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藥王孫思邈到底活了多少歲?這竟然成了千古之謎

藥王孫思邈到底活了多少歲?

太史慈子義


藥王孫思邈到底活了多少歲?這竟然成了千古之謎

在我國曆史上記載了很多高齡的人物,如彭祖活了800歲,太極張三丰活了200多歲,但這些都只是歷史中的記載,很多人物都是虛構的。今天來看一個生活在唐朝的活神仙――藥王孫思邈。孫思邈在中醫學的地位非常高,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喻其醫術之高。他的著作《千金方》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但就是這樣一位神醫,他的年齡卻是未解之謎。

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華原縣在唐朝出了不少名人,如大史學家令狐德棻(583-666),大書法家柳公綽(765-832)、柳公權(778-865)兄弟,這些大人物的生卒年,在歷史中有明確記載,特別是柳公權,活了八十八歲,這在唐朝已經是相當高壽了。但名醫孫思邈的年齡卻始終無人知曉,只記載了卒年是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也就是唐高宗去世的前一年。關於他的出生年份,有很多種說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梁天監十七年(518年)/北魏神龜元年(518年)出生,享年165歲;

(2)梁大同七年(541年)/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出生,享年142年;

(3)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北齊天保八年(557年)出生,享年126年;

(4)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北齊河清二年(563年)出生,享年120年;

(5)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出生,享年102年。

這五種說法,沒有一種低於100歲的,比華原的另外三個人年齡大,在浩瀚如海的史籍中,竟然找不到孫思邈何時出生的記載,只能說這個人物有點特別。那我們就從史書中尋找一些線索吧!


藥王孫思邈到底活了多少歲?這竟然成了千古之謎

一、孫思邈何時出現在公眾場合?

最早的是記載是洛陽總管獨孤信,獨孤信是西魏大將,最傳奇的莫過於他的三個女兒擔任了三個朝代的皇后了。西魏是宇文泰建立的朝代,與高歡建立東魏分屬北魏的東西部,同時代的南方則是南梁的高壽皇帝蕭衍。

第二次,北周末年,楊堅掌控朝政,邀請孫思邈出山,他傲嬌地拒絕了,竟然說出五十年後會出現一個聖人,簡單地用腦袋思考一下,580+50=630,沒錯,正好是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期間,這馬屁拍的,如果不是事先打好的草稿,想想都噁心。

第三次出現是唐太宗貞觀年間,“嗟其容色甚少”,唐太宗驚奇這位老神仙有返老還童之術,難怪唐太宗在臨死前還在服用毒藥,也不知道這毒藥是不是孫老先生的獨家配方。

第四次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接見了孫老先生,給他官當,他不願當。

第五次上元元年(674年),孫老先生在長安住了十五年,想回家了,高宗將鄱陽公主的舊宅賜給了他。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查閱新舊唐書,竟然沒找到唐朝公主有鄱陽封號的,或許這是盧照鄰記錯了。當然這不是第一個錯誤,後面會分析到。

第六次永淳元年(682年),孫老先生病逝,遺令薄葬,神奇之處在於一月後,他的屍身沒了,只剩下衣服,時人以為成仙昇天。

除前兩次屬回憶性質,後面四次應該是真實記載的,那麼這次公開露面對他的生卒年有什麼參考呢?

藥王孫思邈到底活了多少歲?這竟然成了千古之謎


二、盧照鄰的記載有爭議

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生活在長安,得到了很多知名人士的拜訪,歷史上記載著這麼幾個人:宋令文(宋之問之父)、孟詵(唐朝醫學家)、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

尤其是盧照鄰,這位寫出“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此等名句的大詩人,這一次與孫老先生相遇,主要是讓孫老先生給他看病,這位才子,身子骨一直不怎麼樣,剛從成都辭官回來,一直賦閒在家,也沒人引薦,鬱郁不得志,就生了病。在看病的時候,盧照鄰與這位孫神醫聊了很多,特意寫下一篇《病梨樹賦》。在這篇文章裡,他提到了孫神醫說起自己的去過,“自雲開皇辛丑歲生,今年九十二矣”,《舊唐書》抄的時候,也沒查下年曆,導致紀年錯誤。

首先就是上文所說鄱陽公主封號錯誤。

其次開皇

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一個年號(681-699),開皇年間干支只有辛丑(581年)、辛亥(591年),並無辛丑紀年,辛丑年(601年)應該是仁壽元年。

再次,盧照鄰生病時為咸亨四年癸酉年(673年),這時孫老先生92歲,往上倒推應該就是開皇元年(581年),寫文章時已經上元元年(674年),《舊唐書》沒有使用《病梨樹賦》中九十二歲的說法,故意改成了九十三歲。

第四,最關鍵的是,盧照鄰寫的是“自雲”,就是自己說,這可不是我盧照鄰說的。這裡面水份就很大了,特別是唐朝人將“盧崔李鄭”列為四大家族,有些出身不名的人往往喜歡“自雲隴西李氏”這樣的稱呼,史學家一般不喜歡用“自雲”這樣的詞,因為這代表不確定,如果是陳壽寫史,遇到“自雲”這樣的史料,肯定全部刪掉的,歷史記載不能有錯誤。

有趣的是,關於這次治病,在盧照鄰的相關記載中,這一年,盧照鄰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也不知道是不是孫神醫給的配方(偷笑)。後來只好隱居陽翟具茨山下養病,直到病發投水淹死,這應該是汞中毒現象,與他長期服食丹藥(以服餌為事)有關。

