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麼?如何當好家長?

冀城金山鷹


我認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關愛和尊重。怎樣才能當好一名好的家長呢?我認為是:

家庭的教育主要是品格的教育。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就家長。我們常說"為人師表",其實家長也一樣,家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都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我接觸過這樣的一個孩子,十二三歲,穿著挺好的,家庭條件應該不錯,長得也挺秀氣的,但這孩子只要和別人說話就是滿口成"髒",而且覺得很自然的樣子,後來從傍人那裡知道,這孩子拆射的是他父親的影子。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家長就應該做好榜樣,比如父母每天在家吵吵鬧鬧卻希望孩子頻頻有禮,或者是一天到晚都沒給過孩子好臉色,卻期望孩子尊重自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有愛的家庭中才教育積極向上的孩子。在下鄉的時候看到這樣的一家人很是感動和佩服。孩子十歲,媽媽因為意外只能坐在輪椅上,但她每天都堅持會家人煮飯,做菜,爸爸總在出門工作前把菜切好,孩子放學回家也總是主動地進幫助媽媽,母子倆有說有笑的,吃飯時,孩子幫爸爸媽媽裝湯,盛飯,勤快得很,父母看孩子的眼光都是充滿了愛的。家庭和諧是父母應該提供孩子的。

愛孩子,但不溺愛孩子。教會孩子一定的生活技能,讓孩子參予到家庭的建設當中,比務力所能及的家務;教會孩子判斷對錯的能力,孩子犯錯的時候一定要糾正,不能包庇,讓孩子從小知道什麼是應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尊重孩子,也教會孩子尊重他人。家長千萬不要當專制型的家長。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家長們儘量地做到在尊重孩子的前提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在家孝順父母,去門尊重別人,學會友善待人。

好的家長並不一定有多高的學歷,多大的能耐,但品格方面一定是優秀的。



蟬之羽


家庭教育的核心,說實話,我做了17年的家長,我也沒掌握,我只能和你說說就剛剛我家因為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一次戰爭,

原因是晚飯過後,孩子爸爸給他削了一個菠蘿,送進正在學習的孩子房間,但由於孩子爸爸天生大嗓門,孩子因為父親的驚擾,言語有些不善,等爸爸回屋就拿起手機生悶氣,我問。孩子衝撞你啦?他說嗯,不如養個畜生,我看這是真生氣了,我本想配合爸爸,藉著這個機會,教育一下孩子,把孩子喊過來說我們一家人聊聊,我說不知道是不是疫情的原因,上學的不能上學,上班的也沒開工,宅在家,可能大家火氣都有些大,說話都不太注意,,誰知剛剛大家都沒說幾句,爸爸就爆發了,說沒什麼好說的,以後孩子的一切花銷我不管,就當沒有這個孩子。愛咋地咋地!我也有些激動,我說你不能這樣,有事情有誤會我們可以說。大家都說出來,才能知道自己錯了,不能停留在你父輩的教育水平,你爸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孩子,誰知道我可能觸犯了他的痛點,大喊到,別和我說我爸,他對我啥樣?我對孩子啥樣,能比嗎?(說實話,愛人文化水平有限,認識也有限,他對孩子的好只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滿足孩子的要求)說完,手機一摔,去客廳抽菸去了,留下我不知所錯,

其實我只想他知道,孩子青春期,需要理解,也需要平合教育,可在這件事上,我們從來就沒有過共鳴,孩子爸爸要不就無條件服從兒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大半夜為孩子做夜宵,要不就引雷反應,一點就炸!我只希望也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好好的和孩子聊聊。誰知,事與願違,果然兒子埋怨爸爸脾氣古怪,他掌控不好,不知什麼時候就生氣爆發,爸爸說兒子不敬父母,言語經常衝撞……不歡而散!

這就是我家的家庭教育現狀,今天說出來,一是發洩一下自己。二是希望你能摒棄我們家庭的不足之處,從中學到什麼,能掌握到家庭教育的精髓。



天茹吧啦


家庭教育的核心首先是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家長過於忙從,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就不能更好的去引導孩子,教育孩子!

