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現代的空空導彈多采用的是“發射後不管”的模式?

警衛飛虎


首先了解一下現代空空導彈的一些制導方式,基本上概括起來就是雷達制導、紅外製導和電視制導等幾種方式。而且現代的很多空空導彈,也都採用複合制導的方式,比如說中遠程採用的是雷達制導,近程採用的是紅外製導,而電視制導目前已經很少存在使用了。

接下來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雷達制導和紅外製導。

雷達制導:這是一種依靠雷達進行引導的制導方式,主要就是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定位,然後雷達獲得到的目標信息再傳輸到導彈的控制系統,控制導彈飛行目標。

而雷達制導方式分為兩種制導方式,第一種就是半主動雷達制導,採用這種制導方式的導彈,只是安裝了雷達的接收機,本身不具備發射雷達電磁波的能力,那麼定位目標的電磁波有誰發射呢?一般都是由載機發射雷達波,在遇到目標反射後,被導彈上面的接收機接收,然後就知道了目標的信息,從而可以跟蹤目標。

第二種就是主動雷達制導,這種制導方式也就是“發射後不用管”的模式,導彈的彈頭不光有雷達的接收機,也有雷達的發射機,也就是導彈上面攜帶了一部完整的火控雷達設備,自己能夠定位目標,獲取目標的信息,不斷的跟蹤目標進行攻擊!

從前面的解釋就可以知道,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需要載機雷達的支持,所以在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發射後,發射導彈的戰鬥機還需要用機載雷達不斷的照射目標,為導彈提供空中目標的信息。而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只是在發射之前,需要載機的戰鬥機雷達對目標進行照射,一般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發射完後,導彈自身的雷達可以自主的照射目標,跟蹤目標,不需要載體的支持!所以發射後不用管的主動雷達制導模式更為方便,同時也讓發射導彈的戰機更為安全!

紅外製導: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尋找熱源的制導方式,因為任何有稍高溫度的物體都會輻射出紅外信號,尤其是像戰鬥機這樣安裝了強大噴氣發動機的物體,散發出來的紅外信號更強!一般紅外製導的導彈前部,都安裝了紅外探測器,它能夠捕獲紅外信號,經過處理就可以知道目標的方位,進而控制導彈飛行目標!

一般現在空空導彈在攻擊的末端,普遍採用的是紅外製導,因為在近距離時候,它的抗干擾能力、空間分辨率、探測靈敏度等都比雷達制導要好!

所以目前發射後不用管的空空導彈,使用的是主動雷達制導+紅外製導這樣複合制導的方式,在中遠距離使用雷達制導,近距離使用紅外製導,大大提高了空空導彈的命中率!


資訊所長


“發射後不管”空空導彈是指主動雷達導引頭的空空導彈,而且並非完全發射後不管,需要載機雷達引導導彈飛到距離目標20~30公里後,導彈上雷達導引頭開始自主工作後才能不管。第一款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的主動雷達導引頭空空導彈,是美國F-14所使用的AIM-54不死鳥

在上世紀末的1999-2000年,非洲紅海邊的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之間爆發戰爭,這場被稱為“非洲之角戰爭”中,兩個當時世界最窮國家行列卻策巨資從俄羅斯和烏克蘭購買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並僱傭前蘇聯飛行員投入戰爭。
埃塞俄比亞的蘇-27,在非洲之角戰爭中埃塞俄比亞的蘇-27擊落5架厄立特里亞的米格-29,自身零傷亡,在再次證明同等技術條件下,輕型戰鬥機不可能打敗重型戰鬥機定律同時,也把米格-29的銷量徹底打進冰窟。

在這場“兄弟相殘”的空戰中,蘇-27和米格-29都發射了大量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中距空空導彈,結果大多石沉大海,最終雙方主要是靠視距內格鬥導彈和機炮來決勝負,只有一次米格-29逃跑路上被蘇-27發射的R-27導彈成功追殺。這場戰爭中讓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導彈名聲大跌,一度被諷刺為世界上最大的無控火箭彈。

俄羅斯的R-27導彈在埃厄空戰中被黑成了燒火棍,但實際上這款導彈性能在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空空導彈裡面還是相當不錯。

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空空導彈屢屢脫靶,最重要原因是半主動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需要載機雷達持續鎖定照射目標,導彈根據目標雷達回波來判斷對方位置進行攻擊。但問題是當載機雷達大功率工作,鎖定目標的時候,早已告知對方自己在那裡,自己攻擊對方同時,自己也會被對方雷達鎖定和攻擊,特別是多對多情況下,很容易變成你鎖定攻擊對方同時也被對方鎖定攻擊。在雷達告警器持續警報聲中,飛行員很難有決心保持雷達始終對準敵方的飛行姿態,不去進行規避機動躲避對方來襲導彈的決心。

