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曹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不二齋


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很低,跟我們現在比較客觀認知的曹操是大不一樣的。這個評價是不客觀的,但是確是當時的主流評價,比如,在很多戲曲當中,曹操的扮相都是白臉,這明顯就是奸臣的烙印。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曹操做了很多敢為天下先的事情,也做了許多有利於時代發展的事情,但是在那個時代是很難有人理解他。

所以曹操是孤獨的,而且蒙受了許多冤屈。

許多事情別人做得,他就做不得。比如來敏和彭羕,就是蜀國的孔融和禰衡。然而諸葛亮殺了彭羕,沒有任何人批評;曹操沒有殺禰衡,卻要背上千古罵名,公平嗎?有道理嗎?

沒有道理,但是有原因。

原因之一,是曹操在中原,在中央,士族雲集舉世矚目,局面大動靜也大,蜀漢則相反。所以同樣的一件事,在曹魏會引起軒然大波,在蜀漢就只有些微波瀾。

何況士族對曹操也充滿了敵意。

敵意這個東西是深不可測的。

眾所周知啊,士族在東漢末年,已經是統治集團的主要力量。他們如果想要成為統治階級,可以有兩種方式:

一是和平過度,二是武裝鬥爭。

然而董卓入京,使前一種方式不再可能;

官渡之戰,又使得後一種方式化為泡影。因為袁紹才是士族集團和儒家的代表,而曹操是寒族和法家的代表。

那麼,董卓和曹操,豈不就是士族集團的頭號仇家?

相比之下,曹操似乎更加可恨。

的確,董卓其實是敬重甚至畏懼士族的,他的問題是方式太過粗魯、野蠻和沒有教養。

曹操卻是在骨子裡藐視士族。他甚至在自己立足未穩之時,就公然殺了恃才傲物出言不遜的名士邊讓,結果兗州士族人士義憤填膺,天下士族同仇敵愾,連曹操的老朋友張邈和老部下陳宮也都一起反叛了曹操。

兗州牧後來由曹操變成了呂布,也是因此。

其實曹操代理兗州牧,陳宮是出了大力的。然而邊讓被殺後,陳宮卻死心塌地反曹到底。他甚至寧肯去幫助有勇無謀的呂布,而且兵敗被俘後也寧死不降。是因為陳宮忠臣不事二主嗎?明顯不是。是因為陳宮對呂布忠心無二到至死不渝這個地步了嗎?也不是。只是因為陳宮覺得自己跟曹操不是一路人,覺得自己和曹操三觀不合,所以就沒有必要硬撐著非要在一起了。

曹操於心不忍,便叫著陳宮的字說:“公臺,你死了不要緊,你的母親可怎麼辦,老婆孩子又怎麼辦呀!”

陳宮卻義無反顧,他長嘆一聲說:“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後,老母和妻兒是死是活,全在明公您了”說完,昂首走向刑場。

曹操流著眼淚為陳宮送行,贍養其家人的諾言也得到了兌現,但既定的路線卻沒有因此而改變。

相反,也許正是那一刻,曹操更加堅定了建立“法家寒族之政權”的信念,儘管他也沒有什麼時間表,也沒有什麼路線圖。

然而這件事的影響卻是嚴重的。

事實上,正是曹操在不斷向世人證明,只有非士族出身的軍閥才能奪取政權,也只有撇開袁紹代表的“儒家士族路線”才能成功。這也就是劉備和孫權在“後袁紹時期”能夠勝出的原因,但起了帶頭和榜樣作用的則是曹操。

可惜,曹操的想法有嚴重的問題。

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對於帝國制度而言,最合適的統治階級是庶族地主,最合適的意識形態卻不是法家思想。也因為此,隋唐以後的政治路線,便既不是袁紹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兩者相結合的“庶族儒家”,或者是庶族地主加儒道釋三教合流。

但是,這是經過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六十九年的試錯之後,才證明和實現了的。以兩晉為代表的士族政權,依舊是歷史必然。曹操的超前又失誤,豈能不敗?豈能不招人恨?

