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向公館"更加經典奢華有故事


《安家》中所展示的向公館,紅木配蘇州園林梅花窗,古香古色,低調內斂;歐式浮雕配百年前手工吹制而成的五彩斑斕的意大利進口玻璃,奢華大氣,"中西合璧,亦古亦今",就連樓梯扶手散發出的溫潤光澤和上邊精美的雕花都顯示出古樸厚重又華貴氣息。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向公館

其實,在上海還有一些十分有名的老洋房,其中有幾處來自同一個設計師,他設計的老洋房各具特色、經久不衰,當時的上海名流都希望他能為自己設計建造住宅。


徐姑姑這樣評價他:"他可是國際著名建築大師。"


這個人就是才華橫溢赫赫有名的匈牙利建築奇才拉斯洛•鄔達克,在19世紀、20世紀的上海灘名噪一時,他設計過的私宅,有叱吒風雲的主人,有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比"向公館"更加經典奢華,還有許多故事流傳至今。


鉅鹿路675號 實業鉅子劉吉生故居


1926年,劉吉生請才華驚豔的鄔達克以"美滿家庭"為主題,設計建造一座歐洲古典希臘式建築風格的花園洋房,是作為送給太太陳定貞四十歲的生日禮物。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鄔達克感動於劉吉生夫妻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特意在設計過程中借鑑了,希臘神話的愛神丘比特和普緒赫的故事,住宅的柱子、臺階、水池等許多細節,在英國著名學院派畫家萊頓的名畫《普緒赫洗浴》中都能找到原型。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這座豪宅,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3216平方米,其中主樓建築面積約1700平方米,朝南正面的四根白色大理石立柱筆直挺拔,屬於古希臘風格的愛奧尼亞樣式,柱身槽線均勻立體,柱頭雕刻精巧柔和的渦卷,柱腳帶有複合曲面的線條,大氣中透著柔美。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鄔達克將雅緻嫵媚注入莊重之中,設計上堪稱驚豔,具有宮殿氣派,二層柱間為弧形陽臺,鑄鐵花飾欄杆,輕盈雅緻,女主人陳定貞特意把劉吉生的英文名字嵌入橢圓形主樓梯的鑄鐵欄杆內,呈現"KSL"圖案。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整座建築耗資20萬兩白銀,於1931年建成。

最引人矚目的是坐落在庭園中軸線上的一處華貴噴泉,是建築師鄔達克自己出重金,不遠萬里特意從意大利定製的一尊真人大小的愛神普緒赫雕像,雕像展示的是普緒赫栩栩如生舉臂回眸,動作慵懶優雅準備入浴時的情景,她腳下四尊小天使懷抱四尾海魚神態迥異,草坪上環繞著四尊青蛙雕像,噴泉從青蛙口中噴射而出,落入普緒赫腳下的水盤之中,陽光下美輪美奐。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這座雕像是整個花園的精髓所在,當時的人們稱其為"愛神花園"。

劉吉生,上海"火柴大王"劉鴻生的親弟弟,1889年出生,很小的時候就進入商界,其地位和名望雖不如 哥哥劉鴻生,但是在上海也是有名的實業鉅子,1947年,劉吉生擔任有著軍統背景的西南運輸公司總經理,上海解放後,劉吉生全家遷居香港,1962年去世。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1952年,"愛神花園"由上海房地產部門接收,現在這棟美麗的建築是上海市作家協會的辦公場所。


番禺路60號 孫中山之子孫科故居


孫科故居掩映在一片鬱鬱蔥蔥的法國梧桐中,鬧中取靜,自帶寂靜與神秘。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1931年鄔達克在番禺路60號買了一塊地皮,準備建造一座屬於自己的家園。但1929年,他因承擔慕爾堂工程中遇到了資金缺口問題,承蒙孫中山獨子孫科的關照,才度過難關。因此,別墅在建造完成後,鄔達克未在此住過一日,便將此宅以低價轉讓給了孫科。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孫科故居,佔地約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51平方米。將多種建築風格,完美交融匯集的庭院,絕世無雙。屋頂鋪紅色筒瓦套裝飾講究的簷口,盡顯西班牙建築風格;或平拱,或弧拱,或圓弧的窗框,運用巴洛克線條;簡潔明快的觀景陽臺,美國近代風格鋪面而來;而綠樹成蔭,小徑通幽的近7000平米的花園則是中國古典園林設計風格。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主體建築,採用磚木混合結構,共3層,一樓三扇尖拱券門內又有一道圓弧形的拱門,入口門廊高挑大氣;二樓兩個落地窗拉長了樓層的延伸感。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內部設計更為考究、精美,宅內主要房間的地板全用徑切面花紋美麗,加工十分困難的紅柳桉木,鑲嵌成席紋,同時還有備有壁爐,這絕對是當時的豪宅標配。樓梯扶手全部用柚木製作,鑄鐵欄杆花紋簡約精美,陽光透過樓梯間尖拱形小窗中,不規則方塊的玻璃,撒下唯美的光暈。二樓門廳的三個尖券門洞,配以愛奧尼小柱,是古羅馬時代的檢出風格。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整個建築將多種建築風格融為一體,各有特色又不失平衡,古雅中透著大氣,低調中盡顯奢華,宅內的每一處設計都精巧無比,將西方浪漫主義色彩體現的淋漓盡致。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孫科1891年10月20日出生,是孫中山先生的獨子,早年間一直在美國留學,27歲時才步入政壇,1949年遷居香港,1973年在臺北病逝,享年82歲。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孫科故居一直被保護的很好,70多年間一直隱藏在延安西路上海生物物製品研究所大院內,歷史已是滄海桑田,風雲變化,它依然是當初的模樣,靜靜矗立在綠樹環抱中,古典美麗,令人神往。


