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守後方 保“糧倉”市衛健委物資保障組守護一線醫務人員


本報訊 “這批物資是1日晚上10點左右到的,有4萬多件,當晚我們清點核對完都12點了。”2日,在全市醫療機構應急物資臨時倉庫裡,記者看到300多平方米的倉庫裡堆放著口罩、防護服、手套等各類醫用防護物資。

疫情期間醫用物資的及時供給是疫情防治的重要保障,市衛健委第一時間組建物資保障組,高效有序地調配醫用緊缺物資,為一線醫務人員更好地抗擊疫情提供有力保障。

多渠道“搶購”緊缺物資

驅車來回16個小時前往上海採購物資;得知我市某醫療機構有一批物資被扣留在貨源地高速路口,保障組連夜驅車趕往當地“搶”回2萬隻口罩;通過微信聯繫海內外各地鄉賢尋找供貨渠道……為保障一線醫務人員的防護物資,保障組的同志們可謂絞盡腦汁,多方籌集。“在物資最緊缺時,甚至堅持不到兩天,醫院著急,我們更急。手機一天24小時不敢關機,生怕錯過一條有關信息。”物資保障組組長祖智晶說。

多渠道“搶購”物資的同時,市衛健委通過市新冠肺炎領導小組綜合協調組積極向省綜合協調組申請各類醫療物資的支持,與各市直有關部門加強溝通,並將南平市第二醫院的採購部門提升為疫情防控期間全市醫療機構應急物資採購平臺,及時獲取物資信息。截至目前,物資保障組已收到來自工信、商務、紅十字會、僑胞捐贈及省裡下撥的117批次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物資100.4萬件(只)。

從“門外漢”到“半個專家”

“原本是醫療機構自行採購物資,我們對醫療物資都不熟悉。”祖智晶說,為了辨別物資的真偽和種類,保障組邀請我市主要醫療機構、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醫保局及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三明工作站等單位的13位有關專家組成“智囊團”,協助鑑別。“我們的物資來自歐洲、南美、東南亞等地區的十多個國家,包裝上的文字除了英語,還有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有幾位專家精通多國語言,我們就把物品或包裝的圖片逐個發到交流群裡請他們鑑定。”

“之前都不知道,一個口罩竟然有100多個種類,而且不是所有口罩醫護人員都能用。”祖智晶說,雖然這份“額外”的工作很累,但也收穫了很多新知識,現在組裡的成員們已經是“半個專家”了。

進出倉庫的搬運工

卸貨、分類、歸堆、統計、分組……受疫情影響,無法招到臨時工人,物資保障組成員及市衛健委的工作人員主動承擔了倉庫“搬運工”的角色,其中不乏女同志的身影。

“剛開始幾天,沒有物資,心裡特別慌,14日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物資,心情很激動,很開心。”將所有物資整理完畢,物資保障組的何晨芬累得滿臉通紅,雖然搬運物資很辛苦,但醫務人員有了保障,何晨芬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那天搬的時候,根本沒覺得累,只覺得心安了。”

“我和會計呂金蓮今年就要退休了,但只要在崗一天,我們就要堅持把工作做好。”作為“一科之長”陳敏不僅要負責倉庫的各項管理工作,規劃信息發展財務科的工作更不敢怠慢,為此經常加班加點。

“我們是戰‘疫’中‘糧草’的調度保障者,各項工作支出的記錄者,外部捐贈的梳理者,進出倉庫的搬運工……”陳敏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如是說,“共克時艱,累苦不必言說。” (嚴 嵐 陳 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