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區分古代各時期的玉獸?

執著的阿兮


中國的玉雕工藝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以精湛的技藝著稱於世,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享有“東方藝術”的美稱。

其中以動物為題材的玉雕獸可以說佔據了玉雕題材的半壁江山。早在新石器時代,玉雕獸就已經出現,其造型生動而有變化,有寫實、誇張、變形等不同品種的玉雕獸。

古獸的形象從誕生之初,便帶著神話傳說的神秘感,它的形象源於自然界卻與自然界又大不同,雕刻中的古獸無論是獅、虎、龍、螭,它們都是兇惡的形象,但卻常常是至高無上、祛除災難、庇佑吉祥的象徵。

可考的中國最早的玉獸形象是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玉器,獸類的形象大多出現在獸面形玉玦之上,又被稱作玉豬龍。這類玉器的首部形式多樣,似豬、似熊、似虎,很難用一種動物概括,當屬於想象動物形玉器,而非寫實的動物造型。

隨著人類的文明到了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時代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喜愛玉的時代之一,在其他工藝水平還相對落後的時期,商周對玉的加工能力及水平,已經可以和兩三千年後相比肩了。

最具代表性的商代玉器和存世最多最完整的,是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批。墓主人為著名帝王武丁的王后 “婦好”墓玉器。

商代早期玉器以琢出筆直的陰線、薄片狀儀兵玉器為代表;商代晚期玉器藝術則具有象徵性、裝飾性的特點,如一些立體的人物、獸禽玉雕,主要突出它們的頭部及目齒等器官的特徵,省略瑣碎的細部,均作象徵性的勾劃,重要細部施以圓潤婉轉的陽線,呈現出濃厚的裝飾趣味。這種象徵性與裝飾性高度統一的藝術手法是商代晚期玉雕的主流。這種傾向的玉雕工藝都來源於遠古並有發展,進而為西周玉器的進步打下了基礎。

春秋戰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變革創新的輝煌時代,相應的輝煌的時代必定會有輝煌的面貌,輝煌的風格。從各地出土的玉器看,這一時期的玉器工藝相當發達,不但質地優良的和闐玉已成為玉作的主流,而且在造型藝術、圖紋裝飾及時代風格等方面都為之一新,出現了一大批工作精細,玲瓏剔透,形式別緻,繁縟華麗的玉雕藝術品。

中國玉文化歷史久遠,博大精深,由於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紹!今天就說到這吧!送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玉獸圖片作為參考!

圖1.2紅山玉獸 圖3.4.5.6商婦好墓出土 圖7.8.9戰漢玉獸











雪漫松林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與玉結緣的歷史,它伴隨著我們從矇昧到文明,見證了我們每一次興衰榮辱,記錄了我們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上的點滴變化,甚至可以說中國的玉器發展史就是一部另類的中華文化發展史。

根據個人理解,中華玉器發展史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神玉時代 從新石器時代到夏以前,這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原始階段,那時的玉器是神崇拜的載體,玉器器型多以禮器、兵器為主,少見用具、飾物。

2、王玉時代 從夏商周三代到秦一統以前,這段時間我們開始出現了王權、階級,這時的玉器也以體現王權,反映階級差別為主,器型仍以禮器為主,配飾、用具大量出現,玉獸雕件數量頗多。

3、鬼玉時代 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這個階段喪葬用玉取代禮儀用玉成為大宗,配飾用玉規模更大,出現了大量精美的玉獸雕件。

4、人玉時代 從隋到明清,這個階段玉器逐漸世俗化,玉器以商品形式大量出現,玉雕件藝術特徵由抽象轉為具象,玉獸件造型日趨寫實。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各個時期玉獸件的特徵:

1、原始時期 這時的玉獸雕件完全體現了原始玉器樸拙、神秘的藝術特徵,作品往往放大突出動物的某一明顯特徵,而忽略其它身體部位,這種手法明顯脫胎於原始的圖騰崇拜,具有較大的抽象性,在工藝手法上重意不重形,刀功簡單、質樸。

2、三代玉器 三代的玉器在繼承原始玉器象徵表現手法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不求形似突出神韻。因為開始進入王權社會,玉器也表現出了體現階級、強調王權的特點,器型以禮器為主,作品莊重典雅、崇尚自然,線條富有韻律感。這個時期單純的玉獸雕件較少見,從出土的幾件來看,也都具有典雅的禮玉風格。

