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清朝武士的腰刀是反戴的?

史學微末


其實查看一下清朝的武士畫像,越是前期越是八旗兵,他的腰刀越是反佩的,也就是刀柄衝後刀鞘衝前。


但是這個習慣越往後就越沒落了,到了嘉慶以後也最終變成了刀柄充前,刀鞘往後的這個佩刀法了。

所以“反佩”這很明顯就是滿人以前的佩刀傳統,這種佩刀法有個特定稱呼,叫“太平腰刀”(不過這是評書裡的說法,沒有正史論述)。這是早期八旗騎兵的專屬佩刀方法。

這種佩刀的方式最大的優點在於,便於騎兵運用戰刀。

衝鋒的時候,刀柄往後不易脫落傷到戰馬。而且俯身馬背抽刀更方便,比正佩拔刀,少了一個翻轉手腕,將刀尖衝前的戰術動作。

因此八旗的騎兵之所以稱霸十七世紀,單就這個腰刀反佩,在和敵方騎兵短兵相接之時,少一個戰術動作,自己的刀就能先砍到對方,佔據了戰場主動性。

所以八旗兵入關以後,把這種佩刀法就帶到了宮內,早期宮內的侍衛幾乎也都是這種反佩腰刀的習慣。


然而正佩腰刀原本就是步兵的傳統佩刀法,中原步兵數千年得出的結論。

因為步兵若是反佩刀,那就比較危險了,敵人若是出現在身後,就是授人以刀了。步兵沒有快速衝擊的動作,正佩腰刀不擔心刀掉落,而且正佩可以時刻握住刀柄,掌握著腰刀的控制權。

因此反佩腰刀的方法根本不適合步兵,前期清朝宮廷內的親兵侍衛,反佩腰刀近百年,都沒有發現這個反佩刀法有什麼問題?


原因是根本沒有短兵相接的情況發生,直到嘉慶年間發生了一件大事,讓侍衛們反思步兵反佩腰刀是多麼危險。

嘉慶18年,天理教衝進皇宮,侍衛們才發現一著急連佩刀都抽不出來,不但原來可以簡略的戰術動作沒有發揮作用,而且還多了一項戰術動作,那就是要摘下佩刀,再轉過刀柄,抽出腰刀。整整比敵人慢了兩個戰術動作,徹底失去戰場主動性。

這次天理教闖宮,最後是皇次子綿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帝)用鳥槍打死了兩個天理教徒後,由鎮國公奕灝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入宮才剿滅的。


所以再後來基本上步兵反佩腰刀的情況幾乎逐步就消失了,但是騎兵仍然是反佩腰刀的。




炒米視角


這個問題正好我們做過研究。

從清代現存的各種繪畫來看,清代軍士,特別是旗人,佩戴腰刀的方式大都是刀柄向後佩戴,也就是俗稱的反戴。

這和唐宋以來,中國傳統的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有種說法是,這樣佩戴叫做太平腰刀,是一種禮儀,反著佩戴刀不好拔刀,以示自己沒有敵意,尤其是見上官用這種方式。

但其實這是不瞭解歷史與武術的人的腦補。

八旗作為一個武裝著的小民族,其禮儀行為也是充滿軍事意味的。而且連康熙皇帝都那麼佩刀,他需要向誰顯示沒有敵意嗎?


其實,按正常理解,大部分人都是右撇子,要是拔刀的話,肯定是把刀佩戴到身體的左側,刀把向前才好拔刀。

類似的有日本的居合斬。

但這只是純佩戴刀的情況,如果身上還佩戴有其他裝備呢?這種佩刀方式可能就會遇到問題了。如大家所熟知的,清朝皇帝經常說“國語騎射”是八旗之根本。

雖然滿清立國其實靠的是火器,但不可否認其也非常重視騎射與騎兵。

提到騎射自然就要涉及弓箭,而從上面那些圖片可以看出,八旗軍隊的弓囊也是佩戴在身體左側的。因此,弓囊和腰刀就形成了一種衝突。

我們的作者通過實際演練發現,這種情況下,如果刀把向前,拔刀的時候就會很不方便。而且還有可能傷到戰馬的腦袋。

而如果刀把向後,左手稍微扶一下刀鞘,右手就可以很容易的從背後把刀拔出來。

當然,每個人的習慣不同,也有清代畫像裡的武士是刀把向前佩刀。

但總體而言,刀把向後是適合騎射作戰的佩刀方式,也是被八旗士兵所普遍接受的。


冷兵器研究所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反戴?這刀面還一正一反?別介,人家指的是這大刀片子刀頭朝前,刀把朝後,這叫反戴。擱過去,咱漢家兒郎,這都是刀把朝前,刀頭朝後的。

那麼滿清的侍衛咋這麼幹呢?傳統?

