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劉邦能做皇帝而劉備就沒成功呢?

li星星之火1973


這個問題應該補充一下,劉邦能夠統一天下做皇帝,而劉備就沒能成功統一天下?劉邦與劉備一樣都成功的當上了皇帝,不同的是劉邦是大一統皇帝,劉備只是割據天下三分之一的皇帝。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陳壽《三國志隆中對》一篇記載諸葛亮為三分天下之時說:“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因此人們就拿同在蜀中劉邦與劉備相比,為什麼劉邦能夠異同天下,而劉備不能一統天下。下面主要從當時的天下大勢狀況、對手勢力狀況、自身勢力狀況、個人狀況、出征關鍵一步攻取關中五方面來說劉邦與劉備處境相同結果迥異的原因。

劉邦畫像明朝繪

漢中封王天下紛爭與天下三分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灞上分封天下諸侯,劉備被封漢王,封地漢中,定都南鄭(今陝西南鄭)。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此時劉邦的主要對手項羽則是返回楚地,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當時天下共計諸侯十八位,雖然當時實力最強的是項羽,但是各路諸侯都擁有自己的軍隊、封地,彼此之間不具有統轄關係。往往是因為利益關係而相互結盟或者征伐。

劉邦封地

公元219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派遣劉封、孟達等佔領上庸,隨後劉備進位漢中王。此時雖然曹操漢中初敗,卻並不是潰敗,實力保存較好,只是喪失漢中之地,失去進攻蜀地先機。東吳孫權雖然與劉備結為聯盟,卻因為荊州之地,與蜀國貌合神離,隨時準備乘蜀國不備攻取荊州。

劉備攻取漢中前三分天下局勢

在劉邦封漢王、劉備為漢中王這一年,劉邦與劉備都佔領了巴蜀、漢中之地。領地之外,則是大不相同。劉邦面臨的十七路諸侯相互攻伐,雖然項羽實力強大卻也多方樹敵。天下大亂給了劉邦養精蓄銳、渾水摸魚的機會。劉備則是面臨強敵曹操經營當時最富庶的中原地區多年,幅員遼闊,雖然剛剛經歷了漢中之戰的失敗,失去對蜀進攻的先機。但是蜀國取得漢中之戰勝利也是慘勝,元氣大傷。此時聯盟東吳也是因劉備佔領漢中實力大增後對荊州虎視眈眈。三國鼎立之勢,已經形成,誰都不會坐視一國滅亡不顧。

漢中之戰劉備已經59歲

四面樹敵與休養生息

自項羽完成灞上分封之後,天下諸侯勢力大洗牌,諸侯之間矛盾不斷。在公元前206年的五六月份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於是項羽開始了四處攻打各諸侯國,兵鋒所指民不聊生,大失民心,導致自己攻下之後不能收歸己用,反而不斷反叛。每一次平叛後反而多一處敵對勢力,可謂是四處樹敵。

項羽與虞姬

在戰爭策略方面:項羽有勇無謀,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而是嚮往周朝分封諸侯國制度,對於各個諸侯國錯誤施行“只攻不佔”策略,導致自己在頻繁的戰爭中被不斷消耗實力,最終戰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在人才任用方面:項羽高傲自大,自持天下無敵,對人才:“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在對待懷王(義帝)方面:項羽放逐義帝,辜負天下。

曹操

反觀劉備對手曹操,在策略上:在漢中兵敗之後,丟失漢中四郡。但是曹操在撤軍之時將漢中數萬戶居民遷移至關中。這樣曹操雖然喪失了對劉備戰爭的主動權,卻也斷絕了劉備以漢中為根據地對關中發動戰爭資本。面對東線孫權進攻合肥,關羽進攻樊城局面。一方面穩定朝廷內部統治,另一方面屯兵揚州與孫權對峙。隨後聯合孫權進攻關羽,一舉攻破荊州。打破諸葛亮原定“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兩線作戰計劃,同時瓦解吳蜀聯盟。讓魏順利度過漢中之敗和政權迭代產生的危機。

失去荊州

在人才方面:曹操雖然生性多疑,卻知人善用。起用司馬懿,對張遼等將領委以重兵,鎮守一方。在漢獻帝問題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孫權奪去荊州後,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冊封孫權為荊州牧,以官方名義承認吳國佔領荊州合法性,加深吳蜀兩國矛盾。

