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井陘天路”沿途的著名古村落

天路”沿途的著名古村落

秀林鎮——陶瓷水鎮

秀林鎮的千年古村南橫口,

被稱為陶瓷之鄉。

井陘天路”沿途的著名古村落


據史料記載,

南橫口始建於西漢,自隋朝起,

陶瓷製造業不斷興盛,

成為河北省四大窯

“井陘窯”的主要產地。

夢裡老家——呂家村

井陘縣南障城鎮呂家村,

位於冀晉交界,巍巍太行山腹地,

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

村中古居以清代老院為主,

共76處,最具風格的12處,

保存完好的8處。

1938年,劉伯承、鄧小平

在呂家村指揮了著名的

長生口伏擊戰,

指揮所舊址至今完整保留。

河北的喬家大院——大梁江

大梁江村始建於元末明初

青山環抱,如二龍戲珠。

一座連一座保存完好的

明清古民居建築群,

集太行傳統民居之大成,

它也因此而享譽“河北的喬家大院”、

大山深處露天民居博物館”等雅稱。

小龍窩村——山西特色民居

小龍窩村原叫龍窩鋪和龍窩村,

據傳始建於隋朝,公元600年左右。

小龍窩村的建築帶有

明顯的山西民居特色,

且整體保存較好,

2008年被評為

第二批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

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石頭的世界——於家石頭村

於家石頭村,

是明代著名政治家、

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居所。

500年來,於家人以勤勞的雙手

開山鑿石,就地取材,

利用豐富的石頭資源,

修成梯田、蓋成房屋、雕成石器……

營造了一個罕見的石頭王國。

全村一片石頭天地,到處都是石頭文化。

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梁家村

梁家村位於井陘縣天長鎮西南部,

始建於元末明初,歷時六百餘年,

是中國傳統村落、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

也是石家莊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這條全長43.1公里的井陘“天路”

已成為井陘最靚的風景

激勵著井陘人民

在建設“富民強縣、美好井陘”

實現鄉村振興的圓夢征程中

一路前行!

井陘縣,這個隱藏在河北省西部邊陲

低調的“千年古縣”

這一次終於要在全國出名了!

低調的“千年古縣”

井陘自秦置縣至今,

已有 2200 多年曆史,

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古縣。

井陘歷史悠久。

在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冶河下游的東元村就有古人類生息。

全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

轄17個鄉鎮318個行政村,

是石家莊市唯一一個純山區縣

如今的井陘縣,

還保留著非常多的古鎮古村落,

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個

(天長鎮、於家村、大梁江村、小龍窩村)

中國傳統村落31個,

是全國唯一的傳統村落保護區

大美井陘

井陘的美景總是讓人留戀忘返的~

蒼巖山(AAAA)

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巖

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的福慶寺建在這裡。

橋樓殿、白檀樹、古柏朝聖並稱

“蒼巖三絕”,

此外蒼巖山有著名的十六景,

景景入勝,步步宜人。

蒼巖山不僅僅是旅遊聖地、

歷史文化名山,

其獨具特色的秀美風光

更被影視導演們相中,

成為《臥虎藏龍》等

多部中外大片的外景地。

仙台山(AAA)

山峰奇秀,植被茂盛,紅葉資源豐富,

連續多年被網友評委

“全國十大紅葉觀賞區之一“。

每至汛期,百泉匯合飛流直下,

山光水影,宛如銀河倒懸,仙朗凌空,

故名仙台山。

於家石頭村(AAA)

石頭村位於井陘縣中西部,

是於家鄉政府所在地,

以各式各樣的石制建築而聞名。

“東閣西塞南洞北寨面面皆有古景點,

春遊夏遊秋覽冬賞季季都是好風光”

