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名,候补中央委员112名。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起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此外,全会还提出了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重要思想;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等9人为中央委员。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胡耀邦为第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王鹤寿等为副书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是一个伟大的转折

党史学习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01

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会议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全会指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02

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

03

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推动改革开放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成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之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