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日常生活以及專業諮詢中,怎樣更有效的“助人自助”


日常生活以及專業諮詢中,怎樣更有效的“助人自助”

關注心理問題目的要比關注原因更重要

曾經幫助過一對焦慮父母,其孩子是高考復讀生,考前一月遲遲不去學校,這對父母焦慮壞了,要求出出主意。

這是很常見的生活問題,更多涉及到心理問題,處理類似事情首要是區分原因與目的,即堅決樹立目的思維意識,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關注問題原因,但這不是重點,理由無非在於這幾點:

一、人人都是歸因大師,不需要我們費事找原因。二、找到原因往往沒有用處,所謂“病人缺的不是分析而是體驗”。三、原因是找出來的,心理問題不同於物理問題,不是嚴謹因果論,而是相對論,否則就犯了“絕對化”理念錯誤。

說到底,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更多屬於低層次的“共情”技術,給求助者合理化防禦解釋,獲得暫時緩解情緒,根本上無濟於事。

與此類似的物理問題,找出原因則是重要的,因為遵循因果律。

比如週末去父母那裡,看到老爹用塑料袋試圖勒緊洗衣機水嘴,原來開機這裡就漏水,我看後是洗衣機水嘴上的螺絲鬆了,輕輕旋緊就好了。

心理問題不是這樣簡單,原因是無數的,至少心理、生理、社會三大要素,時間、空間、個體各不相同。

為此更有效的是關注心理的目的所在,理由在於:

一是人們習慣歸因卻不善於找動機,我們要反向而行,求異思維。二是目的思維就是發現求助者內在的隱藏的甚至本人都不太清楚的慾望、動機、意圖、需要、想法,尤其是最基礎最底層的情慾需要,越是基礎的越關鍵,這也是維持問題所在關鍵。三是解決問題就是實現目標,即適當滿足慾望,為此首先知道目的是什麼。

上面高考生與家長焦慮問題處理就是如此,直接問能接受考試不理想的可能結果嗎,焦慮來自過高預期,重構方式就是降低心理期望值,事實上最後孩子放鬆高考,結果出乎意料好。

這就是關注目的,使用目的思維的好處,戳破人性深處那些慾望,達到心理平衡與釋然。

而這也是符合我們處理問題常規思維模式的,那就是三個處理問題的“元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日常生活以及專業諮詢中,怎樣更有效的“助人自助”


搞明白是什麼要比原因分析與對策籌劃更重要

我們處理問題三要素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應的三個元問題也就是問題的本質、原因、對策,那麼為何說這些心理問題中搞明白本質最要緊呢?

還是由於心理問題不同於物理問題,心理問題是主觀而非客觀的,不是知道原因所在、方法可行就萬事大吉的,很多時候我們是“知道做不到”,比如知道抽菸有害健康做不到,知道熬夜不好做不到,知道演講要練習再練習可做不到,這裡原因、方法很清楚,但無效。

好比所有孩子,其實都知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也都知道早預習、錯題集、勤複習這些學習方式,但因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學習效果大相徑庭。

這裡,就要重視心理問題根源,幫求助者搞明白問題所在,這個問題所在就可以理解為是目的、慾望、需要等等,這就是問題本質。

這樣又歸結到重視目的思維上。

有個高中生親子關係不好來諮詢,諮詢中發現性格孤僻,同學關係不好,與唯一一個好友鬧翻臉,說起來咬牙切齒,可其問題本質是希望搞好人際關係,尤其恢復這個同學友誼。一旦討論出這個目的所在,解決方法也就不言而喻,而且方法有的是。

為此,我們就明白助人自助的本質,也就是更有效的方式,不是直接給人一個答案,那是無效的,而是要採取心理助人模式幫助。

日常生活以及專業諮詢中,怎樣更有效的“助人自助”


