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名,候補中央委員112名。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列席了會議。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黨史學習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這次全會前,召開了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黨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骨幹,對“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兩年來黨的領導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對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政治方面的重大決策,黨的優良傳統的恢復和發揚等,提出了積極的建議。鄧小平在會議閉幕式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準備。鄧小平的講話實際上成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從1979年起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此外,全會還提出了必須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定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提出了改革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經濟管理體制,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重要思想;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

全會增選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勳、王任重等9人為中央委員。會議決定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並選舉陳雲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鄧穎超為第二書記,胡耀邦為第三書記,黃克誠為常務書記,王鶴壽等為副書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

是一個偉大的轉折

黨史學習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01

第一,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瞭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從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會議在充分肯定毛澤東同志在我國長期革命鬥爭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時,全會指出:“黨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就是領導、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

02

第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並富有遠見地提出了對黨和國家各個方面的工作進行改革的任務。

03

第三,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認真地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前遺留下來的某些歷史問題。一大批老一輩革命家重新回到黨中央的領導崗位,實現了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它在撥亂反正、推動改革開放方面起了偉大的歷史作用,成為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重要標誌,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以這次全會為開端的;我們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和開始起步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闢的;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總之一句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