啥傳統不傳統,就這事您得問乾隆,因為這事就是他乾的。

原因

就這麼一句估計有小夥伴要連珠炮一樣的發問了:“為嘛呀?這腰刀反戴好用?抽刀不費勁咋的啦?”

咋說呢?和您說的沒太大的關係。這是因為乾隆這人是一個很講究細節,儀式感很重的這麼一個人。

他老想著祖宗的東西這都好,就一味的去模仿,這改了就是大不敬,所以讓大傢伙跟著一起來牢記,對他來說這叫不忘本。

就和當年,康熙不喜歡熱武器一樣,本來這鳥銃在康熙的時候,就已經制作出了可以打到一百步距離的槍械,就因為他不喜歡,所以沒有推廣。

那麼到了乾隆的時候,乾脆這最好鳥銃打三十步,這都是精品了。

就這些個事都沒地和他講道理,那會地球這小村子,各家各戶都開始冒黑煙整工業革命了,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英國那倫敦,輪罩的霧氣這都是紅色的,而咱呢?還窩在地頭上懶的看一眼,就想著馬背上安天下,一個道理。

人家忙乎著工業革命。

就這會乾隆忙著整他的文字獄呢?就這檔子事,順治首創,也就弄了七次,接著是康熙和雍正接過了接力棒,倆人加起來才二十幾次。

可到了乾隆手上的時候,段位可就升級了,畢竟他本身就吹毛求疵的講究細節,一傢伙就弄了一百三十多次。

咱老百姓的事就不說了,就是當朝的官員,一傢伙就弄翻了給他修《四庫全書》的一幫子人,這幫人基本就被乾隆換了一茬,負責這事的頭頭紀曉嵐,就那喜歡啃豬蹄,抽旱菸的紀大煙袋好懸腦袋沒掉了,這後邊要不是和珅搭了一把手,這就交代了。(咱說的歷史,不是啥電視劇,紀曉嵐和和珅壓根就沒有矛盾,倆人的關係還不錯)

《四庫全書》是出來了,但被銷燬的古書就多達十五萬還多,大部分還是歷史孤本。

哎!這一叨叨就沒影子了,咱接著聊乾隆的反戴腰刀。

反戴腰刀

說了這麼多,其實大傢伙也應該明白,這反戴腰刀其實就是滿清還沒有入關之前,他們的一個老傳統。

畢竟過去他們屬於遊牧民族,天天的蹲在馬背上。您要是把這腰刀正戴,這騎馬的時候,刀柄朝前,一個操作不當這刀可就要掉下來。

那麼這掉下來其次,把這馬肚子,馬腿劃拉一道口子就不划算了,所以反戴腰刀,這可以有效避免這種尷尬的場面。

再有一截,您這操刀要和對方作戰,正戴,這刀往出一拔,您不覺得這一個不小心就能把這馬腦袋給劃了,這劃了不要緊,這要是把馬驚了,這可有好果子吃的。

而這反戴腰刀,前兩問題都能有效避免不說,還能單手拿刀。您自己想左邊挎刀,右手向背後摸,利用甩手的那股子勁,直接就能把刀給拔出來。

壓根就不用左手捏刀,騰出的左手,您是拉韁繩還是幹別的這都不耽誤。

所以反戴腰刀這是騎兵的標準姿勢。

而咱漢人一般都是以步兵為主,所以挎刀的時候,都喜歡正戴。

那麼滿清入關之後,順治,康熙和雍正他們三手底下的侍衛,都接受了咱漢人的做法——正戴。

可到了乾隆的手上的時候,他就感覺老祖宗的傳統這不能丟,就通過行政命令要求所有當兵的,這都得反戴,以示不忘老本。

話說這反戴腰刀,拔刀的時候他也麻煩,其中常用的一種,就是這臀部,狠命的一晃盪,這刀就隨著身體往右邊甩過去,跟著右手摸到,利用慣性這麼一抽刀就成。

這事,俺就腦補了一下,一大幫穿著黃馬褂的侍衛,遇到敵人,一起晃盪,然後抽刀,就這場景咋感覺那麼和諧呢?是俺想多了吧!

