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些人說把錢存在銀行只會越來越窮,那麼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會選擇存在銀行?

蝦餃粉店



錢少的話存銀行,並不窮。你有幾萬塊,甚至幾千塊,你不存銀行你能幹嘛呢?對於錢少的人來說存銀行只是當做一個錢包。臨時放錢,花時取出來用,畢竟放在錢包不安全。

2008到2018年,這十年,中國家庭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已經降了從18%到11%,下降了7%,說明存款的慢慢少了。

誰都想懂錢生錢,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不把錢存入銀行,拿出來創業或投資。比如農民,在家種地,不存在銀行,又不懂投資,難道存哪裡。目前存錢大多數人都是中老年人居多,他們有退休金,就算理財也不得多少收益。總之,錢少存銀行不會窮,錢多存銀行才窮,現在錢多的人都不存銀行了。

贊成我觀點的,點贊,有不同觀點的,評論。


雪之道理財


說這番話的人,是從銀行利息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上發表的言論,確實閒置資金存在銀行時間越長只會貶值,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考慮把銀行存款當作理財的首選呢? 一是安全性最高,二是保本保息,三是理財投資者多為保守型的中老年齡段。

首先,銀行存款作為最安全的理財方式。存款是國內理財方式中最古老、歷史最悠久的理財工具,與其它的理財方式相比起來,存款實行“存款自願,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儲戶保密“的原則,銀行作為經營貨幣的媒介,更多的是經營的信用,它不會輕易破產垮臺,不會輕易給客戶造成經濟損失,到目前為止全國銀行破產的只有兩家。相比較而言,一些理財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就顯得風險性很大,倒是收益率挺高,但是隻不過是個預期收益,能不能轉化為實際收益還不一定,倒是垮臺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許多家。

其次,銀行的存款保本保息,其它理財方式做不到。銀行存款的原則之一就是存款有息,存一天就有一天的利息,以前銀行存款給付利息還要超過次日凌晨0點以後,現在已經有當天計息的產品了。銀行存款可以做到百分之百有利息,除了存款以外的產品,沒有哪個理財敢承諾保本保息,再說國家也不允許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了,理財產品是虧損自負,不能保證有利息,風險自擔,可沒有理財保險制度出臺,理財發行單位包括銀行不會為理財風險買單。

再者,投資理財者還是中老年人佔大多數。不可否認很多有錢人去理財,去投資高風險產品求得高收益回報,但是在中國國內,有閒置資金的人群更多的來自中老年,這個年齡段的家庭花銷相對較少,比起剛成立的年輕家庭,中老年基本上沒有大項開支,主要是一些日常伙食費開銷,再說中老年這個年齡段相對比較 保守,對於理財風險的承受能力比較差,不再和年輕人一樣善於打拼冒險的,就穩穩當當存在銀行,旱澇保收拿兩個利息就好。

【總結】銀行的存款年利率最高只有5.45%,而近兩年的通貨膨脹速率平均接近7%,可以說存款是拼了命也會輸,但是理財就一定能贏嗎?超過6%以上的理財就可以算作高風險的產品,沒有一定的把握還是不要涉水高收益理財產品了,搞不好收益沒有撈到,本金也搭進去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更多的理財投資者看清楚這一點後,出於安全的角度考慮,寧可放在銀行貶值也不需要冒著本金虧損的風險押賭理財產品。


財富公元


很多人都沒有辦法破這句話:窮人存錢,富人貸款。而更多的人選擇按照這句話在做。精明的中國人不甘心吃虧,他們一樣拿起了富人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利益。

段子先行

先說一個小段子,看了讓你熱血沸騰。

你存的錢被人家從銀行借去買房子了,人家買了房子租給你,你又拿著本來可以按揭的錢幫別人付按揭。別人有了房子,就找到了女朋友,結婚了,你還得掏錢去祝賀。

記住這種段子千萬不要跟老婆講,也不要跟女朋友講,千萬不要跟老公講,更不要跟男朋友講。自己看看就是了。講了,保證鬧笑話。這個小段子來自於房產商的廣告。出這個文案的廣告公司看來也是深知如何刺激人心的。

