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現在社會上的七零後是不是最苦的一代人?

農工商學兵哪個能輕鬆


70後算是社會上最苦的一代人嗎?

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個80後我認為不是,而80後才是。

首先在70後和80都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但是70後沒有趕上國家生育政策,但是70後都是多是兄弟姐妹一堆,童年的快樂自不必說,而成長中兄弟姐妹的幫襯也不缺少,親情的溫暖要多得多。而80後多是獨生子女,雖然物質條件好一點,當然在那個年代,也沒有好哪裡去,但是缺少了兄弟姐妹的親情關懷,父母年老後身上的擔子也要更重。

其次在上學就業上,70後的人趕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前期,他們上大學都是公費,他們畢業之後是國家分配,80後上學時則是國家改革的節點了,80後上大學收費的,公費已經成為歷史,高額的大學費用需要80後的父母來承擔,而大學畢業後,分配工作也成為歷史符號,需要自己去闖蕩,自主擇業,當然不乏成功者,但是不得志之人也不少。

第三在苦B的房子上,70後大學畢業後,還有福利分房政策,國家可以給分房子。可是80後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不僅沒有了福利分房,還迎來了瘋狂的房價上漲,當70後賣掉國家分的福利房,在用賣房款去購置更新更大的房子的時候,80後還在苦B的為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打拼。

結果是房子終於有了,老婆也有了,於是雙方的四個老人要養(都是獨生子女),等到生孩子的時候,國家開始鼓勵生二胎了.......

80後是當今社會負擔最重的一代人

於是80後經歷了自己身為獨生子女孤獨童年,經歷了教育改革的高學費,經歷了自由擇業的分配工作取消,經歷了住房貨幣化的福利分房取消,經歷了貸款買房的高房價時代,然後正在經歷雙方越來越蒼老的父母和開始不斷成長孩子的教育。

還有人敢和80後比苦的,我就呵呵了,讓我們80後情何以堪???


大東北的小豆包


1970年生人,比較完整的70後。

每個人幸福觀不一樣,所以在很多人眼裡痛苦的事情,如果換位,可能是幸福的。

我現在混到擺地攤,但是覺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幸福。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考進中國工商銀行事業編制非常的輕鬆。但是幹了四年的儲蓄員,十九歲就感覺到暗無天日。自己的崗位是當時全國最大業務量的窗口(整存整取定期儲蓄),每天埋頭幹活。業務量大,出錯率高,休息還需要自己找儲戶糾錯,四年休息很少休息。當時業務量和收入不掛鉤,但出錯必罰,所以幹活最多,收入最低。

現在的我,放棄了所有的工作,自己自由的活著。擺個幾乎是市場最小的地攤。不再為業績考核犯愁,不再考慮在單位是否今天說錯了哪句話。不用擠公交或早高峰堵車。不吃外賣的添加劑超標食品。不需要計算緊張的節假日。

每天早起上早市,與其說是賣東西,不如說是換東西,把一天的生活費在早上賺出來,同時把水果蔬菜拿回來,順道鍛鍊身體。白天在家乾點活,送兩趟貨,三個小時。中午洗個澡睡個午覺。幹活的時候在家,可以打開電腦聽音樂看電影不影響手上的活計。三餐自己慢慢做,慢慢吃。充裕的時間照顧老人和孩子。每年冬季天冷就給自己放長假,只要是旅遊的地方,哪都敢自由行玩去,根本不擔心時間。雖然生活平淡,卻毫無壓力。

我在過去的快五十年的時間,從事過幾十種工作。有顯貴的,有卑微的,苦辣辛酸都有機會嘗試。現在找到了自我,過著低慾望的慢生活,我覺得這就是幸福。不像我們後輩的人根本不知道苦,在甜裡膩著,不叫幸福。


古老的馬師傅


每個年代出人都有每個年代的人的幸運和苦惱,我就是一個70後,說下自己經歷的變革,是不是最苦的?由大家評說吧!