所以,士族地主階級對曹操的敵意也就不難理解,因為曹操擋住了他們的道路,耽誤了他們的時間。他們肯定要將滿腔的憤怒傾瀉到曹操身上,一定會盡力將曹操“妖魔化”。這也就是歷史上對曹操評價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何況曹操自己也授人以柄。

曹操最大的失誤,就是為曹丕創造了稱帝的條件。

不妨設想,如果曹操不稱魏王,甚至不封魏公、不建魏國,哪怕曹家世代為相,事情會怎麼樣呢?

也許世人對他的評價恐怕就會類似於諸葛亮了。

實際上他倆不乏相似之處。他們都是開府的丞相,都封了縣侯,也都兼任州牧,如果我們把兩人的頭銜並列來看,簡直一模一樣。

曹操: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

孔明:武鄉侯,丞相,領益州牧。

曹操多出來跟諸葛亮有區別的,只有魏王的王爵。

所以,當曹丕把皇袍披在身上時,曹操就只能等著被畫成一張大白臉了。

與此同時,諸葛亮也就走上了神壇。

不可否認,諸葛亮有這樣的評價還是當得起的,因為他身上有太多閃光的精神。

他的心繫天下,憂國憂民,鞠躬盡瘁,廉潔奉公,謙虛謹慎,以身作則,都堪稱千古楷模。

但諸葛亮成神,並不完全是因為這些,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社會需要典型,需要正面典型。帝國統治者需要一位忠臣,普通老百姓需要一位清官,文人士大夫需要一位代表。

這跟曹操被黑化是同樣的道理,因為社會不但需要正面典型,也需要反面典型。

所以,以往歷史對曹操的評價可謂是歷史第一大冤案!


想念兔子的老鷹


我最早接觸曹操是在我小時候,那個時候我還很小,聽著那首不知道名字的歌,就記住了一句滾滾長江東逝水,那個小小的年紀內心波瀾壯闊,然後就不由自主的愛上了三國,那個時候上三四年級,只是簡單的被三國中桃園結義的故事深深感動,後來利用假期看了一部老三國演義,也就是鮑國安老師演的,內心觸動很大,然後由電視劇去接觸小說,我就開始認認真真的看了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那個時候年紀小,也談不上個人理解,只不過感覺曹操別人都說他是一代梟雄,然後潛移默化,後來聽說《三國演義》很大內容都是演義的,然後書生又去看了《三國志》,《三國志》中是這樣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三國演義》小說中這樣評價“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然後心中也就有了對他的定位,



後來2010年是我對曹操有個人最深刻理解的一年,有了自己的見解想法,那一年我看了新三國,看了三遍,我個人非常喜歡陳建斌老師演的曹操,隨性,奸詐,卻又大氣,智慧。 如果說您想問如何評價曹操,其實從性格方面我們看過三國的人都瞭解,但是我這個人對他的評價就是從大的格局上來看,就像我們如何看待朱元璋一樣,無論他殺了多少功臣,但是都是身不由己,就像朱元璋小時候放牛娃說的:咱朱元璋,未來當了皇帝以後,最大的希望就是左手吃著大餅右手面膜,躺在地上曬太陽。其實,誰都有自己的夢想,在亂世中幹一場大事,但是起點的夢想都不是很大,曹操當初也只不過是刺殺董卓不成被逼無奈的。有時候,我們都很相信緣分,相信命運,曹操的命運就是如此,我們不是說該如何去評價他,而且該如何去參悟他為什麼一生會如此? 當初的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可謂是喊出了心中的雄心壯志,不過他為什麼可以成功,我們也是值得深思和學習,當然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還有就是愛才,不拘小節,沒有官架子,如果不是許攸夜降曹操,然後夜襲烏巢,我想官渡之戰,曹操也不會如此順利,還有就是識人用人,不然曹操也得不到幾十萬青州軍,也不會發家致富,最後最重要的還是審時度勢。