上海銅仁路333號 "顏料大王"吳同文故居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吳同文故居坐落在銅仁路和北京路的轉角處,同樣出自鄔達克的手筆,也是他在上海設計的最後一座私宅,堪稱收山之作。


吳同文故居佔地33.3畝,1936年開始建造,1938年竣工完成,由於整座主樓外牆表面貼滿綠色小條型馬賽克,通體綠色,被人們稱之為"綠房子"。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這座私宅主體建築佔地1732平方米,共四層,東側轉角設計為圓形嵌入大落地窗,線條流暢明朗,牆面光潔,側面四層長條形大玻璃窗,窗外各有大露臺,露臺逐層遞減向上收進,極富的層次感,坐向朝南將花園美景盡收眼底,從空中鳥瞰極像遊輪上的甲板。

上海作家程乃珊這樣描寫 "綠房子":"外觀如一艘郵輪,隔著馬路遠遠望去,猶如一抹煙花翠綠的都市中的蘇堤柳蔭,在一簇面目模糊的城市建築中,襯出幾分自戀的孤寂。"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豪宅內設計級具現代化風格,即使在今天看來,這裡的配套設施都不過時。樓內通道和樓梯旁的牆壁,採用極為昂貴的意大利黃色海底大理石鋪陳。一層左邊會客廳,鋪設彈簧地板,為舞者在跳舞時增加激情;二層餐廳等房間向內收進,廳前落地長窗,窗外是朝南大露臺,直接通往庭院的流線型室外石梯,使用意大利進口大理石,鑄銅扶手,設計極為新穎別緻;三層主臥室,有一間女主人的化妝間,四面牆壁都是鏡子,香水就裝在梳妝鏡上端,輕輕一按,香霧瀰漫;頂層是子女臥室,露臺再向內收進。設有半圓形的雨篷,天頂使用特殊玻璃做成,就是現在陽光房的雛形。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四層洋樓實現了電梯入戶,當時整個上海灘,在私人住宅內安裝電梯的首例,電梯是木製荷葉形,電梯門和內壁都是木質的,70多年過去了這架古老的電梯仍然能夠使用。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1939年上海的英文報紙《中國日報》曾專門報道:"此建築為全遠東區第一豪華住宅之一,它的設計風格是超現代的"。鄔達克曾誇下海口:"我可以保證,即使再過50年,這幢房子的現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過100年,我相信仍不會過時"。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傳說吳同文是個棄嬰,被吳家收養,早年在貝潤生開的染料行學做生意,因他聰明伶俐,業務能力強,虜獲了貝家九小姐的芳心,岳父貝潤生送出33.3畝地,作為九小姐的嫁妝,正好對應333的門牌號。

吳同文擅長研究綠色染料,當時正值戰亂,國民黨軍隊急需大批綠色軍裝和軍用布,因此吳同文賺的盆滿缽滿,名噪一時。他認為綠色是自己的幸運色,所以特意建造了綠色的住宅。


1949年上海解放,他沒有跟貝氏家族一起離開,1966年用一瓶安眠藥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年僅58歲。


匈牙利建築大師 拉斯洛•鄔達克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1893年,拉斯洛•鄔達克出生於斯洛伐克一個建築世家,父親鄔傑茨•捷爾吉是出色的建築設計師,又是成功的營造商。


25歲那一年,經歷了戰爭、傷殘的他到達上海灘。他在匈牙利救濟會會長保羅•科莫的幫助下暫居赫德路13號,並找到一份繪圖員的工作,掩蓋不住的才華很快令老闆羅蘭德•克利的刮目相看。


時光流轉到1921年,他設計的何東別墅建成,這座位於陝西北路457號的白色小洋樓,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建築主體與小橋流水的中式花園相得益彰,讓人耳目一新。古典別緻的宅院,讓鄔達克名聲鵲起。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鄔達克的32歲,是值得紀念的,他設計完上海地標建築之一的諾曼底公寓和美國花旗總會的經典型建築作品後,辭職下海創業。先後設計了其巔峰之作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市三女中等等,還有上文提到的幾處經典私人豪宅。

經他設計的老洋房,比《安家》中的

54歲時,鄔達克攜妻子和幼女及岳父母登上了"波爾克總統號"郵輪,離開生活了29年的上海,先移居瑞士,1948年6月,鄔達克一家定居美國,他在伯克利大學附近,為自己設計了一所沒用一根金屬釘子的房子居住。1958年10月26日,鄔達克因心臟病在加州伯克利去世,終年65歲。


貝聿銘先生曾說過:"建築就是生命的鏡子,你只需看著那些建築物就能感受到過去,感受一個地方的靈魂,他們就是社會的倒影。"老洋房是散落在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中的奇珍異寶,每一座老洋房都有一段專屬於自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早已融入到房子的一磚一瓦之中,成為房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洗禮,老洋房卻好似陳年老酒,歷久彌香風采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