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將曹彬後人饒陽遺蹤查訪錄「下」

二、對曹玘墓和曹國舅墓的記載和訪問

2017年7月17日,我們來到饒陽縣的“美麗鄉村”大曹莊,查訪曹國舅的香火院和陵墓遺蹟。在65歲的韓建章老鄉的熱心幫助下,我們找到曾經做過教師的劉柱生老人,劉老師今年83歲,他說在自己14歲的時候,約70年前,曾經進過那個像地宮的地方,此地與曹國舅有關。以下是訪問劉金柱老人的錄音整理:

這個我知道,那個地方我進去過,說是曹國舅的墳,其實不是墳,好像是地窖,不是墳墓。那一年雨大,塌了,地窖漏出來了。我走進去,像迷魂陣一樣。先是一個四方的屋子,四面四個門。走進一個門,是一個四方的屋子;再進一個屋,又是四個門,每一個屋的四面都有四個門。老大一片呢。為什麼會修建這個迷魂陣式的地窖呢?據說,曹國舅在朝為官,出了什麼事,到此隱居藏身,建了這個地窖,進去誰也找不著。

老人告訴我們廟在樂鄉,在窯的西邊,西沿灣與大曹莊村臨界處。出村西南,離養豬場比較近。這一帶的鄉親對“樂”的發音是“洛”,樂鄉也作洛鄉。

2017年7月18日,我從小堤村樂鄉超市符建府先生那裡,看到了一部《饒陽民國志》(關於《饒陽民國志》的來源及基本情況下文將詳述),其第二卷第六十四頁有今人的說明,其中寫道:

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將曹彬後人饒陽遺蹤查訪錄「下」

作者實地考察

曹國舅墓:大曹莊西南,小堤南約三里,鐵鼓寺址(農場)北約六百米,一九五八年挖大水池,挖通墓之西耳室。中室為方形,東西耳室為東西長方形,通中主室的門框與橫框為石條,南北各有東西長方二室,與主室僅一壁之隔,未有出土物,墓磚大者拾九斤多,質量極佳。此墓曾記載於乾隆志,百年前曾塌陷,深饒二縣官,檢查後封閉。

符建府先生說,墓群建築的形狀像一個繁體的亞洲的“亜”子,與大曹莊劉金柱老人所言相似。

2017年7月17日下午18:45分,我們來到河北省饒陽縣東里滿鄉大曹莊村民委員會。

韓建章老鄉把我們尋根的事情向村委會講了,村委會領導要和我們聊聊。於是我們來到大曹莊村委會開會的地方,實際上是村支書的家。大曹莊劉姓居多,已經沒有姓曹的了。我見到了幾位村領導,村委會書記叫劉冰洋、主任叫劉寶臣。

我問起大曹莊現在為何沒有姓曹的問題,與父親當年的調查結果是一樣的。交流得知,這個村的劉姓達80%,據說以前是姓曹的,後來因遇難求救喊留命,就這樣因姓劉而倖存了。

劉寶臣主任說,村民絕大部分都姓劉,據說是由曹姓改的,有人甚至說:“你們遲早會姓曹的。”

第二天小堤樂鄉超市符建府先生提供了另外一個版本的故事:

宋朝的時候,傳說曹國舅招兵買馬,大曹莊的曹姓被追殺,劊子手遇到一個人問姓啥,說“我姓曹”,就砍頭。有個人說:“我姓劉”(另說是喊:“留人”),砍頭的刀就轉過去不砍了。後來,在大曹莊居住的曹家人,都不敢說姓曹,而改姓劉了。

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將曹彬後人饒陽遺蹤查訪錄「下」

曹國舅像

第三個版本的故事則是父親2001年有關“曹國舅的後裔”的筆記:

曹佾晚年辭官從靈壽遷饒陽,縣城西南約十五公里大曹莊,建莊園,修水渠,建寺院過起了隱士生活,並把父曹玘葬於饒陽,終了把自己也葬在這裡。他的後裔在饒陽有多少?都幹什麼?據饒陽縣誌載,現大曹莊有2810人,耕地有5349畝,以農為主,該村有集市貿易,手工業較發達,2001年6月6日,我去該村考察,莊裡80% 劉姓,20% 雜姓,就是沒有曹姓,大曹莊是曹國舅始創的,為何沒有留下後代?這裡民間有一些傳說:元朝初金兵南侵時,對宋朝官家後代大量殺之,對曹姓見到就殺,曹姓喊留命!金兵聽到“留”字認為姓劉就不殺,“留”和“劉”,諧音。該村曹姓人都改劉姓了。

大曹莊為何沒有姓曹的了?三種版本的註解,大同小異。我想,這也許可以解釋,我們曹姓祖上為何居住在大曹莊附近的北官莊吧。

村委會的高秋景先生,帶我們去看了大曹莊以西,與園子村交界處的曹家墳舊址。在一片玉米地當中,靠近公路。天色漸晚,我在這片玉米地留影的時間已是19:26了。

2017年7月18日,又在《饒陽民國志》上看到關於國老墳的記載,其第二卷第六十二頁今人的說明寫著:

五公附近,高冢壘壘。在大曹莊村北二里,有大塚一座,本村傳為國老墳。可能與曹國舅有關,可能是曹氏墓。

國老墳:大曹莊村西北二里,有大塚,村人相傳為國老墳,或可能是曹國舅之父曹玘從靈壽遷來葬此。

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將曹彬後人饒陽遺蹤查訪錄「下」

縣誌書影

三、曹氏修道香火院不在大曹莊而在小堤村

2017年7月17日晚,我們住宿雄縣,本想第二天回京。但是沒有看到曹國舅修道的香火院,還是有些遺憾。當晚又翻閱了一下父親積累的資料。看到《深州風土記》所載:百餘年前猶有墓跡。小堤樂鄉寺,即曹氏香火院。該寺碑文有宋朝曹氏云云。

2017年7月18日有心重返饒陽。早上,我給大曹莊的劉冰洋支書打電話,詢問小堤樂鄉寺廟的事情。告知:“小堤樂鄉寺的小廟還在,以前有人上香,現在百姓上香都去南邊的法尊寺了。小廟,距樂鄉寺曹國舅墓南一兩公里。修京九線時,丟了一尊佛像,後來從別處找來一尊佛像。”關於法尊寺,劉先生髮短信補充道:“深縣法尊寺,位於辰時鄉南周堡村。”

於是,我們把考察的目標定位為小堤樂鄉寺。

2017年7月18日上午10:30分從雄縣開車,走大廣高速,11:15分,再進饒陽縣城,11:40分到達小堤村。11:48分,一家“樂鄉超市”吸引了我們,“樂鄉”二字是用繁體字寫的,想必主人有古樂鄉寺情結。旁邊還有一塊“樂鄉藝苑”牌匾。

走進樂鄉超市,一位長相秀氣的年輕女店員問我是做什麼的,因為她看到我拍攝店名了。我說明來意,告訴她想尋找樂鄉寺和曹國舅的遺蹟,詢問她家人和鄰居是否有知情人。湊巧的是,超市的店主63歲的符建府先生,一直關注此事。他拿來兩套刊印不久的饒陽縣誌,裝在兩個函套裡,一部是2013年排印的《饒陽民國志》,一部是2011年影印的《饒陽縣萬曆志》(明萬曆二十九年創修)。書中有不少標記,都是與樂鄉寺和曹國舅有關的記載。

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將曹彬後人饒陽遺蹤查訪錄「下」

採訪樂鄉鐵鼓寺符建府

符先生道:“樂鄉寺原來叫鐵鼓寺,曹國舅重修了,改為曹氏香火院。”還告知,樂鄉一名的來歷,古城叫樂鄉,取自戰國名將樂毅。也曾經叫洛鄉。這一代的發音即將“樂”念成“洛”。他說:“樂鄉寺有一千四五百年曆史了。當然,曹國舅在這裡的影響更大。”

《饒陽民國志》手稿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劉豔堂等三士紳編輯的縣誌手稿及劉玉杲先生整、補充、完善的部分;二是《深州風土記》關涉饒陽的部分;三是聖旨、墓誌銘、碑刻等史料。出版說明的落款是“饒陽縣國家檔案館 2013年9月18日”。