小時候:

小時候到時候家裡條件基本上都很差,家裡大的穿過的衣服再給小的。小朋友都盼著過年,那時的孩子不像現在的孩子這麼嬌慣,平時也有幫家裡幹活不說,被家長拿著棒子追著打,你也不會是一件什麼稀奇的事。

小時候誰家有臺電視都是全村的焦點,天一黑,這家就成了放映場。當時的電視節只有在晚上才有節目。要早早地圍坐在電視旁等著放電視節目,《霍元甲》、《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等在童年留下深刻的記憶。



當時電視是要靠天線接收的,信號不好時,又馬上轉戰到地勢高的人家去看。老百姓攢錢不容易,吭哧癟肚好不容易買上了12寸黑白電視,又開始流行24英寸大彩電了。


讀書

70後農村孩子上學的時候是沒有食堂的,中午遠地方的孩子需要帶飯盒的,學校統一為他們加熱,家裡的有好吃的,往往都給孩子帶上。那時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校服,有活動時往往都是要求白上衣,黑褲子,白鞋。那時是可以從鄰居家藉著穿的。


當時能考上大學少之又少,成績必須是名列前茅,才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學,那你還想念箇中專(初中考的),基本上都需要通過復課才能考上。如果不能通過讀書走出去,農村娃基本上就註定“要面朝黃土背朝天”。

就業:

等我們畢業“接父母班”兒已成為歷史,“包分配”也逐漸開始作廢的,好不容易通過三姑六婆七叔八嬸找到了份工作。沒幹幾年,又開始了買斷、下崗的風潮,不得不“下海經商”。

結婚:

當時的結婚是要婚檢的,婚檢本來也沒有什麼錯,對我們自身也有好處的。但是若檢查出懷孕了,還是覺得丟人的,要被罰款的。

我們還是比較幸運的,當時婚紗剛剛流行,有機會穿著婚紗結婚,但是當時穿白色婚紗,還有很多家長覺得不吉利,不讓穿。


生子:

當時計劃生育政策是城市一對夫妻只能生一個孩,農村頭胎是女孩,間隔一定的時間,允許生二胎。可憐的70後,現在完全放開二胎政策了自己已四十多歲了,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深生怕領出去孩子,別人分不清是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孫子。

退休:

70後馬上要成為退休的主力軍了,又趕上了延遲退休,不得不繼續發揮“餘熱”。


70後苦嗎?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變革,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變化和所要經歷的問題。既然大環境無力改變,就接受他並積極的面對吧!我覺得不苦,你覺得呢?

💝關注我,關注更多精彩觀點。


網悠然


我就是一個70後,苦不苦看過後再說。

出生的時候家裡窮,吃供應糧。雖然可以吃飽,但吃不好,唯一比現在好的地方就是玩伴多。

小時候看的是黑白電視,住的是平房,最差的冬天屋裡睡覺鼻子上霜。

到改工作的時候,不能頂號頭了。自己找工作,好不容易挖門子找了個工作。下崗了。

剛結婚沒錢買房,心思等有錢了買,沒想我現在一個廁所都買不起了。

晚婚孩子小現在的學費補課費壓的我喘不過氣來,孩子小的時候趕上三聚氰胺哎一通折騰。

現在又趕上延時退休,還要多幹5年苦啊。現在我的工資沒有老爸老媽退休工資高,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還要養老。

但我自己不能倒,一倒醫院去不起就得等死,死還死不起。

你說苦不苦,大家來判斷。

一個愛好核雕的普通人


佳誠核雕


70後不是最苦的一代,而是最🈚奈的一代………


當70後出生的時候,奶粉買不到❕

當70後長身體的時候,吃肉要靠票❕

當70後需要信仰的時候,信仰崩潰了❕

當70後需要理想的時候,理想泯滅了❕

當70後需要精神鼓勵的時候,我們被物慾包圍了❕

當70後需要買房的時候,福利房沒🈶了❕

70後要上大學的時候,大學生貶值了❕

當70後生小孩的時候,小孩只能是胎半政策❕

當70後大學就要畢業了,要自己去找工作了❕

當70後要談戀愛了,愛情也變成錢情了❕

當70後要孝敬老人了,他們上面🈶六個老人❕

70後的一代人,沒🈶享受上獨生子女的厚愛,沒🈶趕上接班的年代,沒🈶趕上學校分配,沒🈶趕上單位分房………

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拋開家境好的,學業有成的,生意興隆的,大部分還是站在四十不惑的門檻風吹雨打,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壓力重重,孩子上的補習班,銀行的按揭、車貸、人情來往等樣樣都不能少❕

同時,還要顧及事業升遷、夫妻感情、老人安康,正是上🈶老、下🈶小,疲於拚命在溫飽線上❕


四都火雞


1.童年的貧苦,你趕上了。70年代人出生時,幾乎家家貧苦,要想擁有物質生活豐富的童年,那是在講故事。一個書包是要從入學背到畢業的;一雙小白鞋是拿粉筆頭塗的;雨、雪天上學是要穿雙破鞋的;能見到大白兔奶糖,那是你們家有人混得不錯的!