窮人存錢,富人貸款,到底是不是謬論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沒有什麼有錢人,大家都差不多。80年代中期開始,有人抓住了經濟發展的機遇,讓自己成為萬元戶,變成有錢人了。經過三十幾年。這些富人當中還有多少依然是富人。2000年後,做外貿也發達了一批人,今天你看,還有多少人依舊是發達的。富人需要貸款,這不錯。但是,貸款就能貸出一個富人了,這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去年浙江星光集團出事了,企業債券違約了。然後,眾多銀行就排著隊,要公司還錢。好傢伙,它貸款了接近500億。按6%的利息計算,一年光貸款的利息就要30個億。中國有幾家公司,一年的利潤會有30個億的。

富人需要貸款,辦企業需要資金,這都不錯。但是,生存的機會,或者發達的機會,到底有多少,就不好說了。要是個個都成功,我不相信你不會不去。要是個個成功,我就不在這裡寫文章了,我早去貸款了。而就有人相信貸款能夠把自己變成富豪。所以有那麼多信用卡欠款用戶欠了800多億的信用貸款還不上。

中國人為什麼要存錢

有個小故事,說美國人大多數口袋裡拿不出1000塊錢美元。這件事情還是美國的一家報紙去調查得來的。的確,美國人不存錢,是因為他把錢全部都分配好了。剩下來在口袋裡的,都是可以拿來花掉的。他們會存退休基金。美國人家庭資產中,有退休金儲蓄,有股票和基金,還有保險。他們的確沒有多少錢用於存銀行。不存銀行,何不放在口袋裡,並不代表這真沒錢。只是代表著沒有錢亂花而已。

而很多事情,美國人能做的,在中國不一定能做。比如說買股票。買股票的結果可能是,上證走了10年還是3000點,媽媽要是過了10年還是30歲就好了。買保險,買完了才知道,買保險是賠錢的。在中國購買其他金融資產出問題的機會也很大。前陣子P2P就爆掉了。所以在中國跟金融兩個字挨邊兒的都存在太多的博弈。在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情況下,存錢恐怕是唯一的出路和辦法。甚至連買房子這樣的事情,都有可能成為虧損的來源。菜市場買菜的大媽都停在那邊討論買股票了,那股票就不太好搞了。要是都在說房子了,房子可能也是個危險品了。

缺乏投資渠道,存款是最安全的辦法

窮人在中國是很不易的。但是窮人並不傻。理財都不兜底了,那就代表著有稍稍一點點的非分之想,恐怕都會落到本金虧掉的結局。積極尋找高回報的產品,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在中國理財上顯得激進,屢屢挫敗也是常態。所以在沒有更合適的投資渠道的情況下,存款依舊是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


大舟財經觀



如果通脹率超過了存款利率,存錢肯定是要縮水。據統計局發佈數據,我國2017年通脹率為7.5%,2018雖然還未出爐,但有專家估計應該在5-7%之間,這樣回顧近5年的平均通脹率將達到8.4%左右,而目前最高存款利率不會超過5.5%。按照這種推算,所以存款一年至少縮水2.9%,通俗的說就是100元一年後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97.1元,存款會越來越窮,這是事實。

那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會選擇存在銀行呢?原因比較多。

一,銀行的安全性仍然被大多數人認可。新中國的銀行業歷史只有幾十年,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無論個人還是單位,日常收支都是依靠銀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金融行為日益普及,銀行不斷與更多的個人,家庭和企業建立密切聯繫。儘管存款利率不是很高,但數年來卻很少有銀行倒閉破產的,即剛性兌付率特別高,銀行非常安全已經在很多人心目中形成一種共識。



