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農業是下一個產業發展風口


  農業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傳統的產業,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基礎。農業為人類提供食糧、為工業提供原料,為工商業提供勞動力,為工業品提供市場,為國家創造外匯。如科學發展合理利用,農業還有生態保護功能。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須輿都不能離開農業。對於中國而言,在全球一體化態勢愈發明顯的當下,中國農業該往何處去?我們還有發展機會嗎?

  我的答案是“農業領域,我們充滿了機會。”因為,至少有七個紅利在等著我們去收穫。農業將是下一個產業發展的風口。

  一是政策紅利。在我國,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而發展以農業特色產業為核心的產業扶貧是完成脫貧目標任務重要舉措之一,農業產業可謂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關注多、投資多、機會多。再加上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年聚焦“三農”主題,已經初步構建起了一個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包含財政稅收、基建投資、金融保險和主體培育等多維度的政策支持體系,農業發展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政策紅利期,也可以說是進入了新的黃金期。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將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二是需求紅利。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口增長是一個趨勢,特別是中國放開“二孩”制度以後,人口增長的剛性更強。人增加了就要吃飯,就要增加食物需求。在土地總面積剛性的情況下,在工業化、城鎮化不斷壓縮耕地空間的情況下,這就給了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的內涵式現代農業的發展機遇。

  三是品質紅利。隨著百姓消費水平的提升和營養結構的改善,人們的主糧消費會逐步減少,對肉蛋奶、果菜茶等的消費會逐步增加。同時,人們對優質安全農產品更加關注,願意溢價購買更為營養、安全、美味、健康的產品,這就給堅定發展特色、優質、品牌農業的主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拓展空間。

  四是可持續發展紅利。當前,一些地區農村的環境現狀令人堪憂,農田基本水利建設欠帳持續攀升,農村垃圾和汙染問題較為明顯;北方土地的鹽鹼化、荒漠化問題突出,地下水過渡開採。如何做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既是要求,也是挑戰。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保護基本農田,建設美麗鄉村,困難很大,但這也給從事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修復的企業提供了空前的產業發展機遇。

  五是人才紅利。一方面,大量在城鎮闖蕩過、見過世面的農民工迴流鄉村,帶著技術、資本、熱情回鄉發展,將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同時,部分大學生、城市業主、工商企業也看好農業,帶著資金和項目加入到農業發展大軍中,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資源支撐和智力保障。

  六是國際化紅利。對於發達國家而言,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我國的企業可以尋求國際先進技術和資源共同開發中國農業產業和農產品市場;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在農業技術、產品、產能方面有優勢,完全可以利用好“一帶一路”和深化對外開放等機會,穩步做好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佈局,參與全球農業資源的配置。

  七是科技進步紅利。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升級換代的可能。隨著分子育種技術的發展,聚合培育高產、高效、優質、多用途的農產品,甚至培育超級物種、新物種都成為可能。隨著互聯網、物聯網、萬聯網技術的發展,輕便、可控、規模化、集約化智慧農業越來越接近現實。同時,航空播種、飛機生防、無人飛機管控以及機器人應用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綜合以上世情、國情、民情,我們發現農業領域紅利多於問題、機會多於挑戰,在多方合力下,農業必將發展成為下一個產業風口,值得投身其中,深耕開發。劉英傑 邵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