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延安一線抗“疫”群英譜

一線抗“疫”群英譜


延安一線抗“疫”群英譜


通訊員張雅潔

劉振華:當好“雲”端服務員

  “小高,你再核對一下這個信息是否準確……”


  “剛才的H5看了嗎,怎麼樣?”


  這個春節,延安市委網信辦網絡信息科科長劉振華比往常更加忙碌:籌備上線“延安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信息傳播平臺”,對接中央及省市各級媒體平臺開設“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延安在行動”專題專欄,與13個區縣網信部門聯動配合工作……這些天來,劉振華每天要接幾十個電話,經常深夜回到家,看上一眼熟睡的孩子,又打開電腦,繼續工作……


  “群眾在哪兒,宣傳工作就應該做到哪。”作為網信工作者,劉振華的陣地在“雲”端。他深知,能否將權威、準確的信息及時快速地傳播出去,直接關係到疫情防控工作的整體成效。


  網絡受眾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移動端。為了製作更多接地氣的原創內容,劉振華自己動手,還動員同事一同學習和運用各種編輯軟件。海報、H5、短視頻……很快,一批樣式新穎、獨具創意的防疫宣傳產品就出現在延安人的“朋友圈”,快板、說書、剪紙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被融合到防疫宣傳當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疫情防控需要儘量避免人員聚集。劉振華一直在琢磨:如何為群眾提供一個線上購買防護物資的窗口,方便群眾生活、攜手共同戰“疫”。


  在一次和朋友的交流中,劉振華偶然得知,某企業正在做口罩等防護用品生產企業信息查詢、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同程查詢、新冠肺炎防護能力知識問答等相關係統,劉振華趕緊聯繫對接,並爭取到免費供延安地區群眾使用的權限。有了網絡技術的支撐,一線物資急需者採購相關物資方便多了,也進一步降低了疫情的傳播風險。


  “網宣工作真正深入群眾,就要求我們不斷思考,什麼樣的內容是群眾喜歡看、常想看的;什麼樣的平臺建設能解決群眾所想所需,引導群眾放下心來,配合防疫工作,有序復工復產。”劉振華說。


 


李樹林:守好城區“南大門”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寶塔區柳林鎮燕溝社區書記李樹林主動放棄闔家團圓的時間,始終堅守在社區防控第一線,帶領黨員、幹部嚴防死守,為疫情防控築起一道嚴密的安全防線。


  延安火車站疫情防控檢查點是防止疫情輸入、阻斷疫情傳播的重要環節,做好疫情防控尤為重要。疫情發生後,李樹林被任命為延安火車站疫情防控檢查點臨時黨支部書記。他帶領工作人員全天候堅守在檢查點,對進站旅客體溫和身份證逐一驗證,為疫情防控做好保障。火車站每天平均進站、出站達3000餘人次,工作量雖大,但李樹林從未喊苦叫累,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黨員的責任。


  為了守護好轄區22個小區3.5萬餘人的健康安全,李樹林迎難而上,主動扛起責任,加班加點全面落實轄區各項防控工作任務,進小區、入住戶,詳細收集摸排人員信息,按照“堅決不發生,確保不擴散”的目標,全覆蓋摸排12000多戶。同時他還安排部署了在22個小區設置管控點23個,按照要求對小區出入車輛、人員進行全天候檢查,發放防控通告600餘份,張貼宣傳標語40餘幅,對防控疫情輸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危難面前顯身手,越是艱險越向前。面對疫情,李樹林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守護著延安的“南大門”。“我相信,大家手拉手、心連心,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李樹林說。


 


何光榮:做好生命“擺渡人”


本報記者劉小豔通訊員馮英鴿馬志青


  “120嗎?這裡有一位外返發熱人員,請你們馬上接到集中醫學觀察點進行觀察。”


