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中部崛起之二:從“邊緣”到“中心” 武漢重返新一線!

一、江城復興:武漢從“邊緣”重回“中心”

武漢,這座駕乎津門,直追滬上,被視為“東方芝加哥”的華中名城,具備地理區位、交通樞紐、工業基礎、科教資源等諸多優勢,在發展道路上卻常常“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留下諸多遺憾。

進入新世紀,武漢以全新的發展理念和思路,招才引智、轉變作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現城市從內到外華麗轉型,讓江城復興可期、遺憾不再。

中部崛起之二:從“邊緣”到“中心” 武漢重返新一線!

從“鋼城”到“車都”“光谷”

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重鎮一直是武漢的“城市名片”。“一五計劃”國家確定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武鋼、武重、武鍋等7個項目安排在武漢。武鋼鋼鐵產量一度佔據全國鋼產量10%,“鋼城”讓武漢分外榮光。

工業偏重、國企獨大的武漢,固然可以憑雄厚的工業基礎傲視四方,但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湧來時,品嚐到“結構單一、發展粗放、活力不足”等弊病的苦楚。

從“一鋼獨大”到鋼油“相互支撐”,武漢產業結構長期以傳統產業為主導。國有經濟腿長,民營經濟腿短,成了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武漢的突出短板。武漢市民營經濟佔全市經濟總量為42.5%,低於湖北、全國平均水平;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漢字號”僅佔8席。

面對經濟轉型的風口浪尖,武漢市將產業結構調整和激發民營經濟活力作為主攻方向。

“一手削減傳統重工業產能,一手發展出全新支柱型產業,這成績真神了!”一位網友如此感慨,武漢十年如一日推進重工業精細化升級,終於打造出中部最重要的新型產業大本營。

位於東湖之濱的長飛光纖,2016年光纖、光纜及光纖預製棒三大主營業務全面問鼎世界第一。在長飛光纖身後,挺立著武漢快速崛起的信息技術製造、裝備製造、能源及環保、生物醫藥四大新興產業,今年上半年總產值已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6.5%。

自2010年汽車產業首次成為千億元產業後,武漢保持平均每年新增一個千億元產業的速度,如今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菸草、能源及環保等五大千億元產業群。昔日“鋼城”有了“車都”“光谷”等一系列響噹噹的新名號。

在壯大民營經濟方面,武漢市將招商引資作為趕超發展的“一號工程”。今年前7個月,武漢市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5000多億元,同比增速超過30%。其中,來自民營企業的資金佔六成以上。“三分天下有其二”,民營企業成為武漢重要的投資來源。

二、五年倍增,武漢強勢走上覆興路

1.34萬億,這是2017年武漢的GDP數據。這個數據,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九、副省級城市第三,位居第一方陣。這個數據,對全省經濟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一,達36.88%。

成就來之不易。多年前,由於經濟總量始終徘徊在全國城市10名以外,在中國區域版圖上,武漢一度“黯然失色”。

每年新增一個千億產業

5年前,武漢市只有汽車一個千億產業,工業總產值不僅遠不如京滬、青島、瀋陽,甚至面臨被中部兄弟城市趕超的危險。

實業不振,談何復興?武漢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發展關鍵在工業,必須強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

“工業倍增”率先啟動。6個新城區和3個跨三環線中心城區,各建一個工業倍增發展區,作為新的工業主戰場。5年間,武漢工業版圖擴容200平方公里,為過去的近4倍。

築巢引鳳,引來項目雲集。南車北車江城會師,通用、雷諾、比亞迪強勢入駐,聯想、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爭相搶灘……5年間,武漢工業投資累計突破1.15萬億元,躍居全國前列。18個50億元以上項目相繼投產,為武漢經濟帶來源源活力。

這5年,平均每一年,就誕生一個千億產業。

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菸草、能源及環保,五大千億產業昂然崛起,拼繪武漢新的產業版圖。

工業向上的態勢,打開城市跳漲空間。

2014年,武漢GDP總量突破萬億元,成為中部首個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2015年,武漢工業增加值達1.2萬億,基本實現“五年倍增”。這一年,武漢GDP排名來到全國城市第八,創下近30年來最好位次。

新動能帶來有質量的增長

近年來,儘管汽車、裝備製造、食品菸草等產業發展迅猛,但武漢仍充滿危機感:動能轉換,產業接續,下一個著力點在哪裡?

