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情緒反應的過程性


情緒反應的過程性

前日《春節的跌宕》中江雁容的心情隨著對疫情的擔心、對經停武漢的緊張、對半飛機武漢同行者的恐慌、落地曼谷後的仍舊不安、再次落地瀋陽後被盤查時對孩子的憤怒……而跌宕起伏,最後她的生活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順順利利的完成了14天的居家隔離,而把她的情懷轉向了“但願君心似我心”,這一個月餘的跌宕起伏隨日月的更迭最後殉於無形。這就是情緒的過程性吧!

情緒的過程性是指情緒表現為一種心理過程,它有發生、發展、高漲、下降和結束,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蓄積與發洩。它有別於心理特質或結構,不像人格特點那樣持續終身,任何情緒都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我們遇到一件喜事,不可能一輩子高興;遇到一件悲痛的事,也不可能一生痛苦,只要我們不重複給予其能量,不讓其形成惡性循環,無論多大的悲痛都會被時間沖淡。

但我們需要清楚的是在情緒的發生、發現、高漲、下降和結束的環節中,也伴隨著精神能量的投入,任何一環節的能量過分投入,即沒完沒了的關注,勢必造成這一瞬間的無序放大,結果形成心理病理症狀,影響我們的社會功能。

舉一個例子,有個非常聰明、又狠努力的女孩,每天上學路上要求自己背30個外語單詞,她的目標幾乎每天都能實現。有一天公交車上的幾個民工突然打了起來,人和人滾在一起,還有人碰破了腦袋。她下車後檢驗自己的單詞,結果發現只背下來27個,有3個沒背下來。如果是我能在這麼嘈雜的環境中背下來這麼多會非常高興的,而她卻為有3個沒背下來而懊惱。上課時反覆想這3個單詞,結果三節課後3個單詞成了她腦中揮之不去的頑疾——強迫症。她的精神能量就是過多的投注到沒有背下來的3個單詞上了,結果是越想排斥投入的注意力(精神能量)越多,如此滾雪球一樣把3個單詞變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我們知道,疫情早晚會結束的,經歷了疫情的人會有情緒上的波動,如果我們接受情緒的過程性任何事情都會過去。所以說面對疫情的不安、緊張、焦慮、恐懼……都是對疫情這個不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筆者覺得目前心理界有點反應過當,危機時刻是需要心理危機干預,但現在干預策略多如牛毛,每天在朋友圈中見到的“應對疫情心理✖️✖️✖️✖️”看不過來。昨天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的程文紅(很有建樹的心理醫生)去了武漢,她的話就言簡意賅:就是讓患者、醫務工作者知道,所有的情緒波動都是對不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中國醫科大學的王哲教授在抗疫前線也強調情緒反應與心理疾病的不同……

情緒反應的過程性

再看看歷史名人李清照的《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描述的就是她詞作後期的一個情緒過程: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詞中雖覺李清照晚年生活鬱鬱寡歡,但此後的作品仍膾炙人口,並還完成了亡夫趙明誠未盡的著作《金石錄》,呈送給了朝廷。

情緒反應的過程性

用唐登華老師的一句話結尾:尊重情緒的過程性就是尊重客觀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