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馬嵬驛兵變僅是一場軍隊譁變? 到底誰是主謀?

引言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是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描寫了唐玄宗倉皇出逃,在馬嵬驛無奈賜死楊貴妃時的悽愴場景。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叛亂,其軍隊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潼關。唐玄宗見勢不妙,倉皇出逃。逃至長安西北的馬冤驛時,疲憊飢餓的士兵把宰相楊國忠斬殺,擔心楊貴妃事後報復,又逼玄宗賜死楊貴妃。這就是著名的馬嵬驛兵變。關於兵變的歷史真相,歷來備受爭議,在關於誰是兵變幕後主謀的問題上,爭議很大出現了。到底是誰在煽動士兵們發動兵變呢?

馬嵬驛兵變僅是一場軍隊譁變? 到底誰是主謀?

兵變經過

安祿山大軍西進,唐軍守將哥舒翰鎮守的潼關被安史叛軍攻破。潼關是長安門戶,此地一失,長安便無險可守,被攻破只是遲早的事。玄宗見勢不妙,於是接受宰相楊國忠的建議,西遷蜀地以避難。唐玄宗連夜帶著楊貴妃姐妹和皇子皇孫們奔蜀,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楊國忠護衛於左右,大家急忙朝蜀地逃命,十三日黎明時分,玄宗一行人從禁苑西南面的延秋門悄悄離開,唐玄宗只與楊貴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信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發,在宮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孫都棄而不顧,只管自己逃難。十三日上午,玄宗一行到達咸陽縣望賢宮,當地縣令和負責傳旨的宦官竟然全都逃跑了。

結果玄宗一行人沒有飯吃,這一大幫人就這樣空著肚子到了中午。最後還是楊國忠用錢買來胡餅獻給玄宗,皇子皇孫們吃一些附近的百姓貢獻出來一些混雜著麥豆的糙米飯。士兵們就沒這麼“安逸”了,他們只有自己出去到附近的村莊裡討食

第二天中午,玄宗一行到達馬嵬。此時,

士兵們又累又餓,情緒異常糟糕,飢餓疲乏的禁軍將士發動了兵變。憤怒的軍士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帶領下誅殺楊國忠及其黨羽,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唐玄宗無奈只得讓高力士勒死楊貴妃,並把屍體帶給陳玄禮等人查看,見貴妃已死,陳玄禮等都高喊萬歲,拜了兩拜而出,然後整頓軍隊準備繼續行進。一場兵變就這樣結束了。

自發譁變說

這是一場自發的士兵譁變。軍士由於飢餓與疲勞產生了憤恨和不滿,並矛頭直指楊國忠(安祿山造反便是打著誅楊的口號的),所以,整個事件並沒有幕後真兇。不過,大規模的兵變往往是很難控制的。那麼軍心勢必已經渙散,軍紀必然會蕩然無存,事情也會因此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但是,這次兵變卻非常有條理、很有秩序,似乎是一場有計劃、有指揮的軍事行動。

誅殺楊國忠等人後,禁軍便立刻重整旗鼓,護送玄宗入蜀。這非常奇怪:士兵是由於飢餓不堪,疲憊至極,才在陳玄禮領導下兵變的。馬嵬驛才西出長安百里,走一天工夫就能到達,禁軍就如此差勁,如此嬌嫩嗎?

馬嵬驛兵變僅是一場軍隊譁變? 到底誰是主謀?

高楊爭權說

也有人提出,當時唐玄宗身邊的宦官高力士是兵變的主謀。唐朝自長孫無忌、褚遂良後,宰相很久未能參與內廷政權核心,其權力只限於般日常政務。但外戚楊國忠憑著玄宗寵幸,意欲染指於政權核心,自會受到高力士的嫉恨。高力士在當時可謂位高權重:“每四方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朝中官吏上呈的奏摺都要先經過高力士,然後再上呈給皇帝,小事就由他直接決斷了)。這樣的結構一定會使高楊二人在爭奪權力時發生衝突,,甚至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馬嵬驛兵變前,雙方明裡暗裡早就有過多次鬥爭。因此,高力土有兵變的動機,也有兵變的實力(禁軍長官陳玄禮與高力士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馬嵬驛兵變就是高力士趁安史之亂之機指使陳玄禮利用禁軍清除政敵的爭權行動。但是,在安史之亂時,高力士和楊國忠之間的矛盾根本沒有到達你死我活的地步,沒有必要通過兵變的方式剷除政敵(他必須考量玄宗入蜀後自己是否會受到懲處)。

太子主謀說

相比上面兩種說法,太子李享更可能是主謀。他與楊國忠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有控制和調動禁軍的能力。玄宗統治後期,皇位承權的爭奪成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焦點,李亨繼位的過程是艱難的:開元二十五年玄宗廢黜並賜死太子李瑛,皇太子之位頓時懸空。當時的宰相李林甫等人極力主張立壽王李瑁為太子,但玄宗卻立了忠王李亨。李林甫站錯了隊伍,李亨繼位的後果對他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他要保命就只有將李亨拉下太子之位,,因此他不斷地陰謀推翻李亨。而此時楊國忠為了謀求高位,依附李林甫,積極地參與其中,與李林甫一起想方設法欲制李亨於死地。

李亨為了保住太子之位,唯一的方法是消滅楊國忠。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想傳位給李亨,楊國忠聽聞此事後大驚。他趕緊讓楊貴妃“銜土請命”,使玄宗打消了這個念頭,這讓李亨極其憤怒。潼關失守後,玄宗聽從楊國忠建議入蜀避難。四川是楊國忠的勢力範圍,如果李亨隨之入蜀,恐怕性命難保。處之”死地“,李亨只有破釜沉舟,嘗試在入蜀前消滅楊國忠。再從李亨與禁軍聯繫上看,李亨也比高力士更加密切。玄宗倉皇出逃時,他給了李亨的兩個兒子建寧王、廣平王指揮調動禁軍的權力。由此可見李亨完全有條件通過兩個兒子調動部分禁軍來發動兵變。馬嵬驛兵變後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太子李亨:在兵變之後,李亨分兵北上,徹底擺脫了玄宗的控制,繼位於靈武。反觀高力士,他隨唐玄宗到了蜀地,並沒有獲得任何實際的政治利益。

馬嵬驛兵變僅是一場軍隊譁變? 到底誰是主謀?

但是,李亨在兵變前後與兵變直接統領陳玄禮並沒有密切聯繫,而且,兵變成功後,陳玄禮跟隨玄宗入蜀,而沒有追隨李亨去靈武,甚至在玄宗當了太上皇后被人誣告意圖幫助玄宗奪權。假若陳玄禮是奉李亨之命,恐怕不至於此。

其實,誰是主謀並不重要。馬嵬驛兵變實質上是各方勢力對楊國忠的群眾性清算,是為了”社稷大計“的不得已之舉動。就如詩聖杜甫的杜甫的《北征》所說:”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微爾人盡非,於今國猶活。“馬嵬驛兵變是一場救亡性質的偉大行動!

《中國歷史之謎》》,張劍光主編

《資治通鑑》,司馬光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