三、關於孫思邈的一些猜測

以上通過記載和盧照鄰的相遇來分析孫思邈這個人,在古代醫生、術士、道士,往往融合為一身,不像現在行業分工這麼細緻,比如《孫思邈傳》中記載了大量他會相面之術的記載。所以這裡面不乏很多江湖騙子,耍雜技,玩魔術的,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聊齋志異》,裡面記載了大量這樣新奇的故事。

那麼,關於孫思邈的記載有多少是真實成份呢?年齡會不會造假?答案是肯定的,孫老先生完全可能為了提高知名度,故意將自己偽裝成一個仙風道骨的老神仙。

猜測一:孫思邈出生於仁壽元年(601年),卒於永淳元年(682年),終年82歲。

仁壽元年對應紀年就是辛丑年,但應該年代久遠,記憶模糊,以為還是開皇紀年,畢竟仁壽只用了四年,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就改成了大業年號。貞觀年間,唐太宗見到孫思邈只有30-40歲,所以很年輕,但孫思邈故意說自己有返老還童之術。年齡上應該是比較符合唐朝人的身體狀況的。

猜測二:孫思邈出生於開皇元年(581年),卒於永淳元年(682年),終年102歲。

這種可能性是根據孫思邈的自述,可能保養有術,50-60歲時還顯得很年輕,應該跟現在很多人長著一張娃娃臉一樣,看不出真實年齡有多少。

猜測三:孫思邈對於隋朝之前的歷史道聽途說。

史書記載“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說明孫思邈記憶力驚人,所以他給魏徵講述前朝故事的時候侃侃而談,一下子就把魏徵震住了。

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舊唐書·孫思邈傳》

猜測四:孫思邈並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我這裡的意思是孫思邈從他祖上一直到他,傳了2-3代人,因為在古代醫術是不外傳人,只能傳家自家人,他的曾祖父孫融在北周時擔任太子洗馬,他的祖父孫孝冰擔任過縣令,可能是家學相傳,再加上孫思邈特別聰明。比如外國人一樣,幾代人都叫路易、亨利,或許見到獨孤信的就是孫融,但他可能很謙虛地說,“將軍,您就喊我小孫吧!”然後代代都這樣傳下來,真實名字已經不記得了,口口相傳都叫孫思邈,這種情況在雲南、貴州一帶很常見。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歷史上出現了好幾個孫思邈,孫思邈已經是“藥王”的金字招牌,就好比“賽華佗”一樣的意思。

當然,以上都是我的一些猜測,看書的時候千萬別被誤導,要有自己的判斷,也是作為拋磚引玉之效。人的年齡是有規律的,但自古至今,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相信長生不老的鬼話,在說某些鬼話的時候,肯定都有目的性的。

最後,將盧照鄰的這篇文章附在後面。

2020年3月2日星期一

(字數3776)

病梨樹賦(並序)

唐·盧照鄰

癸酉之歲(673年),餘臥病於長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雲:“是鄱陽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廢。”時有處士孫君思邈居之。君道洽今古,學有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及其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飛煉石之奇,洗胃腸之妙,則甘公、洛下閎、安期先生、扁鵲之儔也。自雲開皇辛丑歲生,今年九十二矣。詢之鄉里,鹹雲數百歲人矣。共語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也。然猶視聽不衰,神形甚茂,可謂聰明博達不死者矣。餘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椿菌之性,何其遼哉!

於時天子避暑甘泉,邈亦徵詣行在。餘獨臥病茲邑,闃寂無人,伏枕十旬,閉門三月。庭無眾木,惟有病梨一樹,圍才數握,高僅盈丈。花實憔悴,似不任乎歲寒;枝葉零丁,才有意乎朝暮。嗟乎!同託根於膏壤,俱稟氣於太和,而修短不均,榮枯殊質。豈賦命之理,得之自然;將資生之化,有所偏及?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有感於懷,賦之云爾。

天象平運,方祗廣植。挺芳桂於月輪,橫扶桑於日域。建木聳靈邱之上,蟠桃生巨海之側。細葉枝連,洪柯條直。齊天地之一指,任烏兔之棲息。或垂陰萬畝,陰或結子千年。何偏施之雨露?何獨厚之風煙?

愍茲珍木,離離幽獨。飛茂實於河陽,傳芳名於金谷。紫澗稱其殊旨,元光表其仙族。爾生何為?零丁若斯。無輪桷之可用,無楝梁之可施。進無違於斤斧,退無競於班倕。無庭槐之生意,有巖桐之死枝。爾其高才數仞,圍僅盈尺,修幹罕雙,枯條每隻,葉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鳥怨其巢危,秋蟬悲其翳窄。怯衝飈之搖落,忌炎景之臨迫。既而地歇蒸霧,天收耀靈。西秦明月,東井流星。憔顇孤影,徘徊直形。狀金莖之的的,疑石柱之亭亭。

若夫西海夸父之林,南海蚩尤之樹,莫不摩霄拂日,藏?吐霧。別有橋邊朽柱,天上靈楂,年年歲歲,無葉無花。榮辱兩齊,吉凶同軌。寧守雌以外喪,不修襮而內否?亦猶縱酒高賢,佯狂君子,為其吻合,置其憂喜。生非我生,物謂之生;死非我死,穀神不死。混彭殤於一觀,庶筌蹄於茲理。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盧升之集》、《二十史朔閏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