從劉邦、劉備面對的對手來評判,項羽雖然英勇無敵,卻無半點謀略,不是謀國之人。曹操則是一位目光長遠、謀略過人之輩,能夠及時根據形勢調整策略。在戰爭戰略眼光、人才任命、借勢等方面都是項羽遠不能及的。

關羽

積聚力量與痛失荊州

說完劉邦與劉備所面臨的的天下大勢之後,再看看當時劉邦與劉備自身狀況。這裡從國家綜合實力和人格特點來說。

從綜合實力來看,項羽灞上分封之後,劉邦佔據巴蜀、漢中之地,兵力卻被削減至三萬人。經歷過“鴻門宴”之後的劉邦雖有雄心壯志,卻也只得在封地忍氣吞聲,招兵買馬,積蓄力量。同時劉邦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任命韓信為大將軍,統領全軍;以蕭何為丞相負責後勤;以張良為軍事謀劃全局。實力增加迅速。

國士無雙韓信

而劉備在取得“漢中之戰”勝利之後勢力範圍達到巔峰,兵精將廣。然而漢中之戰讓劉備耗盡蜀中積蓄,再加上曹操撤走漢中四郡居民,劉備短時間之內無力再戰。同時劉備失去重要謀士法正等人,導致軍隊缺乏謀士,後勤、統兵謀劃只靠諸葛亮一人。在東線戰場,由於關羽立功心切,孤軍深入,導致腹背受敵,被東吳攻破荊州。導致諸葛亮兩線出擊計劃破產,進攻中原只剩“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一條路。僅僅從劉邦封漢王、劉備稱漢中王之時實力狀況來看,劉備實力遠遠強於劉邦,只是在領導班子組成上稍差於劉邦。

張良

劉邦與劉備性格差異

劉邦從斬白蛇起義到封漢王僅僅經歷了三年時間,此時的劉邦年紀為52或者43歲。雖然僅僅三年時間,劉邦卻已經成長為胸懷帝王之志,體恤民情,兵法韜略樣樣精通,同時劉邦知人善用,從善如流,能屈能伸。完美的詮釋了成大事不拘小節這句話。面對項羽擒獲家人的狀況亦然利用項羽人性弱點,與之周旋,堅決避免兵鋒相見。

劉備稱帝

劉備在稱漢中王之時已經59歲,距離劉備24歲參加平定黃巾軍已經過去25年。25年戰爭生涯讓劉備飽嘗人間冷暖,一路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等到漢中之戰打敗曹操,劉備雖然意氣風發,卻也已經筋疲力盡。25年的戰爭生涯消磨了劉備意志,也讓劉備失去了耐心。公元221年劉備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然而這一次劉備失敗了,喪失了多年以來積累的兵、將,讓蜀國元氣大傷。

關中出函谷關爭雄中原

出蜀第一步——關中

從劉邦、劉備當時的局勢來看,兩人統一天下的第一步,都將是從漢中進攻關中開始。公元前206年11月劉邦趁項羽東征齊國(今山東)之際,以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兵關中。很快劉邦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並用計穩定項羽。很快在蕭何、張良等人的謀劃下,當時最為富庶的關中之地,成為了劉邦的根據地!得關中之地為劉邦提供了兩大便利:第一、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戰爭年代土地和糧食是最重要的資源,解決了劉邦軍糧和兵源問題;第二、東出函谷關,直逼中原的地理優勢。關中自古為四塞之地,易守難攻,東出函谷關即可直逼洛陽,進入中原,爭霸天下。後期劉邦與項羽在滎陽、鴻溝對峙正式靠著關中作為供給根據地才無後顧之憂。

諸葛亮

劉備雖未能做到“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但是從諸葛亮的六次北伐我們可以發現,雖然蜀國佔據漢中,掌握對魏國作戰先機。卻要受困於漢中交通不便,糧食運輸受限。諸葛亮六出祁山目的第一目的地都是攻佔關中,奪取長安。可惜當時魏國全力鎮守關中,源源不斷的兵源、糧食供應之下,諸葛亮屢次失敗。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劉邦統一天下至關重要的第一步都是攻取關中。然而劉邦進攻的關中是三個不同心的諸侯,而諸葛亮進攻的關中是魏國上下全力供應守備的關中。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諸葛亮北伐

