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農村走親戚,常說的3句場面話,你當真的話,可就出“洋相”了

  春節不知不覺在忙忙碌碌中到來,作為我國最古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但是經過千百年來還是形成了過春節的習慣。春節的到來也給每個人帶來了喜悅的心情,每到這個時刻,在外忙碌的遊子,田地裡幹活的農民,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回到農村老家和親戚朋友們團聚。

  

在農村走親戚,常說的3句場面話,你當真的話,可就出“洋相”了

  而回到農村老家除了和家人團聚,貼春聯,吃餃子外,過春節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走親戚了,走親戚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這種習俗從正月初二開始,一般情況下截止到初五就會走完所有的親戚,當然在一些農村地區還延續一些傳統的風俗,有的地方一直能持續到正月十五,(當然現在都圖個省事,很少地區有)。

  平常走在農村街道上很少見到人,如今到了走親戚時就會發現,穿戴一新的男女老幼來往穿梭、熙熙攘攘,就像趕年集一樣,非常熱鬧。而走農村走親戚,常說的3句場面話,你要當真的話可就出洋相了。

  

在農村走親戚,常說的3句場面話,你當真的話,可就出“洋相”了

  一,來就來了,還拿那麼多東西

  農村這個人情之鄉,春節走親戚送禮註定是一個人人要面臨的事,春節送禮最重要的不是那份禮物,而是心意,是對親戚的想念和的關懷、是承載這些感情的一種形式。老話也常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捎帶禮品這一恆古不變的習俗似乎更被重視,因此不能空手而去。而每當敲開門進到親戚家裡時,主家就會客氣說:“來就來了,還拿這麼多東西。”這其實是一種禮貌性的話,如果你當真的話,那可就出洋相了。

  

在農村走親戚,常說的3句場面話,你當真的話,可就出“洋相”了

  二,別給了,別給了

  壓歲錢,源於“壓勝錢”, 它起源於西漢,“壓勝錢”也作為洗兒錢(嬰兒滿月洗浴,賜給孩子的錢),後來演變為春節的“壓歲錢”。因“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每當親戚來前長輩們都會提前準備好壓歲錢分給晚輩,壓歲錢現今也是春節裡的必不可少的習俗

  

在農村走親戚,常說的3句場面話,你當真的話,可就出“洋相”了

  春節拜年時,小孩子會收到很多親戚朋友的壓歲錢,小到幾十上百、大到上千甚至幾萬。每當長輩給親戚孩子壓歲錢時,都會被對方客氣的說到“別給了,別給了”你當真把錢揣進兜的話,那可就尷尬了。

  二,別做了,別做了

  禮物放下時,親戚之間就會相互聊聊這一年來發生的各種事,接近中午避免不了吃飯,因為走親戚吃飯更能加深親戚之間的感情,吃得不僅是飯更情!因為坐在來吃飯才能更長時間的敘聊,坐下吃飯的親戚,才是至親至近的“真親戚”,一般當主家去做飯時,親戚總要說“別做了,別做了”。一句客套話也千萬別當真了。

  

在農村走親戚,常說的3句場面話,你當真的話,可就出“洋相”了

  這些客套話雖然看來是多餘的,但卻是必須的,是農村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能讓人聽著舒服,心裡暖暖的,更能體現農村人的禮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