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兩會關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過?

兩會關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過?

去年北京市老齡人口首次超戶籍總數四分之一。不少急症期治療後的老人既無法在三級醫院治療,社區醫院能力又不足。根據衛健委文件劃分,需要護理的老人就屬於失能老人。醫療體系的哪一環能托起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市人大代表們積極提出建議

两会关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上班族李女士的母親是一位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失能失智、還伴有其他基礎病。每回母親生病找醫院都是她的大難題:

两会关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李女士

两会关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在下床的時候不慎把腿給摔骨折了,手術之後三四天醫生就跟我們說,基本上比較穩定了,要不然你們出院吧!所以我們全程在聯繫別的醫院,人家都不收,都說你們回家吧。但是後期她還需要換藥、複查等等,我媽媽是屬於臥床那種,如果要出門就只能叫120,是一件特別難的事兒。

两会关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在北京像李女士母親這樣無法自己行動的老人不在少數。市人大代表、北大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熊輝也證實了這一說法,不少老人術後過了急性期,因為找不到可以康復治療的機構只能又返回急診:

進去之後都往那一躺,半年一年,你一看還是他!浪費急診急救資源。

根據分級診療的設計,病人急危重症期後就應該轉入一二級醫療機構繼續治療。作為人大代表熊輝也曾專門調研過一些基層醫療機構,接診能力不容樂觀:

基礎設施不配套。我們有個病人在急診住了1年,我說您這個情況可以到社區啦,我給他聯繫了一家。病人去了又回來了。說血色素下降那不能輸血。很多老百姓說我回家可以,可是我身上這胃管、尿管一個月換一次的。社區一些簡單的技術、藥品不配套。

两会关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本市下發的《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中曾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機制。目前本市95%的養老機構在衛生行政部門備案了醫務室。可對於老人來說,依然有種種不便。市人大代表施穎秀是豐臺區頤養康復養老照護中心的院長,她坦言:

最簡單的吸痰、吸氧、心電圖、換尿管、胃管、褥瘡換藥這些都不能納入醫保。還有三級醫院醫生沒法來我們這執業,因為執業範圍受限。養老機構只能有內科,他是三級醫院心內科,但我們沒有心內科他就沒法註冊行醫。

两会关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今年本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深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做好社保擴面工作。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施穎秀代表建議應借鑑醫療聯合體建立養老聯合體,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實施四級聯動:

什麼叫四級聯動?就是說急危重症上三級,三級醫院不能壓床,他要轉到二級康復醫院,它是穩定期的治療和康復。而且北京市已經花錢給15家二級醫院轉型成老年康復醫院了。以後再把他轉到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他在養老機構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他有可能轉歸家庭,第四級就是社區衛生服務站,應該由社區衛生服務站家醫服務去上門給他做家庭醫生。

两会关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長期關注這一問題的市人大代表陳曉燕也在今年兩會代表詢問時找到了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進行探討:

陳曉燕:現在就是比如說你要住院的話,咱們規定住院你必須得用藥、考察平均住院日。但咱們實際病情,比如說需要一些心理的治療,但這些可能就沒有收費。

醫保局:目前我們那一塊確實是個短板。因為其他的不配套,應該有專門的機構。第二個這費用,在醫院他是報銷的,他到那個機構的話我們的保障制度又沒把它涵蓋在內。不過我們現在在做的是:長護險肯定4月份在石景山就要做試點了,就是對於重度失能的人員,所以說您提的這個再等等會出來的!

兩會關注|失能老人的晚年如何度過?採寫記者:韓萌

聽北京新聞廣播,知北京大事小情

聽廣播:AM828 FM100.6

微博:北京新聞廣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