後記

從上文不難發現,劉邦與劉備雖然同是從巴蜀出漢中爭雄天下,但是面臨的天下大勢、對手勢力狀況、自身勢力狀況、出征第一步都有很大的不同。從這四方面分析來看,劉邦在天下大勢、對手勢力、出關第一步相比劉備都擁有絕大的優勢。僅僅在當時的自身勢力稍弱於劉備。可是劉備在不久之後的“夷陵之戰”戰敗,蜀國元氣大傷,導致自身實力大降。相較於劉邦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因此劉備不能完成劉邦曾經出漢中奪取天下的路。


詩與歷史


劉邦能夠統一天下、當上皇帝,而劉備沒能成功,簡單地說,其原因有以下四點:

1.劉邦起兵較早,在反秦鬥爭中功勞很大。他以攻取咸陽、奪取頭功而聞名天下,在各路諸侯中名聲顯赫。

劉備雖然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但是他只不過是其中功勞極小、名聲不顯的微末小吏而已。

2.在推翻秦朝暴政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是四川、漢中一帶。不久,劉邦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關中形勝之地,並且關中地區土地肥沃,百姓眾多;這就成為劉邦進行楚漢戰爭的主要後勤補給基地。

黃巾起義被殘酷鎮壓以後,劉備僅僅被安排了一個縣長的職務。隨後他長期投靠依附於公孫瓚、徐謙、呂布、袁紹、曹操、劉表等勢力,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地盤可以棲身;劉備兵少將寡,長期顛沛流離,無所適從;直到最後,劉備才擁有了四川一地,安下身來。

3.劉邦善於用人,身邊人才濟濟;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武有韓信、英布、彭越;更遑論酈食其、曹參、周勃、夏侯嬰、樊噲等文臣武將了。

劉備因為自身力量弱小,未能招攬到大批才智之士,身邊不過關羽、張飛等人。後來好不容易有了諸葛亮、龐統、法正,可惜不久以後,龐統、法正就不幸死去了,只剩下一個諸葛亮。

而諸葛亮是一個循規蹈矩之人,處事用兵小心謹慎,並沒有什麼奇智良謀;以諸葛亮的才能,東吳、曹魏陣營中有大批足以與其相匹敵的才智之士。

4.劉邦屢戰屢敗,幸賴蕭何在後方大力發展生產經濟,物力豐沛,供應充足;而且關中百姓對劉邦“約法三章”之舉的擁戴,使劉邦深得關中人民的支持,關中地區成為劉邦穩固的大後方。

劉備佔據蜀地,時間較短,人心並未完全歸附。蜀地士族多未歸心,大多持不合作態度。因此,蜀漢統治集團的核心力量只能是荊州派和元老派,而以譙周為代表的蜀地士族集團對劉備、諸葛亮發動戰爭,消耗浪費蜀地人力物力財力,那是堅決反對的。

而此時曹操早已統一北方,孫吳在江東也已歷經三世,人家都是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軍備充裕,實力雄厚;劉備根本就沒有可能消滅他們兩家、統一天下的。


品茗讀史


劉邦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在事關國家的重大事件決策方面聽從謀士的建議;而劉備在關羽死後決定舉全國之之兵討伐東吳,將軍趙雲、軍事諸葛亮等一些蜀國的有識之士都苦苦勸諫,但是劉備是感情用事,任何人的正確建議都不聽,結果是大敗而歸。這就是兩個人的最大區別,下面我簡單的的介紹一下事情的經過:

韓信打敗趙國後,接著他率大軍進攻山東的齊國,很快把齊軍打得大敗,韓信帶兵佔領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韓信這個從前溫飽都成問題的流民,為了生活和生存,曾受地痞流氓的胯下之辱。今天走進了帝王象徵的皇宮,看著眼前富麗堂皇的聖殿,韓信是思緒萬千,感慨萬分,然後做上了齊王的寶座。命士兵拿來紙和筆,給劉邦寫了一封信,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

劉邦接到韓信使者送來的信,打開一看,是怒從心頭起。心想我劉邦被項羽的大軍圍困,你韓信不來幫我,還要求我封你齊王,這不是要挾我嗎?於是破口大罵:*他媽的……*,這時坐在劉邦身邊的謀士張良馬上用腳偷偷的踢了劉邦的腳一下,劉邦會意馬上就大罵道:*他媽的,男子漢大丈夫,做什麼假齊王,要封就封個真的*!