著眼未來,武漢構建產業迭代體系,設立首期102億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126億元,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其中,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製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被作為未來10年乃至20年後的產業重點。“打造萬億級產業,確保產業發展不空心,動能輸出不斷檔。”

在信息技術領域,重點佈局光電子、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地球空間信息、智能終端的完整產業鏈、創新鏈,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基地。

去年3月,投資240億美元的國家存儲器基地落地光谷,這是武漢市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未來將建成全球最先進的芯片生產線,海量手機、電腦將用上武漢造“中國芯”。

中部崛起之二:從“邊緣”到“中心” 武漢重返新一線!

同樣在光谷,投資160億元的華星光電,連同武漢天馬,代表世界可量產顯示技術最高水平,主攻中小尺寸顯示屏;加上聯想、長飛、郵科院、華為、富士康等終端通信企業,短短几年,從“芯”到“屏”,再到智能終端,信息產業新動能閉環成型,一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呼之欲出。

在生命健康領域,隨著光谷生物城企業總收入跨入千億關口,二妃山下,一個涵蓋生物醫藥、生物農業、醫療器械的新興產業集群,已然形成。其中,八成以上為創新型生物企業,產業後勁不可估量。

在智能製造領域,武漢已雲集美的智能、武船、武重、華中數控等多家企業,“武漢智造”叫響全國。

產業接續,腳步不歇。以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起點,大武漢,正超前謀劃未來產業。

航天產業,逐步圓夢。近日,總投資1500億元的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正式開建,3家企業簽約入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高紅衛寄望,到“十三五”末,引來100至150家企業入駐,實現年產值300億元。

量子通信,迎面走來。去年,武漢簽約量子保密通信“武合幹線”項目,成為重要樞紐中心。

無人駕駛,搶得先機。全國首批“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區”,於去年底,落戶江城。

武漢寄望,5年內,高新技術產值達1.7萬億元,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

“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

過去幾年,武漢提出了城市合夥人的計劃,2017年上半年武漢先後提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計劃”和“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

前者武漢市通過安居落戶、促進就業、支持創業等政策支持大學生留漢;

後者則由市財政出資設立政策性引導基金,主要圍繞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重點投向武漢校友在漢企業、校友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

武漢東湖高新區最近3年也加大對互聯網產業的重視力度,不斷給與政策支持。

就在11月18日,武漢東湖高新區還發布《東湖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規劃》,出臺全國首個區域性《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

根據規劃,光穀人工智能產業要在核心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全國領先的人才培養基地、產業競爭力進入國內第一方陣。

到2020年,光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1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

光谷將每年設立不低於2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光谷相關企業集聚高端人才、領軍企業引進和培育、提升計算能力、積極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與創新應用、產學研深度合作等,以有效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引導、扶持和推動產業發展。

東湖高新區配套出臺《關於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拿出“真金白銀”,對高技術人才落戶、企業建設人工智能計算能力平臺、舉辦數據創新應用大賽等方面給予獎勵或補貼,領軍企業和“獨角獸”落戶最高可達1億元。

此外,光谷還支持企業開展“互聯網+”人工智能應用示範。對於投入在100萬元以上的互聯網+人工智能應用示範項目。

去年,光谷在智能製造、智慧商圈、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領域遴選24個互聯網+人工智能項目開展示範應用,共計給予1500萬元的經費支持。

武漢,這座中部城市註定要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