無論別人如何評價曹操,一代梟雄也好,為人奸詐多疑也好,而我卻非常喜歡這個人,因為在我心中他是偉人,是可以讓我仰慕和學習的人,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我都受益匪淺。 ——希望有機會有時間可以再進一步交流。


讀書額額


曹操是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文學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吒風雲、的軍事才幹,氣壯山河、捨我其誰的政治抱負,直抒情懷、氣魄雄偉的詩詞文賦等等,千載之下少有其匹。曹操能成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無法企及的閃光點,優點如下:

1、做人大氣,寬宏大量。官渡之戰後,曹操收繳到了許多來自許都投給袁紹的信件,他沒有追究,一把燒掉,不留案底;對於寫文章罵了他祖宗三代的陳琳,也不追究,繼續給官做。張繡、賈詡反叛曹操,殺了曹操的愛子曹昂、愛將典韋,給了曹操最慘痛的教訓,但他們再來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能夠不計前嫌的接納,給予他們最豐厚的封賞和最高的官職。對於關羽這樣的義士,出走之後不去追殺。

2、虛懷若谷,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張繡反叛之戰,輸了,曹操作自我檢討,說“張繡投降了我,錯在我沒有馬上收取他的家屬做人質,他才敢反叛,導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經吸取教訓了,大家觀察我,從今往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烏桓之戰,贏了,回來之後,曹操調查當初誰反對打這場仗,大家都很害怕,以為要秋後算賬。結果曹操厚賞了那些提反對意見的人,說:“我這次出征,非常危險,僥倖贏了,還是靠的運氣,這不是常有的事。你們的勸諫,是真正的萬全之計,所以要賞賜你們,以後不要為提這種意見感到為難。”

3、有極大的人格魅力,善於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勢力還很弱小的時候,就從強大的袁紹那邊投奔過來的。程昱兩次被當地的刺史徵辟,都不為所動,等到曹操一過來,立馬就出山了。張遼、張郃、徐晃作為降將,于禁、樂進作為非親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這在曹操之前是從未有過的。一大批文臣武將用的都很好,不因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棄之不用,總能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個用“仁”來衡量的道德家,作為一代梟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殺戮氣。我認為曹操身上很明顯的幾個缺點:

1、殘暴。為父報仇討伐陶謙的時候,屠城,泗水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淵、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記錄,而他們的屠城行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說到屠城這方面,以“仁德”著稱的劉備還真沒什麼汙點。而到孫權那邊,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對中原攻城略地,孫權還要征服山裡的少數民族,為此殺了不少人。衣帶詔事件東窗事發後,曹操殺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貴人,董貴人身懷六甲,漢獻帝為她求情,也不能免。伏完書信事件曝光後,又殺伏皇后和皇子,滅族。《曹瞞傳》說,有次白天曹操帶愛姬睡覺,睡前說好睡一會就叫醒他,結果愛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過了,很生氣,下令棒殺了這名愛姬,等等。

2、嗜殺,除了殺人民,還殺名人。早年殺名士邊讓,殺和自己有過節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饒,曹操說:“下跪就能免死嗎?”還是殺。殺異己分子孔融。老友許攸因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傷了曹操面子,被殺。同是舊友和功臣的婁圭,也是因為言語觸犯了曹操,被殺。晚年逼死荀彧,冤殺崔琰。這些記載體現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寬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顯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饒恕了很多人,連著名的白眼狼呂布也想寬恕,結果因為劉備的一句話還是把他殺了。想寬恕陳宮,結果陳宮不領情。對於袁紹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營,只好殺了。對於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劉備也過於仁慈,結果縱虎歸山,養虎為患。卻不能寬恕這些人。

3、好色,有人妻癖。因為納張繡的嬸嬸導致張繡反叛;和劉備當年打呂布的時候,關羽請求曹操破城之後把呂布手下秦宜祿的前妻杜氏給他,曹操當時也答應了,城破之前關羽又屢次提起。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樣的美女,結果一看果然是好貨色,就自己收了,搞得關羽內心不安。秦宜祿之死也與奪妻有關;納何晏之母;還將袁熙之妻甄氏許配給曹丕。

