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情绪反应的过程性


情绪反应的过程性

前日《春节的跌宕》中江雁容的心情随着对疫情的担心、对经停武汉的紧张、对半飞机武汉同行者的恐慌、落地曼谷后的仍旧不安、再次落地沈阳后被盘查时对孩子的愤怒……而跌宕起伏,最后她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顺顺利利的完成了14天的居家隔离,而把她的情怀转向了“但愿君心似我心”,这一个月余的跌宕起伏随日月的更迭最后殉于无形。这就是情绪的过程性吧!

情绪的过程性是指情绪表现为一种心理过程,它有发生、发展、高涨、下降和结束,同时伴随着能量的蓄积与发泄。它有别于心理特质或结构,不像人格特点那样持续终身,任何情绪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我们遇到一件喜事,不可能一辈子高兴;遇到一件悲痛的事,也不可能一生痛苦,只要我们不重复给予其能量,不让其形成恶性循环,无论多大的悲痛都会被时间冲淡。

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在情绪的发生、发现、高涨、下降和结束的环节中,也伴随着精神能量的投入,任何一环节的能量过分投入,即没完没了的关注,势必造成这一瞬间的无序放大,结果形成心理病理症状,影响我们的社会功能。

举一个例子,有个非常聪明、又狠努力的女孩,每天上学路上要求自己背30个外语单词,她的目标几乎每天都能实现。有一天公交车上的几个民工突然打了起来,人和人滚在一起,还有人碰破了脑袋。她下车后检验自己的单词,结果发现只背下来27个,有3个没背下来。如果是我能在这么嘈杂的环境中背下来这么多会非常高兴的,而她却为有3个没背下来而懊恼。上课时反复想这3个单词,结果三节课后3个单词成了她脑中挥之不去的顽疾——强迫症。她的精神能量就是过多的投注到没有背下来的3个单词上了,结果是越想排斥投入的注意力(精神能量)越多,如此滚雪球一样把3个单词变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我们知道,疫情早晚会结束的,经历了疫情的人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如果我们接受情绪的过程性任何事情都会过去。所以说面对疫情的不安、紧张、焦虑、恐惧……都是对疫情这个不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笔者觉得目前心理界有点反应过当,危机时刻是需要心理危机干预,但现在干预策略多如牛毛,每天在朋友圈中见到的“应对疫情心理✖️✖️✖️✖️”看不过来。昨天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的程文红(很有建树的心理医生)去了武汉,她的话就言简意赅:就是让患者、医务工作者知道,所有的情绪波动都是对不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中国医科大学的王哲教授在抗疫前线也强调情绪反应与心理疾病的不同……

情绪反应的过程性

再看看历史名人李清照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描述的就是她词作后期的一个情绪过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词中虽觉李清照晚年生活郁郁寡欢,但此后的作品仍脍炙人口,并还完成了亡夫赵明诚未尽的著作《金石录》,呈送给了朝廷。

情绪反应的过程性

用唐登华老师的一句话结尾:尊重情绪的过程性就是尊重客观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