3、先秦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玉器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無論從用玉的材質、工藝的豐富、完善和器型用途的擴展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風格上講春秋繁縟、戰國華麗,這個階段的玉獸件自然也不能脫此窠臼,值得一提的是圓雕件的大量出現使作品更具立體感。

4、漢代玉器 漢代的玉器風格承繼先秦,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特別是隨著與西域文化交流的通道打開,和田玉正式成為中國用玉的主流。漢代的鐵製陀具已經完全應用於玉雕的各個方面,使得工藝愈加繁複精緻。漢代的玉獸件強調凸顯造型和玉質美,作品大多生動傳神、栩栩如生。另外,漢八刀是一種簡練、粗放的雕刻風格,作品只寥寥幾刀就能刻畫出動物奔放的生命力,這完全符合漢代玉獸件生動、奔放的風格。

5、唐代玉器 經過魏晉南北朝持續幾百年的動盪,隋唐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又一繁榮盛世。玉器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面貌,主要表現為用料的精細化、工藝的精美化、功能的文玩化、使用的貴族化等特點。唐代玉獸件多采用圓雕,作品極具“雕塑感”,造型豐滿、溫潤,寫實與藝術性並重,作品數量雖不多卻件件精美。

6、宋代玉器 玉器可以說從宋代開始真正走下了神壇,開始從貴族化向平民化、世俗化發展。宋代玉器裝飾性陰線與唐代相比缺乏變化,線條粗細變化不大,視覺上節奏感不如唐代強烈,線條的使用也不如唐代多。另外宋代陀工爽利,陰線首尾尖銳,陰柔有餘而陽剛不足,不像唐代陰線那般剛柔並濟,這和宋代風花雪月的文人氣息有一定關係。宋代的玉獸件同樣如此,線條缺乏張力,形態生氣不足,這似乎非常符合宋代的審美習慣。

7、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在風格上更多的繼承了遼金時期的藝術特徵,其做工愈加粗曠、不拘小節。元代的玉獸同樣符合時代特徵,線條寥寥、粗曠隨意。但元代玉獸有個重要特徵是其他時期所沒有的,就是喜歡在玉獸身體四周用短陰刻線表示毛片。

8、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向來有“粗大明”一說,但“粗大明”並不是就意味著粗糙,而是指一種粗曠豪放的玉雕特徵。這一特徵表現在明代玉獸上主要有以下幾點:頭部普遍飽滿;身體趨於扁圓狀,四肢一般短粗;玉獸多見俯臥狀;尾巴為粗短一根或分叉卷向兩側。在刀法上,一般樸實、簡潔,線條剛勁利落,往往幾刀就能把玉獸的肌理生動表現出來。

9、清代玉器 玉器發展到清代達到鼎盛空前的繁榮,其種類之繁多、造型之規整、紋飾之多樣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也因此使得清代玉器少了前朝的浪漫色彩,刀法、線條都不如前朝流暢、寫意。清代的玉獸件大致有以下兩個特徵:追求工筆畫的功力,描繪細緻、精益求精;強調玉的質感,注重身體各部位的起伏變化。所以常見的清代玉獸都是精緻、嚴謹的,這完全符合時代特徵。

有關玉器的材料浩如煙海,因篇幅所限,在這裡只能簡單、籠統的給大家介紹一下了。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漢代以前的玉獸都是裝飾圖案或者大件玉器的附屬部分,商周開始,漢代以後才大量出現的圓雕的玉器,而這些玉獸中又以帶翅膀的玉獸最引人注目,在漢代,三國,六朝時,一般的玉獸都是帶有翅膀的異獸,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動物並不存在,而出現這種異獸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中原原有的神話故事的影響,另外一方面張騫通西域以後,許多有關西域的異獸傳說傳入了東方,對玉器的製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玉獸的象徵主要是代表著祥瑞,還有就是忠勇和先知這類傳說。

在古代的文獻中也經常能夠看到,使用具有神異傳說的異獸玉雕就更能表現出祥瑞的氣氛和神靈的本性,基於這種原因,圓雕玉獸在玉雕中成為長盛不衰的題材,漢至魏晉,玉獸多做為玉鎮子,鎮席使用。而這樣的玉獸一般都是原雕屈腿,坐姿,重心較低,不易碰倒。冥器中也能看到類似玉握這樣的圓雕,但是玉質較好的少見。


