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叶县八大景之“王乔飞凫”与王乔墓

叶县县城东南行约15公里,座落着一座阅尽历史近2000年的东汉大墓。大墓土台高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上首有三间大殿式祭祠,下方立多通纪念碑刻,碑文上铭记着墓主人—一位伟大的古代贤士,人民至今仍十分怀念和爱戴的叶县第二任县令,东汉显宗时期的清官干臣王乔在叶主政期间所留下的些许足迹。

叶县八大景之“王乔飞凫”与王乔墓

王乔墓座落在叶县仙台镇东北拐村偏北部。由于千百年来民间盛传的“天葬王乔,土自成坟”传说的缘故,大墓所在地的仙台(原名坟台)名字的由来也源于此。

仙台镇原名坟台镇。1989年之前叫坟台乡,后撤乡建镇称坟台镇。1995年,为方便招商引资,特别是为招引南方投资,由多方申请,后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据史书所记载的王乔驾仙凫出入京师洛阳的传说和唐时仙台为仙州的历史史实,更名为现在的仙台镇。镇政府所在地的仙台街,也是因为“坟台”的原因,划分行政村时被分别叫成了与诸多村名不同的叫法—拐,以南北中心大街和东西中心大街为界,分成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大角块,分别叫做东北拐、西北拐、西南拐、东南拐。

也许是时间距今太久的缘故,也许是人民太爱自己的古代偶像,王乔带有神话般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说的神奇和神秘色彩也越来越浓。

叶县八大景之“王乔飞凫”与王乔墓

据传,王乔本为朝中尚书令,但当时由于叶县妖气太重,邪恶横行,非常难以治理。多位被派来叶任县令的官员或无疾而终,或中途被废,均不能修成正果。没办法的情况下,显宗帝一纸诏书调尚书王乔赴任治叶。

王乔贤德兼备,且为半仙之体。来叶后,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调查了解叶地混乱的原因和根源,他兴教化、重农桑、修水利、护民田、通商路、治邪恶……,短短几年,人民逐步富裕,社会趋于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万民拍手称颂。

王县令的治县之策,在羸得万民称赞的同时,也难免会招来一小撮黑恶势力的嫉恨和恼怒,他们千方百计设绊子,找茬子,不停地寻衅滋事。据说,古坟台向西五里许,有一小村子叫火烧王(现已改名火山铺),村子东头有一棵大杨树,树径有十人合围之巨,高数丈。树大招仙,这棵大杨树上逐渐聚居了不少各地汇集而来的对王乔施政不满的妖魔鬼怪,他们扮成老人,每天到县府鼓嗓闹事,因王乔是半仙之体,时间久了,这些妖人纵是乔装打扮,也逃不脱王县令的火眼金睛。这帮人的妖术终于被识破了,于是王县令秘密告诉师爷,买来竹杆和生石灰粉,然后把竹杆中间关节打通,再装入石灰粉,接着把那些闹访者请到衙内设宴招待一番后,很体恤地告诉他们:“你们都上了年纪,走路不便,今天本县令每人发给你们一支拐杖,好方便你们走路”。接拐杖后,这些妖们异常高兴,但不知是计。他们拄起拐杖一步一拄向回火烧王的方向走去,王县令密令衙役远远跟踪,一探究竟,当顺着白灰印迹找到火烧王村东大杨树下时,衙役们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些妖怪们把王县令发给的拐杖有序地靠在了大树周围,然后他们登上大树不见了人影。衙役把探得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王县令作了汇报,后来再试再报仍旧如此。于是,王县令痛下决心,命下属官员,围住大树堆满柴草,然后一把大火把大杨树烧了,火光冲天,直烧了三天三夜。因被烧的这棵大树,在当地显得太大,堪称树王,所以,火烧树王的故事被传的时间久了,杨树所在的小村子也就被叫成火烧王了。

