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法宜容情——古人為何以孝治天下?莫讓“愚孝”誤導人

法宜容情——古人為何以孝治天下?莫讓“愚孝”誤導人

我國自古以來便提倡“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自漢代以孝治天下以來,孝道便一直在存在於我們中華民族心中。那麼古人為何以孝治天下?它是如何發展而來的?以孝治天下真的真理嗎?“愚孝”又是怎麼一回事,接下來筆者將會從不同的角度給讀者一一解析。

一、先秦時代“孝”的發展

“孝”這一字被正式作為倫理觀念首先是要由周朝建立,當初周公旦制周禮,建立宗法制。而“孝”則成為宗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主要是以血緣關係親疏來確立政治地位的高低,而這一時候,“孝”的作用便提現出來,宗法制規定一個人在內要對父兄“孝順”,在外臣子要對君王“孝順”。

並且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孝”作為宗法制的倫理精神支柱。對我國古代數千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首都被戎狄攻破之後,周朝勢力一蹶不振,周平王東遷洛陽,春秋時代來臨。自春秋開始,禮崩樂壞,子弒父,弟戮兄這等事情層出不窮。且此時是一個思想大解放時期,百家爭鳴。法家,墨家,並,農,縱橫各家百花齊放。

孝這一倫理思想,已經相對沒有那麼重要了。但是先賢孔子在這以爭霸天下為目標的年代首先提出不同見解。他創立儒家,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為各國君王,百姓闡述他理解併為之發展繼承的“孝”。孔子對“孝”的觀念理解在《論語》與《孝經》之中都有很好的闡述表達。如:

法宜容情——古人為何以孝治天下?莫讓“愚孝”誤導人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從這幾則孔子與弟子對話之中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孝”的核心思想。孝順父母,要遵從父母的決定。在父母在世時要發自自內心的以禮相待,死後也要根據禮法下葬,祭祀。還要時常關心父母身體,不能單純以錢財供養,要真心的供養,服侍。能做到這些,才能稱之為“孝”。

二、孝文化的上升期

秦漢時期

雖然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並稱“顯學”,但是最終是

以法家為治國思想的秦國統一了天下。秦國因為尊崇法家,主張用嚴刑重典治國,所以對教化禮樂並不算太重視。而且在秦一統天下後,發生了“焚書坑儒”等事件,導致儒學終秦一朝只能暗自發展,上不了朝堂。依靠法家治國的大秦在統一十五年後便分崩離析。之後漢高祖劉邦,便崛起了。

漢朝可以說是我國第一個確立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在劉邦進關中時,首先就是“置父老”,在建立漢朝之後,大漢帝國主要選拔人才的方式就是“舉孝廉”。所謂的舉孝廉,就是鄉紳方正,在各地推舉孝順父母,辦事廉潔的人。而且在太學裡的太學生必修的科目之中,也有含有《孝經》。

法宜容情——古人為何以孝治天下?莫讓“愚孝”誤導人

可見有漢一代,一個人是否孝順,也是評判一個人好壞的重要標準。不僅如此,漢代每一位皇帝,死後的諡號之中,前面都會加上一個孝字。如:漢孝武皇帝,孝宣皇帝。從中也可以看出最高統治階層對孝道的重視。所以說終漢一代,統治階層們把“孝”這一字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開始了統治者對人們思想行為的牽引與鉗制。

而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二十四孝》之中的“埋兒奉母”。在東漢時期,一名叫郭巨的百姓家有一老母和兩位兄弟,在父親死後把財產都分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自奉養老母。不久之後她懷孕的妻子生下了一個兒子,而多了一張嘴也使郭巨貧窮的家庭更加難以支撐。郭巨害怕兒子的存在影響了母親的伙食。

於是打算把可愛的兒子活埋,把用在他身上的糧食來奉養母親,幸好在挖坑埋兒子的時候一不小心挖到一大箱金子。有錢的郭巨才給了他可憐的兒子一條“生路”。最後一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這樣的事蹟竟然被官方收錄並且大肆表揚,在我們新時代的今日是不可想象的。郭巨的“愚孝”令他獲得大筆財富的這一毒雞湯我們也萬萬不能喝,在孝順的同時,

