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葉縣八大景之“王喬飛鳧”與王喬墓

葉縣縣城東南行約15公里,座落著一座閱盡歷史近2000年的東漢大墓。大墓土臺高築,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上首有三間大殿式祭祠,下方立多通紀念碑刻,碑文上銘記著墓主人—一位偉大的古代賢士,人民至今仍十分懷念和愛戴的葉縣第二任縣令,東漢顯宗時期的清官幹臣王喬在葉主政期間所留下的些許足跡。

葉縣八大景之“王喬飛鳧”與王喬墓

王喬墓座落在葉縣仙台鎮東北拐村偏北部。由於千百年來民間盛傳的“天葬王喬,土自成墳”傳說的緣故,大墓所在地的仙台(原名墳臺)名字的由來也源於此。

仙台鎮原名墳臺鎮。1989年之前叫墳臺鄉,後撤鄉建鎮稱墳臺鎮。1995年,為方便招商引資,特別是為招引南方投資,由多方申請,後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據史書所記載的王喬駕仙鳧出入京師洛陽的傳說和唐時仙台為仙州的歷史史實,更名為現在的仙台鎮。鎮政府所在地的仙台街,也是因為“墳臺”的原因,劃分行政村時被分別叫成了與諸多村名不同的叫法—拐,以南北中心大街和東西中心大街為界,分成了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大角塊,分別叫做東北拐、西北拐、西南拐、東南拐。

也許是時間距今太久的緣故,也許是人民太愛自己的古代偶像,王喬帶有神話般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傳說的神奇和神秘色彩也越來越濃。

葉縣八大景之“王喬飛鳧”與王喬墓

據傳,王喬本為朝中尚書令,但當時由於葉縣妖氣太重,邪惡橫行,非常難以治理。多位被派來葉任縣令的官員或無疾而終,或中途被廢,均不能修成正果。沒辦法的情況下,顯宗帝一紙詔書調尚書王喬赴任治葉。

王喬賢德兼備,且為半仙之體。來葉後,他深入民間,體察民情,調查瞭解葉地混亂的原因和根源,他興教化、重農桑、修水利、護民田、通商路、治邪惡……,短短几年,人民逐步富裕,社會趨於安寧,百姓安居樂業,萬民拍手稱頌。

王縣令的治縣之策,在羸得萬民稱讚的同時,也難免會招來一小撮黑惡勢力的嫉恨和惱怒,他們千方百計設絆子,找茬子,不停地尋釁滋事。據說,古墳臺向西五里許,有一小村子叫火燒王(現已改名火山鋪),村子東頭有一棵大楊樹,樹徑有十人合圍之巨,高數丈。樹大招仙,這棵大楊樹上逐漸聚居了不少各地彙集而來的對王喬施政不滿的妖魔鬼怪,他們扮成老人,每天到縣府鼓嗓鬧事,因王喬是半仙之體,時間久了,這些妖人縱是喬裝打扮,也逃不脫王縣令的火眼金睛。這幫人的妖術終於被識破了,於是王縣令秘密告訴師爺,買來竹杆和生石灰粉,然後把竹杆中間關節打通,再裝入石灰粉,接著把那些鬧訪者請到衙內設宴招待一番後,很體恤地告訴他們:“你們都上了年紀,走路不便,今天本縣令每人發給你們一支柺杖,好方便你們走路”。接柺杖後,這些妖們異常高興,但不知是計。他們拄起柺杖一步一拄向回火燒王的方向走去,王縣令密令衙役遠遠跟蹤,一探究竟,當順著白灰印跡找到火燒王村東大楊樹下時,衙役們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這些妖怪們把王縣令發給的柺杖有序地靠在了大樹周圍,然後他們登上大樹不見了人影。衙役把探得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向王縣令作了彙報,後來再試再報仍舊如此。於是,王縣令痛下決心,命下屬官員,圍住大樹堆滿柴草,然後一把大火把大楊樹燒了,火光沖天,直燒了三天三夜。因被燒的這棵大樹,在當地顯得太大,堪稱樹王,所以,火燒樹王的故事被傳的時間久了,楊樹所在的小村子也就被叫成火燒王了。