支持鼓勵、啟發引導比直接給出答案更重要

假如我們朋友急需一筆錢,我們當然可以提供燃眉之急,這就是幫了大忙。但是心理問題可不是這樣簡單幫助,必須用“支持鼓勵、啟發引導”方式,也即是說,不能直接,只能間接,最終能夠幫助自己的只有求助者本人。

試圖代替當事者,任何包辦替代,都註定是徒勞無效且下場悲劇的,溺愛孩子如此,幫助別人也是如此。

我們不能代替任何人成長,也如同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們。

再舉個例子,比如李克富老師講座提到的學習,學生遇到學習難題了,老師是直接告訴答案還是引導探討解題過程,哪個合適一目瞭然。

心理問題的解決就是這樣,不能著急,不能直接,不能熱心腸,諮詢師能做的就是遵循職業設置,在自己職責範圍內,採用心理諮詢技術,最大可能的來協助求助者一起前行。

這些心理技術很多,最基礎的包括下面這些。

日常生活以及專業諮詢中,怎樣更有效的“助人自助”


掌握三種基礎心理諮詢技術很重要

首先是建立良好關係。

“親其師信其道”,我們都喜歡聽從喜歡人的話,求助者也是如此。

在後現代諮詢師眼中,心理問題都是人際關係問題,為此必須從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中首先獲得解決,再推廣到生活中。這就需要具體技術,也要從生活中多加練習:

一是尊重,尊重對方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有缺點常犯錯的人。比如晚上孩子下廚學習做咖喱炒牛肉,結果放了咖喱又加了鹽,真正的“重口味”,可是我欣賞的吃,還要誇獎比我強。

二是真誠,出自誠信對待人家,不掩蓋自己普通人本色。對於孩子這個炒菜,我就坦白自己不會做飯,週末回老家炒菜被老人嫌棄,只有自己吃得香,目的是說犯錯好,誰不出錯呢。

三是熱情,積極態度樂觀心態對人事物。晚飯後主動幹自己份內活——刷鍋刷碗,還笑著自嘲太少了,不夠乾的,算是對做飯者的尊重啊。

四是共情,解釋對方行為的合理性,走進對方的情緒感受中,努力做到一夥的感覺。晚飯後,主動對家人說在家忙乎累了吧,給削個水果吃唄,其實最後是自己吃了。

五是積極關注。努力發現對方的優點,有話語表達出來。稱讚兒子會做菜比我強。也曾經一句話說的人家流淚,“越是孝順的孩子越會感到愧疚”。

其次控制會談內容與方向。

談話要有的放矢,不能天馬行空,為此牢牢把握會談方向,以及奔向商定好的諮詢談話目標,這就是目的思維重要性。具體技術有四種:

一是釋義,就是內容反應,把對方關鍵話用自己話語說一遍,引出新的內容。比如“你說到了人多地方就焦慮,那麼這時候你想到了什麼?”目的是引出自動思維想法。

二是中斷,就是主動制止對方言行,為我所用。比如看到對方哭泣不行,就遞過紙巾說第一下,目的在於感性宣洩後引導理性。

三是情感反射,就是感性刺激,引發對方觸動。比如“你能接受孩子高考仍然很不理想嗎?”,目的在於刺激且挑明壓抑的擔心,潛意識意識化。

四是引導,引用原話引導出新的話題。比如“人真是不容易啊,我想知道那麼艱苦情況下,您是如何走過來的?”引導說出曾經成功應對方法,賦予自我價值感。

最後是區分沉默類型,把握創造性沉默機會。

談話是你來我往,因果邏輯過程,又有無限可能路徑,但是目的思維牢牢把握著談話方向。不可避免的是,遇到特殊或者關鍵時候,會有沉默現象,要心中有數,合適應對。

一是自發性沉默。一般是茫然無措,需要諮詢師引導些什麼。

二是衝突性沉默。遇到困惑,心理衝突,可能是改變契機。

三是創造性沉默。有益於自我意識探索的沉默,這時候不要輕易打斷。

日常生活以及專業諮詢中,怎樣更有效的“助人自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