玉見沈華


硬玉,我國俗稱“翡翠”,是我國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豔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軟玉稱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們均具有蠟狀光澤,純潔乳白,從歷代玉器看,我國用玉以軟玉為主,古軟玉在我國被稱為傳統玉石。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或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髒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色者有人稱之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 初玩玉的人由於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仿玉製品的辨識,恐怕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製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範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出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範線。用手摸、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鑑定玉的真假,可從三方面觀察:

一、由於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通,缺乏玉的緻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能確認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如此等等,還有好多種假玉。但它們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新玉和舊玉的鑑定不同。新玉的鑑定側重於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而舊玉的鑑定相對複雜,除了對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別玉器的製作及其歷史價值。 古玉器鑑定 對玉製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物質地、時代、名稱、功能、等級、真偽等進行的考辨、識別和判定。 玉器質地的鑑定 依憑視覺觀察,並藉助礦物學、寶石學的檢測手段,確定各種玉的礦物種屬以及化學成分、結晶構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壞原件的前提下,可進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測定。如古玉原有傷殘,允許少量近似無損的取樣分析,可藉助紅外光譜,X光粉晶和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儀器,觀察被鑑定的玉材光學性質與結構,並測量其晶系。按國際上寶石學及礦物學通用概念,玉僅只包括鹼性單斜輝石的硬玉及鈣角閃石的軟玉,兩者均為鏈狀硅酸鹽礦物,通稱真玉。不屬於上述範圍,即為假玉或半玉。中國古代的真玉是軟玉。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共出土8件玉器,經測定全是真玉;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遺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澤遺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雜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餘杭反山、瑤山遺址所出玉器,幾乎全是真玉。對玉器質地的鑑定,還要研究其產地,探索古代玉器來源,研究各個地區的交往和各種文化之間的影響與交流。 玉器時代的鑑定 除考古發掘品,運用地質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的方法,以及參照有紀年的器物年代,確定出土玉器的年代序列,認識其演化過程外,凡是失去了出土地點,無法辨認伴出的器物和原生環境,以及傳世的古玉器都需要鑑定和斷代。 中國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於幾經輾轉流傳,已經和傳世品等同了,近年學者依據考古新發現的資料,選擇出土地點和時代明確的標準器為尺度,找出一些傳世古玉器與上述標準器在形制、花紋上的相似性,從而歸納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確的時空地點,這種鑑定斷代方法已為研究者所採用。各級博物館和文物收藏單位,對玉器藏品都要進行斷代、辨偽、建檔和定級。考古學界、文博部門鑑別真偽古玉器並確定其年代歸屬。

大致通過以下途徑: ①掌握時代風尚和作品風格。選擇考古發掘品作為標準器,有助於解決傳世品斷代。在無發掘品可以對比時,就需長期累積目鑑經驗,掌握玉器各個時代的風格和發展演變脈絡。辨明某種器物產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鑑定家鑑定年代時才會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動物形玉雕,能夠運用寫實和誇張等造型手法,並受到當時特定的意識形態制約,製造出很多傑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為扁平狀的平浮雕,但發展到婦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較複雜的圓雕。西周動物形佩玉,多雕出動物的外輪廓,宛如剪影。春秋戰國時期,扁平狀動物佩玉大為減少,代之而興的是成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連屬,有一定組合,而且講究形象和色澤的對稱。戰國時期佩玉的紋飾日趨繁縟,線條多捲曲相連,與商周前期紋飾迥然不同。到了漢代,使用玉材經過嚴格挑選,質地溫潤,潔白無瑕。另外,封建統治者對傳統的禮器重視程度減低,而以生前擁有的貴重的生活實用品和死後葬玉的多寡,來衡量他們社會地位的尊卑高下。戰國兩漢盛行的谷紋、蒲紋,在漢以後全部消失,到北宋後期仿古之風興起時才重新出現。