於是劉邦派張良為特使,到臨淄為韓信舉行封王的儀式,韓信接到委任書,虛榮心也得到了滿足,馬上就率領大軍把圍困劉邦的項羽大軍打退了。

關羽被東吳所殺,丟了荊州。劉備準備舉全國75萬大軍討伐東吳,趙雲進諫說:*蜀國當前的最大敵人是魏國,再說謀朝篡位的也是魏國,當前應該聯合東吳一起討伐東吳,等把魏國消滅了,東吳到時肯定會屈服*。後來以軍事諸葛亮為主的,一些有遠見的大臣們也紛紛苦諫,不要討伐東吳。但是劉備是固執己見,聽不進去任何正確的意見,舉全蜀國百分之七十的兵力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被東吳的大都督陸遜用火燒連營方法打敗,使蜀國的原氣大傷,從此蜀國是逐漸的走向衰弱。

這就是劉邦為什麼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的原因?有時歷史的成敗就在一念之間。


隱者康司馬


帥帥讀史為您解答。

劉邦通過短短几年時間,就由沛縣一亭長轉變成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而劉備由織蓆販履出身到擁有巴蜀之地,最後雖登基稱帝,但只是偏安一隅的皇帝,曹魏、東吳並不承認其合法地位,那麼劉邦能做到一統天下,劉備為何做不到?我們分析如下:

社會環境因素

劉邦能夠起事,源於“天下苦秦久矣”的社會背景,秦始皇雖形式上統一天下,但他的暴政並沒有獲得百姓的認同。

所以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時候,天下雲集響應,陳勝的隊伍更是從幾百人迅速擴大到數萬人。之後各路諸侯爭奪天下,百姓受戰爭荼毒流離失所,他們最渴望和平,渴望安居樂業,希望有人能快速的統一天下結束戰爭。

劉備起事之時在東漢末年,雖伴隨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劉備通過艱苦奮鬥,也只擁有以荊州為根據地的巴蜀之地,但當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中原百姓已經獲得相對安寧的生活,不願再重起戰亂民不聊生,而孫權佔據的江東之地,孫權家族以歷三世,江東百姓相對富足。

在民意上,劉備不佔優勢,即便打出漢室宗親的招牌也於事無補。

人才歸屬因素

秦末,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時,劉邦的陣營星光熠熠,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當一面。

文臣有:第一功臣蕭何、謀聖張良、陰謀家陳平、辯士酈食其等。

武將有:兵仙韓信、曹參、樊噲、周勃等。

盟友有:英布、彭越。

反觀三國劉備陣營,雖有五虎上將,但他們有致命弱點,關羽傲慢輕敵致使敗走麥城,張飛酗酒致使被士兵殺死。謀士雖有諸葛孔明、法正、龐統等人,但對手曹操陣營更是陣容強大,文有郭嘉、賈詡、荀彧,武有張遼、典韋、夏侯兄弟等。更不要說孫權陣營中,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江東才俊。

在輔佐人才方面,劉備苦苦打拼,禮賢下士依然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

對手強弱因素

劉邦的對手項羽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在彭城之戰中,曾以三萬人馬擊潰劉邦的五十六萬聯軍。但項羽軍事方面的才能彌補不了政治方面的短板,坑殺二十萬秦兵,屠殺整個咸陽城,使得項羽不得民心,殺害義帝熊心更是將自己擺在天下諸侯的對立面。

反觀劉備的對手曹操,他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其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終其一生未敢稱帝,霸居江東的孫權更是有“小霸王”的稱號。

小結

所以劉邦能夠通過短短四年的楚漢戰爭,奪得天下,而劉備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均不佔優勢,雖辛勞一生也只能偏安一隅,過過當皇帝的癮。


帥帥讀史


糾正一下出題,劉備成功地做了皇帝,而且是在皇帝的位子上駕崩的,只是沒有統一天下。

我是秋暮,我來答題。

政場如商場!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一、我們先來談談劉邦的人和事。

劉邦利用項羽在滅秦之機,大力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後來竟然浩浩蕩蕩地把隊伍開入關中。