二,適合大眾投資理財的渠道和產品並不多。儘管金融業不斷髮展,金融產品也在不斷創新,但真正適合大眾的產品並不多。就目前投資理財市場觀察,要想超過平均通脹率8.4%的產品,主要有P 2P ,私募和信託產品等高風險產品。這些產品中,P 2P 收益率雖然高,但由於風控能力差,從野蠻生長到規範整頓,很多公司並未經受住考驗,不時有暴雷跑路問題出現;對於私募和信託產品雖然有的收益率可以高達10%以上,但在去剛兌要求下,都屬於高風險產品,且投資門檻一般100萬以上。這些特徵和問題,讓大眾投資者望而卻步。股市,樓市以及期貨期權等也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三,對於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缺乏認識,導致投資理財渠道單一。有三層意思,一是銀行的安全性便利性品牌優勢已經深入人心,銀行存款往往帶有某種情懷或習慣;二是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並未得到真正認可。一說到網上投資理財,一定有人說太虛不靠譜,看不見摸不著,出了問題找誰?當然,這與個人的認識與見識有很大關係,特別是60後之前的中老年朋友;三是互聯網金融誕生時間短,品牌影響力弱,就算支付寶,微信和京東金融等頭部互金平臺也只有幾年時間,要想在短時間內取得大多數特別是中老年朋友的認可和接受,顯然是不現實的。況且,還有很多人不會操作,這才是硬傷。

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但都需要一個過程,就像現金支付為主到非現金支付成為當今主流一樣。當互聯網金融一次又一次用事實證明安全性和收益性超過銀行時,投資者一定會自然分流。馬雲說過,銀行不改變,就讓我們改變銀行。


龍門山財經


有的人把錢藏在家裡,找犄角旮旯藏的有,包裝好埋在地下的有,甚至還有把鉅款包的嚴嚴實實藏進豬圈裡的。結果呢,時間久了自己都忘了,有被老鼠咬了的,有受潮腐爛的,不僅僅沒有利息,本金還會損失。


有的人喜歡把錢借出去收利息,年息至少10%,結果哪怕借給的是很熟悉的親戚朋友,兩三年後想要也要不回來了。錢沒了,親朋好友的關係也沒了,如同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


有的人把錢放進股市中,趕上牛市確實小賺一筆,雖然多數賣的早了。但是想賺更多的時候,漫長的熊市來了,於是絕大多數人不但把之前賺的全賠進去了,本金也虧損大半。


有的人看好P2P理財,認為這是時代的進步,未來互聯網理財的潮流。結果,平臺一個個跑路,曾經亮麗光鮮,如今看多數是偽裝。動輒10%以上的高收益沒有了,連本金也都席捲而去。


有人拿著錢投資創業,租上昂貴的辦公室,招募幾位員工,忙碌一年下來,業績沒做出多少,一算本金虧了很多。創業的成功率如果細算的話,比炒股還要低。多數人大張旗鼓的創業,最後都成了敗家。


指數基金多數會虧錢,期貨普通人進去簡直是一場悲劇,各種高回報的民間借貸往往成了非法集資,至於什麼郵幣卡、外匯、貴金屬、原油,統統都是金融騙局。


有人說銀行不可信,但是銀行存款出問題的概率可能只有百萬裡挑一。雖然利率低,但是起碼有利息,本金也安全,還有存款保險制度保障。


錢存在銀行確實跑不贏通脹,存款購買力會持續降低,錢持續貶值是一種無奈,除了不斷努力工作保證收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房價上漲前期投資房產可以跑贏通脹,但是到了今天顯然已經不行了,並且再也沒有能夠跑贏通脹的穩妥投資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風險,不是每個人都有冒險精神。所謂的資產配置,無非就是拿出部分資產,去以小博大,通過有風險的投資方式獲取更高回報,但是這種方式顯然不適合多數人,因此銀行就成為相對最靠譜的選擇。


財智成功


過去十幾年間,我國貨幣處於超髮狀態,M2增長速度一直超過GDP的增速,如下圖所示,綠線代表了最近幾十年間,我國宏觀貨幣量M2與我國GDP之間比值的變化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到,這個比例在過幾十幾的時間裡越來越大,這說明我們國家的貨幣與財富之間的比例在發生變化。

換言之,現在錢越來越多,貶值了,變的不如以前值錢了。也就是說,如果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把錢存在在銀行裡,會被不斷增發的貨幣無形之中稀釋了你存款的購買力。20年前,花個幾萬塊錢就能從城市裡買到一套房子,但現在只夠買個廁所。這一點不是在開玩笑,也就是說,20年的時間,如果你把錢存在銀行裡,可能會隨水到原來的幾十分之一。這或許是把錢存在銀行只會越來越窮的原因吧。

