的关系。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电影《一代宗师》中说过,习武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不一定完全理解了这句话,但至少从字面意义来讲,我认为认识电影是一个相似的过程。

见自己,我们一开始都会局限于自己特定的观影趣味中:动作片、恐怖片、科幻片、爱情片,等等;

见天地,我们会逐渐见识到电影的至高境界,库布里克、黑泽明、老塔这些人的作品对我来说就是电影在某一个维度所能达到的极致;

见众生,最终,在认识到电影的高峰后,我们可以广泛地接受所有类型的片子,奇诡如佐杜洛夫斯基、邪魅如阿金图、暴戾如三池崇史……你都能看到并吸收他们作品中的美妙之处。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在英国这段时间,我的大部分收获其实来自于学业之外。在课上老师主要是梳理电影史以及教授一些电影理论,但真正的收获是在一个热烈的观影氛围中通过大量观片得来的,这种氛围是我之前作为“影迷”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就是到处“浪”的经历,从参加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只是去看个热闹),乃至在英国与欧洲的多次游历,都让我接触了从西方艺术的古典根源到前沿的整个脉络,拓宽了我对影像乃至艺术整体的认知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回国症候

在布里斯托的一年,都市生活头一次给了我格外的亲切感甚至故乡感。二十年来,作为一个生长在三环外的“新北京人”,北京对我来说一直缺少某种故乡的质感,童年记忆中的老北京遗迹早已被“大都会”蚕食殆尽,这也是我为何如此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现在的北京,一切都是灰色的、肃杀的,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漠然与冲突。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与之相反,英国西南小城布里斯托是温润、宜人的。你可以走路去任何地方,穿过布满涂鸦的桥洞与小巷。爬上一个坡,你就有可能俯瞰整座城市的全貌。夜晚,人们在大街上无拘无束地唱歌。我喜欢这种自由和随机感。在这样的地方人会更加细腻,具有更丰富的情感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但后来我发现,这种反差的结果也是辩证的。过于舒适的生活成了人们丧和虚无的温床,使得新一代英国年轻人显得有些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而充满冲突且不宜居住的现代都市却激发着人们倔强生长的能力,让人们保留某种坚硬的质地。

我希望拍一部短片,来表达这种微妙的关系

动画编剧工作

从英国回来后我并没有急于找工作,因为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自我调整、创作与思考的机会,我开始写之前构思过的剧本。但是久而久之,问题也随之产生。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生活变成了:每天十点钟起床,看个球,下午写两行字(再删掉),晚上磕磕绊绊地看部片,一天就很丧地过去了。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我必须作出改变,有一个工作将生活程式化未尝不是好事。但我对任何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有着本能的排斥,我也不希望做电影宣发这种与创作无关的工作,最适合的工作似乎还是编剧。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机缘巧合下,我做起了“空想宇宙”的动画短片编剧,这是一个刚开始起步的动漫IP。一开始,我并没有很认真地对待这个看似有些低龄化的事情。不过久而久之,这个新鲜而天马行空的世界把我重新拉回了肆意想象的年纪,而大批量的“两分钟故事创作”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写作训练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我们这一代电影人的一大劣势是没有经历标志性的时代事件,也缺少足够的社会议题去表达,这使我们不具备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那样持久的创作源泉。但我们的优势在于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信息,以及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影像熏陶。因此我们这一代可能会更注重对电影本体的探索以及对个人情绪的表达,毕赣导演的成功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不过慢慢地,我开始寻找更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最近观看的纪录片《驯马》,聚焦了一个年轻的无业游民“冬冬”,他浑浑噩噩,粗鄙不堪,与社会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但他身上的“马性”又让他具备了一种升华的气质。而吉姆·贾木许的《帕特森》则展示了一个公交车司机如何努力地成为一个诗人。这些鲜活的人物似乎在提醒着我们生活的另一种样貌。既然人们进电影院是为了暂时地抛弃世俗的烦扰,我们为什么不在电影中展示一种诗意的生活?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已足够丰沛,却仍然欲壑难填、娱乐至死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让人们放缓脚步,去触摸生活本身的质感?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叙事/电影观

我一直不太赞同“电影是讲故事”这句话,我觉得这很像某些烧脑电影的营销口号,后来却发现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多数导演的信条。我相信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到之处,小说、戏剧、甚至电视剧,都是更适合叙事的体裁,而在两小时的电影中,你更应该展示的是浓缩的生命体验,其中包含着某种情感、某个时空的质感或是某种建立在视听上的美学观念。当然,故事仍有重要的价值,通常来说,它是我们进入情境的引子。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在他的书里说到,电影最神秘的力量蕴含在对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的忠实展现。在阿彼察邦的短片《Async——First light》中,镜头直接对准人们熟睡的样子。男女老少,甚至猫狗,在午后的光线下缓缓闭眼,进入梦乡。这些镜头未经任何修饰,却如此的动人心魄。这是真正的电影

像“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如果把电影风格按照风、火、水、土四种元素划分的话,从贾樟柯开始,中国的艺术电影几乎都是“土系”的,缺少灵动、跳脱的气质。而我想做的电影则是“水系”的,可能也有一些“风系”的气质。具体来说:王家卫、大卫林奇、布努埃尔、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是我想学习的对象。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得以暂时离开现实的沉浊与混沌,进入梦境。而当我们离开影院,那些诗意的瞬间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杨天硕Neo多元世界展览现场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我想拍水和风一样的电影”

主题:融合

展览形式:拼贴、手绘等方式记录电影创作过程

导览:这个展览是对于动画短片《新艺术》的影像和手稿的并置。由于本片采用了油画绘制、定格拍摄的方式完成,因此每个镜头完成后都保留下来一张油画原稿,而每张画呈现出来样子的都是该个镜头最后一帧的样子。而前面的所有"瞬间"都被层层颜料覆盖,只存活于影像之中。正如纪录片《毕加索的秘密》所展示的那样,这种并置或许会让我们思考影像与图像、运动与静止、瞬间与永恒的奥秘。

艺术展览#

时间:6月2号-6月9号 10:00-20:00

地点:郎园Vintage、良阅咖啡书房、荟读书馆

参展导演:陈曦(山西、法国)、关天(北京、美国)、Louis Hothothot (河南、荷兰)、李桢宇(北京、英国)、罗泮(四川、韩国)、赵煦(北京、英国)、赵帅(河北、韩国)、周亦然(上海、英国)、夏梦怡(广州、北京)、杨天硕(北京、英国)、左乙芳(台湾、北京)、张馨丹(深圳、美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