  “收到,馬上出發。”安塞區人民醫院急診科救護車司機何光榮馬上奔向救護車。


  疫情發生以來,何光榮主動請纓,成為醫院唯一一個固定轉運密切接觸觀察者的司機。


  “與以往急救不一樣的是,這次轉運必須穿上全套防護服,幾乎一整天不能脫,忙的時候一天吃一頓飯,累了躺在車座椅上眯一會兒,一有任務,立馬要打起精神投入工作。”何光榮說,防護服密不透風,一穿就是好幾個小時,悶得呼吸困難,衣服被汗水浸得又冰又冷。


  即便如此,在完成轉運後,何光榮的工作還不能結束,他還要對救護車的急救艙和急救設備進行噴灑、擦拭及地面拖洗消毒,最後再進行個人洗消,這樣才算完成最終的工作。


  2月10日一大早,天空飄起了雪花,路面溼滑。接到轉運通知後,何光榮二話不說又一次跳上車,他不但要謹慎駕駛,還要安撫患者情緒。把患者接到中醫醫院觀察點時,已經是下午一點了。又累又餓的他端起泡好的方便麵沒吃兩口,手機又響起來,新的任務又來了。


  “收到,我馬上出發。”掛完電話,何光榮扔下飯碗,起身開著救護車又出發了……


  當他再次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醫院時,已是晚上7點。用過晚飯,何光榮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報個平安。


  疫情嚴重時,何光榮連續35天沒有回過一趟家,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吃住都在觀察點,遇上轉運人員較多的時候,凌晨以後才能入睡。短短一個多月,他出車高達30餘趟。


  “與時間賽跑,打通患者生命的綠色通道是我的責任,我相信勝利的那天很快就會到來。”何光榮堅定地說。


  


王有才:守護村民我當先


本報記者延媛


  “卡點不能沒人,我再守一會兒,你們吃完午飯再來換我吧。”王有才對著同在疫情防控執勤點的村幹部說。


  王有才是寶塔區司法局的一名幹部,2015年被派駐到南市街道七里鋪村擔任第一書記。連日來,他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認真做好排查、登記、消殺等工作,守護著群眾的健康安全。


  “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高於一切。作為第一書記,我必須要把責任扛起來,把使命擔起來。”王有才說。


  “各位村民,近期請大家不信謠、不傳謠……”防疫期間,王有才每天都會帶著擴音器和其他村幹部一同到山體、小區裡轉上幾圈,積極宣傳防疫、做好人口排查、勸導聚集群眾,慢慢地,七里鋪村的村民聚集的少了、戴口罩的多了,出入的少了、宅家的多了……


  不僅如此,為確保居家留觀人員的生活需要,王有才特意建立了一個特殊的微信群,群裡收到的消息大都是居家留觀人員的採買需求。每天,根據居家留觀人員的生活需求,王有才會及時為其配送蔬菜,充當起了居家留觀人員的外賣小哥、快遞員,貼心地為村民解決實際生活需求。與此同時,王有才還主動把自己的聯繫方式留給了居家留觀人員,告知大家:“有什麼困難或者煩心事,可以第一時間打電話聯繫我,咱們一起解決。”


  宣傳防疫知識、摸排人員情況、“代購”生活物資,值守村組卡點……自從防疫工作開展以來,早出晚歸成了王有才的工作常態,由於摸排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王有才連父親生病了,都沒能抽空回去探望,始終堅守在抗“疫”一線。


  “現在是非常時期,我一定要堅守崗位,只要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的努力和付出就是值得的。”王有才堅定地說。


 