如果雙方使用半主動雷達導彈進行空戰,那麼第一輪很可能打出近代“排隊槍斃”的效果,賭誰發射的導彈先擊中對方,埃厄戰爭那種僱傭軍空戰自然不會有傻子玩這種賭命打法,R-27命中率慘不忍睹自然說的通。

R-27一直到去年也門胡賽武裝改裝成地空導彈,擊落沙特的F-15,破了F-15無擊落金身後,才算打了個翻身仗。如果當年埃厄空戰雙方敢玩賭命遊戲的話,也許實戰效果要好點,但都是僱傭兵,甚至還可能蘇聯時代是戰友,怎麼會給你這麼賣命。

所以主動雷達空空導彈最大實戰價值就在這裡,載機雷達完成引導導彈飛到目標20-30公里左右,剩下的由彈上雷達自主搜索和鎖定目標,載機即使被對方反擊,也可以有時間進行機動躲避對方反擊的導彈。飛行員不至於跟對方玩俄羅斯輪盤賭一樣的遊戲,完成超視距攻擊的幾率大幅度提升。
另一方面,主動雷達導彈對目標精度需求大幅度減少,載機雷達只要能引導到目標身邊就行了。這樣就可以為多目標同時攻擊提供方便,載機雷達可以使用邊掃描邊跟蹤模式(TWS),同時對一定區域內的敵機進行多目標攻擊,實際上AIM-54不死鳥導彈使用主動雷達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可以進行多目標攔截能力。而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為了確保持續鎖定目標,是使用連續波鎖定模式(STT),全部雷達能量集中在一個區域,不照死對方不罷休,這就導致多目標攻擊能力不足。

更重要的是進入隱身戰鬥機時代,主動雷達導引頭空空導彈可以縮短隱身戰機雷達開機時間,降低被發現和反擊幾率。隱身戰機可以利用預警機和其他戰機獲得的情報,隱蔽接敵,運動到理想距離,之後快速完成發射,在完成引導後雷達關機並迅速撤離。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五嶽掩赤城


現代戰戰爭中,當你鎖定敵軍戰鬥機的時候,對方的護衛雷達就已經發現了你。這種情況下一旦完飛行員完成了瞄準-發射導彈後,要做的就是儘快撤離。以防敵軍的反擊。

空對空導彈,採用發射後不用管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飛行員能夠有能夠迅速撤離,此時如果形勢不利可以迅速撤回去。如果形勢對警方有利,可以繼續攻擊別的戰鬥機。

如果不採用發射後不用管的這種導彈。飛行員在導彈擊中目標之前就會受到牽制。一旦這個時候有其他敵軍戰鬥機對他發起攻擊。他就會處於很尷尬的局面。如果躲避那麼就無法控制先前發射出去的導彈。如果不躲避,自己就會被敵機擊落。

為此,空對空導彈大多采用發射後不用管。這樣有利於保證飛行員的安全。那個飛行員迅速騰出手來對付別的戰機或者執行其他任務。





地獄歸來的勇士


自從空空導彈誕生以來,發展了好幾代,最新的空空導彈出現了“發射後管” 的新概念,其實這個概念簡單理解就是以前玩遊戲裡面的“追蹤導彈”。“發射後不管”也稱為”射後不理”,英文為Fire-and-forget,是對導彈發射後直到命中目標這段過程的一種模式的稱呼。

泛指在武器發射後,便不再接受外界的指揮或引導,如目標照射或導線引導,並且可以在發射員視線範圍外命中目標。我們先通過了解這種模式的意義和能夠使用這種模式的導彈種類來說。

而“發射後不管”廣義上的意義,十分廣泛,以至於來說,只要滿足上述定義的話任何武器都算得上“發射後不管”的武器,因為例如槍彈,航彈,火箭彈等,在發射後都無法對其進行控制或者修正,因此而滿足“發射後不管”定義。在狹義上的“發射後不管”則是對武器本身提出了限制,需要武器本身就攜帶有自動導航系統,未滿足本身攜帶有自動導航系統的武器,自然也不會算入其內了。

在武器發射後,不具備人工控制管理能力,而武器本身對目標數據的修正,全依靠其自身攜帶的導航系統提供數據資料,這些資料必須由武器本身提供。在現代講“發射後不管”多取其狹義。因此問題中所說空空導彈,則是在狹義上的“發射後不管”武器。

而空空導彈最早是由空空火箭發展而來,對比早期的空空導彈,只是比火箭多了制導系統,但制導系統的種類不同,也就決定了其是否為“發射後不管”型空空導彈。制導系統主要分為三大類:雷達制導,紅外製導,輻射制導。其中雷達制導裡面,除了主動雷達制導為“發射後不管”型,其餘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光束照射雷達制導都不是“發射後不管”型導彈;紅外製導裡面則是通過飛機噴口尾焰產生的熱量來進行制導,因此紅外導彈全部都為“發射後不管”型導彈;輻射制導的反輻射導彈,是根據對目標飛機雷達輻射的探測來自動導航,命中目標,因此反輻射導彈也全都為“發射後不管”型導彈。

