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我知道一位陌生人很有錢,在他面前就會變緊張或是對他的好感度上升,這樣的我有問題嗎?

賈彩歌a1-jia


你好!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相信你不止在比你有錢這方面會對他人產生緊張或者說好感,可能這個人比較優秀,或者說比較權威都會讓你產生這種感覺。

首先我要告訴你不管他人的優秀會讓你產生怎樣程度的焦慮,你可以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或許問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說明你有覺察和內心能力。

其次,這或許是因為內心比較匱乏或者自卑導致的問題 ,往往和在原生家庭中得沒得到充足的愛有關係。我們可以做的是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讓自己變得優秀,讓自己變得更加獨立。最重要的是要擺好心態,注意力放在怎麼樣讓自己變得更好上面。加油,相信你會越來越好的!



樂培心理張老師


這個情況只是在某種年齡段的心理所發生而已,我記得以前學校畢業,整個班級被分配到一個星級酒店實習,那時候實習工資才三百來塊,看到酒店領班工資七百多,打心裡都羨慕同時感覺領班也很高大上,尤其是後來酒店裡從北京聘請過來一個總監管理,工資聽說兩千元一個月,在我們眼裡簡直太偉大了,除了羨慕仰望之外還是仰望!

那時候的我們看到領班,看到總監說話自然會發慌,也許是年輕吧,見識少,各種閱歷都不夠,所以心裡無物,話少了緊張自然會產生了,這些都是正常的不要有心理負擔。

後來進入社會經歷了許多人和事,心理的稜角慢慢被磨平,心境,格局,眼界都提升了,誰看誰都是一個樣,你尊敬我我尊敬你,你不尊敬我,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當然比我我們優秀的我們要虛心學習,默默的提升自己,超越他人,找到了自己的事業,擁有了自己的舞臺,盡情發揮自我,緊張何來?


石鼓書法愛好者


這就是一個作為人的普通的認知活動,是正常的心理活動。認知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意志、注意力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正常的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這些活動。

人生而不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同卵的雙胞胎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即便是對於同一社會情境下的同一個事物,也會有不一樣的認知,即是,會產生不一樣的認識、情緒、想法、態度等,進而會產生不一樣的反應,做出不一樣的行為。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現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任何人在當下情境下的任何感受、想法和行為衝動都是合理的。自己要能夠接納自己在當下情境下的這種感受想法和行為衝動。如果自己不能接納自己,就會產生自我否定或自我攻擊,即是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就會有消極的體驗。

自我接納自己在當下情境下的任何感受、想法和行為衝動是自我的一個心理過程,這個心理過程與人際交往當中的我們對他人做出的行為是否為社會大眾所接受,是否遵循普遍的道德倫理規範,是否遵守法律法規等對社會文化或規範的適應性是不一樣。

衡量我們的認知活動或行為是否有問題,可以從對自己或對他人是否產生消極負面影響方面來評判。正常的認知活動或心理活動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保障人順利地適應環境,健康的生存發展。

第二,保障人正常地進行人際交往,在家庭、社會團體、機構中正常的肩負責任,使社會組織正常運行。

第三,保障人正常的反映、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性。

所以,一般地,只要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夠不影響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等活動,通常來講就是健康的。

這個問題可以拆分成如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我知道一位陌生人很有錢”,這一心理活動過程叫做感知覺,我們通過耳朵聽別人說這個人很有錢,或者我們通過眼睛看到這個人做出了一些行為,根據你以往的經驗和你所看到的在當下情境下的這個行為,你判斷出他是一個有錢人,而這種判斷是無意識狀態下做出的。如果你有時間收集更多的關於他的信息,在進行綜合分析深思熟慮,你可能會認為他並不是一個符合你對有錢人定義的有錢人。

由於人們感覺通道的有限性,人們知覺到的事物與該事物真實的狀態是不一致的,很多時候甚至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得到的信息越多,只能無限接近於真實,而不能夠達到完全的真實。

如一個西裝革履開著奔馳轎車去學校接孩子的人也有可能只是司機,開著跑車去追求心儀女生的帥氣公子哥,他的跑車很有可能是借的,或者是租的。我們看到企業家光鮮亮麗地在人前接受掌聲和鮮花,卻不知道為了資金而悄悄躲在馬桶上面哭的經歷,也不知道為了業務而無數次被人拒絕和低聲下氣求人的窘境……