那麼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呢?我是一個幼兒園孩子的媽媽,我覺得幼兒園階段,4-5歲我的孩子需要的

1父母的陪伴 所以我們家長要儘可能多陪陪孩子,一起讀讀書,一起玩玩具,一起做某件事,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父母給予他的愛,因為情感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2同伴的陪伴 孩子這個年齡段是需要其他同伴的,這樣能學會與其他小夥伴相處,這是不可缺少的!家長無法替代,所以要多讓孩子去接觸同齡小朋友!家人們,複製後去淘寶粘貼,領券購買能省點錢

3孩子還需要獨立的空間,有自己獨立的活動!所以家長要從這些方面去引導教育孩子,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儘量去營造,才能從家庭教育上取得勝利✌!教育不單單屬於老師,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




樂樂媽820


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歸屬感,價值感和愛。


歸屬感

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比如家庭、工作單位、希望加入某個團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和減少孤獨感或者安全感。

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而且社交圈狹窄,朋友不多,生活單一,缺乏興趣愛好等。

孩子最希望的是在父母那裡找到連接的歸屬感,當他們找我們做一些事情或磨人的時候,就是希望得到我們的注意,跟父母建立連接,如果我們接受,孩子就會覺得被重視,有歸屬感。

但是如果我們找各種理由拒絕孩子的話,他們就會感到很無奈和沮喪,由於他們不會用更好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就選擇了打擾和搗亂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當孩子出現拖拉磨蹭,愛哭、膽小、厭學等情況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批評孩子,而沒有意識到,其實孩子是想跟我們建立連接獲得歸屬感和更多愛。

當我們和孩子進行連接的時候,要尊重他們,蹲下來和孩子平視的位置,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

價值感

當受到他人的重視和肯定,或者是被需要或受到良好的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有這種情感體驗的人,一般會表現的自尊、自信自強,相反,缺乏這種體驗的人則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還會自暴自棄。

那麼,體現在孩子身上對價值感的需求,就是他們希望能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認可,當他們感到自己很重要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就覺得他們能做的更好,也就會更加的合作。

反之,當他們覺得自己不被認可或不重要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容易憤怒,發脾氣或者有攻擊行為。

如果想幫助孩子重新找回價值感,我們就可以賦予孩子一些職責,比如讓他們幫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麼他們就會很開心,並且認真的對待你交給他的事情。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愛尤為重要,這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養料。

但是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責罵和打來糾正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用父母的話說這是愛孩子,為了孩子好,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他們感受到愛了嗎?當你在打罵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是恐懼和害怕的,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

愛就要表達出來,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在糾正一些錯誤的時候,多用和善的態度,情感引導的方式,那麼,我相信孩子會更配合,而且會更有效果。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我,每天解答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若水說育兒


我是80後,兩個兒子的爸爸,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優秀人格和品德的養成以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兩條同等重要!

1,在優秀的人格和品德的養成方面,我個人偏重於傳統教育的滲透,《弟子規》給予了我們很多優秀的品德教育,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助人為樂,等等,對於孩子來說,長大了可以自豪的說,我父母從小給到的教育就是要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有高尚人格的人,這何嘗不是我們做父母的希望看到的呢?

2,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我個人認為,父母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我的兩個寶寶都是男孩子,一個五歲多,一個三歲多,我鼓勵孩子們適當的多動一些,並且我會竭盡所能在他們面前展示出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我感覺他們兩個的年齡段,正是塑造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這個期間應該及時的修剪掉不應該長出來的“歪枝”,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以上是個人觀點,跟大家共享,歡迎討論指正![祈禱]


Di先生


回答很長,請耐心閱讀,觀點可能片面,但我們都是第一次做家長,剩下的,我們共同努力探討吧。

很多家長都說教育孩子而已,誰不會啊?以前我們自己的父母不也是什麼也不懂我們還不一樣被教育長大嗎?

確實,這句話挑不出什麼錯誤,但是,時代不同了,教育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畢竟以前,我們可沒有上過現在孩子上的那麼多的培訓機構、技能訓練班啊。

教育孩子的關鍵點:

教育孩子首先要注意家庭環境,如果你發現一個家長滿口髒話,那他教育出來的孩子,也肯定是和他的家長相似的。

在教育孩子學習時,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過於粗暴,甚至有的家長會覺得用棍棒教育孩子是最好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很多家長都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方式,覺得孩子“不打不成才”,但往往這種教育方式只會適得其反,棍棒教育只會讓孩子出現厭學的後果和反叛的心理。

有的孩子會在家長嚴加管教後費盡心思的想著如何去逃避捱打,於是很多孩子便開始抄襲作業,篡改成績,考試作弊。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方法不能過於粗暴,以免給孩子造成身心傷害。

孩子的內心是比較脆弱的,尤其是經不起來自父母口中的諷刺、挖苦等語言。很多家長對孩子有“精神虐待”,可能你會反駁我,並且義正言辭的說:“這不可能。”但事實上,你仔細想一想,在你著急的時候,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種話?

你這個榆木腦袋,笨死了。你怎麼這麼沒用?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哪個不比你強?

