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那些護犢子護的厲害卻對自己的父母不好的人是什麼心態?求解釋?

快消品耕耘者東子哥


在我所瞭解的人中有這麼一個人,父母在世時,找幫忙乾點活,是七個不願意,八個沒功夫,在給糧給錢贍養老人方面,大家可以想象得到,從家裡往外,有多麼地難。可是,不同的是,在對待兒子方面差別太大了。兒子在城裡住,還生了兩個孩子,媳婦在家料理家務,沒上班。他是農村城裡兩頭跑,打工掙得錢直給媳婦,怕兒子家人生活苦,太遭罪。有時我也納悶,他這種人是怎麼回事?父母老的不放心上,這麼顧小的。你說他自私吧,那只是對老人。說他大方吧,那只是對小的。綜觀原因,可能是當初老的對他的愛少吧。


老媽也可愛


不能理解這種心態,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沉澱和延續下來的美德。

起了多少早,貪了多少黑,父母為哺育兒女遭了多少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自從有了兒子我和妻子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辛苦和耐心。才真正理解了這句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名言。有時我就感慨,原來小時候爸媽也是這麼愛我的。從我們來到這個世上開始,我們就成了父母下半生幸福的源泉。我也真正理解父母對孩子那份心甘情願,不求回報的愛。也知道了因為自己的自以為是和父母吵架會多傷他們的心。自己當了父母才正真地瞭解了父愛如山,母愛如海。小時候外公說過一句話,孩子回報父母的連十分之一都達不到。現在想想何止十分之一?想想在老家在老家辛苦了一輩子父母,我想到的形容詞只有“慚愧,虧欠”。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及時盡孝,唯願時光慢些走,唯願父母多福多壽。





美女江山一鍋煮


確實,現實這種情況真不少,這種人有兩種情況:

第一,這種人從小沒被父母親教育好,對父母親有很多負面經歷和想法,存在不少抱怨、討厭,跟父母親缺少情感。

第二,性格被父母親教育失敗,只接受好的,不接受不好的,自尊心強,比較自卑,父母親自然是被丟棄對象。而愛護子女是天性,是本能,只不過很多人用了錯誤方法愛護子女。


向之初


這兩個你得分開來看。

首先他的父母可能不止他一個孩子,以前那都是生好幾個,孝順父母都是兄弟姐們共同的事,都會互相推諉,再回想父母小時候的偏心或者不公,覺得不孝順很合情合理。再者父母老了,更多的麻煩事,叨叨不休,就難免受不了,對父母不好。

孩子是他自己一個人責任,並沒有其它家庭參與分擔,所以上心。而孩子對於正常人來說肯定是喜悅,愛惜的思想觀念,跟父母老人初始觀念差別大。況且他還指望孩子長大成人過後來孝順他。

說不好聽一點,那些人就是工具人思想:父母的耐久期過了,需要無限期保養,而後只能放倉庫,誰願意?孩子是一個鍛造期,精雕細琢,強化增幅,開創新副本,讓自己更強大,這個肯定願意啊!對於他的價值不一樣了,態度就不一樣了,哎......


回水智能家居


平衡。

陰陽平衡是一切行為的起點。

健康的人陰陽平衡,生病就是人體內在失衡。

她這麼做的心理就是擺平兩個失衡,或者一個失衡的內心。

一,她父母從小對她不好,或是她理解的不好;她不想讓孩子重複她的境遇。

二,她護犢子是內心渴望自己的父母也該這麼愛護她。


吆呵天怎麼又亮了


護犢子和孝順沒什麼關係。

甚至於有可能覺得自己小時候,父母對自己不夠寵愛而產生一些小的心理問題,當自己成為父母之後,就百般呵護,甚至溺愛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不會像現在的自己一樣。


安安是我大寶貝兒


兩者沒什麼關係啊,是那人的心裡問題吧!這人比較強勢,只能自己這樣。。


就是這樣簡單


可能是小時候父母對他也不好,護犢子是因為不想讓孩子經歷從小自己經歷過的痛苦,所以才會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