4、多疑。最有名的故事是殺呂伯奢一家。這個故事一共有三個版本,一個是王沈的《魏書》,這也是魏國的官方版本,說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呂伯奢,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搶劫曹操的馬和財物,曹操奮起自衛,用劍殺了幾個人後離開。第二個是《魏晉世語》,也是說曹操去找呂伯奢,呂伯奢不在家,他的五個兒子在,對曹操還彬彬有禮,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欽犯,疑心他們要加害自己,當晚用劍連殺八人後離開。孫盛的《雜記》就在此基礎上描述地更加有聲有色,說曹操聽到了鍋碗瓢盆的聲音,誤以為是要拿武器來對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們殺了,結果發現自己殺錯了,非常悽愴地說了句:“寧願我辜負別人,不要別人辜負我!”如果後面兩個版本記載真實的話,確實說明曹操當時多疑了。崔琰的死也能說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幾句“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看不出有什麼深意。曹操心中有鬼,才會疑神疑鬼。自古以來,特務政治和文字冤獄都是專權統治者的拿手好戲,朱元璋、康熙都喜歡搞文字獄。《崔琰傳》中明確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許攸、婁圭都是和崔琰一樣,因為對曹操不尊而遭殺害。而《曹瞞傳》更是說,曹操忌才到部將們要是有計謀勝過自己的,就找個理由將他們殺害。這和《三國志》記載的曹操的愛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對比。還有疑殺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衝一樣也是個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曹操想將女兒許配給他,他沒有接受。等到曹衝夭折的時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塊殺了,曹丕勸諫,曹操說:“這個人不是你能駕馭。”還是派刺客把他殺了。還有一點,是我認為導致曹操最終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點,就是曹操的驕傲自滿。因為謙虛,曹操打贏了官渡之戰。因為驕傲自滿,曹操不把孫權和劉備放在眼裡,導致輸了赤壁,輸掉了統一中國的大好機會。曹操寫給孫權的那封信,“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寫得十分傲慢,也許是出於震懾對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驕傲。黃蓋的詐降不是一點破綻都沒有,如果多留個心眼,黃蓋就不會得手。因為驕傲,曹操才會在張繡投降之後做出強納張繡嬸嬸這麼出格的事來,才會不設防,結果差點性命不保,痛失愛子愛將。劉璋原本與曹操交好,還派張松去晉見曹操。張松本是個內奸,但曹操對張松態度傲慢,導致張松心生怨恨,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轉投劉備懷抱,使得曹操與益州失之交臂。這是導致曹操最終不能成功的最大缺點。

總的來說,曹操非常英雄,諸多優點是幫助他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了人性和鬥爭的殘酷,尤其是晚年之後,權力慾望膨脹,心中住進了一個惡魔,變得更加殘酷無情,連當年的良師益友荀彧和世間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於一死。這也是自古以來權力慾的可怕之處。大家熟悉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所謂“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嚴嵩、秦檜那樣,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賊”;像董卓那樣,橫行霸道,蠻不講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梟雄”。梟雄這個詞,也有多種解釋。梟,本義是貓頭鷹,引伸為首領、魁首、雄長,比如鹽梟、毒梟;也引伸為驍勇、豪雄、桀驁不馴,比如梟 騎、梟將。所以,《現代漢語詞典》對“梟雄”的解釋,就是“強橫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傑出的人物;魁首”。魯肅說“劉備天下梟雄”,黃權說“劉備天下梟雄”,便都是看出劉備乃“智勇傑出的人物”,驍勇、 豪雄、桀驁不馴;而我們把董卓看作梟雄,則指他“強橫而有野心”。梟雄是“強橫而有野心”,則奸賊就是“奸滑而有賊心”,奸雄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詐而又豪雄也。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時候的表現也不好。曹操出生成長於一個宦官家庭。他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而曹騰則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大宦官,封費亭侯,任大長秋。大長秋是宦官中的大官,秩二千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省部級”。曹騰的為人,在宦官中算是相當不錯,和士人的關係也比較好。他做過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過許多好事、大事, 所以《後漢書》中有傳。但不管怎麼說,曹操總歸是宦官養子之子。這在當時,就要算作出身不好。但家境應該是好的,至少不缺錢花。曹操的父親曹嵩後來官居太尉(名義上的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就是出錢一億買來的。曹家既然這麼有錢,曹操小時候就完全有可能過著紈袴子弟的生活。

