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普通一本高校招聘副教授大概是什麼要求?

旭丿就湜遮漾紫


前段時間的興義民族師範學院語言學博士招聘公告,引發一波討論,吸引大家對博士求職招聘的關注呢。

題主的信息比較少,國內一本高校,25-100名太廣泛啦。不清楚具體是什麼學科,比如在一本大學的王牌學科招聘要求會高不少。同時不清楚是否應屆博士/博後,走特聘副教授的渠道,還是往上走換學校崗位。我在之前求職的過程中,對應屆工科博士求職大學特聘副教授/教授算是有些瞭解。

高校教職崗位常見的招聘要分區分為I類博士、II類博士、III類博士(職位不多)。國內普通一本院校的話,II類博士有3篇及以上JCR 3區Sci的文章(一作或通訊、部分要求IF>10),其他有2篇學科領域核心的中文期間即可滿足基本條件。走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渠道的話,必須是I類博士,特聘副教授基本要求是2篇+JCR 2區Sci文章,特聘教授1篇+JCR 1區Sci文章。部分院校會要求將論文分檔折算成評估值,對評估總分做出具體要求。其實,說白啦,最能體現博士價值的就是文章發表情況。

當然,如果主持過國家基金項目、省級重大項目,授權國家發轉專利2項(排名第1),獲得省優博都可以對降低論文的要求。具體的需要看院校發佈的招聘公告。其中應屆博士年齡常見要求是35週歲以下,應聘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可以放寬到40週歲。

其實,基本條件都不是很高,僅達到基本條件難過初篩,畢竟一個崗位的應聘者基本有10個+的博士在求職(高校教職是博士熱門選擇)。學院在組織面試時,差額僅為1.5,初篩會淘汰大部分求職者。

在應聘之前,基本都是提前郵件或者拜訪意向院校的課題組學術帶頭人,在其有意願引你進團隊的前提下,去走招聘流程。一般來說,在博士期間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的時候,就要給這些團隊的大牛留下印象,比如自己做學生專場報告、大會提問、會後導師帶你去拜訪交流等。

在求職的過程中,自己的博士生導師也可以幫忙做推薦。平時可以多關注意向學校或學院的官網,或者高校人才網。

關於文科博士求職、副教授換崗求職等,我不是很熟悉,靜待其他大牛補充,謝謝。

希望對你有幫助:(


帥小西De


個人在高校負責招聘工作和職稱工作多年,所在高校也是在題主說的25-100名之中,對這個問題應該是非常瞭解。怎麼說呢,這個區間的高校太多了,地域不同、類型不同,如上面答主所說,要求其實是很不一樣的。近期在修訂相關政策,對一些同層次的高校有了更多瞭解,目前高校聘副教授的基本原則都差不多,但具體要求有所不同。我以我們學校為例介紹一下這種評價體系。

首先,其實幾年前,副教授這個層次並沒有得到高校們的重視。而且,大部分學校的副教授評審還比較傳統,自主權不大。近幾年來,各高校手握職稱評審和崗位聘任的自主權,開始把副教授職位作為招聘的一大利器。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通過特殊評審渠道,直接給招聘的人才副教授職稱,另一種是設置副教授崗位,人才來了可享受副教授待遇,但在外不能認作副教授,最多稱校聘副教授。大概後者佔多數,這樣做多半是為了平衡引進人才和校內人才。

其次,校內教師評副教授,通常要求比較全面,需要教學工作量、論文、項目、成果、專利、指導學生等等。但對招聘的人才,則基本上只看論文。也就是說,只要你有拿得出手的論文,就有機會通過招聘渠道獲得副教授職稱或者崗位。

最後,校內教師評職稱,通常需要二級職改組,學科組,學校高評委等程序,更重要的是,學校還設有指標限制,就算達到評審條件了,也還要經過殘酷的PK。而新招聘的人才,學校往往不設指標,而是採用同行專家評審的方式,基本上只要過了通訊評審,就可以上副教授了。

因此,總的來說,新進人員通過學校人才招聘的特殊渠道聘副教授比校內教師參加職稱評審更容易一些。當然,通常需要有幾篇領域內頂級的學術論文,或者獲得過國內外一些知名度較高的項目或者獎勵,比如說洪堡學者、香江學者、博新計劃等等。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這些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