算了這腦補不過來,總之這反戴腰刀,抽刀的時候很不方便,他就是適合馬上作戰,步兵作戰這落伍。

但乾隆可不這麼認為,認為這是遵循祖制,可以時刻提醒人們要尚武。

事就是這麼個事,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清朝勇士的腰刀到底是正戴還是反戴。

清朝時期的勇士腰刀並不是一直反戴的。根據奕賡(道光年間侍衛)所著《侍衛瑣言》的記載,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前期的清朝侍衛佩刀,刀柄都是朝前,刀尖朝後。

到了乾隆後期侍衛的刀尖朝前,刀柄朝後,就是所謂的反戴了。這裡面有一個變化的過程。

清朝勇士的佩刀是正戴還是反戴?

我認為這裡一定要區別步兵佩刀和騎兵佩刀,因為作戰方式的不同,佩戴刀的方式也不同。

一、清朝騎兵的佩刀一般是反戴的

這個和記載沒有多大關係,假如你穿上清朝騎兵的配置,騎在戰馬上衝鋒時就能體會到為什麼佩刀要反戴了,這是騎兵長期作戰形成的標準動作。第一,騎兵佩戴的戰刀如果刀柄朝前容易脫落,傷及戰馬,同時如果拔刀可能更容易傷到戰馬了。第二、戰馬上反戴佩刀,在騎馬作戰時會自然而然跑到屁股上,左側佩刀,右手拔刀,安全快捷。所謂的“太平腰刀”的稱呼就是這樣來的,是長期作戰得出來的經驗。

二、步兵佩刀一般都是正戴的

步兵作戰和騎兵作戰模式不同,步兵的佩刀如果反戴拔刀也不容易拔出,這樣費事的反戴根本幫助不了作戰,反而增加作戰的反應時間,因此步兵作戰一般不會反戴佩刀的。

三、乾隆皇帝要求侍衛佩刀反戴的含義

本人以為,乾隆皇帝後期皇宮侍衛的佩刀改為反戴有這樣幾層含義:

1.時刻不要忘記滿清是馬上得天下,尚武的傳統不能丟。滿族的部隊大部分是騎兵部隊,佩刀都是反戴的。

2.乾隆時期天下太平,戰事不多,更多注重在禮儀和儀式上,統一規定一下成為定製。

3.侍衛佩刀反戴是出於安全考慮。步兵反戴佩刀,這樣拔刀不容易,而且拔刀時動作大,如果刺殺的話很容易被發現。

關於腰刀反戴的其他說法

根據一些評書的說法,腰刀反戴是下官對上官的尊敬,我認為這純屬訛傳。如下圖:

這是乾隆皇帝出獵圖,他的佩刀就是反戴的。他在尊敬誰?再看乾隆的另外一張畫:

這一張乾隆是正戴著佩刀。

在留存的清朝照片和圖畫中大部分的清朝勇士的佩刀都是反戴的,這和乾隆後期對侍衛佩刀的規定有關,已經形成一種清朝佩刀的制度方式,和作戰沒有多大關係。


穿越再現彼岸


腰刀刀柄在前,方便拔刀,遇危險時能夠迅速拔刀,從而躲避危險,將腰刀刀柄放到前面自然是正確的戴法,但在許多清朝遺留下來的畫像中,也能看出,清朝武士似乎於其他朝代,也與正常揣刀姿勢略有不同,清朝時期武士佩刀的刀柄並非是放在前面的,而是放在後面的,這又是為何?

不同的世代,成就了不同的習俗,清朝更是如此,清朝是女真族人後裔,也算得上是從馬背上建國的,清朝武士之所以將佩刀反戴,與騎兵的習慣有關。

或許在某些人看來,武士之所以將佩刀反戴,是因為清朝時期的獨特禮儀,因為將佩刀正戴會顯得有一種大不敬的意味,好像隨時都可能拔刀行兇一般,但實際上,之所以將佩刀反戴,還是與習慣有關。

相較於步兵,清朝時期的騎兵大多以擅射為主,射箭是所有遊牧民族都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騎兵更是如此,在作戰時,騎兵往往不會一開始就衝向敵軍,而是會從遠處利用箭矢射擊敵軍陣營,擊潰敵軍的心理防線,然後使用騎兵進行衝鋒。