從《饒陽民國志》上,查到不少關於關於鐵鼓寺的詩文。其中邑人周秉鈞《樂鄉鐵鼓寺》一詩下劉玉杲注曰:“樂鄉鐵鼓寺,宋時曹休國舅所建,相傳王郎追劉秀時,劉到此鐵鼓自鳴,實無稽之談。”(見《饒陽民國志》第二卷第七十五頁)

樂鄉鐵鼓寺為饒陽八景之一。《饒陽民國志》“饒陽八景”條下注曰:“樂鄉鐵鼓:是小堤南四里,有鐵鼓寺,內有鐵鼓,宋代國舅曹休【景休】建。”(見《饒陽民國志》第二卷第七十二頁)

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將曹彬後人饒陽遺蹤查訪錄「下」

碑記

我問到寺廟和曹國舅墓的位置時,符先生說得很清楚。於是,在我的請求下,符先生和我們一起冒著雨,開了幾分鐘的車,穿過一片果樹園,就到了目的地。

古舊瓦礫,石頭雕塑的蓮花寶座還散落在遺蹟周圍。符先生帶我走進了樂鄉農場廢舊的院子裡,看到兩塊殘破的石碑,上面依稀可見刻寫的字跡。問起樂鄉農場石碑的來歷,發現的時間,符建府先生說:

今年春節放假那幾天,農場的人都去過年了。有人趁機來到鐵鼓寺,也就是曹氏修道香火院這裡來挖寶。用挖掘機挖出了這塊石碑,挖斷了,就扔在院子裡了。當時剛出土的時候還是溼乎乎的,有很多字。清明節的時候安徽來了兩個和尚,其中一位叫弘一大師的,來看過石碑,當時還念出那些字。他們在呼籲建廟的事情,聽說手續還沒批下來。可是,一到夏天太陽一曬,石碑表面的字就爆裂了,能看清的字越來越少了。呼籲文物部門能儘早考察,並妥善保護。這地下應該還有東西,十八羅漢還埋在農場的豬圈裡。

現在農場旁邊有座很小的廟,一面牆上有一塊醒目的碑記《樂鄉鐵鼓寺遺蹟修建記》。碑文中關於樂鄉鐵鼓寺的敘述與《饒陽民國志》同,落款題為“公元一九九五年六月饒陽縣文化館深州人士劉玉杲撰文以書壁”。

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將曹彬後人饒陽遺蹤查訪錄「下」

作者父親(圖左)當年採訪照片

看到“劉玉杲”的名字,我有些驚喜,告訴符先生,我父親2001年來到饒陽尋根問祖時,接待他的人中有劉玉杲。父親曾寫道:“饒陽縣文化館有位退休老人叫劉玉杲,年70,身體健康,他自編一部《饒陽史話二集》。上面記載,曹國舅晚年遷於饒陽城南十五公里,建莊園,修河渠,是大曹莊村的始祖,相傳樂鄉寺北五百米處,為曹佾墓。”而從符先生處得知,劉玉杲已經去世了。是呀,2001年劉玉杲先生70歲,在世的話已經86歲了。想到父親的仙逝,我內心徒增一種滄桑感和責任感。上一輩人的努力,記錄了樂鄉鐵鼓寺的遺蹟,這個著名古寺的重修,期待能在我們這一代完成。(續完)

中央民族大學曹立波教授:宋代良將曹彬後人饒陽遺蹤查訪錄「下」

作者

作者簡介:曹立波,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文學,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徐霞客學會副會長。學術著作有《紅樓夢東觀閣本研究》《紅樓夢版本與文本》等,主編《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版本研究和數字化》專集。曾在《文學遺產》《紅樓夢學刊》《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紅樓夢》講座在CCTV百家講壇、文明之旅、國寶檔案等欄目播出,《紅樓十二釵評講》為2012年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獲得教育部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首屆北京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冠軍隊指導教師等榮譽。曾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成都金沙講壇、廣州中山講堂等地,以及京內外多所高校和中學舉辦紅樓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