這種訓斥、謾罵的語言來對待一個孩子,當他們聽到後,自尊心會受到強烈的傷害,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用諷刺、挖苦的方法。

還有很多家長,平日裡忙的幾乎不著家,但一到各種考試結束後,總會有大把的時間來拷問孩子的成績。平日裡不管不問,考試結束算總賬。孩子沒考好,家長就開始訓斥,絲毫不考慮自己平日裡根本沒有管孩子的學習,如果平日裡多抽些時間陪孩子學習,幫孩子解決難題,輔導、關心孩子的學習,那孩子自然會努力。

我國有句老話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成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甚至給孩子安排很多的作業、輔導班、技能培訓班,嚴重影響了孩子的休息,超過孩子負荷。其結果便是讓孩子疲憊不堪,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成長髮育,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人的大腦負擔是有限度,超過最大限度後會影響學習效果,長時間學習不僅不會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反而會拖慢學習進度。

現在的家庭中都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子轉,有的家長心疼孩子便開始大包大攬包辦一切,怕孩子作業寫的不好會被老師批評,又怕孩子作業太多寫不完影響休息,於是便出現了家長親自上陣代替孩子完成作業的現象。這種替代式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養成依賴性,會把家長當成“柺棍”,離開了“柺棍”便不能自行行走。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絕不會那麼難,只要家長肯用心,肯細心,那何愁孩子不成材呢。

一個優秀的家長,從來不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

或許每個家裡有寶寶的家長都曾做過這種事,面對可愛的小寶寶總是忍不住在不經意間問一句:“寶寶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在寶寶心裡媽媽排第幾?”“姥姥好還是奶奶好呀?”“媽媽和奶奶你更喜歡和誰在一起?”

這些話應該很熟悉吧?真是像極了家庭版的“宮鬥”。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還有更加升級版本的:比如當小孩子很想吃的東西被父母明令禁止,這個時候,很多疼愛孫輩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便會心疼的跳出來說:“奶奶(姥姥/爺爺/姥爺)給你買,還是奶奶對你最好啦。”

這句話,應該都很熟悉吧?

但是你並不知道,這種看似無意又毫無惡意的問題,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這種毫無疑義的問題,會讓孩子變得惶恐不安,即使你得到了孩子的肯定,又能怎麼樣呢?只是滿足了自己內心一點點小小的虛榮,在孩子面前刷足了自己的存在感。

而聰明的家長,從來不會如此刻意的在孩子面前刷新存在感。那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教育孩子時要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成長環境,不只是吃的穿的有多好,而是在家庭氛圍,教育方式上能夠以孩子為重,而不是以滿足家長自己內心虛榮為目的。給孩子一個自由開明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讓孩子有一個足夠放鬆的環境,而不是時時刻刻都要面對著長輩的逼問。

看起來並不重要的問題,但你整天問,你問完了你媽問,你媽問完了你婆婆問。小孩子每天處於惶恐不安中,內心忐忑糾結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不斷地在孩子面前強調自己對他有多好,詢問自己在孩子心裡排位第幾,忙著鞏固自己在孩子心裡的重要程度,只會讓孩子處於惶恐不安之中。

其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忌諱的便是立場不夠統一。很多時候,年輕的家長們從網絡上懂得了更多的新一代的科學餵養方法,比如睡前不會讓孩子吃太多糖或者直接禁止,這個時候隔代長輩們便跳出來了,安慰孩子:“沒事沒事,到奶奶這裡來,奶奶給你吃,奶奶心疼你。”“爸爸兇你了?沒事,來爺爺這裡,爺爺保護你。”

或許只是因為心疼孫孫,並沒有別的意思,但無形之中會讓孩子覺的,爺爺奶奶就是自己的庇護所,當下一次父母再教育孩子時,他便會立刻跑到爺爺奶奶身邊尋求庇護。久而久之,會讓父母教育孩子越來越難,而孩子在隔代長輩的庇護下,也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管教。

最後,一個足夠優秀的家長,是絕對不會在孩子面前刷存在,這是本文一直強調的一句話。這個存在感不是指讓孩子感覺不到家長的存在,而是在孩子面前不刻意強調自己的比別的長輩更加的疼愛她。應該告訴孩子,家裡人都非常的愛你,而不是隻說“我有多愛你,比其他人更加愛你,所以你也要最愛我。”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們都是第一次,慢慢的自己摸索,自己成長。其實我們做父母的年紀,和孩子的年紀是一樣大的。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才被叫做“爸爸”或者“媽媽”。


孕期育兒小貼士


想要孩子做什麼,如果家長先做到了,能起到最好的帶動作用。比如孩子挑食,那你最好看看家長是不是也有一個不愛吃什麼,而且吃飯的時候通常都潛意識的迴避著。如果家長都是胃口很好,一點不挑食的,孩子多半也不會挑食,他也學習不到挑食這件事,他只會覺得這個不太喜歡,少吃一點,不會一點都不吃,因為他看到的家長都是任何菜都要吃一點的。

拿孩子的開始說吧,五六歲,或八九歲,或十一二,你希望孩子什麼樣?無非希他好好學習,不貪玩,考試能考班級前幾。考個好高中,要麼是考個名牌大學。成為別人眼中的誰誰誰。

殊不知,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自律的家長,他們甘心情願放下應酬和娛樂,靜心陪伴孩子成長。影響的力量,榜樣的力量,他們看的很重。假設有個畫面:電視臺突然採訪孩子(是突然,孩子不會受外界干涉,自然反映家庭的氛圍):爸爸或媽媽,在家最喜歡做什麼?你看到的爸爸或媽媽,在家裡,他們的不部分時間,在做什麼?

