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口罩背後的中英價值觀差異


口罩背後的中英價值觀差異

疫情下英國並未建議戴口罩。因為社會總體信任程度的巨大差距,很多英國人無法明白中國人的口罩安全依賴感。

此外,英國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理念,造就了廣泛而優良的人文社會底盤。而英國社會的公平原則,很大程度上歸功於1945年工黨實施的社會主義政策。

如同英國推崇人人平等,城鎮鄉村也不分一線、二線和三線,教育、醫療、購物、文化等資源水平基本一致。過去11年我一直住在布里斯托爾附近的海邊小鎮,這裡風景優美,學校、醫院、超市、銀行、酒吧、餐廳、健身中心、兒童娛樂場所等都在步行範圍內,還設有鄉間單車車道,生活便利之極。可最初幾年我非常抑鬱,認為自己住在小地方,一心向往大城市倫敦。可我發現身邊的鄰居和朋友是真心愛小鎮,討厭城市(如倫敦)。當時我覺得他們真是小地方的人,沒見過世面。

後來我才懂:因為工業革命,英國人早早便跨入了地鐵、火車、汽車、城鎮化等時代。摩天大廈、城市和汽車等所謂現代標誌早已被環保、清新空氣、自然、步行、自行車等取代。

1960年代前英國人經濟強勁,家家買得起汽車,於是英國開始淘汰沿用百年的火車。現在汽車尾氣成為汙染之源,英國汽車業早已式微,火車重新開始受到重視,我家小鎮被廢棄不用60年的火車廢址即將重啟。


口罩背後的中英價值觀差異

英國的城市化進程早已在百年前結束,英國沒有戶口一說,在哪安家是個人自由,無論鄉下還是城市。我家公小時候住在布里斯托爾城裡,可1950年代英國工業汙染嚴重,於是他父親帶著全家搬到了我們現在住的海邊小鎮,因為空氣好。過去50年他一直在全世界飛行,1980年代初就被中國請去北京當專家。現在他住在海邊鄉郊,放眼四周只有兩個遙遠的鄰居,對面是國家保護森林。他說這是自己從小的夢中家園。可我母親2009年第一次來拜訪時,印象並不好,她說“此地荒郊野嶺,不安全”。這與口罩的情況類似。如果說口罩和城市在中國語境下意味著安全,在英國語境下,往往意味著不舒適。因為中國與英國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存在時代差異,教育、成功等諸多詞彙在中英語境下都存在巨大意差,甚至南轅北轍。

此外,英國人際關係相對純粹,社會間信任感強。我初來英國時,對電話購物時被要求提供信用卡上的所有細節覺得不可思議,可英國人認為沒問題,不會有人藉此盜用信用卡;當時留學要提供推薦信,我後來才能體會推薦信背後意味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因為法律完善,除了政治、金融以及新型網絡科技行業,能鑽空子和貪汙受賄的機會已基本被杜絕;英國醫療和18歲以下教育完全免費;福利待遇良好;為生存、工資、利潤等被迫帶病外出和工作的動機相當低;對弱勢群體存在廣泛關愛,等等。也就是說,雖然不戴口罩,但英國人走在大街上時,已經想當然地認為街上的人都和自己一樣,認為病人與病毒攜帶者會主動留在家裡。這就是社會信任感的一種表現。


口罩背後的中英價值觀差異

而在當前中國的語境之下,人人必須戴口罩,除了保護自己之外,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要防止不自律、不知情、或者是為了生計必須外出的患者和病毒攜帶者對自己造成傳染。因為社會總體信任程度的巨大差距,很多英國人無法明白中國人的口罩安全依賴感。

對於英國“如果你身體健康,請不要戴口罩”宣傳海報,英國華人抱怨紛紛。我感覺這是在缺乏信任、需要自保的社會下長大的條件反射,不懂英國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下的國民精神。

與新冠病毒一樣,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的行為是英國的新興現象,這不符合很多英國人的倫理觀(戴口罩意味著身體不適,應該留在家中或就醫)。也許可以說,在中國,不戴口罩是新聞;在英國,戴口罩才是新聞。如同英國正在學習如何防控新冠病毒一樣,英國人也正在學習如何面對公共場合戴口罩的新行為。

(注:作者是英國社會學者。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