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聽風系列(十六)-短中之別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像是在路上!經過一段狂奔以後,你需要減慢速度,甚至停下來看一看,歇一歇,想一想下一段路該怎麼走!

人生的路怎麼走不僅需要思考,更需要平衡,平衡是為了把人有限的精力合理地分配至效力最大化,這就是厚積薄發,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前言

近期轉換成短線體系之後,自己近期的業績迎來一個比較大的爆發。在此之前,我以業績中線股為主。這三個月多來的調整中,我對短線、中線之間的差別,做了深入的思考,得到了自己關於短線、中線的差別的本質,這也對我以後靈活在短線、中線之間切換提供了可能,也為日後承載更大的資金量和流動性建立基礎,算是對整個體系完成了進一步的優化,特此做整理,分享給大家。

全篇的核心,就只有四個字“”短中之別“”,換成白話就是“”短線和中線的異同究竟是什麼?“”

一、持股時間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短線和中線最大的區別,就是時間。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短線通常是指“一個星期或兩個時期以內的時期,投資者只想賺取短期差價收益,而不去關注股票的基本情況,主要依據技術圖表分析。一般的投資者做短線通常都是以兩三天為限,一旦沒有差價可賺或股價下跌,就平倉一走了之,再去買其他股票做短線 ”。

中線通常是指“對股票本身作了一番分析,對上市公司近期的表現有一定信心,並認為當時股票價格適中而買入,一般持有一個月甚至半年左右,以靜待升值,博取利潤 ”。

長線通常是指“對某隻股票的未來發展前景看好,不在乎股價一時的升跌,在該只股票的股價進入歷史相對低位時買入股票,作長期投資的準備。這個長期一般在一年左右或以上 ”。

照這個定義來看,短線和中線、長線的差別,最大的是時間,短線是不超過2周;中線一般是一個月到半年;長線是一年以上。

但是,僅僅以持股時間來作為判斷短中的標準有失偏頗。有些中線股可能在一個短期內走完了股價的主升浪,這時候再教條按照中線持股,時間效率就未免太大。而有些短線股,一直沿著均線穩步向上,走出了中線股的趨勢,如果按照短線持股,又未免有錯失牛股的嫌疑。

在我看來,持股時間更多的是基於操作策略的一個結果,而不能作為決定操作策略的一個原因。

二、買點

價格,一個很低的價格。對中線來說很重要,起碼是長線底部區域的一個低價。對短線說,一個好的買點也必須吻合這個特徵:即買入後大概率上漲。投資投機,都需要一個相對低的價格。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無論是短線還是中線,在買點這個點上的要求是相通的。中線做的好的投資者,他們在個股買入建倉那個時間點上買點必然也是極其出色的。這個極其出色體現在,他們買入後,個股最多在他們買入的這個價格附近橫盤震盪,向上的機會遠遠大於向下的風險。

三、標的選擇

短線的標的,可以不依賴於業績。因為上市公司的業績以季度為單位變化,這個已經超過大多數短線交易的最大持股時間。也就是說,在短線交易的那個時間段,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是可以認為是不變的。在短線交易時間點上,更多的變化是來自於消息和市場的情緒。

但是,中線的標的,必須以業績作為最核心的手段。大多數的中線投資者始終在尋找那些業務清晰易懂、業績持續優異、由能力非凡並且為股東著想的管理層來經營的公司。在找到這樣的目標之後,在合理的價格上買入,並在買入後持續跟蹤目標的業績是否與預期的理由相符。

有一個很簡單的公式,就是企業的市值=業績*估值。中線交易者重的是業績,因為業績的增速帶來的估值的溢價構成了他們理解的雙擊;短線交易者注重的是估值,就連業績的增長預期也是估值變化的一個維度。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中線和短線在標的選擇上,就有了很多的差異,那個最大的差異,叫做業績。

四、邏輯

從前面的推演中,我們說了時間,我認為時間是結果,不是原因,因此不能作為中短之間的差別

也說了買點,認為這是中短相似之處,也說了標的選擇,一個業績兩字,區分了中線和短線。

但是,依然沒有解決核心問題,我繼續在苦苦思考求索。

我意識到,很多投資者的判斷仍是基於事實和數據這兩個基本維度,而他們參與的這場遊戲,卻是在情緒的第三維和夢想的第四維上展開的。無論技術面還是基本面,終歸都是術的層面。沒有對道的深刻理解就會陷入偏執,執著於技術的精確,執著於對估值的精準,偏離了市場的本質,也就種下了終將失敗的因。

那麼,在炒股裡,我把這個核心不變的道,稱之為邏輯。

我們的炒股,每一筆交易,都應該是因為邏輯成立而買入,也因為邏輯消失而賣出,一以貫之。

那麼,如果道是股市之魂,我是否應該以這個魂來建立股市中線和短線之間的核心差異?繼續往下推演。最後,我得到了這麼一個啟示,先說結論:中線和短線最大的區別不在持股的時間,而在於邏輯的大小和對回撤的容忍度。

首先,大邏輯產生大級別的趨勢,小邏輯產生小級別的走勢。那麼,有人問我,如何判斷邏輯大小?判斷邏輯的大小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定性方法,定性的認為世界級的技術突破、國家級的政策、國家級的產業革命都是大邏輯,除此之外基本都可以歸入小邏輯。比如雄安、比如一路一帶、比如互聯網革命、比如新能車,核心就是八個字,改變世界、改變中國。有沒有覺得,大邏輯都是簡單的,大道至簡,不言自明,我有的時候,也是有這樣的感覺,當然求道之路艱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與諸君共勉。

第二種就是供求法,大邏輯無一不是依賴於真實的供需關係,其博弈對象在盤面之外。基於大邏輯的中線交易,是更宏觀的短線交易,其手法和原理是相通的,只是博弈週期更長。

我打黑牛、我打大元、我打先河,都認為這是場外博弈,盤面的技術細節看的少,盤外的供需我跟蹤比較緊,通過這種思考,我建立了我基於題材聽風的中線體系。

然後,因為邏輯的大小,會產生不同的收益預期。大邏輯產生大收益預期,小邏輯產生小收益預期。根據收益與風險相匹配的原則,大邏輯的中線,就應該比小邏輯的短線,享受更大的回撤的容忍度。表現在實際的交易中,比如小邏輯是以5日均線作為止盈止損容忍的話,大邏輯一般在20日線或以上週期的均線作為止盈止損的容忍度。

最後,考慮到大邏輯兌現週期更長、發現投資失敗的時間也更長,單筆交易的資金量更大、單筆錯誤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也更大,這就要求在選擇大邏輯的中線的時候,相比小邏輯的選股,要更加的嚴苛。在這裡這個嚴苛的定義上,我用的是兌現期的長短。大邏輯的兌現期起碼應該在3個月以上,中間疊加各種小級別兌現點,最終以行業業績爆發的形式進行體現;小邏輯的兌現期一般都在1個月以內。兌現點到位後股價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我需要始終問自己一個問題,未來3個月內,會始終出現的關鍵詞會是什麼?一個季度,只出1只中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