葉縣八大景之“王喬飛鳧”與王喬墓

火燒大楊樹後,全縣大局著實穩了下來。但因點火時下屬官員沒有嚴格按王縣令要求的時機點火,結果有一隻狐狸精在放火前外出沒有趕回樹上,它逃過了一劫,但因此惱羞成怒,趁機潛入都城洛陽,混入宮中,附體皇后娘娘,使娘娘長期重病纏身,生命危在旦夕,御醫千方百計治療,娘娘病情卻始終不見好轉。後來,狐狸精纏住娘娘告訴皇上說非王喬心方能治癒奴病,非要皇上挖王喬心治病不可。看著娘娘的病情,皇上既心痛又非常為難,但當消息傳到葉地時,王縣令卻表現得異常慷慨,他已掐算出了皇后娘娘生病的緣由。因此,十分大義凜然,暗下決心,不僅要為國盡忠,而且找準機會為民除害。於是他穿戴整齊,暗藏鷹犬於袍袖之中。等到了朝堂,機智的王縣令以盡忠前要見娘娘一面為由,進入皇后娘娘宮中,剛一落座,王縣令眼疾手快,迅速放出鷹犬,鷹犬如離弦之箭直撲娘娘臥榻,附體娘娘的狐狸精無處隱身,原形畢現,嗷的一聲從娘娘臥榻底下躥出,被鷹犬利爪一把抓住……娘娘的病情從此一下子好了起來。據傳,後來王喬縣令在葉仙逝之後,皇后娘娘為表達哀思,還專程從京城洛陽趕來弔孝。傳說,現在葉縣境內的“娘娘廟村”多與那時皇后娘娘來葉弔孝時臨時駐足有關。

王喬有神術,他常常駕仙鳧出入京城洛陽朝見皇上。平頂山老城區北面的落鳧山就是他駕仙鳧去往洛陽途中歇腳的地方。據傳,那時的官員進京,或用車馬或者乘轎,到京城洛陽都需要很長時間,唯獨王喬縣令每去洛陽都如履平地,朝發夕歸。顯宗帝非常奇怪,密令太史伺暗中觀察,太史伺告訴皇上,每當王喬縣令來時,總會有雙鳧從東南方向飛來,皇上讓太史伺把握好雙鳧飛來的時間,布好羅網逮住雙鳧,結果得到了一隻朝靴。太史伺把朝靴拿給皇上印證,誰知竟是四年前皇帝賜給王喬任尚書官時所穿的朝靴,關於這一說法《葉縣志》卷之七“名宦志”記載得非常詳盡:“王喬,河東人也。顯宗世,為葉令。喬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於是候鳥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乃詔上方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現在的《平頂山日報》文化版的“落鳧”,恐怕也源於此吧!

葉縣八大景之“王喬飛鳧”與王喬墓

王喬不僅前知千年,後知萬世,而且能神算出自己的禍福安危。王喬臨終前,把衙吏、官員都叫到跟前,對他們說:“我將來死了,就把我的棺木吊到衙堂的房樑上,我頭朝的方向就是我將來要葬身的方向,待七七四十九天,棺木上有水滴出,那時就該把我下葬了。你們抬著我朝東北方向走,繩斷為葬”。待王喬縣令去逝後,衙役們按照他的吩咐,一絲不苟如約而行。他們抬著王喬爺的棺木一直向東北方向行進,直到現在的仙台南北大街的北閣時,系棺木的繩子突然斷了。衙役們大驚失色,他們紛紛祈禱:“王喬爺啊,您老人家一世英名,怎麼能葬在這個地方,把老百姓經常走的大道給擋起來呢?在這地方下葬您將來可是要落罵名的呀!”說著他們馬上分頭去找鐵鍬、钁頭等工具,等他們找好工具回來時,一陣狂風把王喬爺的靈柩捲走了,等塵埃落定,衙役趕到時,王喬爺已被埋葬,而且墓冢已經形成高高的土臺。正在他們驚愕之時,從天上忽忽悠悠飄下一條黃表,上書:天葬王喬。這便是“天葬王喬,土自成墳”的傳說。關於這一點,《葉縣志》上也有零星記載:“後天下玉棺於堂前,吏人推排,終不搖動。喬曰:天帝獨召我耶,乃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宿昔葬於城東,土自成墳。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無知者。百姓乃為立廟,號葉君祠”。牧守每班錄,必先謁拜之。吏人祈禱,無不如應。墓在今縣東南三十里墳臺村。

葉縣八大景之“王喬飛鳧”與王喬墓

王喬墓,佔地三畝有餘,保護非常完好,現已被列入上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園內有祭祠,四周有圍牆,園內專門有義務服務者晝夜值守。為方便崇拜者祭祀,院的南面和西面分別設有兩個大門,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香火十分旺盛,其它時間前來上香的香客也絡繹不絕。

由於王喬是葉縣人民自古及今公認的一代賢官,所以,人們至今景仰他、愛戴他。也許是他愛民太深的緣故,人們至今仍到他的墓前許願,求得保佑,結果是一一如願,一一順心。所以人們篤信,王喬爺依然在天上為他的後世子民們謀福祉,佑平安……,葉縣人民永遠銘記他,這位古代賢令,葉縣人民的父母官---王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