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太原三關之三:赤塘關號角聲聲

太原三關之三:赤塘關號角聲聲

赤塘關

太原三關中,赤塘關居中,位於陽曲縣高村鄉河莊村,又名河莊關。赤塘關往東是石嶺關,兩關“東西相望,太原倚之為重”;往西是天門關,赤塘關將三關首尾相連,起著“遙相呼應”的重要作用。這裡凸顯關隘形勝之優勢,軍事地位十分突出,所以無論由南攻北還是由北攻南,勝可速進,退可抵禦,堪稱攻守兼備的重關要隘。

據史料記載,宋初時這裡就有關址,築有堅固軍事設施,常年駐兵把守;後來的金國實行酒類專賣制度,曾一度在這裡設卡收酒稅。但是赤塘關得名卻是因為“昔有田父劉赤塘,曾隱居於此。”“田父”即種田的老農,這位種田的老農劉赤塘據說是五代時期的人,但史書沒有詳述,應該不是“草根”田父,所以才取其名為關隘之名,但能說明五代時期此處就是一座關隘,對當時的古晉陽城起著屏障作用。

有關隘就有戰事。古晉陽龍城之鋒芒逼得“真龍天子”趙匡胤“三下河東”,也考驗了赤塘關的“犄角之勢”。公元969年,宋太祖趙匡胤久攻晉陽不下,於是移兵石嶺關,準備狙擊北漢劉繼元的援兵,從而孤立晉陽城。然而,石嶺關也難突破。帶兵出身的宋太祖不愧有軍事家的戰略眼光,在三關中找出了突破口——赤塘關,並果斷進軍赤塘關。宋軍設計假扮北漢援兵,用遼國降兵的吹號手發出突圍信號,撞開了城門,這才突破了石嶺關,腰斬了天門關與石嶺關的首尾互援。

民國時期,閻錫山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打算修建同蒲鐵路。在經過赤塘關這段路程的設計方案中,閻錫山也感到了赤塘關的重要性,決定親自來此察看地形。閻有一個很有趣的習慣,出門喜歡騎毛驢,人稱“毛驢將軍”。所以他騎著毛驢在赤塘關兜了一圈,其實是幾個衛士扶著他坐在驢背上的。在經過仔細踏勘後,最後決定將鐵路由高村經忻州、赤塘關而到原平,又將石嶺關通了公路,這樣就又提升了兩關的戰略地位。

但是,閻錫山苦心經營的鐵路非但未能保全其統治地位,反而落在了日寇手裡,成了三晉人民的恥辱。為此,1938年2月,八路軍120師359旅率先在此吹響了抗日的號角,夜襲攻佔了平社火車站,切斷了經過赤塘關內外高村至豆羅間20多公里的鐵路線,炸燬軍車3列,赤塘關燃燒起了中華民族的抗日烽火。這次戰役結束後,賀龍、蕭克、王震等八路軍將領親自來到赤塘關,表彰了英勇作戰的指戰員們。

1948年7月,赤塘關再次吹響了解放戰爭的勝利號角。閻錫山的39師在忻州被人民解放軍打得稀里嘩啦,準備棄城逃跑。其師長劉鵬翔也是看中了赤塘關“倒之有利”的戰略要地,便命令主力佔據赤塘關,欲效仿古人據險封關,負隅頑抗。

赤塘關還是那個赤塘關,但戰爭則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區分。此時,赤塘關的戰鬥號角是由人民群眾吹響的。善於攻堅的人民解放軍趁敵立足未穩,於7月底發起了對赤塘關的包圍和分割。

赤塘關地形偏僻,地勢險要,加上夜間行軍,路況不明。為了給解放軍帶路,赤塘關的老百姓想出了獨招,就地取材,使用麥秸作為路標。麥秸是漂白過的,在漆黑的夜晚泛著點點白光,老百姓在前面撒著麥秸,解放軍順著跟過去。很快,三個營的部隊分別到達赤塘關的南面和西南,切斷了敵人的逃路。第二天的凌晨,主攻赤塘關的號角吹響了。守關閻軍在突如其來的猛烈打擊下亂作一團,倉皇應戰。最後,我軍突上關牆,除師長劉鵬翔僥倖逃脫外,敵39師全部被殲滅。至此,太原三關再無戰事。“太原三關雄如鐵”。隨著時代的變遷,三關的雄風已成為歷史,失去了往日的戰略價值,也沒有了車馬輻輳、商幫結隊的繁華情景。但三關聚積了太原大地上曾發生的一系列烽火硝煙,構成了古城幷州韻味獨特、旋律高亢的關隘文化。

彭慶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