曹操受的家教可能也不怎麼樣。曹嵩對他這個兒子的教育,大約是很少過問的。曹操自己的詩說:“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所謂“三徙”, 是說孟子的母親為了保證兒子有一個好的環境,不受壞的影響。竟三次搬家。所謂“過庭”,則是說孔子的兒子兩次從庭院走過,孔子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學詩,一次叫他學禮。這樣的事情,在曹操家裡都沒有發生過。看來,曹操小時候,父親母親都不怎麼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錯,曹操便成為一個“問題少年”。然而有一個人卻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橋玄認為曹操是難得地人才,將來平定天下,非操莫屬,因此竟以妻兒相托。橋玄說: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材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話是記載在《三國志》正文的,應該靠得住,也有道理,因為曹操並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紈袴子弟。 孫盛的《異同雜語》說他“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張讓時,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這說明曹操是一個胸懷大志、雄心勃勃的 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詐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義。他大氣、深沉、豁達、豪爽、灑脫、風趣、機敏、隨和、詭譎、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又極富戲據性的人物!











芷若幽蘭詩詞666


還是一個頗有謀略個領導才能的人。


故事發生在攻打宛城的時候,當時士兵們缺水少糧,又渴又累又餓,在士兵飢渴和不誤行軍矛盾面前,為了鼓舞大家的士氣,於是曹操就告訴大家前面有一片梅林,等到了那裡就可以摘梅子解渴充飢了。

這麼一說士兵們果然士氣大振,立刻就繼續行軍,最終到達了有水源的地方。

從這個細節上可以看出曹操的確會懂得利用人心,懂得把握準人心,知道如果激發大家認為前方有梅子可以吃的信念,就能夠很大程度地鼓舞士氣,而士氣一盛,也就不會覺得那麼飢渴了。



曹操的確很有謀略,不僅在打戰上懂得謀略和用計,在領導軍隊上也懂得運用謀略,從這一面可以看出曹操具有的一定的領導才能,試想如果曹操沒有這樣領導的才能,怎麼能夠讓軍隊願意聽命於他,擁護於他,行軍調度保持一致,命令嚴格遵守於他一人,使整體行動如一人。


所以說,曹操也是一個懂得治軍,知道協調好矛盾的領導者。

不知道大家覺得曹操真正是怎麼樣的領導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高見。


亂世史詩


“至少是個英雄”這是魯迅先生對曹操的評價。讀過《三國志》的人,對曹操的為人是沒有爭議的,史書上寫的很清楚,就是個正面人物。只不過從南宋開始,被逐漸“反派”化了。

翻看唐朝之前的正史,不難發現曹操是個正面人物,起碼是肯定多於否定。最負面的也就是曹操的兒子曹丕是個篡權的“壞人”,但曹操是“好人”。

曹操對內使國家安定,對外讓外夷本分,這種正面評價一直持續到北宋。甚至在唐朝和北宋期間有一些皇帝拿自己以“活曹操”自居。皇帝以大臣自居,這說明曹操當時還是很得人心的。

到了南宋時期,對曹操的評價發生了變化。因為在《三國志》的批註中,南宋開始出現了一些把曹操負面化的文字。但總體而言,這一時期曹操還算是個中規中矩大臣。

明朝,《三國演義》誕生了,曹操的形象徹底被顛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簡直是天壤之別。《三國演義》的主旋律是“扶劉滅曹”,是以“忠義”為主題的一部小說。所以桃園三結義是主線,曹操就變成了反派。再加上這部小說寫得太精彩了,影響力太大,從此,曹操就翻不過身來了。