這可惹怒了項羽。

項羽認為劉邦入關是來稱王的,於是準備興兵討伐。劉邦害怕了,因為此時項羽有40萬大軍,而劉邦只有l0萬兵力。然而,劉邦情商極高,巧妙地收買了項羽的叔父項伯。項伯答應劉邦從中周旋,並專此面見項羽。他對侄兒說:劉邦入關不是來與你對抗的,我叫他明日登門,當面向你解釋並謝罪。次日,項羽設下鴻門宴,劉邦處於危險境地。由於張良、樊噲、項伯等人的暗中幫助,劉邦得以逃脫。

放虎歸山,終究成禍。

劉邦僥倖逃過一命後,大力發展軍備,從而形成劉、項對抗多年的局面。最後,劉邦把項羽圍困於垓下,一曲“四面楚歌”讓項羽命斷烏江。

劉邦不僅有著極高的情商和軍事才能,而且還擁有一大批像韓信、彭越、王英布、張敖、臧荼、吳芮等有勇有謀的驍將

劉邦身邊可謂是人才濟濟,盛氣中天。他在這些人的輔佐之下,不僅君臨天下,而且一統天下。

二、我們再來看看劉備的實力。

首先,他與漢皇宗室根本扯不上關係不過是同姓而已。

他學著劉秀的做法,把自己的血脈說成是漢皇室一脈的,因而高舉匡復漢室的大旗來平定天下。

其次,先天不足。

劉備靠著四處投機,用“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一些藝術性的動作,勉強地跑到山城成都當了個小皇帝。

而且,他這個皇帝當的十分窩囊。本來就是一個山區皇帝,可地處山域的雲南、貴州、四川西等南中地區根本就不服他統治,叛亂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再次,內力不足也制約了劉備的復興之夢

他身邊除了諸葛亮之外,其他人都是些一般的將才,比起劉邦的部將韓信他們,肯定略遜一籌。每當我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我是在歪曲經過千百年來定位的歷史人物。而事實上,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只是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中的英雄豪傑。他們被神化了。比如,劉備死後,把統一天下的夢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敗北。

綜上所述,劉邦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勢,一統江山是必然的;而劉備只是一個投機的亂世梟雄,要一統天下還是有點“營養不足”。


秋暮煙雨2


1、才能,劉邦雖然自己本事不大但擁有用人的魄力,只要你有本事就上,不管你以前是幹什麼的,而且還能全力配合各種野心家,劉備這方面就力不從心,相信中間也會有很多人給他獻策,可是能起到決定作用的都是些不咋地的人,要不是後來的司馬徽估計要悔恨終生,所以才會導致人才的失衡,以至於半生奔波勞碌。

2、大格局不同,劉邦出漢中時項羽無暇西顧,諸侯也各忙各的沒心情搭理他,而且其他國家並不團結,以至於劉邦在奪取關中後可以長驅直入的奪取彭城,後來收拾諸侯時也是單打獨鬥,而劉備所要面對的卻是小強孫權和強權曹操,可以說曹操的團隊和實力都可以用碾壓來形容,當劉備發展好時同樣要受到夾擊。

3、心胸不足,我們都知道劉邦為了奪取天下很是捨得付出,封了好多王,扶持英布而劉備則略顯吝嗇,馬超雖然多變但卻是曹操的死敵,如果劉備培植馬超奪取西涼則可以牽制曹操,可以這樣說,在解決曹操之前馬超是絕對不會對劉備下手的,而且也可以對關中行成夾擊之勢,劉備也可放心的經略荊州,在荊州穩固後再奪取天下。4、假仁假義,雖然他名聲很好,但這不是手下人跟著他的主要原因,在該出手時經常會出現滿口道德,對道德和厚黑的尺度拿捏不夠賢熟,再反觀劉邦,地地道道的有奶便是娘得主,他的道德全部展現在已經臣服自己的人身上,奸詐則體現在敵對勢力身上。


茉莉513


澄清一點,劉邦和劉備都做了皇帝,只不過,對於皇帝來說,兩人所統一的範圍不同。
劉邦結束了秦朝滅亡以後各路紛爭的局面,建立漢朝,統一的是這個國家。是全局性的。
而劉備的做的皇帝卻是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只佔領蜀地,建立的小範圍國家蜀國,與此同時存在的還有東吳和曹魏的兩個國家,並沒有實現全局的大統一局面。