因此,騎兵的腰間往往不止掛著佩刀,更是佩戴著弓箭,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兵之初,就以箭矢為騎兵的主要武器,所有的騎兵都需要掌握射擊技巧,不會射箭的騎兵不是好騎兵,相較於腰刀,箭矢的作用更是巨大。

像是清朝這種關外的少數民族,一般都有這樣的習俗,主要也是為了防止腰刀正戴為使用箭矢帶來各種麻煩,影響到射箭,但是,到後來的時候,這種習慣逐漸的成為了一項禮儀。

在某些人看來的,因為禮儀,所以騎兵的腰刀是反戴的,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與其說是因為禮儀所以反戴腰刀,不如說是因為反戴腰刀是一種習慣,所以才有了那種禮儀。

清朝建國之初,軍中統一訓練也是將腰刀反戴,但這一直以來也都是一種習慣,並非一種明確記錄在案的規則,到了和平年代,反戴腰刀就慢慢的成為了一種禮儀,成為了一種傳統一直保留了下來。


歸根結底,之所以清朝武士將腰刀反戴,是因為女真族是一個擅長騎射的民族,騎射的習慣就是將腰刀反戴,而有些人卻反而將根據這種習慣制定的禮儀當成了導致腰刀反戴的原因,那種說法是不對的。


魏青衣


我不從物理角度分析為什麼,腰刀反拿,我從歷史背景分析為什麼,,,,清朝武士,大家先明白一個現實,清未入主中原的時候,還是奴隸制度,是野蠻和極度的。 奴隸制下的武士,那肯定野蠻無比,比如褲腰帶栓上幾顆腦袋,比如兄嫂弟娶,甚至父妾子續,都無比尋常,那麼,你們知道,這種社會很野蠻,未開化,,野蠻也就是殺戮,殺戮追求效果最大化,和恐怖化,反拿腰刀的武士可以一下砍下一顆人頭,這就是為什麼。。過程和細節大家可以臆想一下。。😃😃



卓匠燈飾凌生


反戴腰刀源自滿足騎射傳統。


滿洲八旗反戴腰刀

大家都知道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家,建立了在當時所向披靡的八旗鐵騎,而這些騎兵最拿手的不是拼刺刀,而是射箭。

大家回憶下射箭的姿勢是什麼樣的?

沒錯,左手持弓,右手握箭。弓不離手,幾乎是每個八旗戰士所必備的素質。換言之,在戰鬥中,左手以及騎兵左側空間都要為隨時可以射箭做準備。這時候一把刀兵朝前的腰刀,簡直會礙眼到不要不要的。所以反戴腰刀源自滿足騎射傳統。

大家也可以假設一下,當反戴腰刀坐在馬鞍上,刀兵大致在自己的腰後部,右腿旁掛的應該是箭壺,左手持弓不變,接下來不論是射箭進攻還是,拔刀劈砍都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完全不需要多餘動作!

乾隆的突發奇想

清朝有一位名叫奕賡的滿清勳貴子弟,寫過一本名叫《侍衛瑣言》的書,將其6年的侍衛經歷的所見所聞進行了記錄。其中就有提到關於侍衛腰刀佩刀的事。

原來在滿清入關後,承襲明制,那時候侍衛的佩刀也都是朝前的。等到了乾隆朝,自認為聰明的乾隆皇帝認為滿族騎射有反戴腰刀的傳統,於是下令侍衛回覆祖制,從此侍衛又都開始反戴腰刀了。


船伕聊名著


跟近代游擊隊把駁殼槍插在後腰上是一個道理,彎腰方便不會戳到自己,拔出來具有隱蔽性。而且騎兵密集快速衝鋒的時候反手握刀,高速切割敵人的時候手腕不容易受傷。也可以一手重武器一手反把握刀護住整個手臂當盾牌抗住對方的刀砍,功能類似於十字鐵柺。


龍69258242


這個嘛,其實是實戰得出來的一個結果。

但是想想如果是在正式的比武之中,那當然雙方講究的是名正言順,除了日本的那個拔刀斬以外,其他的,本上都是把這個劍拔出來以後,然後對準敵人,這樣有一個準備的過程。

可是騎兵作戰大家都懂騎兵作戰,除非你直接裝配的是長兵器,否則一般情況之下跟敵人作戰的時候,就已經到了一種近身,雙方之間沒有任何反應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誰的出刀速度快誰就佔據優勢。