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會選擇存在銀行?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主要願意如下:

1.理財途徑少

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的很晚,股票市場不過才二十幾年,基金市場運營的時間更短。資本市場發展時間短,不完善,導致了理財的途徑很少,且理財的水平有限,賠錢是常事。一般的理財產品與銀行利息差不多,且安全上遠不如銀行;利潤高的不穩定,賠錢是常事。人們普遍對理財產品有點敬而遠之的感覺。

2.對理財概念的認識有待提高

我國公民的受教育程度還有不少提高的水平,現在才普及到9年義務教育,讓他們去看清國家的宏觀環境,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此,根本不可能找到抵禦通貨膨脹的方式。因為,思想上就認識到那一步。

3.理財知識的普及不到位

我國資本市場起步晚,理財市場起步更晚,對於理財產品的宣傳不到位。人們都不知道理財是什麼東西,如何會去投資到理財產品中。而銀行不同,從小就知道,把錢存在銀行裡最安全,這種思想根深蒂固。

綜上所述,當宏觀環境處於貨幣超發階段,通貨處於膨脹時期,把錢存在銀行裡就會貶值,而且通脹越厲害,貨幣購買力貶值的就越厲害。所以,在這種時期,把錢存在銀行裡會越來越窮,因為不斷增發的貨幣會稀釋你的存款,除非你能獲得更多的貨幣。但是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晚,可以理財的途徑太小,理財知識的普及又不到位,因此,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對理財根本就沒有感覺,只知道把錢存入銀行。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的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了很久,發現這不單是一個經濟問題,更多的是一個社會問題。

雖然我的知識和經驗也非常有限,但是對於理財還是比較有興趣的,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留著是沒有用的,所以就樂於分享出來,不只通過網絡,也會告訴身邊的親友。但是,我發現無論我如何真誠的分享理財知識,對別人來說都沒有太大的作用,真正獲得好收益的人卻並不多。

比如,我曾經多次說過什麼樣的銀行存款產品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什麼樣的理財產品會好於過銀行存款,但是,絕大部分人雖然對於我理財收益感到羨慕,但是卻不會自己親自去做,這是什麼原因呢?

想想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十幾年前有人給我介紹了炒股的知識,但是我並沒有盈利,反而賠了錢。直到後來把江恩的經典書籍全部看了個遍,才發現自己曾經是多麼的幼稚,即便是現在,也仍然無法擺脫貪婪和恐懼的擺佈。

回到題主說的這個問題,雖然有高手告訴你,把錢存在銀行裡只能使資金貶值,但是你找不到,或者說學不會使資金有效升值的方法,只能選擇存到銀行裡,起碼安全的前提下,能夠貶值慢一點吧。

但是,我們欣喜地看到,現在網絡越來越發達,知識的分享和傳播也越來越方便,隨時可以學習,隨時能夠獲得知識,個體的學習能力也越來越高,必然會有更多的人認識到學習的價值,認識到理財的價值,這樣資金就不會在躺在銀行裡睡覺了。


互金直通車


有些人說把錢存在銀行只會越來越窮,那麼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會選擇存在銀行?

把錢存銀行行只會越來越窮嗎?確實可能會,因為這句話其實想表達的是把錢存到銀行,得到的收益攆不上通貨膨脹,造成了資產的貶值,所以變相的造成“窮”。所以,資產的收益應該至少達到通貨膨脹率,才不會造成資產的貶值。這個值粗略計算一般取5%,也就是資產收益得超過5%才不會貶值。

至於後半句,其實本質上和前者沒有什麼本質聯繫。因為我們存銀行最根本是為了安全,而不光是為了收益。

銀行,本身就是用來經營貨幣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等等,接受各級監管部門的監督,遵循各項行業規定,依照各項法規成立和經營。所以,在信譽、規範性上會碾壓所有對手。雖然現在資金存放地方已經多樣化了,像保險、基金,再到券商,網貸以及網絡工具,但除了微信和支付寶,沒有哪一家做到了被信任三個字,在挪用,跑路,暴雷不斷的當下,除了銀行、微信、支付寶,沒有哪個機構或者工具能提供如此高的信任度。