2.房屋漲價,你趕上了。70年代生人多是全家人擠在一套老房子裡。要結婚了,就給你一間臥室吧。工資那麼低,拿什麼買房?好容易攢倆錢,爸媽再貼點,想要置一個小屋時,就到了2000年後了。那房價就象吃了東灜大補丸一樣,逮都逮不住。哥們姐們,就你們那點家底攆得上嗎?


3.改制下崗,你趕上了。改革開放時,第一批發達的,都是50.60年代的人,70年代生人年紀小,沒趕上。等到改制下崗時,不好意思,你趕上了!70年代生人多在工礦企業上班,到了此時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芳草”了。想要從頭再來,談何容易,不看看你多大了!



70年代生人,放開二胎政策,你多老了?你說不是最苦的一代,誰信?


荷陽之歌


要說苦,還是五零後六零後。

那時候,共和國剛剛成立,經濟蕭條,百廢待興。經過土改、互助組、合作社,最後進入人民公社。五七五八五九年給了三年好年景,就進入六零年。這是一個苦難的年頭,又是賴年景又是還蘇聯外債,使老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自從興修水利提高農業產量,解決穩飽後,二十多年的住房欠缺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從八十年代後期,五零後,六零後開始把精力和財力用在了翻舊房,蓋新房上。雖然改變了住宿條件,卻把他們累的精疲力盡。

房子蓋好了,本來該喘口氣了。可是孩子們又到了結婚的時候了。而和以前不一樣的是,孩子結婚,家裡的房子不做數了,要在城裡買房子。做為一個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幹,每年能掙幾個錢呀,這不是要老爹老媽的命嗎。

好不容易給孩子們交了首付,買了車子,娶了媳婦兒,可是錢花光了,背累彎了,卻又沒有能力掙錢了。而此時的他們,卻已經六七十歲了,該養老了。可是自己手裡錢沒了,孩子手裡也不寬綽,他們的養老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告訴70後應該抓住移動互聯網這個機會創業否則你就老了,移動互聯網是時代留給70後最大的機會,有網友不服氣了,說他身邊有錢人都是70後,我只能告訴網友你接觸的有錢人太少了,小編能寫這樣的文章那就是進過了充分調查的,昨天又看見一個榜單《2018最具影響力商界領袖排行榜》我特意注意了一下70後的企業家有馬化騰,劉強東,王衛,李斌,沈偉,劉慶峰,王興,雷軍我們看這個榜單這些人全部來自於互聯網新經濟領域和智能手機領域,說明傳統經濟這個最大的造富風口70後是沒有趕上的,這說明了眼光超前的重要性。


有文章說我們國家最幸運的一代是1962年到1972年的一代,這個我還是基本認可的。上面的榜單去掉72年以前的70後幾乎就沒有了,斷層了甚至不如比小自己10歲的80後多,這個榜單是我這些年見70後最多的一個榜單,都知道幹事有過程,政策的執行改革開放的早晚也是有過程的,城市的和農村的感受不一樣,比如我是農村的74年生,那麼我感覺我和城市77年以後人的機會是差不多的,這個因素特別多,總的來說70後是最苦的一代。我就以我的感受來說說為什麼70後是最苦機遇最差的一代。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我們讀小學時大學不要錢,我們讀大學時小學免費了,當我們拼死拼活從十個二十個人中脫穎而出考上大學時上一屆不要錢我們要交費了,而晚於我們的又開始擴招了,當我們畢業該工作時人家說上一屆都是分配的還可以接班,你這一屆不行了,我們20歲只知道幹活賺錢的時候,人家比我們稍大一點的60後在外面擺個地攤都成百萬富翁,當我們知道了賺錢光靠自己的辛苦是不行也想去做生意時,發現留給我們的機會已經很少了。當我們正值生育年齡時嚴格的計劃生育讓我們大部分人都只有一個孩子,當我們生育年齡過了計劃生育放開了。


當我們還在沾沾自喜我們比60後有文化比80後更能吃苦時,我們發現80後懂互聯網他們不需要吃苦從互聯網直接超過了70後。當我們參加工作了想進政府機關時人家說機關超編嚴重,當我們參加工作交保險時人家說從你們開始保費自己負擔,當我們考慮提前點退休時人家說延遲退休從你們開始,當我們準備領養老金時人家會說從你們開始養老金缺口太大下調養老費(預測),第一個自費交養老金到時候從我們開始下調,有80後不服氣了,我們都是獨生子女,你們又不瞭解情況了,我弟弟1978年違反計劃生育的,我老婆1976年也是違返計劃生育的,但是時代眷顧70後給我們留了一個最大的風口移動互聯網,40多的70後什麼都不缺,王興抓住了,你們呢?還在怕移動互聯網網嗎?