心理學裡有個流派叫人本主義心理學,它之所能夠獲得那麼多肯定與認同,就在於它鼓勵人們做真實的自己,教導人如何成為一個人。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追求表面的良好,為良好而掩藏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情緒,而是想法可以真實溝通、情緒可以自然流淌。

而我們的家庭中,有多少孩子是活在父母的各種“標準”、“應該”、“要求”之下,漸漸活成了空心人?而又有多少父母,自己的人格發展不健全、錯誤的育兒方法,以愛之名行傷害之事,可怕的是,還不自知。



卓昱名


“身教重於言教”,我認為這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義。

老師只在上課時露臉,生活一面看不到。父母首先是生活角色,言行舉止都落在孩子眼裡。言行一致,言傳身教,才能讓孩子信服接受,耳濡目染見樣學樣。

第二,側重德育,即如何做人。學校教育重在知識傳授,德育只貫穿其中。“寧可不成材不能不成人”,成不了棟樑之才,至少不要淪為社會的禍害。

第三,做人首先是誠實正直,有的家長怕孩子到社會上吃虧,看其巧言令色會來事,不批評反而點贊,把孩子往溝裡帶。日後他可能頭一個蒙你、啃你,沒得啃了甩你。近水樓臺啊。

第四,培養孩子自食其力,首先從勤儉入手。勤著往裡賺,儉著往外花,日子咋都能過下去,不管有沒有大出息。

第五,勤,首先從生活小事入手。不要覺得孩子讀書辛苦,一應雜事全都代勞。大錯特錯!讀書最苦,不信自己悶家裡讀三天書體驗一下。儉,從不攀比入手,不要有追求名牌注重外表的虛榮心。

拉拉雜雜,個人心得。吾兒高考保送南京大學學物理,繼而申請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直到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現為科學家,實現了打小的理想。

誠哉斯言,可酌情借鑑。


亦清亦虹


對於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麼?如何當好家長這個問題,我感覺核心就是品格的教育。品格通俗話講就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尊敬師長、尊老愛幼、不虛榮攀比、接納自己不妄自菲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品格教育的源泉。平時我們常說“上行下效”,所以我們家長自身要以身作則,你想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你家長必須要做什麼樣的人。其實教育孩子這塊,就是說上三天三夜估計也說不完,他涵蓋面很廣,也很深。作為我個人來講,我不是什麼教育家,也不在教育領域有啥多大貢獻,但是我感覺,知識層面的教育孩子獲得相對來講很容易(只要孩子願意),但是家庭給與孩子的品格教育決定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能否立足,能否把人生路走的更寬更遠!謝謝!望不吝賜教!


爭取做更好的自己


您好,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長的自我成長。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拿孩子的開始說吧,五六歲,或八九歲,或十一二,你希望孩子什麼樣?無非希他好好學習,不貪玩,考試能考班級前幾。考個好高中,要麼是考個名牌大學。成為別人眼中的誰誰誰。

殊不知,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自律的家長,他們甘心情願放下應酬和娛樂,靜心陪伴孩子成長。影響的力量,榜樣的力量,他們看的很重。假設有個畫面:電視臺突然採訪孩子(是突然,孩子不會受外界干涉,自然反映家庭的氛圍):爸爸或媽媽,在家最喜歡做什麼?你看到的爸爸或媽媽,在家裡,他們的不部分時間,在做什麼?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玩手機,玩遊戲,看電視。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讀書,看書,寫文章。

孩子的優劣,答案就有了。

教育,就是個影響。是大孩子對小孩子的影響。家長刻意的那種權威,越少越好。你只要做,孩子看了,自然去學,去模仿。拿本書,認真看起來,即使不愛看,裝裝樣子,要知道孩子是不知道裝樣子的。尤其孩子處於六七歲的年齡,我就是這樣做的。當然,我是真看書。

您可能說,上班那麼累,回家就想放鬆,就想玩遊戲。那就看你的權衡了。是孩子成長重要,還是你的放鬆重要。孩子的成長關鍵期,一旦過去,想影響怕也無事無事。世間萬物,無非就是個選擇的問題。你可以選擇這樣做,也可以為所欲為。

如果你認為你的孩子有問題,那麼孩子的那些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都是親自照看她的大人的問題。

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長的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