按照這個局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劉邦可以做皇帝統一全國,而劉備卻不能的原因。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劉邦的統一。

首先就起義的目的來說,大家的目的一樣:從當時的大環境來說,秦朝末年,苛政如虎,各路人民都舉兵反秦,無論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還是項羽的起義,包括後來劉邦的加入,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是推翻秦朝。暫時短時間沒有其他的想法。

然後,推翻秦朝以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此時的劉備勢力並沒有項羽的厲害,只能忍氣吞聲,擇機而動,一方面收編所有反對項羽的勢力,一方面網羅人才,增加自己的羽翼。劉備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卻能夠禮賢下士,也囊括了各路人才。

最後,劉邦是一個真小人,他是市井街頭出身,知進退,無所謂,打不過就跑,打的過就打。

而最後劉邦唯一的對手卻剩下了唯一的一個真君子的楚霸王項羽,一個不願用陰謀詭計得天下的正人君子。

劉邦完美的運用了:成大事不拘小節這句話。

但是項羽也完美的解釋了:大丈夫光明磊落,有所為有所不為。

劉邦也巧妙的運用這些條件完成了統一,成立的西漢王朝。

二、劉備的“統一”

首先也從起義的目的來說,大家目的是不一樣,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黃巾起義被鎮壓後董卓開始控制朝廷,這時候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中央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

也就是這時候大家並沒有太注意即將滅亡的東漢,而是去發展各自的勢力範圍。所以劉備如果要統一的話目標就會太多。

然後,三國鼎立的出現,在劉備成軍之時,曹操勢力已然發展壯大,當時已有北曹操,南孫權的形勢,劉備真正出現在政治舞臺也是借完荊州之後,這樣他才有了自己的唯一的一塊領地。而後的遷兵入蜀才使得劉備有了蜀國的根基。

最後,劉備是一個偽君子,劉備做的很多事都會加上自己皇族後裔的身份,顯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很正規的,即便是一些不透明的事情,他也是讓謀士提出,而自己做出一副無可奈何只能答應的樣子。

但當時的環境確實是很不利於他這樣的存在,

因為他忘了他最重要的一個對手:真小人曹操。


拂心莫停手


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力不允許啊。

我們說性格決定命運,但也說時勢造英雄。

其一,從性格上來分析

從性格上來說劉邦的高度更高,那是帝王之氣,劉邦有詩云:大風起兮雲飛揚,就能看出這種氣度。劉邦知人善任,能忍辱負重,做事果斷,在國家利益面前一切都要靠邊站。比如韓信威脅要封代齊王,劉邦果斷封王,而且把代字去掉,建國之後又果斷削番。反觀劉備,做事優柔寡斷,為了個人利益可以拋棄國家利益,兄弟情深可以置於國家利益之上,這種視野怎能開創基業!在戰亂時期實用主義至上,和平年代才是施仁的時期。這個從儒家在戰國時期一直無人問津就能看出來。

其二就是時勢造英雄

劉邦所處的時代是大一統的秦朝末年的暴政下的群雄爭霸,六國剛被統一不久,在全部實行郡縣制的秦帝國,六國原來的貴族勢力被蕩平,因為秦帝國的短命新的貴族勢力還沒有形成,這種大背景下再次大一統的阻力會較小,劉邦在這種情況下很快就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大漢王朝。而劉備所處的年代則大不同,自文景之治之時,貴族的勢力就已經崛起而威脅王權,這個問題只在漢武帝時期曾緩解,此後至東漢末年一直沒有解決,比如王莽改制,劉秀的改革都以失敗而告終。在西漢末年貴族的割據勢力強大,導致王權旁落,群雄紛爭。軍閥割據的形勢給國家的統一造成了極大的障礙,最後是三國紛爭一百年。

綜上,劉備的失敗是性格的原因,是能力的原因,也是那個時代大背景的原因。




澳大利亞農場主


劉備跟劉邦都處在諸侯戰亂的年代,同樣身邊都有大量的文臣武將,而且都據有巴蜀,那為什麼劉邦可以一統天下,而劉備卻做不到呢,我認為主要有四條比較核心的原因:

對手的政治出發點不一樣,項羽主動圖霸,曹操注重一統天下

  • 劉邦的對手項羽

他一心想成為諸侯的霸主,就像他自稱霸王一樣,他想恢復的是戰國時期的政治秩序,並不尋求國家的集權統一,這就給劉邦留下了極大的生存空間。

  • 劉備的對手曹操

曹操是一位雄主,他想要的是一統天下,所以他以攻城掠地,殲滅對手的作戰力量為核心,他不會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這就讓劉備的生存變得極為艱難。

民心所向,群眾基礎不一樣。劉邦時期民心沒有歸屬,劉備時期三國內部相對穩定,各有歸屬

  • 劉邦時期

百姓歷經幾百年的戰亂動盪,人心思議治,好不容易捱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可是沉重的賦稅徭役,讓人們寒心,他們不得不拿起武器再次反抗,項羽經常屠城,坑殺降卒二十萬,眼都不眨一下,項羽只在乎烏江楚地的百姓,對其他地區根本不看在眼裡,劉邦在西入秦的時候,與民約法三章,極大的收養了民心。

  • 劉備時期

四百年漢朝已經到了油盡燈枯,東漢末年,以靈帝開始的十常侍之亂,黃巾起義,董卓亂國,十八路諸侯混戰,人們已經筋疲力盡,對漢朝失望。劉備雖然以仁義治民,卻始終沒有根據地,直到據有荊州開始,佔據巴蜀,但是這個時候北邊的曹操,江東的孫權,這些地方的局勢相對穩定,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動亂了,而且這兩個地方的君主也著重休養生息,人們已經安定下來,很難再去想偏居巴蜀的劉備的好。

政治聯盟不一樣,劉邦弱小,可他團結一切諸侯勢力攻擊項羽,劉備獨立作戰,既打孫權,又打曹操

  • 劉邦時期

核心對手就是項羽,自始至終沒有變更,而且他在前期團結諸侯六國,趁著項羽東征魯國的時候,攻下彭城,在後期,團結韓信和彭越等勢力,共同圍攻項羽。

  • 劉備時期

核心對手也是曹魏,但是中間卻因為荊州原因,攻打孫權,被火燒夷陵,損失70萬大軍,這幾乎是他的全部主力,尤其是後期,全靠自己獨立支撐,天下沒有盟友,只能在邊境作戰,並不能騷擾敵人後方,使其無法穩定的恢復生產。

文臣謀士的對比不一樣,劉邦謀士張良,陳平等,武將韓信,彭越,英布,樊噲等,能臣蕭何,曹參等。劉備模式諸葛亮為主,武將也沒有大才,只有戰將,能臣更少,且人心不齊,能力平平

  • 劉邦時期

劉邦中後期幾乎佔據了天下最有能力的人,不管是文臣謀士還是武將英才,這為他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劉邦團隊的戰略能力,執政能力要強過劉備太多。

  • 劉備時期

劉備謀士只有諸葛亮,因為龐統時間短,發揮的作用有限。武將全部為戰將,沒有一個可以獨擋一面,關羽都能大意失荊州。執政人員的能力更是平平,只能站在郡縣一層的級別上。全國的英才數量上曹操最多,東吳都比劉備多,所以,團隊能力在所處的時代裡是最差的,失敗也就理所當然。

綜上,劉邦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既有政治基礎,又有普遍的民眾基礎,而劉備,只不過偏居一隅,各方便在當時的時代裡,都不是最好的,所以很難取得成功。

歡迎各位點評,非常感謝


考古論今


你好,很高心回答你這個問題。

1:時代不同。相隔400多年。人的智慧膽識計策都在進步。2:劉邦手下文有張良,蕭何等。武有韓信,樊噲等。更有賢內助呂后。劉備呢文只有諸葛亮,去前線打仗後方就沒人了。武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但大多就義氣莽撞之人。沒有像韓信一樣戰無不勝之人。3:遇見的對手不同。劉邦遇見的對方,謀劃不如劉備時代。最強對方項羽胸無大志。不想當皇帝,只想當個王。劉備時期的對手都很厲害。曹操,孫權。權謀都很厲害。4劉備的自身的能力比不了劉邦。劉邦能在沒兵的情況下,能到韓信軍營帶走10萬大軍。劉備呢只是假仁慈,事事靠諸葛亮。還少了像呂后一樣的賢內助。所以劉備很難成功。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