是對石頭村最好的描述。

秦皇古驛道—世界最早的古驛道

被稱為冀晉通衢之孔道。

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皇古道是連接京、冀、晉、陝、川的交通要道,

史稱“冀晉通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深及尺餘的歷歷車轍顯示出

當年這裡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井陘天長鎮

井陘天長鎮近千年歷史留下無數名勝古蹟,

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

省級文保單位9處、市縣級29處、

未定級的有重要價值的歷史遺存40餘處,

一切都在述說著久遠的歷史。

井陘窯

河北古代四大名窯,

包括邢窯,定窯,磁州窯,井陘窯。

其中井陘窯,創燒於隋,鼎盛於宋金,

產品以白釉為主,

井陘窯中數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磁窯遺址,

就在井陘縣城往南走八公里的南橫口。

古宋城

山水園林縣城

彪村林業園

綿水圍繞的微微水上園

前亭公園

杏花溝溼地公園

井陘中的中國傳統村落

井陘縣最大的特點,

就是這裡的古鎮古村落。

在井陘,有這麼一群村,

它們倖存在這個發展迅速的年代,

在喧鬧中安靜的生存下來,

他們被稱為中國傳統村落。

核桃園村

長生口村

南橫口村

於家鄉張家村

大梁江村

張家峪村

地都村

井陘民俗

井陘拉花

是一種全國獨有的優秀民間舞蹈藝術,

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拉花藝術"是諸多民間藝術中的佼佼者,

也是井陘人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

素有

"井陘拉花遍地扭"俗語。

南張井老虎火

河北井陘縣南張井村作火的技藝,

相傳為先祖於康熙初年

在山西充啞三載偷學而得。

清朝後期至解放前,

該村煙火一直是縣城元宵花會的壓軸戲,

被視為"官火"。

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北宋林馬火會

河北省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影響甚廣,

常吸引周邊群眾前來來睹盛況。

"馬火"中的"馬"是用實心竹棍或其他材料

捆紮成形狀似馬的架子,

之後把燃放的多種焰花組裝在"馬"架上,

再用經特殊工藝精心捻制的導火索

串連起"馬"架上的各種焰花,

這就是"馬火"

井陘戲劇

井陘的民間戲劇流派繁多,劇目豐富。

傳統的劇種有秧歌、絲絃、河北梆子、

山西梆子、河南梆子、評劇、京劇、老調等。

井陘被稱為“戲窩子”,井陘縣318個村,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曾有197個農村業餘劇團,

盛極之時“村村鑼鼓響,處處有戲唱”。

井陘味道

千年古縣井陘,

地處冀晉之交的太行山中段東麓,

經過千年歷史文化的洗禮,

這裡的飲食文化既有著北方草原民族古老的血統,

又有著中原農耕文化生活的深厚積澱。

缸爐芝麻燒餅

缸爐芝麻燒餅是河北有名的小吃之一,

井陘缸爐燒餅更是名聲在外,

據考證,井陘缸爐燒餅已有千餘年曆史,

堪稱中國北方面食中的一絕。

抿須兒

抿須兒以白麵為主,

再摻上點兒豆麵、玉米麵或紅薯面。

做抿須兒和麵很重要,

面太軟抿到鍋裡成不了型,

太硬又難以抿下去。

抿須兒的 標準是四五公分長,

且兩頭帶尖兒,

像“蝌蚪”,更像“面魚兒”

苦壘

這是一道必須介紹的特色小吃,

傳統做法是將玉米麵和菜多用餘錢樹葉子、

蘿蔔纓、洋槐花等在鍋中加開水攪拌均勻,

上鍋蒸熟,再澆上蒜泥,就些辣椒食用。

割髭嶺粉條

割髭嶺粉條一直是本地有名的特產,

它以紅薯為原料,純手工製作,口感細膩,

用割髭嶺粉條煮的大鍋菜看上去就很有食慾,

吃後回味無窮。

煎餅

井陘的煎餅是用小米、玉米、

黃豆、綠豆、小麥製成,

把幾種原料浸泡一夜,

加些花椒、芝麻,上磨磨成稀粥狀,

加適量鹽,攤在煎餅鏊子上烙熟,

薄厚如紙,香脆可口。

核桃園拖刀面

“拖刀面”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拖刀面這種古老的麵食文化

在方圓百里絕無僅有,

堪稱一絕。其特點是:

剛中見柔,柔中有勁、

久煮不爛、口味極佳

多受世人稱讚。

包皮兒面

包皮兒面是井陘一種特色小吃,

做法也與其他地方不同。

做包皮兒面,先把白麵和成團,

擀成圓餅狀,

然後山藥面也和成麵糰,

再把山藥麵包在白麵裡,

就像包包子那樣,用擀麵杖壓平,最後切成麵條。

這種麵條上下二層為白色,

中間為褐色,所以又稱為“夾心麵條”

每一種美食,

都用它獨特的滋味

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古城的歷史故事。

有人說,井陘,像是一處世外桃源,

生活在這裡,可以忘了外界的一切煩憂。

有人說,井陘變了,路更寬了,

交通更方便了,

來這裡旅遊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好了,

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有保障...

井陘

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資源豐富,風景獨好;

特色美食,吃貨天堂;

日新月異,發展迅猛!

井陘的好,可遠不止這些!

未來的井陘

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井陘已經冉冉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