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請問一下大家,水銀溫度計測體溫需要加0.5度嗎?為什麼?

機器貓6381


平時我們說體溫超過37.3℃為發熱指的是口腔溫度(最新版診斷學),而口腔溫度往往比腋溫高0.2-0.3攝氏度,所以說你如果以37.3為標準的話,用水銀溫度計測的體溫後需要加0.3攝氏度。而腋溫正常範圍為36-37,如果測完腋溫後不加的話,那發熱的標準應為37,即腋溫超過37度即為發熱。


百里迷迭香


不需要。

實際上,水銀溫度計可以說是各種溫度計裡最準確的了。單純以溫度計的類型來說,它沒有什麼誤差。

而所謂的加0.5℃,主要還是看測量的部位。人的體溫,實際是以直腸溫度最接近人的深部體溫。但一般來講,卻是以口腔溫度為基準。

從測量部位上說,正常的直腸溫度約在36.5~37.7℃,比口腔和腋下溫度都要高一些。如果直接測量口腔溫度,就相當於比較標準了,測量腋下的話,就需要加一點,才算是真實體溫。

但是,人的體溫只是相對恆定,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所以你加不加,得出的測量結果都不準。自己在家測得的結果,對醫生來說也僅僅是個參考值,卻不是拿它作為一個絕對性的審證標準的。

而且,如果你想要得到真實體溫,只量一次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是現實中,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一點了?醫生也知道,你連平均值都沒取,你所說的數字,只能做個大概參考,根本就沒指望過你測準。

當然了,你可能是拿測量結果用於自我判斷,但實際上這也沒太大的意義。

我曾經說過,人體處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精神緊張、食物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時的狀態叫做“基礎狀態”,基礎狀態下的體溫,就叫做“基礎體溫”,也叫“靜息體溫”,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測定。基礎體溫因人而異,沒有一個固定的值。

用於自我判斷,體溫結果也只不過是個大概的參考。主要看的,不是一次的測量結果,而是一段時間內體溫走向趨勢的變化。

所以,不論你測得的體溫值究竟是多少,如果懷疑是病理性的情況,比如發熱,測一次之後,2~3小時後再測,數值有上升,就暫時以發熱論,沒有上升,就以正常論。

當然了,這還是有個限度的。以發熱論,不論測的是什麼部位,超過37.7℃,就要提高警惕。低於37.7℃,就不要自己嚇自己。


純鈞LHGR


你好,水銀溫度計測體溫不需要加0.5度的哦。為什麼呢?

一、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水銀溫度計的原理:

水銀溫度計就是我們常用的體溫計,它的工作物質是水銀,它的液泡容積比上會面細管的容積大的多,液泡裡的水銀由於受到人體體溫的影響因此體積膨脹,就會向管內水銀柱空隙處擠壓,從而看到水印柱的上升變化。

其次因為溫度計的下部靠近液泡處的管頸是一個很狹窄的縮口,在測體溫時,液泡內的水銀,受到人體體溫的影響而在內部膨脹,水銀就可以看由縮口部上升到管柱某位置,當水銀與體溫達到熱平衡時,水銀柱恆定。從而形成體溫測量的作用。在不用之後,溫度計離開人體,因為外界氣溫比人體體溫低,因此水銀會慢慢的遇冷體質收縮,水印就在狹窄的縮口部斷開,使已升入管內的部分水銀退不回來,仍保持水銀柱在與人體接觸時所達到的高度。因此我們使用前就需要用力甩幾次,以達到水銀回到容器內,這樣測量的結果才會更加準確。

二、那我們在使用水銀溫度計的時候如何操作才是正確和更加準確呢的呢?有以下做法:

1、我們拿到體溫計後不要馬上進行體溫測量,首先我們要觀察一下體溫計的讀數,如果溫度超過了35度,那麼就需要一手拿著體溫計沒有水銀的一端然後用力甩,直到溫度計中的水銀讀數在35度以下;

2、然後,放到人的腋窩處,一定要水銀頭處全部放進去,然後胳膊放下來,全部包住溫度計的水銀頭;

3、等待5分鐘後,等到溫度穩定,拿出來水平觀測水銀柱的變化;

4、我們看溫度計時候,不要握銀頭,應該握住玻璃一端,視線和溫度計持平,看到一條灰色的粗線,粗線終點就是溫度計的度數;

5、第4步操作正確後就可以對照開始讀數,37度是標準溫度。過高或是過低都要注意身體是否出現不適,有身體情況應及時就醫。


雲吞麵的幻想


水銀溫度計口腔測量以溫度計顯示為準。腋下測量加0.5。因為體表溫度低於口腔溫度。肛門測量減0.5,因為直腸溫度高於口腔溫度。這正負兩個0.5是無數的正常體溫數據彙總統計出來的結果,涵蓋了99%正常體溫的人,是一個科學標準。


菩提新客


不用加!照此標誰;腋下36℃至37℃,口腔36.3℃至37.2℃,肛門36.5℃至37.5℃,在此範圍內都算正常!


保熙閒人


不用加,因為大家都是這麼測得,你的加0.5就比普通人高0.5,存在即是合理,不用考慮太多。


昂天帝國


應該是腋溫加0.5,口溫加0.3,就都等於肛溫(人體中心溫度)。


永遠的金彩


一般腋下測需要加0.5度,口腔測和肛不加,因為體外測和內測有所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