這個時候,如果說按照這個設定來講的話,反手要比正手出道的速度要快。

反手取刀,刀劃過的角度大概是90度,而如果正手渠道的話,那刀劃過的角度大概是180度,這樣的話取刀的速度高下立判,

所以在實戰的條件之下得到的一個結果,那就是刀最好是反配,配刀的刀把,朝向的方向,不是生前而是身後。

當然也有人會問,如果說這個時候對方利用長兵器跟你對決,那你不就是吃虧了嗎?這個時候都是掙著配還是反著配都沒啥問題。

這個裡面就得講到騎兵,另外一樣攻擊手段就是弓箭,蒙古騎兵為什麼可以縱橫整個歐亞大陸,弓箭的強悍就是蒙古騎兵稱雄的資本,所以八旗子弟在建立的那一刻,努爾哈赤就嚴格要求八旗子弟要善於騎射。

大都知道箭壺一般來講都是朝前的,因為射箭的時候,你在取自己弓箭的時候,你不希望你拿的是一把自己的佩刀吧?(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雖然一般來講受過訓練的騎兵都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可在戰場上面腎上腺素激增犯這樣的錯誤也是在所難免,此時為了區分弓箭的箭壺和佩刀,將二者朝的方向分開,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其實呢,努爾哈赤在建立自己騎兵的時候呢,這個習慣就出現在一些普通騎兵的習慣裡面到後來成為了一個大的趨勢,只不過到了清朝後期八旗子弟開始出現沒落以後,這個習慣就慢慢被丟棄掉。

戰場是最能夠磨礪一個技術的地方,技術的好壞在戰場上面立竿見影,好的技術能夠使戰場的傷亡率不斷降低,能夠使殺得敵人增多,但是錯誤的技術錯誤的觀念就會造成成千上百的士兵死去,這種死亡是沒有意義的,這種破爛的技術會立馬被淘汰掉,這個就是事實!


漩渦鳴人yy


腰刀作為珍貴的民族文物,歷朝歷代的造型和樣式都有所不同。

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就曾下令製作天、地、人腰刀30把,清朝於馬上得天下,腰刀是清軍常見的配飾和作戰武器,但從清朝流傳下來的許多畫像中看,清朝武士的腰刀佩戴卻是刀尖在前,刀柄向後,這一反戴方式有別於其它朝代。

其實清朝武士的腰刀也並非一開始就是反戴的,在清朝侍衛奕賡所著的《侍衛瑣言》中,康熙、雍正和乾隆前期,清朝侍衛的佩刀方式還是刀柄在前,刀尖在後,到了乾隆後期時,侍衛的佩刀方式才漸漸演變成刀尖在前,刀柄在後的反戴方式。

和步兵不同的是,清朝騎兵的佩刀方式一般都是反戴的,原因在於這樣的佩戴方式更便於作戰,騎兵作戰時,若是按照正戴“刀柄朝前,刀尖在後”的方式,不僅佩刀容易掉落,在拔刀作戰時也容易傷到戰馬,此外,在騎馬作戰時,刀柄自然會向身後靠攏,並不會影響拔刀的速度。步兵的作戰方式和騎兵不同,佩刀反戴的話,作戰時不容易拔出,反而會影響作戰速度,因此步兵作戰一般不會反戴腰刀。

中國傳統評書對於反戴腰刀有種說法,稱作“太平腰刀”,原因在於反戴腰刀時不容易拔刀,以表示自己沒有敵意,是下官在面見上司時的一種禮儀,表示對上官的尊敬。也有人認為刀柄向後根本沒辦法拔刀,只是當時的一種禮儀,然而從康熙皇帝的畫像中也可看出他是反戴佩刀的,可見禮儀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從清朝留存下來的照片和畫像中看,清朝武士大部分的佩刀方式都是反戴的,這和乾隆皇帝後期對於武士佩刀的規定有關,已然形成清朝的一種特殊佩刀方式,和作戰方式沒有了太大關係。

而乾隆皇帝之所以規定佩刀反戴,和滿清的尚武傳統不無關係,清王朝是以馬上得天下的,清軍的主力也以騎兵為主,騎兵的佩刀方式多是反戴,因此沿襲傳統,後來也規定皇宮侍衛佩刀反戴。

此外,乾隆皇帝時期,天下太平,沒有太多戰役,佩刀反戴更多情況下是用來表示一種禮儀,以示“太平”,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規定。再者,宮廷侍衛佩刀反戴,拔刀時動作幅度大且不方便,即便發生刺殺事件,也很容易被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