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葉赫那拉部首領是否是成吉思汗後代?

手機用戶5922170563


葉赫那拉部真的不是蒙古黃金家族後裔!

根據《東夷考》的記載,葉赫那拉部早在12世紀時期,女真金國崛起之際,就已經是女真金國的大姓了。

《東夷考略》:(女真)略有三種,自湯站東,抵開原,居海西者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憐者為建州女直,極東為野人女直。

葉赫那拉部,就是起源於海西女真。海西女真崛起之後,逐漸形成了四個較大的部落:葉赫、哈達、烏拉、輝發,史稱被稱為“扈倫四部”。

但是由於部落形態時期,並沒有明顯的血緣要求,因此葉赫在擴張之時,也是不斷吸取了其他部落。因此葉赫部落也分為同姓那拉氏與異姓那拉氏之分。其中那個慈禧太后的那一脈,其實是蒙古部落加到葉赫部落後,形成的異姓那拉氏;而烏拉那拉氏,則是同姓那拉氏的貴族演化而來的。

造成這種原因,就是葉赫部落的實力較為龐大,其活動範圍相對其他女真部落而言相當的大(尤其是愛新覺羅氏、覺羅氏還比較大,愛新就小了)。“南境多在奉天界與哈達為鄰,西境到威遠堡邊門,北境與科爾沁、郭爾羅斯為鄰,東到伊通河”,從開原到赫爾蘇,都有葉赫部屯兵的城堡。

蒙元時代的女真諸部

女真完顏氏統一了女真諸部後,發動滅遼之戰,後建立金國。但此時的蒙兀部落也在尋求擺脫遼國的統治,因此兩者就出現了利益上的紛爭,隨後出現了長達百年的混戰,最終形成世仇。

金國時期的女真,開始不斷南下,同時漢人也不斷北上東北平原,因此在金國統治百年期間,大量的女真人開始融合入漢人範疇之中。

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國之後,施行了“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的政策,使得大量的進入漢人區域內的女真人不再是女真族群。

隨後元朝開始設立開元路,將大部分女真部落納入統治範疇,並施行“設官牧民,隨俗而治”的政策。

明代的女真諸部

明初將女真諸部進行分冊管理,因此分為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此時的葉赫部落並非海西女真中扈倫四部裡最強大的,是哈達部。真因為哈達部在元末明初時,選擇依附明朝,在明朝的扶持之下,逐漸控制了其餘的扈倫三部。

“東夷自海西、建州一百八十二衛、二十所、五十六站,皆聽其(哈達)約束。”

葉赫部落的崛起是到萬曆時期。歷經了百年的潛伏,葉赫部落在地勢優勢(雙陽河流域)慢慢發展,在萬曆時期,由清加努和楊吉勢在葉赫河岸邊修築了兩座城池,史稱葉赫雙城。

隨後萬曆十年時,哈達部的首領病逝,哈達部陷入子孫爭位的局面,葉赫部落趁機擴大勢力。

但是此時明朝主要是通過哈達部控制扈倫四部,因此在隨後的哈達部與葉赫部之間的戰爭中,偏向哈達部。

公元1583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用計誘殺了葉赫部的清加努和楊吉勢,隨後發動明軍攻打葉赫部,在葉赫雙城外,葉赫部選擇投降明朝。可隨後的葉赫部與哈達部之間的戰爭中,明軍再也無法忍受哈達部的軟弱,李成梁再次發大軍攻打葉赫部。

直至葉赫部指天發誓,並且李成梁發現哈達部已經陷入分裂之後,明朝轉向支持葉赫部。葉赫部在此時獲得了擴張的機遇,逐漸成為海西女真中最強大的部族群體。

海西葉赫部與建州覺羅部之間的紛爭

萬曆後期,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起兵崛起,在公元1591年時,建州女真已經擴張到海西女真的地盤,此時的海西女真扈倫四部的盟主葉赫部派人與努爾哈赤談判,要求建州女真退出海西女真的勢力範圍,遭受到努爾哈赤的拒絕,隨後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爆發了戰爭。

公元1593年,扈倫四部的盟主葉赫部集結了女真蒙古九姓部落,一共三萬騎兵攻打建州女真。古勒山之戰——努爾哈赤憑藉詭異的戰法及堅固的城池,大獲全勝。葉赫部損失慘重,扈倫四部的聯盟不再穩固。

當然此時的建州女真愛新覺羅氏還沒有能力吞併海西女真,只能通過遠交近攻的方式分化扈倫四部。

先是哈達部、再到輝發部和烏拉部,而葉赫部由於背後有明朝的支持,直到努爾哈赤起兵宣佈”七大恨“,徹底與明朝決裂之後,才發動戰爭覆滅葉赫部……

葉赫部與蒙古之間的關係

葉赫部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為後來明朝用來制約蒙古的藩籬。而葉赫部也通過獲得明朝的支持,不斷開邊市籠絡蒙古諸部、與蒙古諸部進行聯盟、戰爭擴張等等方式,不斷蠶食蒙古、扈倫四部。

因此在此期間,有蒙古部落會通過聯姻的方式,加入了葉赫部,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葉赫那拉氏,其祖上是蒙古土默特氏,後以入贅的方式加入了葉赫部!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葉赫那拉氏家族簡介:葉赫那拉氏,亦稱葉赫納喇氏或葉赫納蘭氏,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葉赫部的王族。追溯歷史,葉赫那拉氏及金朝貴族,原在今吉林省葉赫河、伊通河流域。16世紀初,南遷開原北,後又移葉赫河,故稱葉赫部,視星根達爾漢為葉赫納喇氏始祖,即葉赫那拉氏。