(我就是不存銀行,哈哈)

其實除了銀行存款(就只活期和定期),其他產品都可以叫投資,只要是投資就必然伴隨風險!只不過這個風險有大有小。為了達到前文提到收益要達到5%,就不能光存活期和定期,因為這倆根本不可能達到5%,風險相對較低的銀行理財,近兩年也沒有達到,也就是說,如果想做到5%,就要尋求更高收益得產品,那對應的風險也就更大。

那錢還到底要不要存銀行,我覺得需要,資產首先應該考慮安全性,畢竟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保值增值,不安全的都叫消費,而投資這個東西不能指望每個人都精通,每個人都激進,所以銀行還是第一選擇。而且在相對風險可控的範疇內,銀行理財也能達到4%,也算是和通脹差不多。再有想超過5%的,只能通過不斷的努力來獲取了。


路漫漫吶喊


過去在銀行存款的主力軍應該是中老年人,但2019年也許情況有所改變了。由於央行全面降準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不斷下降,且還將以較低的收益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


但是,近段時間以來各大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明顯提升,尤其是在那些地方中小銀行的攬儲大戰中,各種存款送禮送積分活動以及返現金等不勝枚舉。

現如今,隨著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下降,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個人大額存單業務成為攬儲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三年期以上的,可以提前鎖定較高收益,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只要流動性需求減弱的情況下,建議多考慮一下。

舉個例子,從2018年下半年以來,民營銀行力推的智能存款產品,銷售異常火爆,甚至已經被監管機構開始要求限購。這其實就是餘額寶等貨幣基金市場收益率跌破3.0%之後的普遍反映。


一直以來,銀行存款都是最為安全的一種投資方式,也是國內居民十分信賴的存款類理財產品,作為全球居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國居民儲蓄規模已經超過173萬億元。由於銀行存款利率較低,尤其是在活期儲蓄利率上遠遠低於餘額寶等產品,因此廣大年輕投資者普遍更青睞互聯網型的貨幣基金。

但如今隨著餘額寶、零錢通等收益率一再保持下降趨勢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創新型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備受歡迎,比如說智能存款。因為它們的收益率比餘額寶更高一點,也同樣支持隨存隨取。


儘管銀行存款利率依舊無法跑贏通貨膨脹,但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更低且又不能保本保息的情況下,大家繼續存入銀行定期或者大額存單就很容易理解。


東震木


把錢存在銀行只會越來越窮?

其實這個只是相對而言,眾所周知,在銀行存錢,隨著利息的增加,資金量是不斷在增長的,那麼為何會說越來越窮呢?這是由於通脹的因素所致。通脹會引起貨幣的貶值及物價的上漲。當銀行的存款利率低於通脹的水平時,就會出現資金的實際購買力不斷的下降情況,最終發生你所謂的越來越窮。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最近十年來商業銀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平均值約為3%,而我國最近十年實際的平均通脹利率約為6.85%,那麼存100元在銀行一年增值3元錢,但是100元放置1年購買力卻下降了6.85元,所以你100元存了1年最終反而還沒法買到一年前的價值100元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越存越窮。如果長時間來看,這個數據是極其恐怖的,我們以100萬元為例,如果十年前你存100萬元在銀行,那麼到今天,你這100萬元的購買力僅相當於十年前的:100萬元*(1-3.85%)^10=67.53萬元。

所以說只要投資的收益率(不僅僅是存款)低於通脹率的利率,那麼錢永遠只會越存越不值錢。

為什麼大多數人還會選擇存在銀行?

難道說因為錢越存越不值錢,我們就不存錢了,把錢全部花光嗎?顯然這個思維更加的錯誤,一則錢再怎麼貶值,都要留部分資金在身邊以防萬一;再者在沒有找到更好更穩妥的投資方式之前,錢存在銀行相對而言還是最安全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存銀行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