胡磊:志願服務為群眾


本報記者李星棋


  “小胡,歇一會兒吧,喝口水再幹。”在寶塔區南市街道市場溝社區民眾劇團家屬院裡,居民馮大爺叫住了正在樓道里消殺的胡磊。


  “不了,大爺,我得趕緊把剩下的幾個單元消殺完,一會還要去小區門口值守呢!你快回屋去,消毒水味道嗆。”說完,胡磊邊消殺邊向樓上走去。


  自從防疫工作開展以來,在市場溝民眾劇團院子裡,每天都能看到市場溝社區志願者胡磊身穿防護衣忙碌的身影。


  疫情防控工作剛一開始,胡磊就多方奔走,自費購買了1噸消毒液,並將其中一部分捐贈給市場溝社區、市場溝商住小區等。不僅如此,他還免費為周邊居民發放消毒液,講解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為了把消毒工作做到位,他還用自費購買的消殺用品定時為民眾劇團3棟樓7個單元進行全面消殺。每次消殺至少兩個小時,樓上樓下不停地跑,雖然天氣寒冷,但一趟下來他常常累得滿頭大汗。“不覺得累,我心裡有勁。”他說。


  胡磊剛開始主動做消殺工作時,不少群眾不理解,甚至有人說他“愛表現”“愛出風頭”。胡磊淡淡一笑,並不在乎:“我的力氣要放在疫情防控上,才沒空理這些閒言碎語呢。”


  最近一段時間,雖然胡磊已經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但他還是會利用空閒時間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


  “在特殊時期,像胡磊一樣的志願者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莫大支持,很感謝他們。”市場溝社區書記武小霞說。


 


潘志輝:家人支持給我動力


本報記者劉卓通訊員蘭婧超


  “爸爸你要加油哦,等病毒走了,我們就能見面了……”這是黃龍縣公安局交警大隊瓦子街中隊副中隊長潘志輝9歲的兒子小寶在作文中寫的話。


  疫情發生以來,潘志輝和許多民警一樣堅守在防疫戰場,小寶很長時間都沒有見到爸爸了,實在太想念爸爸,他便寫了一篇名為《我的爸爸》的作文。


  “我的爸爸是一名警察,因為疫情,這次春節爸爸沒有回來。”“爸爸你要加油哦,等病毒走了,我們就能見面了……”小寶把對爸爸的思念都寫進作文,並央求媽媽把作文拍成照片用微信傳給爸爸。


  收到這樣的“家書”,潘志輝感慨著孩子長大了,同時內心充滿了對家人的愧疚,但他並不後悔。


  疫情防控期間,潘志輝和同事們一直堅守在瓦子街高速路口疫情防控排查點,仔細排查進出轄區的每一車每一人,認真做好數據統計和上報,確保不失控漏管,用辛勤汗水築起安全防線。


  “家人的支持,給了我很大動力。”潘志輝說,我們扛起的是責任,安定的是民心,能做的就是把好關卡,守護好身後的百姓,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


  


高喜花、白雪傑:


社區“夫妻檔” 抗“疫”顯擔當


本報記者房佳通訊員劉振琴


有這樣一對夫妻,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他們拋下家中的父母、孩子,共赴抗“疫”一線,視崗位如戰場,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健康。他們就是寶塔區橋溝街道東苑社區的高喜花、白雪傑夫婦。


  妻子高喜花是東苑社區一名網格員,負責著羅家坪新村、電視臺家屬院等4個小區共434戶人家的疫情防控工作。丈夫白雪傑為橋溝街道幹部,正月初一開始被抽調到社區,自此夫妻二人並肩作戰,共同守護著434戶群眾的安危。


  除夕夜值班、大年初一開始入戶排查、測溫、宣傳、蹲點守崗……這是夫妻二人近一個月的主要生活軌跡。從除夕夜開始值班至今他們從未休假,每天都在小區“巡邏”無數遍。每當累的時候,或者遇到群眾不配合的時候,他們就會鼓勵彼此,繼續堅守。


  作為黨員的高喜花,在對外來人員入戶排查,為居家隔離人員送生活物資時,她總是衝在前,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堅持。”高喜花說。


  事實上,他們家中上有生病的婆婆,下有兩個年紀還小的兒子,全都靠公公一個人照顧。高喜花和丈夫忙得沒時間給老人做飯,更沒時間陪伴小孩。但他們都把對老人孩子的虧欠化作了認真工作的動力,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默默付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