到了清朝,曹操在京劇中從“反派”淪為了“壞蛋”,徹底被“臉譜”化了,壞到了無可挽救。

曹操也是凡人,一生有功有過,但曹操的功遠大於過。這是我的個人看法,有不同見解歡迎指正。衝仔學歷史期盼您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曹操被認為是一個奸詐形象,這個形象受人詬病由來已久。以至於曹操的優點與貢獻幾乎被全部掩埋。


一、評價概述

早在王沈《魏書》裡許劭就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或許是歷代攻訐曹操的最早起源。該書資料多被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三國志注》所借鑑。 陳壽對曹操多有稱譽,裴松之則不然,其《三國志(注)》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裴松之評價“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但曹操此時期形象譭譽參半。

二、奸賊形象的形成原因

曹操被口誅筆伐的重大源頭應該是在南朝宋劉義慶所編《世說新語》。該書用大量內容來黑曹操、曹丕。說曹操小時如何淘氣,如何用計來應對叔父對他的批評,少年時又如何與袁紹搶婚被攆,又如何多疑,佯裝夢中殺掉侍衛,又如何追殺匈奴使者,又攻城為了搶奪袁熙的妻子等,其形象實為不堪。《世說新語》這本書憑藉文學史學的雙重價值影響巨大而又深遠,因此到了唐代房玄齡編撰《晉書》也有不少資料直接取自該書。

到了宋元時期曹操被真正刻畫為一個奸賊形象,宋代文人又給他捏造了72座墳墓,說他死後怕人掘墓造了72個墳墓以惑亂掘墓者。宋元話本推波助瀾把曹操放入奸詐狡猾的行列深入人心。尤其是元雜劇始戲劇當中曹操臉譜為灰色在人們腦海中呈現了樣本式的形象。明代徐渭《四聲猿》寫彌衡擊鼓罵曹得到清代文人的讚歎,起到決定性影響的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一部小說改編了歷史的真實,將曹操打入了十八層地獄!

三、而真實的曹操應該是什麼樣子呢?真相如何?

(一)曹操是傑出的的軍事家政治家

陳壽《三國志》比較公平客觀地評價: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他攜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常被封建文人所詬病,然而這個策略確實是不錯的政治策略。他的用人制度是“唯才是舉”打破了以往的“察舉制”的用人機制。他統一了黃河流域,穩定了長期戰亂群雄逐鹿的局面。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確為歷史實情。

(二)曹操是傑出的文學家

三曹七子是那個時期文學的傑出代表。三曹之中曹操詩歌慷慨悲涼、雄壯大氣。

鍾嶸《詩品》說: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魯迅先生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說的是他善於古為今用,將《詩經》佳句嵌入自己的詩歌作品當中。而他詩歌的確是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請看餘秋雨的評價:

曹操在文學上表達的是天地生命。曹操顯然看不起那種陣前涕淚。他眼前的天地是這樣的:   ⋯⋯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 ⋯⋯  他心中的生命是這樣的: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天年。   當天地與生命產生牴牾,他是這樣來處置人生定位的: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三)他骨子裡面有一些墨家的精神

雖然他打打殺殺一輩子與墨家兼愛非攻背離,但是他提倡節葬節用,他又是尚賢的踐行者———唯才是舉。他性格上多豪俠之氣,文章和行事通脫而又灑脫。他遺詔曾經服侍過自己的美女們皆可改嫁,要求死後簡葬,文章寫得通俗易懂又不失幽默詼諧。



不說了,你慢慢去看去品吧,他實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一代傳奇式的英雄人物。


情棋書畫


其一,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方面說明曹操能審時度勢,利用漢獻帝這張王牌,與天下諸侯抗衡,這本身是一種不錯的策略,充分體現了曹操的奸雄本色。同時,能把天子作為他政治博弈的法碼,最起碼對漢獻帝就算不上忠心了,從這一點看,可視曹操為不忠之人!