創業特種兵傳遞快遞物流信息分享創業心得!


找順風車返空車51快配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苦,70後告訴80後:“你們的日子有多幸福啊,哪像我們那個時候吃了不少苦!”,80後對90後說:“你們就是特立獨行的一代,沒有我們這一代活的勤懇,不像我們任勞任怨。”,90後對著00後說“你們這一代是生長在智能時代,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吃苦!”

事實上,每一代人都會經歷吃苦的年紀,跟你屬於哪個年代沒有關係。只不過時代不同,吃苦的方式也不同。

70後那時候很少有人讀書,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很多人把沒讀過書,沒念過大學看成是“吃苦”,還有些人沒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展身手,如今看到別人錦衣玉食,自己卻窮困潦倒,所以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吃苦。

80後因為父輩們都是貧窮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明顯跟不上時代潮流,生長於這個年代的孩子大多處於散養或者放養的狀態,就好比一顆種子隨便往地裡一撒,能否成才完全靠天收。對於80後而言,這也是一種吃苦。等到他們成長起來了,又要揹負鉅額的房貸,為了能在大城市立足,幾乎耗盡三代人的心血,這難道不是一種“吃苦”嗎?

90後從小就揹負著“特立獨行”的標籤,上學的時候被80後諷刺是“垮掉的一代”,等到上班了,又被人扣上“不肯吃苦,不負責任”的“大帽子”,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一代人的醒悟和特立獨行,社會上的諸多不公又如何得以反思和解決呢?他們吃的苦同樣不比前輩們少。

是不是最苦的一代,沒有參照物就沒有可比性。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無法選擇出身,吃苦也在所難免。我們要比的不是誰吃苦最多,說實話比吃苦根本沒有任何意義,而是要把眼光看得更加長遠,要比就要比誰更加幸福,這樣你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職場領航


苦,是物質生活的匱乏謂之苦?還是精神貧窮之苦謂之苦?簡單分析一下,大家心中自會有答案。



先說說物質生活的匱乏之苦吧。

50年代的人,城市裡的現在都已在享受較為自由舒適的退休養老生活,而農村老人還要繼續勞作。在物質上,最苦難的日子他們都熬過來了,如今的生活於他們來說,每天就跟過年一樣,自然沒有太高奢望。


60年代的人,城市裡的或已觸天命之年,或臨近退休,家有一孩,或已長大,或已成人,事業穩定,物質生活無憂。農村的還要繼續忙碌,歇不起也歇不得。

70年代的人,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裡的,大都處於中年,孩子上學到了關鍵時刻,家有老人也是大病常有小病不斷,支出相對較大,物質生活不是很寬裕。


80年代的人,都在青壯年時期,不再幼稚,不再意氣用事,有了人生的經歷和積累,更是奔事業奔前程的最好年華。他們這一代人,是被房子壓彎了腰的一代人,所以他們要竭盡全力掙錢去養活家,雖然孩子也在上學階段,家也有父母,但總體境況要好點。


再說說精神之苦。

50年代的人,按說年齡大了,辛勞一輩子了,也該歇歇了,可現實和傳統思想並不允許他們這樣做。比如幫兒女帶孩子,有歡樂,更多的則是辛苦。有的老人甚至要離開故土成為漂族老人,陌生、孤獨、悵惘,精神之苦溢於言表難以啟齒。



60年代的人,因為生活狀態的穩定,使他們在精神上應該算是最充沛最安閒的一代。

70年代的人,無疑是精神世界裡最複雜的一代。他們為孩子的學習操心,為孩子的未來操心,為老人的健康操心,為人生中健康最危險時段的自己操心,還要為生活的條件和狀態操心。工作和事業上,這一代人無論是平庸還是優秀,大多已成框成型,沒有多少突圍的空間,且隨時有被當垃圾扔掉的不安。你說這不是不惑之年嗎,怎麼還有這麼多惑?正因為惑太多,才需要不惑。其精神之苦累,可見一斑。

80年代的人,精神之苦,較為集中單一,就是必須不停歇地往前衝,衝不動了也得衝,房子車子都需要票子。你既要面對新生代的各種衝擊,還要忍耐前輩的指手畫腳諄諄教導,你心懷不滿卻仍要點頭哈腰,你有莫名心火還要忍讓謙讓。肉夾饃,是這個年代人最真實的寫照。


精神不苦,物質之苦便會凋零;精神苦,物質豐,也是一無所有;精神與物質雙重之苦,便是一種赤貧了。這是因個體而言,而放到一個年代去看,大家都被平均了,想必看完以上分析,每個人已經對號入座了。
歡迎交流——銀杏樹下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