在我們明白“發射後不管”的定義和能夠“發射後不管”的導彈種類後,我們可以開始解釋關於為何現代的空空導彈大多都為這種模式了。

在現代空戰中,戰機之間的作戰以導彈為主,但也不乏由狗斗的情況出現。而非發射後不管的導彈卻需要輔助雷達或者飛行員操控進行引導修正。在面對敵方由多架戰機時,飛行員不僅會和近處敵機狗鬥,還需顧及遠處敵機,二者只能專注於一個。

在某些雙座飛機,應對這種情況還算輕鬆,一名專職武器操控員,負責控制導彈,飛行員專門負責狗鬥,況且現在飛機的自動系統也能分擔一些問題,但是這也需要武器操控員進行啟動操作,因而會顯得有些手忙腳亂,若此時導致分心, 就可能被敵人擊墜,但若為“發射後不管”型導彈,便可專心於如何應對目前最棘手的目標了。

而對於那些單座戰鬥機,這點更為重要,一名飛行員同時要擔負起制導類武器操控和飛行,因此此時採用“發射後不管型導彈的優勢便體現了出來。非”發射後不管“空空導彈也很依賴飛機本身的硬件裝備,若戰鬥中導引系統受損失靈,那戰機身上掛載的導彈便會成為一無是處的掛載,但如果是”發射後不管“型導彈,不過於依賴戰機本身的硬件導引系統,只要發射程序和硬件完好,其便有用武之地。

因此為了減少飛行員的傷亡率,減少單座戰機飛行員的操作複雜性,以及在戰機火控引導系統受損時維持戰機戰鬥力等,現代的空空導彈更多的開始採用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的導彈。


雷姐的機械空間


我來科普點利用戰機進行現代空戰的基本知識。

現代戰機空戰,都以空空導彈相互攻擊為主要形式。除非需要近距離格鬥,才不得不使用機載航砲。

所謂 “發射後不管”導彈,是指戰機瞄準和粗略鎖定敵機後,即可朝敵機,或沿著敵機飛行方向適當的提前量,即可發射的導彈。而當導彈發射之後,戰機就不再對導彈進行人工干預(即戰機不需對導彈再發任何指令)。空空導彈發射之後,一邊朝目標飛行,一邊會依靠導彈自身攜帶的尋的器(紅外,雷達,電視導引頭等),自主搜尋,並精確導引導彈奔向已鎖定的目標,直至把敵機摧毀。

利用發射後不管空空導彈進行空戰的最大好處是,我戰機可以在較遠距離攻擊目標(可以超視距),戰機較安全。因為我戰機發射導彈後可以不管,即在發射導彈後我戰機可以儘快機動脫離敵機可視區域,避免遭遇敵機有足夠時間發現、鎖定我戰機。同時,我戰機又可以搶佔稍縱即逝的先機,尋找對其他敵機攻擊的最佳位置與時機,再發射空空導彈,使我戰機奪取制空權的空戰效能,發揮到極致。

應該說,利用隱身戰機攜帶發射後不管空空導彈進行空戰,對奪取制空權有極大利好。因為我隱身戰機可以先發現敵機而敵機還沒有發現我戰機。隱身性能越好,可以飛抵敵機越近才被發現,此時我戰機可在更大的空域,有更充足的時間更安全地發射導彈,而不用擔心被敵機發現與鎖定。同時,一般隱身戰機機動能力都非常優秀。這些對搶佔空戰先機,奪取制空權尤其重要。


風輕雲淡Lgd


空空導彈還沒有達到完全發射後不管的技術。這裡說的是雷達制導導彈

一般空空導彈發射程序是這樣,首先由第三方如預警機或者地面雷達發現目標,用數據鏈傳輸到戰機,戰機火控系統根據敵我態勢,選定一個最佳截擊路線,引導戰機進入攻擊位置。比如,繞到目標後方雷達和觀測盲區

戰機進入攔截位置後開啟雷達,截獲目標,目標航向速度高度等信息足夠情況下,火控系統給出允許發射提示,同時火控系統根據目標相對速度,距離,角速度等信息,持續計算導彈殺傷概率,飛行員判斷後發射導彈。

導彈發射後雷達持續跟蹤目標,嚮導彈發出中繼制導指令,導彈根據指令改變飛行方向,這一步先進一些國家可以根據第三方指令進行中繼制導,雷達不必持續跟蹤目標。

導彈進入導彈本身導引頭截獲距離後,開機截獲目標,戰機可以停止中繼制導,這時候才是發射後不管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