其二,寧可天下人負我,不願我負天下人!有這樣的心態,充分體現了曹操自私自利的心態。擁有這種心態的人,大都多疑,且剛愎自用。他逃命之際,朋友的家人為了殺豬款待他而去磨刀,卻他卻疑為要殺他,並且他採取的手段是殺了朋友一家,在路上又遇到去集市買酒歸來的朋友,他明知殺錯人的情況下,又再次舉起他的寶刀,殺害了他的朋友!從這件事可看出,曹操生性多疑,手段殘忍。對朋友尚豈如此,更別說其他人了!從他對朋友的這件事看,可謂不義!

當然,曹操作為亂世之奸雄,在軍事,政治方面自有其獨到之處!最值一提的當數他的文學造詣。他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都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詩人。


戈立華186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作為三國時期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為曹魏建國奠定了基礎,並被追授為“魏帝武帝”。

在東漢王朝滅亡期間,曹操能夠獲得中原地區和中國北方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作為漢族大臣,曹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對漢武帝的處理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導致內戰持續升級。反對派直接聚集在軍曹劉備和孫權身邊,曹操無法平息。在後來的文學中,他經常被描繪成一個殘酷而奸詐的暴君,然而,他也被稱讚為一個出色的統治者和軍事天才,像對待他的家人一樣對待他的下屬。

曹操在發動針對敵人的軍事行動時,並沒有忘記社會的基礎——農業和教育。

194年,蝗蟲瘟疫在中國造成了嚴重的饑荒。人們出於絕望而訴諸同類相食。沒有食物,許多軍隊在沒有戰鬥的情況下被擊敗。根據這一經驗,曹操看到了豐富的糧食供應對建立強大軍隊的重要性。他在許昌和陳柳等城市開展了一系列農業項目。招募難民並給予荒地耕種。後來,沒有面臨迫在眉睫的戰爭危險的營地也被用於農場。隨著他的領域的擴展,這個系統繼續傳播到曹操的所有地區。雖然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但農業計劃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戰爭難民。

到了203年,曹操已經淘汰了袁紹的大部分力量。這使他更加關注他的領域內的教育。那年秋天,曹操通過了一項命令,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各個縣市通過教育促進教育。一個負責教育的官員被分配到每個擁有500多戶家庭的縣。有潛力和才能的青少年被選中接受教育。這阻止了那些戰爭年代知識分子培訓的失誤,用曹操的話說,這將使人民受益。


蔣南強讀歷史


曹操行軍時天氣炎熱,地面被太陽曬的象蒸籠一樣。士兵們又飢幾渴,熱的相當疲憊,行軍緩慢,有些士兵都暈倒了。曹操心急如焚,怕耽誤軍情,可士兵們實在受不了,得想辦法解決。叫來嚮導問附近有沒有水源,嚮導說有,得繞過前面的山。曹操叫嚮導什麼都別說,我來想辦法,於是快馬向前幾步回頭對士兵們說:大家努力一下,前面有一片楊梅林,以前我來過,我們一起去吃楊梅吧!士兵們一聽,頓時口舌生津,象吃到楊梅一樣,腳步加快了。(當然,楊梅是沒有,水源是完全喝個痛快啦。)這是一種生理戰術運用,利用楊梅來引誘,大家都知道楊梅酸甜口水生津,本來乾渴咽喉快冒煙了,一聽到楊梅,自然而然地感覺咽喉生津。還有一個故事在圍攻壽春打袁術時糧草不濟僅供軍隊三日,支援糧草需十日可到。叫來糧官王垕吩咐三日糧草分十日吃,糧官照辦,引發軍隊譁然。曹操著急再喚糧官說,借你一用,王垕說借什麼?曹操說借你人頭一用,你家人我會替你照顧好。殺了糧官對外稱,糧官剋扣軍糧,已被處法,糧草充足。於是讓將士吃飽喝足,大家非常高興,打戰更有力量了,很快攻下了壽春。(這也是一種心理戰術,如果糧食不夠吃,將士們失去信心,不戰自潰,後果非常嚴重的,為安穩軍心,曹操殺了糧官,糧草官只能光榮犧牲嘍,誰叫你嘴巴不把門,對將士說出三天的飯分十天來吃,這個犧牲品你不背誰背。)