叶县八大景之“王乔飞凫”与王乔墓

火烧大杨树后,全县大局着实稳了下来。但因点火时下属官员没有严格按王县令要求的时机点火,结果有一只狐狸精在放火前外出没有赶回树上,它逃过了一劫,但因此恼羞成怒,趁机潜入都城洛阳,混入宫中,附体皇后娘娘,使娘娘长期重病缠身,生命危在旦夕,御医千方百计治疗,娘娘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后来,狐狸精缠住娘娘告诉皇上说非王乔心方能治愈奴病,非要皇上挖王乔心治病不可。看着娘娘的病情,皇上既心痛又非常为难,但当消息传到叶地时,王县令却表现得异常慷慨,他已掐算出了皇后娘娘生病的缘由。因此,十分大义凛然,暗下决心,不仅要为国尽忠,而且找准机会为民除害。于是他穿戴整齐,暗藏鹰犬于袍袖之中。等到了朝堂,机智的王县令以尽忠前要见娘娘一面为由,进入皇后娘娘宫中,刚一落座,王县令眼疾手快,迅速放出鹰犬,鹰犬如离弦之箭直扑娘娘卧榻,附体娘娘的狐狸精无处隐身,原形毕现,嗷的一声从娘娘卧榻底下蹿出,被鹰犬利爪一把抓住……娘娘的病情从此一下子好了起来。据传,后来王乔县令在叶仙逝之后,皇后娘娘为表达哀思,还专程从京城洛阳赶来吊孝。传说,现在叶县境内的“娘娘庙村”多与那时皇后娘娘来叶吊孝时临时驻足有关。

王乔有神术,他常常驾仙凫出入京城洛阳朝见皇上。平顶山老城区北面的落凫山就是他驾仙凫去往洛阳途中歇脚的地方。据传,那时的官员进京,或用车马或者乘轿,到京城洛阳都需要很长时间,唯独王乔县令每去洛阳都如履平地,朝发夕归。显宗帝非常奇怪,密令太史伺暗中观察,太史伺告诉皇上,每当王乔县令来时,总会有双凫从东南方向飞来,皇上让太史伺把握好双凫飞来的时间,布好罗网逮住双凫,结果得到了一只朝靴。太史伺把朝靴拿给皇上印证,谁知竟是四年前皇帝赐给王乔任尚书官时所穿的朝靴,关于这一说法《叶县志》卷之七“名宦志”记载得非常详尽:“王乔,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鸟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上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现在的《平顶山日报》文化版的“落凫”,恐怕也源于此吧!

叶县八大景之“王乔飞凫”与王乔墓

王乔不仅前知千年,后知万世,而且能神算出自己的祸福安危。王乔临终前,把衙吏、官员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将来死了,就把我的棺木吊到衙堂的房梁上,我头朝的方向就是我将来要葬身的方向,待七七四十九天,棺木上有水滴出,那时就该把我下葬了。你们抬着我朝东北方向走,绳断为葬”。待王乔县令去逝后,衙役们按照他的吩咐,一丝不苟如约而行。他们抬着王乔爷的棺木一直向东北方向行进,直到现在的仙台南北大街的北阁时,系棺木的绳子突然断了。衙役们大惊失色,他们纷纷祈祷:“王乔爷啊,您老人家一世英名,怎么能葬在这个地方,把老百姓经常走的大道给挡起来呢?在这地方下葬您将来可是要落骂名的呀!”说着他们马上分头去找铁锹、镢头等工具,等他们找好工具回来时,一阵狂风把王乔爷的灵柩卷走了,等尘埃落定,衙役赶到时,王乔爷已被埋葬,而且墓冢已经形成高高的土台。正在他们惊愕之时,从天上忽忽悠悠飘下一条黄表,上书:天葬王乔。这便是“天葬王乔,土自成坟”的传说。关于这一点,《叶县志》上也有零星记载:“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耶,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百姓乃为立庙,号叶君祠”。牧守每班录,必先谒拜之。吏人祈祷,无不如应。墓在今县东南三十里坟台村。

叶县八大景之“王乔飞凫”与王乔墓

王乔墓,占地三亩有余,保护非常完好,现已被列入上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内有祭祠,四周有围墙,园内专门有义务服务者昼夜值守。为方便崇拜者祭祀,院的南面和西面分别设有两个大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香火十分旺盛,其它时间前来上香的香客也络绎不绝。

由于王乔是叶县人民自古及今公认的一代贤官,所以,人们至今景仰他、爱戴他。也许是他爱民太深的缘故,人们至今仍到他的墓前许愿,求得保佑,结果是一一如愿,一一顺心。所以人们笃信,王乔爷依然在天上为他的后世子民们谋福祉,佑平安……,叶县人民永远铭记他,这位古代贤令,叶县人民的父母官---王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