我們對一個事物信息瞭解的多寡,直接會影響到我們對這個事物的認識,情緒,思維,態度,甚至行為等。

2, “在他面前就會變得很緊張”,這種現象叫做社交焦慮,是一種與人交往的時候,覺得不舒服,不自然,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體驗。如果僅僅是如問題所說,與這種有錢人或成功人士等所謂的“權威人士”交往困難,則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幾乎人人都有這種問題。社交焦慮嚴重的個體不僅與權威人士交往困難,他們與普通人交往也會出現問題。如果這種社交焦慮影響到了自己每天的各種活動,如購物、社會活動,甚至打電話都有挑戰等,就需要進行心理干預了。

社交焦慮嚴重的個體不僅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到焦慮的情緒,而且在離開焦慮的社會情境後,還在頭腦中不斷分析和回放焦慮情境,使焦慮情緒獲得強化,使之對該事件的記憶就變成了負性記憶。有社交焦慮的個體,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往往還伴隨著有生理上的一些症狀,如出汗、臉紅、心慌等。而我們為了迴避導致社交焦慮的情境,通常是減少社會交往,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慮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它的形成過程比較複雜,成長過程中經常受挫折,缺少社會支持,自我體驗強烈,自卑,模仿與暗示都有可能強化社交焦慮。據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社交焦慮是僅次於抑鬱和酗酒的,第三大危害美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當今社會的中國也是如此,社交焦慮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而焦慮情緒則幾乎是人人都有的。

回到本問題中,如果只是由於他是有錢人,與之交往會讓你感到緊張,則是屬於輕微的社交焦慮。當你對他有足夠多的瞭解,瞭解了他的人生經歷,致富經歷,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等等之後,或許你會突然覺得其實他跟你是一樣的,就不會有這種心理優勢的落差。

這裡說明了你的潛意識裡的幾個問題:

2.1 你的價值觀,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有錢即是成功的判斷標準。我們的價值觀念影響我們的態度和行為,都是潛意識的,自動化的。

2.2 對自己當前的經濟狀況不太滿意,客觀上來講,我們當前的社會經濟地位還不是很高,由於經濟的問題,曾經或現在正在經歷不太好的的體驗。

2.3 這裡有一個“社會比較”在起作用,我們沒有這個人有錢,在與之交往的時候,我們就處於心理上的劣勢,我們的自尊降低了,喪失了自信。

2.4 過於關注自己,過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內心體驗比較敏感,可能負面思維和體驗較多,容易陷入抑鬱或沮喪的情緒當中。

3、“或是對他的好感度上升”,反映了兩個心理學現象

3.1 第一印象的刻板印象。當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他是一位有錢人,是一位成功人士時,潛意識裡就把我們對成功人士的想象或是期望加在了他的身上,如社交技能好、言行舉止得體、正直誠信等標籤,毫無疑問,擁有這些標籤的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具有吸引力,我們由此產生好感就不足為奇。當我們對他了解足夠多的時候,可能某些標籤就會被摘掉,你會發現其實跟我們自己一樣,也是肉眼凡胎。

3.2 另外一個心理現象就是社會比較。 正因為這位有錢人,這位成功人士是陌生人,你才會對他產生單純的好感。但如果這位有錢人,就是你的同學,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親戚,你還會產生單純的好感嗎?而不會有嫉妒情緒。人往往不希望周圍熟悉的人比自己更成功。

4, “這樣的我有問題嗎?”,提出這個疑問說明我們是在進行內省,是在進行反思,說明我們具備一定的內省力,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潛意識裡你對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有一定的懷疑,你在懷疑對有錢即是成功的判定標準是否符合內心真實的需求,對有錢人的這種好感,是否是因為金錢至上的價值觀。

人的認知、態度、行為三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改變認知,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和行為,改變行為,也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和認知。


大小豆談心說理


你好,我覺得這種情況可能會源於你潛意識裡對權威的崇拜,所以當日常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無形中你就會放大他的優點。建議你平時可以嘗試一下提升自我認同感。


justlove729


你渴望成為那樣的人,但現在的你處於匱乏狀態,怕人發現就會膽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