閩中曹阿小8748592


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暗殺董卓無功逃跑路上,逃出洛陽,逃回了老家。路過世叫呂伯奢的家,曹操確信呂伯奢是一個靠得住的人,就前去他家躲避。曹操在內屋休息的時候,突然聽到門外有殺豬的聲音,起了疑心,以為外面的人要殺自己,便破門而出把所有人都殺了。逃出呂伯奢家的時候,在外面遇到呂伯奢打酒回來,這才知道人家是準備殺豬宰羊款待他,但事已至此,就把呂伯奢也殺了,後於陳宮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這件事情是真實記載的,但這正是曹操的過人之處。他能夠不裝作正人君子,坦率的承認自己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


挾天子以令諸侯

實三國正史中最早出現的說法是“毒士”賈詡向涼州軍後期首領李傕提出的“奉國家以徵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軍中任職,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為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軍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後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了漢獻帝,控制了東漢政府。 後來,袁紹的謀士沮授向袁紹獻計,讓其“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後漢書·袁紹傳》: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曹操就比袁紹高明多了,有一天,有個人向漢獻帝推薦曹操,說它能保護皇上的安全,他正準備把曹操叫過來的時候,曹操就來了,漢獻帝就說,真是說曹操曹操就到啊,曹操就說 竟敢對我說髒話,於是他抓走了漢獻帝,挾天子令諸侯。




衣帶詔株連家族

這件事情則是劉獻帝的愚笨之舉,但也是沉默中爆發,後血詔與董承,經歷過一系列的周密計劃將要除與曹操,首先這個計劃很不成熟,曹操極為謹慎,夢中殺人更是一典故,這麼謹慎之人,整個許都都在他眼皮底下,後事件敗露,計劃參與此事件的董承、種輯、吳子蘭、王服等人,還有漢獻帝嬪妃董貴人一起被曹操誅殺。而只有劉備一人,帶著漢獻帝親手寫的衣帶詔逃離了許昌,從此舉起劉皇叔的大旗,與曹操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沙場紛爭。


凡是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就算是殺人也要成

曹操曾經在官渡之戰中因糧食短缺,而殺監糧官,後又借許褚之手殺許攸,等等。

亂世奸雄,真正的曹操不僅奸還很英明

在政治上,曹操是中國古代上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在軍事上,他善用奇兵,常能以少勝多,打得敵軍防不勝防;在經濟上,他也很內行,嚴厲推行屯田政策,先行民屯,後又擴展到軍屯,不僅解決了軍隊的糧草供應,更使得北方的經濟與生產迅速恢復與發展;他一手扶植了鄴下文人集團,為文人學士提供了安靜的創作環境,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氛圍,開創了清新剛健的建安文學之風,使得當時的文藝創作、文藝批評、文藝理論獲得了全面的豐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

力抗五胡,老曹做的很牛

在當時利大於弊。曹操討袁紹的時候,袁紹的二子袁熙和三子袁尚就曾投奔幽州西北部的三郡烏丸,當時的烏丸乘漢末混亂,大肆劫掠,擁有幾十萬人口,曹操為了杜絕後患,親征北邊,大費周章,回來的時候還差點迷路困死,才使之歸服,袁氏兄弟也跑到遼東去了。同時前面的董卓之亂,後來的西涼叛變,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了強悍的胡兵,前者天下震動,後者讓曹操吃盡了苦頭(曾經在渡河過程中被馬超奇襲,曹操差點喪生),諸胡如果不能加以控制,可謂大患。 而把胡人遷到魏(當時還是漢)的核心地帶附近,則是為了更好地控制胡人,因為這些地區統治嚴密,且有重兵駐守,既能威懾、壓制胡人,又大大減少了邊境需要的派兵量,和秦始皇遷天下豪強12萬戶於咸陽是一個道理,有利於統治的穩定性。在當時的情況下,這麼做絕對是利大於弊的,正是這個政策,使得往後曹操南向和吳蜀相爭幾乎從沒有後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