  葉赫是肅慎(女真族)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因分佈於葉赫河(今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境內)得名,分同姓葉赫和異姓葉赫。葉赫部落號稱葉赫那拉部。"葉赫"在蒙古語中是龐大的意思。“那拉”是蒙古語太陽的意思。“關於葉赫那拉氏的起源,有一個故事:在元末明初時,已在葉赫河建立了葉赫城的葉赫那拉氏家族與愛新覺羅家氏族發生了一場戰爭,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的頭領為了使葉赫那拉氏臣服,就指著大地說道:‘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愛新覺羅就是金子的意思)!’而葉赫那拉的首領聽了一陣大笑,他指著天上的太陽說道:‘金子算什麼,我們姓它!’葉赫那拉氏最後打敗了愛新覺羅,成為當時東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其後代分佈甚廣。清朝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納喇氏“為滿洲著姓,其氏族散處於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各地方,雖系一姓,各自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馬察、張、科爾沁、長白山、伊巴丹、伊蘭費爾塔哈、布爾哈圖、伊哈里、扎庫木。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明末居住在葉赫部的納喇氏,在努爾哈赤征服與招撫下遷居到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新賓境內)。以後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徵佔四方,為滿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創造了必備條件。




東方創為


不是,公元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土崩瓦解,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惠宗在1371年病逝於元上都附近的應昌城。至此,蒙古人統治時代宣告結束。但是,這些成吉思汗的後人們並沒有和歷代入侵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一般被中原文明所同化,反而退回了漠北草原,重整旗鼓,延續了蒙古人的統治。那麼,這些成吉思汗的後裔現在還存在麼?1371年,元順帝的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建立北元。定辛亥年為宣光元年,年號取杜甫《北征詩》“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之意,希望仿效周宣王和漢光武帝劉秀重建元朝輝煌偉業。由於元朝廷與西北藩王的矛盾,元昭宗並沒有回到漠北核心哈拉和林,而是在西遼河直到臚朐河(亦稱飲馬河,即今克魯倫河)中下游一帶地區往來遊牧。這一支北元反抗力量就是黃金家族的(成吉思汗家族)正統所在。公元1388年,明朝將領藍玉率軍橫掃漠北,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汗大敗後西逃,後為瓦剌(西蒙古部落)所殺,阿里不哥(忽必烈兄弟)後裔也速迭奪得汗位,使得蒙古部落的名義領袖轉化為阿里不15世紀上半葉,瓦剌崛起。這隻蒙古部落也稱斡亦刺,是成吉思汗時代居住於葉尼塞河流域的森林部落,是成吉思汗蒙古部落聯盟的成員之一。瓦剌在元朝才開始南下進入蒙古高原,與成吉思汗家族並無直接關係。當瓦剌統一蒙古高原後,曾經的成吉思汗家族後裔孛兒只斤·脫脫不花(明代的韃靼首領)被迫屈服於瓦剌,勢力受到嚴重削弱。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瓦剌也先的野心進一步膨脹,以至公然違背只有成吉思汗家族成員才能稱大汗的蒙古傳統觀念,殺死脫脫不花,自立為大汗,遭到了大部分蒙古部落的反對,因而敗亡哥一系,但依然屬於黃金家族的一支。16世紀,北元政權的王位雖然始終保持在黃金家族的手中,但是蒙古汗廷的大權經常被異姓大臣所掌控,成吉思汗家族的大汗經常屬於傀儡狀態。期間雖然出現了達延汗這樣的中興之主,但是蒙古勢力的逐漸式微已經不可避免。到17世紀林丹汗即位之後,蒙古各地的首領紛紛稱汗,黃金家族連名義上的領袖地位也難以保全了。後金崛起之後,蒙古各部落紛紛轉投後金政權,林丹汗多次發動征伐後金及其附屬蒙古各部的戰爭,無奈實力懸殊,最終落敗。1634年,林丹汗病死於甘肅,黃金家族世系至此終結。明朝時期,北元政權作為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正統繼承者為蒙古人所公認。北元滅亡後,黃金家族成員大量逃亡,餘者融入滿漢各族之中,不再見於史料之中。近代以來多有稱黃金家族後裔者,但是其真偽已無法考證。



泰贏


葉赫那拉部首領不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後代。雖然成吉思汗擁有眾多的女人,每次打敗一個部落或者一個城池,都會從俘虜中選擇一些長得漂亮的女人供自己享用,其他不喜歡的就賞給下人了,這樣看來如果是成吉思汗的後代就應該是蒙古族,不可能是女真族。因為成吉思汗是蒙古族。而葉赫那拉部是女真族,他們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它是兩個民族。我們知道歷史上雖然成吉思汗納過很多妃子,但是沒有一個有名妃子是女真族的女子,而且成吉思汗後來歲數大了,也沒再留下後代。因此成吉思汗和葉赫那拉部沒有任何關係。從 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到成吉思汗滅金,到整個元朝滅亡再到明朝末年,這中間跨越了好幾百年的時間,所以葉赫那拉部沒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後代。


健康中國1965


葉赫那拉氏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海西女真是蒙古後裔,入主女真部落而形成的女真族部落聯盟。在明朝的時候與沒漠南蒙古保持著充分的通婚聯姻關係,而且他們形成的政治軍事同盟也是與東海女真,建州女真保持對峙關係的。所以葉赫那拉部首領你只能說他是血統為成吉思汗後裔的女真人。


頂端學術切磋


《那氏譜單》家譜中的“那拉瞞尼”是葉赫那拉氏家族的祖先神,而瞞尼神的原型則是祖先中的英雄實體,他們多數是氏族、部落的首領、酋長,生前均為本氏族的發展作出過特殊的奉獻和貢獻人。與成吉思汗沒有關係。


海學390


葉赫那拉部首領不是成吉思汗後代,他們是宋朝強敵金國人的後代女真族,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並不是蒙古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