我們一定要“理智”,千萬不能“愚孝”。

魏晉時期

正所謂魏承漢制,魏國是由大漢孝獻皇帝禪讓過來的,在政治制度上大體是繼承了兩漢四百餘年的傳統。但是在選人官制上出現了極大的變革,由於曹魏當時想要篡奪漢室江山,就必須先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這時“九品中正制”就應運而生。

法宜容情——古人為何以孝治天下?莫讓“愚孝”誤導人

而所謂九品中正制,是每個州郡推舉一名德高望重的中正,在州郡之中評定人才的道德,才能來決定品階。而這一選人制度實際上就是與世家大族的妥協。因為在戰亂紛紛的亂世,能倖存下來的德高望重者,大多都是背後擁有一個龐大的世族,一般沒有背景的寒門人士,打多都在亂世之中喪生。

所以實際上就是曹魏統治者將選人的權利交給了世族,以此來換取世族對政權的支持。而在當時,由於東漢末年軍閥林立,政權建立又會隨之傾覆。所以在當時忠君思想其實相對來說沒有那麼重要,而考核人才的道德,除了忠君,便是孝順為第一位了。所以在當時中正考核時,道德標準經常以孝順為第一位。

當晉代魏時,“孝”這一思想又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因為,司馬代魏是通過兵變篡奪曹魏權力的方式奪取。司馬懿一家三代入仕魏朝,但是自從發動“高平陵之變”,魏國朝堂變成政由司馬氏出,皇帝視為傀儡用之。司馬懿之子司馬昭更加猖狂,指使部下殺死皇帝曹髦,

最後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

可以說司馬一家世受魏祿,司馬懿更數次成為託孤大臣,最後其孫篡位稱帝。可以說是不忠的經典例子。當晉朝一統天下之後,想起自己家族的成功過程,司馬炎是不敢用忠君這一思想來招攬人才。所以在晉朝,孝順完全超越了忠君成為中正道德要求第一位。

凡是有人以孝聞名,無論才能,忠奸,皆由中正上報朝廷錄為官員。更有時候朝廷會主動傳召,徵辟為官。如著名“臥冰求鯉”的主角王祥,雖然“孝順至極”,但是其能力十分一般,功業寥寥,最多隻能做一州之長。

法宜容情——古人為何以孝治天下?莫讓“愚孝”誤導人

但是晉武帝為了標榜孝道,將其拜為太保,給人們放出一種信息,只要足夠孝順,哪怕沒有能力也能身居高位。晉國皇帝都是通過不忠來得到的,所以只能極力推崇“以孝治天下”,這一時期“孝”又被推崇至一種新的高度。

三、孝文化的巔峰

宋朝是儒學發展的一個巔峰,在理論上出現了“程朱理學”一系。而程朱理學的核心理論便是“存天理,滅人慾”。程朱理學認為天理是世間唯一的真理,而天理在人間的體現就是”“三綱五常”。何為三綱五常,即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而超出這方面的慾望都是人本不應該有的違背禮儀的慾望,這些都是與天理對立。

這一思想的提出,十分符合統治者的利益。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作為官方正統思想。而在這一時期,孝很大一部分已經不單純的是“孝順”父母,而引申為臣子對君王的“孝”。類

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且在宋朝是十分興盛一種“刮股療親”的愚孝方式,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人們認為,刮股療親是一種“存天理,滅人慾”的現實體現。每當父母親人長輩生病時,總是不缺“孝子”割下身上的肉來用作藥引,以此來希冀早日康復,體現自己的孝心滿滿。

而政府對於此類行為不但不勸阻禁止,反而設置獎賞,割下的肉越大塊體現孝心越多,獎勵越多。這種“愚孝”行為不但是民間自發,政府還在推波助瀾。導致一段時間內“割股療親”之風大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此為榮。可見宋朝“愚孝”之風越演越烈,在政府支持之下甚至達到了頂峰。

法宜容情——古人為何以孝治天下?莫讓“愚孝”誤導人

人們都要遵守三綱五常,將人之本性壓抑到極致。這類“愚孝”糟粕實在是不能取之,我們在學習古代孝道文化是時,一定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孝道文化在新時代有新的理解與發展。

綜上所述,“孝”文化至周朝開始,一直到宋朝不斷髮展,期間形成“愚孝”,並且發展到巔峰,而如今21史世紀,在新時代的我們,在學校古代“孝”文化的同時,還要學會有選擇的吸收古代“孝”文化,不能讓“愚孝”誤導我們。對父母“盡孝”應當,但是“愚孝”不可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