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痺症——周身肌肉關節疼痛、腫大、沉重

痺者,閉也。是阻塞不通的意思。痺證是指外邪侵襲,痺阻絡脈,而致周身肌肉關節疼痛、腫大、沉重一類的疾患。《內經》指出:“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又有從筋、骨、脈,肌、皮分為五痺者。

(一)祛風散寒以通其絡,和絡化溼而級疼痛

行痺的症狀,以肢體疼痛,痛無定處,遊走不定,甚則關節腫大為特點,舌多白膩滑潤,脈象浮數(或浮緊、沉緊等)。治療必須以祛風為主。並與散寒,化溼、止痛相結合。

羌活 獨活 桂枝 當歸 防風 秦艽 葛根桑枝 細辛

加減法:

若體痛較重,肢冷無汗時,加麻黃。若寒邪較重,舌胖滑潤,下肢逆冷時,加附片(先煎)、吳茱萸、乾薑。若陽虛氣弱時,加黃芪、炙草烏、黨參。

(二)散其寒邪,化其溼鬱,疏風拈痛

痛痺以關節疼痛為主。得熱則舒,遇冷則急,皮膚不紅,觸之不熱,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白滑,脈弦緊。用散寒祛溼。疏風拈痛方法。

麻黃 桂枝 川烏 草烏 細辛 羌活 獨活川芎 紅花

加減法:

若病人血壓較高時,慎用麻黃,可改為蘇葉、雞血藤、乳香合用。若寒邪較重時,加重桂枝之量,再加肉桂。

(三)除溼鬱以緩疼痛,怯風邪而活其絡

著痺是肌膚麻木不仁,腫痛沉重。痛處不移,苔白滑潤,脈象沉濡。此屬溼邪留著,用除溼緩痛,祛風活絡方法。

麻黃 桂枝 防風 蒼朮 白朮 炒苡米 乾薑 桃仁

加減法:

若溼邪留著絡脈者。必當重用疏風化溼,再加活絡通達之品。如有積滯不化,溼阻絡脈者,當以化滯活絡方法,可加萊服子、白芥子、焦麥谷芽等。

(四)清邪熱兼以疏風,活血脈而定痺痛

熱痺關節紅腫且痛,捫之灼手。得冷則舒,或起紅斑結節,身熱心煩,時或憎寒,共則壯熱口乾,關節紅腫灼熱日重,痛不可近,咽紅腫痛,甚則疼痛,舌質紅,苔糙厚,尖紅起刺,脈象弦滑而數。根據熱之輕重,考慮用疏風清熱,活血通脈方法.

防風 蒼朮 知母 桂枝 荊芥 白芍 赤芍 石楠藤 絲瓜絡 桑枝 大黃粉

加減法:

若是溼熱痺在氣分時,當用清熱化溼行氣方法,以使氣行溼化。熱重時用白虎加蒼朮湯。溼重時用宣痺湯加蘇葉。若熱在血分。可加茅根、炒地榆、炒槐花、鬼箭羽。若屬滯熱不清,以清化溼滯為主。方中加雞內金、焦麥谷芽、花檳榔、六神曲等。

(五)祛瘀濁兼以化痰,活血脈以改畸形

關節腫痛日久,遇冷加重,竟致畸形。此血凝脈絡,痰濁陽澀,氣分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之故。用祛淤化痰活絡方法.

南星 半夏 杏仁 蘇葉 萊服子 白芥子 豬牙皂 桃仁 蠐螬

加減法:

若體弱氣虛時,可將藥量減輕,或每日半劑,或每隔1~2日服1劑。若體質過弱,可於上方中加當歸、生黃芪、赤芍、茜草、片薑黃。若溼痰蘊熱尚重時,可於方中加大黃粉,雞血藤、鬱金。

(六)益氣補虛以治其本,養血活絡而緩癢痛

久病絡脈失養,痺證絡脈失和,正不足,氣血虛,營虛肌肉失養,衛虛皮膚枯澀,久則肌肉萎縮削瘦。可用養氣血、活絡脈方法。

桂枝 黃芪 黨參 獨活 川芎 當歸 赤芍熟地 牛膝 杜仲

用養血益氣藥,首先一定要看清有無其他邪氣阻塞絡脈,如鬱熱、痰濁、氣鬱、食滯、瘀血等。必須先祛其有餘,再調其脾胃,囑其逐漸鍛鍊,令其血脈通暢,再行調補。

痺症——周身肌肉關節疼痛、腫大、沉重

選自《趙邵琴臨證400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