上述例證說明,隨著時代風尚的變化,玉器製作都留下了時代的烙印。 ②從工藝上著眼。因雕工與工具及工匠的師承習慣有關,最易於無意中透露出時代風格。如:新石器時代玉璧、玉琮,孔為兩面鑽,對接處微有偏移,形成臺痕,這時期玉器上的鑽孔,孔外徑大,越往裡邊直徑越小。同時,器表面留下繩鋸加工時在兩邊下垂的弧線痕;商代則為金屬直鋸加工留下的直線痕。紅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邊緣,中心打窪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雙鉤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線條順隨造形的曲度彎轉。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獨特作法。戰國玉器琢玉工具有較大改進,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澤,而且顯得鋒芒畢露。漢玉紋飾中有細如髮絲的陰刻線,習稱“遊絲刻”,並在玉獸,玉鳥某些部位上飾有細陰刻短平線,這是漢玉中極有時代特徵的製作技巧。宋、遼、金之玉雕中常見一種深層立體鏤雕手法,用此類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爐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層立體鏤雕為上下不同圖案的雙層鏤雕,如玉帶飾。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對側面、內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則平整規矩,作工考究,一絲不苟。 ③與同時代其他工藝品對比。時代風格貫穿到同時期各個工藝部門,相互之間存在借鑑、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徵性和裝飾性的圖案,與青銅器工藝基本一致

。西周玉器上的鳥紋,往往高冠、喙嘴,長尾上卷,與青銅器上的鳥紋如出一轍。春秋時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獸面紋玉飾,上邊所飾近似竊曲紋,與同墓所出蟠螭紋壺上的竊曲紋雷同。淅川下寺一號墓出土的春秋時代的玉牌飾,周身滿蟠虺紋,與同出的薦鬲器身上的紋飾幾乎沒有差別。漢代遊絲刻在同時期線刻畫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處。唐代玉器被人們稱之為形神兼備,雕塑感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繪畫、雕塑影響所致。這時期玉器造形、紋飾與同時期的金銀器也有密切關係。宋代玉器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本身形體又趨向圖案化,與當時畫院畫風不無關係。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畫影響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層鏤雕,又與織錦、雕漆的風格近似。 ④從文獻中求得補證。例如研究漢代從葬玉衣,從其淵源,春秋戰國時代的綴玉面幕,發展到兩漢的金鏤玉衣,銀鏤玉衣,銅鏤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從葬,都找到了文獻依據,從而對玉衣的斷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漢代的玉具劍、玉剛卯亦見諸文獻,唐代始流行玉帶板,史載唐高祖曾將於闐新進貢的十三銙玉帶賜李靖,因此對上述的玉飾品出現的年代有了界定。遼、金時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斷代,都從文獻上得到了確鑿的印證。“春水玉”所指為鶻(海東青)捉鵝(天鵝)圖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為山林虎鹿題材的玉器,前者與遼史記載的遼帝行至“春捺缽”“鴨子河濼”進行狩獵活動情景相吻合,後者與遼史記載“秋捺缽”活動相一致。金人依契丹舊制,金史上稱前述題材的玉器為“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和“秋山之飾”。 ⑤微觀細部特徵和變化。老一輩鑑定家在這方面都有許多過人之處,他們對各個玉器品類細部的變化都瞭如指掌,如對龍紋、螭紋的造形和紋飾,對玉璧、玉劍飾、玉人物形象等都做過深入細緻的研究,能夠逐一指出時代變遷的軌跡,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認識,所做判斷往往十分準確。 ⑥留心甄別仿古做假。這有賴於掌握各時代真器的特徵,認真分析比較,找出疑點。偽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綻,尤其是後人仿製古玉,是可以鑑別出來的


翁子涵


私人藏品




用戶5398733121168




用戶4927350004839












用戶2686017561553盛


古代神獸是以兩儀二聖(太陽燭照,太陰幽熒)與天之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代表的皆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 古代神獸來源於中國神話傳說,在現實中大多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這些神獸常出現於傳統建築中,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新疆岐哥






野茅仕一西楊


玉獸最早見於紅山文化,片狀,直立形,身上飾兩狀紋。漢代以前的玉獸,多是裝飾圖案或為大件玉器的附屬部分。漢以後圓雕玉獸大量出現,而這些玉獸中又以異獸最引人注目。

異獸傳說

漢、三國、六朝時,以有翼玉異獸為多,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受中國原有的異獸神話的影響;另一方面,張騫通西域後,許多有關西域異獸的傳說流入東方,對玉器的製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異獸內容

異獸象徵的主要內容,一是祥瑞,一是忠勇和先知,這類傳說在古代文獻中也經常能夠看到,使用具有神異傳說的異獸玉雕,就更能表現出祥瑞的氣氛和神靈的本性。基於這種原因,異獸、異鳥在玉雕中成為長盛不衰的題材。漢至魏晉,玉異獸多數作為玉鎮紙使用,用作玉鎮紙的玉獸,一般都屈腿,重心較低,不易碰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